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山将成为一道美丽的绿色屏障,成为集生态、休闲、旅游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区。
西山地区是太原近代以来工业化的缩影,区内能源重化工企业众多,由于过度开采,这里原本秀美的青山绿水蒙上了厚厚的烟尘。
谁也不曾想到,山西成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出台的首个先行先试权,竟然与西山这块不毛之地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过去一年,乘着“先行先试”的东风,太原市出台城郊森林公园建设的有关政策,允许企业在绿化荒山的同时,获得一定面积的经营性用地。这一利好政策出台后,立即吸引了多家省内外大型企业的垂青。
3年的时间内,让超过13万亩的荒山披上绿装;5年的时间内,让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西山,打造成太原的低碳家园。如今,9家企业已全部进场绿化,这个伟大的西山绿化工程正在火热推进中。
这一被命名为“城郊森林公园”的建设项目,今年的绿化投入超过23亿元,计划今年完成西山6.6万亩的绿化任务,且全部由企业出资。
如今的西山上,规模宏大的建设现场令人目不暇接:一辆辆挖掘机正在热火朝天地破荒开路,工人们正在挥汗如雨地夯路打塄。一群工人像蜘蛛人一样吊在80多米高的边坡上,他们“攀岩走壁”,在黄土里凿出密密麻麻的洞,再顺坡顶而下“栽小苗”,远处的坡面上,有的盖着保墒膜,有的已是一片绿茵……觅绿色空间之变迁,观西山城郊森林公园之大成——太原正向实现生态文明的目标转型跨越。
西山绿化主动出击
西山城郊森林公园是太原市围绕建设青山绿水之城和蓝天白云之城,紧紧抓住转型综改试验区的机遇,在荒山绿地上大胆先行先试,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引入企业进行造林绿化的一项创新举措。以生态修复、文化复兴、新兴产业和宜居环境为重点,先后引进10家国有、民营企业投入东西山生态绿化工程建设。根据太原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届时的西山将成为一道美丽的绿色屏障,成为集生态、休闲、旅游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区。
作为今年西山地区综合整治的一项重要内容,城郊森林公园首批只有6个。不过,由于提出申请的企业积极踊跃,市政府在晋源区又新增了3个。在西山地区打造一流的环境,不能简单地依靠义务植树,光靠政府的力量也是不够的,而要调动市场的力量。利用山西成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一有利的宏观政策,在不违背国家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太原市制定出台了城郊森林公园建设的有关政策。
当然,这一政策的出台绝非空穴来风、没有脉络可寻。2009年,太原市启动了西山生态绿化建设工程,并组织驻并企业和单位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
“先行先试就是要打破常规,重新寻求政府的角色定位。”西山地区综合治理办公室(以下简称西山办)一负责人表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充分挖掘市场的力量特别是公司的力量。”针对西山生态绿化存在的资金和土地(施工条件差)这两大瓶颈,政府的引导作用充分地突显出来。通过给予企业一定面积、一定期限的经营性用地,积极引导企业上山,两大瓶颈迎刃而解——西山存在的大量土地资源,也盘活了西山生态绿化整盘棋。
虽然今年的绿化面积是2009年的15倍,是去年的6倍,但西山办却在绿化问题上,由被动转为主动。种什么树、树坑有多大、树与树的间距是多少——全部由西山办说了算。即使几棵树、几十棵树的变更与规划作了变更,也要及时上报。太原市要求树要粗,冠要大。通过种大树,搞大绿,使西山既要成绿,也要成景。依照有关标准,绿化投入亩均不得低于3.5万元。如果未按要求完成绿化,且未达到西山办整改要求的;未办理相关手续擅自建设的;已办理项目审批手续,但未按批准的规划建设的,视为建设单位退出建设,防止了一哄而上,也防止了割地为据。
城郊森林公园建设火热推进
太原市先行先试,在生态修复中创造性地采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公司承载、园区打造模式,让荒山变青山,这种模式采用市场化运作,引入大型企业参与西山城郊森林公园建设,按照先绿化、后建设公园配套实施的原则,让参与建设的企业在保证绿化面积不低于公园总面积80%的前提下,将其余20%的土地面积用于公园配套设施建设和适度开发,有效地解决了生态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太原城郊森林公园的建设,从一开始,便注定会与众不同。从建设主体的引进到建设项目的规划,再到具体项目的落实,都充分地尊重了市场。盛科城郊森林公园以低碳旅游项目为主,绿化主题为钙果类、苹果为主的经济林特色;太钢集团城郊森林公园,以教育培训项目为主,绿化主题为黄栌为主的崛山围山红叶特色;国信城郊森林公园以健身医疗项目为主,绿化主题为黄栌为主的崛山围山红叶特色;梗阳城郊森林公园以晋文化展示项目为主,绿化主题为油松、侧柏为主的西山叠翠特色;金岩城郊森林公园以体育休闲项目为主,绿化主题为女贞、蔷薇、海棠为主的草坪花卉特色……各具特色的城郊森林公园,充分考虑了当地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当地人口条件以及市场等因素。
太原市委、市政府将西山地区作为太原市转型发展的示范区,将西山城郊森林公园作为综改试验区的标杆项目。截至目前,已有12个企业参与西山城郊森林公园建设,总投资约300亿元。各建设主体在绿化方面大力投入,不但种树,而且还种植各种植被,形成植被的多样性,把生态绿化与治理区域污染、地质灾害治理、文化旅游结合起来,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也为全省的转型跨越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按照市政府“先绿化、后实施经营建设”的原则,各大企业已加快推进有关绿化工作,甚至有企业已提出项目实施规划的可行性:柴西路附近有4处大的开山采石形成的断面,施工方提出在此造4处大的人工瀑布;紧邻汾河二库和呼延水厂的森林公园,则提出饮水上山,让水在山上循环起来……在王建生看来,生态 产业=效益。企业收获的是经济效益,而政府则收获了社会效益。
西山成资源型城市转型突破口
太原城郊森林公园建设的做法,在全国尚属首创。因此,该项目也被赋予了很多的期望,也着实带来了很多启发。
令人欣喜的是,在过去的短短不到一年多的时间里,西山城郊森林公园的建设者们对这片污染进行了根本性的治理,并打造出了一片“高山出平湖”的美丽景致。
依照有关政策,公园范围内的国有林地,投资者要实施认养,认养期限为70年,投资者享有国有林地使用权,所有权归国家所有。投资者出资征用的林地、林木及新绿化区域,享有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和使用权。公园范围内的集体土地,在土地性质不变的前提下,本着“先征后转”、“只征不转”的原则,实施征用。这意味着,企业将负责公园内林木将来的管护,防火的责任也落实到具体的项目上。同时,企业因征用集体土地,需要一次性或每年支付当地农民一定的费用,保障了当地农民的利益。有分析认为,新项目的上马,也将解决周边村民的就业问题,为附近村庄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提供了可能。
城郊森林公园的建设,已经不单单是一场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进行市场化运作的植绿大行动,更演变为太原市在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创新、行政效能管理等方面的一种有效尝试。随着3年内超过13万亩荒山的绿化和连片的土地开发,城市发展的空间被打开,城市的框架被再次拉大。同时,实现了土地的增效和产业的转型升级。由城郊森林公园建设所带来的多米诺效应,或许才刚刚开始。
十三万亩太原城郊森林公园绿化工程正以燎原之势,染绿太原之肺,向并州儿女张开了绿色的怀抱,也向八方来客展示着太原绿意盎然、环境优美、生态宜人的美好未来。
西山地区是太原近代以来工业化的缩影,区内能源重化工企业众多,由于过度开采,这里原本秀美的青山绿水蒙上了厚厚的烟尘。
谁也不曾想到,山西成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出台的首个先行先试权,竟然与西山这块不毛之地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过去一年,乘着“先行先试”的东风,太原市出台城郊森林公园建设的有关政策,允许企业在绿化荒山的同时,获得一定面积的经营性用地。这一利好政策出台后,立即吸引了多家省内外大型企业的垂青。
3年的时间内,让超过13万亩的荒山披上绿装;5年的时间内,让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西山,打造成太原的低碳家园。如今,9家企业已全部进场绿化,这个伟大的西山绿化工程正在火热推进中。
这一被命名为“城郊森林公园”的建设项目,今年的绿化投入超过23亿元,计划今年完成西山6.6万亩的绿化任务,且全部由企业出资。
如今的西山上,规模宏大的建设现场令人目不暇接:一辆辆挖掘机正在热火朝天地破荒开路,工人们正在挥汗如雨地夯路打塄。一群工人像蜘蛛人一样吊在80多米高的边坡上,他们“攀岩走壁”,在黄土里凿出密密麻麻的洞,再顺坡顶而下“栽小苗”,远处的坡面上,有的盖着保墒膜,有的已是一片绿茵……觅绿色空间之变迁,观西山城郊森林公园之大成——太原正向实现生态文明的目标转型跨越。
西山绿化主动出击
西山城郊森林公园是太原市围绕建设青山绿水之城和蓝天白云之城,紧紧抓住转型综改试验区的机遇,在荒山绿地上大胆先行先试,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引入企业进行造林绿化的一项创新举措。以生态修复、文化复兴、新兴产业和宜居环境为重点,先后引进10家国有、民营企业投入东西山生态绿化工程建设。根据太原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届时的西山将成为一道美丽的绿色屏障,成为集生态、休闲、旅游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区。
作为今年西山地区综合整治的一项重要内容,城郊森林公园首批只有6个。不过,由于提出申请的企业积极踊跃,市政府在晋源区又新增了3个。在西山地区打造一流的环境,不能简单地依靠义务植树,光靠政府的力量也是不够的,而要调动市场的力量。利用山西成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一有利的宏观政策,在不违背国家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太原市制定出台了城郊森林公园建设的有关政策。
当然,这一政策的出台绝非空穴来风、没有脉络可寻。2009年,太原市启动了西山生态绿化建设工程,并组织驻并企业和单位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
“先行先试就是要打破常规,重新寻求政府的角色定位。”西山地区综合治理办公室(以下简称西山办)一负责人表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充分挖掘市场的力量特别是公司的力量。”针对西山生态绿化存在的资金和土地(施工条件差)这两大瓶颈,政府的引导作用充分地突显出来。通过给予企业一定面积、一定期限的经营性用地,积极引导企业上山,两大瓶颈迎刃而解——西山存在的大量土地资源,也盘活了西山生态绿化整盘棋。
虽然今年的绿化面积是2009年的15倍,是去年的6倍,但西山办却在绿化问题上,由被动转为主动。种什么树、树坑有多大、树与树的间距是多少——全部由西山办说了算。即使几棵树、几十棵树的变更与规划作了变更,也要及时上报。太原市要求树要粗,冠要大。通过种大树,搞大绿,使西山既要成绿,也要成景。依照有关标准,绿化投入亩均不得低于3.5万元。如果未按要求完成绿化,且未达到西山办整改要求的;未办理相关手续擅自建设的;已办理项目审批手续,但未按批准的规划建设的,视为建设单位退出建设,防止了一哄而上,也防止了割地为据。
城郊森林公园建设火热推进
太原市先行先试,在生态修复中创造性地采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公司承载、园区打造模式,让荒山变青山,这种模式采用市场化运作,引入大型企业参与西山城郊森林公园建设,按照先绿化、后建设公园配套实施的原则,让参与建设的企业在保证绿化面积不低于公园总面积80%的前提下,将其余20%的土地面积用于公园配套设施建设和适度开发,有效地解决了生态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太原城郊森林公园的建设,从一开始,便注定会与众不同。从建设主体的引进到建设项目的规划,再到具体项目的落实,都充分地尊重了市场。盛科城郊森林公园以低碳旅游项目为主,绿化主题为钙果类、苹果为主的经济林特色;太钢集团城郊森林公园,以教育培训项目为主,绿化主题为黄栌为主的崛山围山红叶特色;国信城郊森林公园以健身医疗项目为主,绿化主题为黄栌为主的崛山围山红叶特色;梗阳城郊森林公园以晋文化展示项目为主,绿化主题为油松、侧柏为主的西山叠翠特色;金岩城郊森林公园以体育休闲项目为主,绿化主题为女贞、蔷薇、海棠为主的草坪花卉特色……各具特色的城郊森林公园,充分考虑了当地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当地人口条件以及市场等因素。
太原市委、市政府将西山地区作为太原市转型发展的示范区,将西山城郊森林公园作为综改试验区的标杆项目。截至目前,已有12个企业参与西山城郊森林公园建设,总投资约300亿元。各建设主体在绿化方面大力投入,不但种树,而且还种植各种植被,形成植被的多样性,把生态绿化与治理区域污染、地质灾害治理、文化旅游结合起来,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也为全省的转型跨越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按照市政府“先绿化、后实施经营建设”的原则,各大企业已加快推进有关绿化工作,甚至有企业已提出项目实施规划的可行性:柴西路附近有4处大的开山采石形成的断面,施工方提出在此造4处大的人工瀑布;紧邻汾河二库和呼延水厂的森林公园,则提出饮水上山,让水在山上循环起来……在王建生看来,生态 产业=效益。企业收获的是经济效益,而政府则收获了社会效益。
西山成资源型城市转型突破口
太原城郊森林公园建设的做法,在全国尚属首创。因此,该项目也被赋予了很多的期望,也着实带来了很多启发。
令人欣喜的是,在过去的短短不到一年多的时间里,西山城郊森林公园的建设者们对这片污染进行了根本性的治理,并打造出了一片“高山出平湖”的美丽景致。
依照有关政策,公园范围内的国有林地,投资者要实施认养,认养期限为70年,投资者享有国有林地使用权,所有权归国家所有。投资者出资征用的林地、林木及新绿化区域,享有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和使用权。公园范围内的集体土地,在土地性质不变的前提下,本着“先征后转”、“只征不转”的原则,实施征用。这意味着,企业将负责公园内林木将来的管护,防火的责任也落实到具体的项目上。同时,企业因征用集体土地,需要一次性或每年支付当地农民一定的费用,保障了当地农民的利益。有分析认为,新项目的上马,也将解决周边村民的就业问题,为附近村庄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提供了可能。
城郊森林公园的建设,已经不单单是一场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进行市场化运作的植绿大行动,更演变为太原市在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创新、行政效能管理等方面的一种有效尝试。随着3年内超过13万亩荒山的绿化和连片的土地开发,城市发展的空间被打开,城市的框架被再次拉大。同时,实现了土地的增效和产业的转型升级。由城郊森林公园建设所带来的多米诺效应,或许才刚刚开始。
十三万亩太原城郊森林公园绿化工程正以燎原之势,染绿太原之肺,向并州儿女张开了绿色的怀抱,也向八方来客展示着太原绿意盎然、环境优美、生态宜人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