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喜欢油画作品中的“静物”。几枚水果不规则地摆放在铺着台布的桌子上或果盘中;一束五彩斑斓的鲜花插在花瓶里,瓶中少许的水面光洁可鉴……这些看似没有生命的东西,极忠实于自己的自然属性,给人的感觉无不是冰肌玉骨,清明芬芳,真实可触。
如同旧时江南一地方时兴的“清供”,画面上的静物年复一年与人相对无言,但每每看着它们,心情总会有一种绵密的沉落——或许正由于它们总是宁静地面对着世间的一切,宠辱随缘,才称得上是“静物”吧。由此让我想到,人若是像“物”那样,宠辱皆忘地沉静下来,那将是多么雅致的景观啊。细想起来,美术作品中的“静人”也是有的,至今深藏于法国巴黎罗浮宫中的那幅油画,蒙娜丽莎一抹温婉、恬静的微笑,曾抚平了多少世人的心灵!我还看过“国展”中的一幅作品,是幅国画,题目为《小憩》。画面上几个身穿舞蹈服装的少女,或许是在排练的休息时间围拢在一起,有的凝神静思,有的喝着杯子里的水,有的望着镜子里自己的形象,还有的用针线缝着舞鞋,个个神情恬淡、自若,整个画面甜美、悠远、凝重,表现出少女超然物外,沉浸于静美世界的松弛,给人以纯净心灵的触动。
当今世界,生活变得越发热闹了,可以说每天都是霓虹流转,光怪陆离,人们都在忙忙碌碌马不停蹄地追赶着自己的梦想,宁静似乎成了一种奢侈。人在红尘,大都为事业、为生计所累,忙是可想而知的。但是十天八天之中,总该给自己一个间隙,沉静下来让自己有一个满意的心情,气定神闲地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者什么都不做,只寻一个恬淡的去处,如朱自清那样,“这时候我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这个天地属于我的,我也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曾经去过两次欧洲,此间有一种场景深深印在我的脑际,几成定格。那里诸多古朴、典雅的市区中,随处可见大小不一的咖啡厅,我曾几次光顾其中小憩。咖啡厅里,几乎座无虚席,但却宁静得让人心悸,个中最常见的景观是,人们一个个安详地翻阅着手中的一本书、一张报纸,或是什么都不做,只优雅地目视着前方,而眼前的一杯咖啡抑或一杯红酒似乎只是个简单的道具而已。那样的宁静,实在是当今世界的一种大美。
人生在世,难免要面对艰难、坎坷,以及各种诱惑,使得人心思浮动。是否能坦然应对人生的多种际遇,要靠自己的悟性。一个人悟性的萌生,往往需要一方宁静的时空,静下来才能反观内心,明心见情,涵养心性,使性情得以荡起舒展的清涟,从而品味到生活的真意与滋味。这方面,古代的先贤已经为吾辈留下许多智慧。儒家讲究修身养性从内心的平静起始,从容淡定才能培育“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容胸襟。退静是一种重要的处世智慧,壮志未酬时,就当“潜居抱道以待其时”。若是“运交华盖”,人生多舛,就应该“没身而已”,在退守自静中寻找新的寄托或排遣方式。孔子曾赞美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正所谓“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夫学须静也。”“非淡泊以明志,非宁静以致远。”即是同样的道理。
静,看似无形,实则是一种孕育,一种潜滋暗长的过程,因此静的张力不可低估。去年入冬后的一段时间,因诸多琐事缠身,心情一度抑郁,觉得快乐与幸福之于我,已如江河封冻。为了帮我开心,两位友人陪我去寻一片“静土”。一路之上,大家都不说话,只茫然地看着车窗外光秃秃的树木,灰蒙蒙的天。出城后不久到了一处海边,举目四顾,昔日宛若步行街般兴旺的海滨,早已繁华落尽,游人无多,冬日的海,更像一个垂暮的老人,慈祥、安静、从容。坐在海边的礁石上极目,见海天茫茫处,仍有海鸟在飞翔,远处的渔村,掩映在层层浓密的芦荡之中,依稀有炊烟袅袅升腾。大海的边缘,有一层层结冻的冰排漂浮着,不见有滔滔巨浪。一位冬钓的渔人告诉我,“可别小瞧了冬天的这片镜儿海呀,涨起潮来,一样能荡涤一切呢!”啊,冬日的大海,看似平静,但静水深流,潮汐依旧。由此我想到,与海洋相比,一个人及其所面临的苦难、坎坷,显得何等渺小,有什么不可以放下,又有什么不能包容呢?天高地阔,远黛苍茫,海风阵阵,鸟鸣啾啾,一颗躁动抑郁的心也随之静若幽谷。那天从海边归来,市区里已是灯火璀璨,归途中我想起了众多关心我的朋友,想到还有那么多要读的书,要写的文章,想起了那间恬静、温馨的书房,想起海子的诗:“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静物之美在于其纯粹无欲;蒙娜丽莎之美在于其纯真、洁净、不染俗尘;庭院里晒太阳的老人之美在于其豁达、恬淡、宠辱不惊。还有华夏大地上那些古村落之美,在于其厚重的传统文化积淀和天然去雕饰的况味。如今,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寻找一片宁静已属不易。树欲静而风不止,重要的是取自每个人的内心,“心静自然闲”,继之才会删繁就简,处乱不惊,妙享天真。其实世间诸多人都曾有过朴素安稳、清淡闲逸的生活,只是世事喧嚣,未曾留意而已。经过红尘数载漂泊,方知宁静、和谐才是灵魂最好的归宿,而此时已是年华渐老,世事沧桑。
宁静之美如同被灰尘和沙子掩埋的真金,发现它、读懂它才会从容地走过一生纷扰的旅程,从容地笑对世间百态。一当失却了宁静之中的快乐与温馨,那匆匆忙忙、身疲心累的年复一年,岂不让人倏尔感觉枉来人间走一回。
思念如歌
前些日子,一篇题为《相思宜秋》的文章让我萦怀久之。且不论其通篇的珠玑锦绣,单是那极富诗意的题目,就让我神思飞跃,唏嘘心动了。
过了重阳,又迎霜降,冬天也已在日渐凛冽的寒风中悄悄来临。大地被农人收拾干净,树木掉光了叶子,自然界中的一切都已尘埃落定,这正是一个可以让人思念一些什么的季节。古往今来,思念常常是被文人吟咏的词句,因它神秘、悠远、高雅,如流云、薄雾、海市蜃楼般地牵动着人的情愫。“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男女间两情相悦,却又劳燕分飞,自然梦绕魂牵,这似乎是思念中的恒久主题。一千年前的易安女士结缡未久,夫君赵明诚即负笈远游,清秋时节,易安“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难免想起天各一方的夫君明诚,遂作婉约词《一剪梅》,竟成千古绝唱,至今仍在诸多茶楼酒肆间余音缭绕。相对于西方人,东方人更偏重于思念,尤其是情感较为丰富的感性之人,思念总会悄悄地进入躯体以及灵魂,使其“剪不断,理还乱”。由此,就连自然界中的其他事物也被赋予灵性,融入相思的色彩,如相思树、相思鸟,唐代诗人王维的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更是胜人一筹。 有爱才会有思念,因此相思常常被一些人理解为是情侣之间的事,是恋人间思念、思恋、爱慕的表达与宣泄。其实,世间的爱有着更广泛的指向,思念也有更广义的层面,如游子对故土的思念,母亲对子女的牵挂,亲朋好友间的眷顾,更有万物对春天的向往,蜜蜂、蝴蝶对鲜花的眷恋……所有这些源于爱而产生的,无处不在的相思、眷念,使得这个世界变得清丽婉约,色彩斑斓。不久前的一个夜晚,我独自在庭院里徜徉,风清月白,光华满宇,脚下一层层落叶散放着幽幽清香,倏忽间我想起了当年乡下的场院。在辽南山区插队期间,深秋时的场院是一个欢乐场,所有成熟的庄稼,玉米、谷子、大豆、地瓜、花生都堆积在那里。白天的场院上,女劳力们将收割后的玉米棒棒一个个掰下、剥皮,或清理地瓜、花生的叶蔓。男劳力们则有的打场,有的扬场,并将余下的玉米秸、谷秸秆堆成房子一样的高垛。整日里丰收场上笑声朗朗。晚饭过后,还有许多人自动来到场院,大家席地而坐,闲聊神侃,遇到月明星稀的好天儿,还有人带上自家的笛子、胡琴,在那里自娱自乐。在那些食不果腹的艰难岁月,没有收音机、电视机、文艺演出,甚至全村还没有电。人们深知,经过一年血汗打拼出的丰收成果虽堆积如山,但最后分到自己手中的那一份却难以让全家人足食。尽管这样,能够坐在场院里,多闻一闻成熟庄稼的气息,享受一下丰收的喜悦,也就足矣。有几次,我曾加入到欢乐场上的人群之中。彼时,天地间万里澄澈,流光遍野,劳作了一天的人们,三五成群,错落有致地围坐在一起谈笑风生。间或,一声清越、响亮的女高音从人群中响起,是人们熟悉的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随后,立刻有笛子和二胡为之伴奏,在那样美丽的时刻响起那样美丽的歌声,瞬间让每个人乃至整个村庄都沉浸其中,洗耳聆听了。伴着成熟庄稼的浓香,伴着人们丰收的喜悦,歌声和乐曲声在寂静的夜空中升腾。那一刻,所有人的心中,没有了饥苦,没有了贫穷,没有了烦恼,有的只是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憧憬……
返城之后,这样的思念时常在心头泛起,促使我曾几次重返故园探访。去年暮秋,我又约了友人故地重游,顺便看望久别的乡亲们。几年不见,依山傍水的小山村出落得清雅别致,楚楚动人,平坦的柏油路蜿蜒曲折。穿村而过,路旁一幢幢青堂瓦舍高低错落,一家一户的院墙显然是统一设计的墙面,上面满是表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绘画。深秋时节,红衰翠减,但是一户户庭院里,造型别致的粮仓格外惹眼。透过粮仓的缝隙,硕大、饱满的玉米棒子泛着金灿灿的亮光,绚丽夺目。路旁几户庭院的门前,还停放着颜色各异的轿车。在一户停着白色轿车的院门前,见到了迎接我们的老朋友——春厚兄。春厚兄长我一岁,原本是我们同届的高中毕业生,当年他返乡时曾与我们共同劳动两年,后担任当地初中教师,再后来被提拔为校长,现已退休多年。对我们的来访,春厚兄格外兴奋,他先是陪我们走街串巷,参观村容村貌,边走边眉飞色舞地说道:“几辈生活在这里,怎么也想不到这片土地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如今膝下的两个孩子都大学毕业,在城里工作,一再邀我们老两口去一起生活,可思前想后,无论如何也舍不得离开这片山水田园。这不,趁星期天休息,孩子们驾着车回来了,真是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情。可我还是要守在这里,看着咱这村子越变越好。就是死了,变成一朵云,也要在天上日里月里看着它呢!”
中午,春厚兄嫂和几个孩子亲自造厨,做了一桌当地传统农家饭菜:家炖海鲶鱼、片粉皮、鱼香茄子、萝卜虾酱……主食是新鲜、喷香的玉米面饼子。他还特意请来一位本家亲戚,就是当年在场院上吹笛子那位兄弟。席间免不了回忆往事,畅叙友谊,推杯换盏,好不热闹。酒过三巡,我提及当年场院里的往事,春厚兄说:“眼下村子里虽然没了场院,但是每天晚上村中央的广场舞更显得火爆热闹,我和这位本家兄弟还是组织者呢!”说着便让那位兄弟为我们表演一番。那位兄弟也不推辞,他熟稔地打开随身携带的一个精致的盒子,里面竟是摆放整齐的一排笛子,从中抽出一支,试音后便让我点个曲目。我随口说:“当然要演奏你的得意之作了。”话音刚落,清脆、悦耳的笛声旋即响起。啊!竟然还是当年场院里听到的那首《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春厚兄也随即操起身边的高音板胡为之伴奏。依然是熟悉的旋律,熟悉的节奏,只是由于乐器的精良加之演奏者技艺的娴熟,使得乐曲更加规范、悦耳了……
一年前的辽南山乡之行,转眼又成往事,转化为心底的思念。年复一年,日子一天天过去,心中那深深浅浅的思念,如同跳动的音符,组成一曲曲温婉、缠绵的歌,在心中萦回。那歌的曲调有着固有的旋律,它会随着自然界某个季节的如约而至,一次又一次在我的周身涌流不息;似一泓清水流淌在岁月里,散发着澄明、清澈的馨香。
又是秋冬之际一个少有的良宵月夜,我在庭院里徜徉遐思良久,却没有听到歌声和笛音。墙外,川流不息的车流灿若星河,绚烂的霓虹灯映照出现代化城市的繁华街景。此时,心中蓦然响起毛阿敏深沉、温婉的歌声:“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好像一只蝴蝶飞进我的窗口/为何你一去便无消息/只把思念积压在我心头……”“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
如同旧时江南一地方时兴的“清供”,画面上的静物年复一年与人相对无言,但每每看着它们,心情总会有一种绵密的沉落——或许正由于它们总是宁静地面对着世间的一切,宠辱随缘,才称得上是“静物”吧。由此让我想到,人若是像“物”那样,宠辱皆忘地沉静下来,那将是多么雅致的景观啊。细想起来,美术作品中的“静人”也是有的,至今深藏于法国巴黎罗浮宫中的那幅油画,蒙娜丽莎一抹温婉、恬静的微笑,曾抚平了多少世人的心灵!我还看过“国展”中的一幅作品,是幅国画,题目为《小憩》。画面上几个身穿舞蹈服装的少女,或许是在排练的休息时间围拢在一起,有的凝神静思,有的喝着杯子里的水,有的望着镜子里自己的形象,还有的用针线缝着舞鞋,个个神情恬淡、自若,整个画面甜美、悠远、凝重,表现出少女超然物外,沉浸于静美世界的松弛,给人以纯净心灵的触动。
当今世界,生活变得越发热闹了,可以说每天都是霓虹流转,光怪陆离,人们都在忙忙碌碌马不停蹄地追赶着自己的梦想,宁静似乎成了一种奢侈。人在红尘,大都为事业、为生计所累,忙是可想而知的。但是十天八天之中,总该给自己一个间隙,沉静下来让自己有一个满意的心情,气定神闲地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者什么都不做,只寻一个恬淡的去处,如朱自清那样,“这时候我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这个天地属于我的,我也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曾经去过两次欧洲,此间有一种场景深深印在我的脑际,几成定格。那里诸多古朴、典雅的市区中,随处可见大小不一的咖啡厅,我曾几次光顾其中小憩。咖啡厅里,几乎座无虚席,但却宁静得让人心悸,个中最常见的景观是,人们一个个安详地翻阅着手中的一本书、一张报纸,或是什么都不做,只优雅地目视着前方,而眼前的一杯咖啡抑或一杯红酒似乎只是个简单的道具而已。那样的宁静,实在是当今世界的一种大美。
人生在世,难免要面对艰难、坎坷,以及各种诱惑,使得人心思浮动。是否能坦然应对人生的多种际遇,要靠自己的悟性。一个人悟性的萌生,往往需要一方宁静的时空,静下来才能反观内心,明心见情,涵养心性,使性情得以荡起舒展的清涟,从而品味到生活的真意与滋味。这方面,古代的先贤已经为吾辈留下许多智慧。儒家讲究修身养性从内心的平静起始,从容淡定才能培育“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容胸襟。退静是一种重要的处世智慧,壮志未酬时,就当“潜居抱道以待其时”。若是“运交华盖”,人生多舛,就应该“没身而已”,在退守自静中寻找新的寄托或排遣方式。孔子曾赞美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正所谓“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夫学须静也。”“非淡泊以明志,非宁静以致远。”即是同样的道理。
静,看似无形,实则是一种孕育,一种潜滋暗长的过程,因此静的张力不可低估。去年入冬后的一段时间,因诸多琐事缠身,心情一度抑郁,觉得快乐与幸福之于我,已如江河封冻。为了帮我开心,两位友人陪我去寻一片“静土”。一路之上,大家都不说话,只茫然地看着车窗外光秃秃的树木,灰蒙蒙的天。出城后不久到了一处海边,举目四顾,昔日宛若步行街般兴旺的海滨,早已繁华落尽,游人无多,冬日的海,更像一个垂暮的老人,慈祥、安静、从容。坐在海边的礁石上极目,见海天茫茫处,仍有海鸟在飞翔,远处的渔村,掩映在层层浓密的芦荡之中,依稀有炊烟袅袅升腾。大海的边缘,有一层层结冻的冰排漂浮着,不见有滔滔巨浪。一位冬钓的渔人告诉我,“可别小瞧了冬天的这片镜儿海呀,涨起潮来,一样能荡涤一切呢!”啊,冬日的大海,看似平静,但静水深流,潮汐依旧。由此我想到,与海洋相比,一个人及其所面临的苦难、坎坷,显得何等渺小,有什么不可以放下,又有什么不能包容呢?天高地阔,远黛苍茫,海风阵阵,鸟鸣啾啾,一颗躁动抑郁的心也随之静若幽谷。那天从海边归来,市区里已是灯火璀璨,归途中我想起了众多关心我的朋友,想到还有那么多要读的书,要写的文章,想起了那间恬静、温馨的书房,想起海子的诗:“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静物之美在于其纯粹无欲;蒙娜丽莎之美在于其纯真、洁净、不染俗尘;庭院里晒太阳的老人之美在于其豁达、恬淡、宠辱不惊。还有华夏大地上那些古村落之美,在于其厚重的传统文化积淀和天然去雕饰的况味。如今,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寻找一片宁静已属不易。树欲静而风不止,重要的是取自每个人的内心,“心静自然闲”,继之才会删繁就简,处乱不惊,妙享天真。其实世间诸多人都曾有过朴素安稳、清淡闲逸的生活,只是世事喧嚣,未曾留意而已。经过红尘数载漂泊,方知宁静、和谐才是灵魂最好的归宿,而此时已是年华渐老,世事沧桑。
宁静之美如同被灰尘和沙子掩埋的真金,发现它、读懂它才会从容地走过一生纷扰的旅程,从容地笑对世间百态。一当失却了宁静之中的快乐与温馨,那匆匆忙忙、身疲心累的年复一年,岂不让人倏尔感觉枉来人间走一回。
思念如歌
前些日子,一篇题为《相思宜秋》的文章让我萦怀久之。且不论其通篇的珠玑锦绣,单是那极富诗意的题目,就让我神思飞跃,唏嘘心动了。
过了重阳,又迎霜降,冬天也已在日渐凛冽的寒风中悄悄来临。大地被农人收拾干净,树木掉光了叶子,自然界中的一切都已尘埃落定,这正是一个可以让人思念一些什么的季节。古往今来,思念常常是被文人吟咏的词句,因它神秘、悠远、高雅,如流云、薄雾、海市蜃楼般地牵动着人的情愫。“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男女间两情相悦,却又劳燕分飞,自然梦绕魂牵,这似乎是思念中的恒久主题。一千年前的易安女士结缡未久,夫君赵明诚即负笈远游,清秋时节,易安“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难免想起天各一方的夫君明诚,遂作婉约词《一剪梅》,竟成千古绝唱,至今仍在诸多茶楼酒肆间余音缭绕。相对于西方人,东方人更偏重于思念,尤其是情感较为丰富的感性之人,思念总会悄悄地进入躯体以及灵魂,使其“剪不断,理还乱”。由此,就连自然界中的其他事物也被赋予灵性,融入相思的色彩,如相思树、相思鸟,唐代诗人王维的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更是胜人一筹。 有爱才会有思念,因此相思常常被一些人理解为是情侣之间的事,是恋人间思念、思恋、爱慕的表达与宣泄。其实,世间的爱有着更广泛的指向,思念也有更广义的层面,如游子对故土的思念,母亲对子女的牵挂,亲朋好友间的眷顾,更有万物对春天的向往,蜜蜂、蝴蝶对鲜花的眷恋……所有这些源于爱而产生的,无处不在的相思、眷念,使得这个世界变得清丽婉约,色彩斑斓。不久前的一个夜晚,我独自在庭院里徜徉,风清月白,光华满宇,脚下一层层落叶散放着幽幽清香,倏忽间我想起了当年乡下的场院。在辽南山区插队期间,深秋时的场院是一个欢乐场,所有成熟的庄稼,玉米、谷子、大豆、地瓜、花生都堆积在那里。白天的场院上,女劳力们将收割后的玉米棒棒一个个掰下、剥皮,或清理地瓜、花生的叶蔓。男劳力们则有的打场,有的扬场,并将余下的玉米秸、谷秸秆堆成房子一样的高垛。整日里丰收场上笑声朗朗。晚饭过后,还有许多人自动来到场院,大家席地而坐,闲聊神侃,遇到月明星稀的好天儿,还有人带上自家的笛子、胡琴,在那里自娱自乐。在那些食不果腹的艰难岁月,没有收音机、电视机、文艺演出,甚至全村还没有电。人们深知,经过一年血汗打拼出的丰收成果虽堆积如山,但最后分到自己手中的那一份却难以让全家人足食。尽管这样,能够坐在场院里,多闻一闻成熟庄稼的气息,享受一下丰收的喜悦,也就足矣。有几次,我曾加入到欢乐场上的人群之中。彼时,天地间万里澄澈,流光遍野,劳作了一天的人们,三五成群,错落有致地围坐在一起谈笑风生。间或,一声清越、响亮的女高音从人群中响起,是人们熟悉的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随后,立刻有笛子和二胡为之伴奏,在那样美丽的时刻响起那样美丽的歌声,瞬间让每个人乃至整个村庄都沉浸其中,洗耳聆听了。伴着成熟庄稼的浓香,伴着人们丰收的喜悦,歌声和乐曲声在寂静的夜空中升腾。那一刻,所有人的心中,没有了饥苦,没有了贫穷,没有了烦恼,有的只是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憧憬……
返城之后,这样的思念时常在心头泛起,促使我曾几次重返故园探访。去年暮秋,我又约了友人故地重游,顺便看望久别的乡亲们。几年不见,依山傍水的小山村出落得清雅别致,楚楚动人,平坦的柏油路蜿蜒曲折。穿村而过,路旁一幢幢青堂瓦舍高低错落,一家一户的院墙显然是统一设计的墙面,上面满是表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绘画。深秋时节,红衰翠减,但是一户户庭院里,造型别致的粮仓格外惹眼。透过粮仓的缝隙,硕大、饱满的玉米棒子泛着金灿灿的亮光,绚丽夺目。路旁几户庭院的门前,还停放着颜色各异的轿车。在一户停着白色轿车的院门前,见到了迎接我们的老朋友——春厚兄。春厚兄长我一岁,原本是我们同届的高中毕业生,当年他返乡时曾与我们共同劳动两年,后担任当地初中教师,再后来被提拔为校长,现已退休多年。对我们的来访,春厚兄格外兴奋,他先是陪我们走街串巷,参观村容村貌,边走边眉飞色舞地说道:“几辈生活在这里,怎么也想不到这片土地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如今膝下的两个孩子都大学毕业,在城里工作,一再邀我们老两口去一起生活,可思前想后,无论如何也舍不得离开这片山水田园。这不,趁星期天休息,孩子们驾着车回来了,真是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情。可我还是要守在这里,看着咱这村子越变越好。就是死了,变成一朵云,也要在天上日里月里看着它呢!”
中午,春厚兄嫂和几个孩子亲自造厨,做了一桌当地传统农家饭菜:家炖海鲶鱼、片粉皮、鱼香茄子、萝卜虾酱……主食是新鲜、喷香的玉米面饼子。他还特意请来一位本家亲戚,就是当年在场院上吹笛子那位兄弟。席间免不了回忆往事,畅叙友谊,推杯换盏,好不热闹。酒过三巡,我提及当年场院里的往事,春厚兄说:“眼下村子里虽然没了场院,但是每天晚上村中央的广场舞更显得火爆热闹,我和这位本家兄弟还是组织者呢!”说着便让那位兄弟为我们表演一番。那位兄弟也不推辞,他熟稔地打开随身携带的一个精致的盒子,里面竟是摆放整齐的一排笛子,从中抽出一支,试音后便让我点个曲目。我随口说:“当然要演奏你的得意之作了。”话音刚落,清脆、悦耳的笛声旋即响起。啊!竟然还是当年场院里听到的那首《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春厚兄也随即操起身边的高音板胡为之伴奏。依然是熟悉的旋律,熟悉的节奏,只是由于乐器的精良加之演奏者技艺的娴熟,使得乐曲更加规范、悦耳了……
一年前的辽南山乡之行,转眼又成往事,转化为心底的思念。年复一年,日子一天天过去,心中那深深浅浅的思念,如同跳动的音符,组成一曲曲温婉、缠绵的歌,在心中萦回。那歌的曲调有着固有的旋律,它会随着自然界某个季节的如约而至,一次又一次在我的周身涌流不息;似一泓清水流淌在岁月里,散发着澄明、清澈的馨香。
又是秋冬之际一个少有的良宵月夜,我在庭院里徜徉遐思良久,却没有听到歌声和笛音。墙外,川流不息的车流灿若星河,绚烂的霓虹灯映照出现代化城市的繁华街景。此时,心中蓦然响起毛阿敏深沉、温婉的歌声:“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好像一只蝴蝶飞进我的窗口/为何你一去便无消息/只把思念积压在我心头……”“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