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中,莫言运用了大量光线与色彩元素来建构文本。本文采用生态批评的方法,对小说中光线与色彩元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挖掘潜藏其中的生态主义意识,总结出莫言通过建构“地方”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思考,并发现在这篇小说里所展现出的莫言朴素的生态美学意识。
关键词: 光线 色彩 《透明的红萝卜》 生态美学
莫言的小说中存在大量描写色彩的语言,这在其作品的题目上就可窥见一斑。《红树林》、《红蝗》、《白棉花》、《红高粱家族》、《透明的红萝卜》、《金发婴儿》、《白狗秋千架》等都充满了色彩词语。“它以自己在艺术范畴中的本质意义(美)而与作品的文学意义相衔接。”①在涉及莫言小说里色彩描写的相关研究中,主要立足于语言手法的作用、色彩意象的内涵和色彩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本文以莫言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为例,从分析小说中光与色彩的运用入手,以生态批评的相关理论,对小说反映出来的莫言的生态美学观念进行阐释,挖掘作家作品中的生态主义倾向。
一、小说中光与色彩的运用
生态文学运用两种方式唤起人们的生态意识:“通过展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及其带来的美景佳境唤起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或者通过描述人与自然相互对立及其所造成的生态危机从反面唤起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②莫言在《〈透明的红萝卜〉创作前后》一文中写道:“这篇作品第一次调动了我的亲身经历……写出了我童年记忆中的对自然界的感知方式。”③在这篇小说里,我们可以从他对光线与色彩运用中发现他的生态观念。
(一)色彩混搭与光线安排
在小说中,莫言大量运用光与彩的交错糅合,为读者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乡野农村画面。我们可以根据光线对于小说画面中色彩干预的程度,为色彩与光线的关系做出如下分类:光线明显型和光线暗含型。
光线明显型是指在提及颜色时,直接出现描写光线的词语或存在明显的光线指向。“她看到黑孩儿像个小精灵一样活动着,雪亮的灯光照着他赤裸的身体,像涂了一层釉彩。”“仿佛这皮肤是刷着铜色的陶瓷橡皮……”④在这幅画面中,菊子姑娘看到的黑孩是在“雪亮的灯光”照耀下的,皮肤“是刷着铜色的陶瓷橡皮”。“铜色”与“灯光”相互呼应,同时“灯光”本身也有“雪”色,色彩与光线的交错并相互产生影响,显出铜色的原因是由于光线照在黑孩儿黑色的皮肤上,泛出了光泽,因而有了金属的质感。在小说中,这类光线明显型的光色关系还体现在对具体事物的描写上。“泛着青幽幽蓝幽幽光”的铁砧子,“从美丽的弧线上泛出一圈金色的光芒”的红萝卜,都充满了光与色彩的结合。
光线暗含型的色彩描写主要是指在出现色彩词汇的描写中,光线并未直接出现,而是以隐含了某些事物形象或形容词语的方式出现,与色彩相互融合共同构成画面,这在小说的题目中就能体现出来。“透明的红萝卜”中“透明”一词就与“红”色遥相对应。在对萝卜的描写上,“红”字体现了萝卜的外皮是红色的,而透明一词则体现了萝卜肉色,同时本身“透”和“明”又是与光线紧密结合的,这就使得这个“红萝卜”意象不仅颜色清晰,更由内而外发散出光芒,显得与众不同。在小说中,“火苗”、“钢花”等与火有关的意象与颜色词也常常一起出现,火花中隐含的光线因素也使得小说描写画面的光线感更加强烈。
这两种光线与色彩关系的类型,反映出莫言在小说创作中格外重视光与色的安排。光线与色彩的巧妙安排使得小说富有极强的画面感,和谐的光色比例把小说的画面也构建得动人而绚丽。莫言似乎是把文字当做画笔,在小说中画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而且是具有西方印象主义特点的油画。这样独特的创作既是莫言小说的特点,又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感受和思考。“由它们所承载、反映、凸现的是那个至高无上的终极对象:保有所有活性元素的生命感受—如同阳光、大气、土壤和水分之对于凡·高所一再描绘的那株大热的橙色向日葵。”⑤像凡·高一样,莫言在小说中也把自己对于宇宙和生命的思考蕴藏于一幅幅乡村油画中。
(二)事物的颜色化倾向
在光与彩的运用中,除了构成了光彩鲜明的画面以外,还集中反映在事物的颜色化倾向中。在生态主义的世界观中,首要的主旨就是“自然为本”⑥。生态文学的代表诗人华兹华斯写道:“在自然之光的照耀下,自然是令人尊敬的。”⑦在小说中,莫言通过把光线与色彩融入到对具体事物的描写中,使得事物的形象趋于颜色化,形成了类似符号的独特观感。
对于植物的描写,莫言格外重视在植物命名时融入颜色的因素。比如“紫穗槐”、“黄麻”、“透明的红萝卜”等,虽然表示光线或色彩词语已经通行在其命名中,但作者似乎格外在意,而使得这些带有颜色的植物名集中出现在小说里。在“黑土”、“红炉”、“紫红色头巾”等物品的命名上,我们可以发现莫言也非常重视颜色的表现。在描写钢钻时,作者这样写道:“烧透的钢钻白里透着绿……大锤轻飘飘地落在钢钻子上,钢花立刻光彩夺目地向四面八方飞溅。”(119)在“白”、“绿”、“钢花”、“光彩夺目”一连串与光和色有关的词语描述下,整个钢钻的形象实际上是被颜色化了的,即颜色取代外形、质感等成了事物的特性。颜色词的重复叠加使用,使得事物的颜色化倾向更加明显。“烧透的钢钻白里透着绿”(119),“萝卜缨而绿得发黑”(95),“河面上一片白,白里掺着黑和紫”(132),这类以颜色叠加使用来表现事物的语句在小说中很常见,将事物的对立转化成为了颜色的对立。“黑烟”与“红炉”,“白桥”与“粉墙”,“紫红色的头巾”与“火红色的运动衫”,这种将事物颜色化的倾向,最终使得整个小说中不断呈现出色彩的冲突与融合。
“高明的生态文学作家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艺术探寻中,常常会将深邃的生态哲思、优雅的诗性气质和强烈的忧患意识熔铸成为一个个别具洞天的意象世界,引领读者在诗化的境界中陶冶性灵,强化生态意识,探寻诗意生存的理想之途。”⑧莫言虽然算不上生态作家,但在他创造的“高密东北乡”的世界中,乡土意识始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话题。在这篇小说中,莫言运用事物的颜色化手法,将光彩作为一个个意象,描绘了乡村的风景油画,更凸显了他对乡土的深沉思考。在生态批评看来,事物颜色化的倾向实际上是反映出作者内心深处一种对于自然的尊重和敬畏。 二、构建“地方”生态美学
“地方意识”主要是指“人对地方的身体附着和精神依恋”,以及“人与万物(地方)的和谐共存、持续发展的关系”。⑨正如美国诗人加里·斯奈德作品中显示出强烈的地方意识一样,在莫言的小说中也表现出地方意识的特点。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的名为《讲故事的人》的演讲中曾这样说道:“在《秋水》这篇小说里,第一次出现了‘高密东北乡’这个字眼,从此,就如同一个四处游荡的农民有了一片土地,我这样一个文学的流浪汉,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场所。”无论是《丰乳肥臀》、《四十一炮》,还是《生死疲劳》和《蛙》,莫言有属于自己的“文学领地”,他在“高密东北乡”中创造了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一幅幅可歌可泣的农村图画。因而,他的地方意识也集中在其间。
(一)人物形象的自然化
“生态批评是在生态主义,特别是生态整体主义思想指导下探讨文学与自然之关系的文学批评。”⑩在莫言的地方意识中,高密东北乡所构成的独具特色的中国农村环境也是一个生态整体,不仅有自然环境的多彩多色,还体现在所创作的人物的自然化。所谓自然化,是指“人的本质和自然的本质相适应”。{11}也就是说在作家的创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了人与自然相统一的部分。
在《透明的红萝卜》中,莫言在“地方”中塑造了“黑孩儿”、“菊子姑娘”、“小石匠”、“小铁匠”、“老铁匠”和“刘太阳”等一系列人物形象,在他们的身上,我们都能感到浓烈的自然气息和乡土气息。以黑孩儿为例,首先在他的名字上就体现出他“自然之子”的形象特点。黑,是黑土地的象征,也是这个孩子的本质属性。他无名无姓,虽然有家,但同“野孩子”无异。其次,莫言在创作这个人物时,倾注了自己的思想、经历和意识观念,莫言曾说:“如果硬要我从自己的书里抽出一个这样的人物,那么,这个人物就是我在《透明的红萝卜》里写的那个没有姓名的黑孩子。”{12}这孤独的小黑孩与莫言童年时的记忆是相通的,他经常就独自一人在山间田野放牧。这个黑孩子感知自然的方式是作者生态观念的体现。小说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黑孩用右手抓起一把土按在砸破的手指上。”(101)这一个细节中,黑孩的手破了,他用泥土来止血。这正与他自然本质的属性黑土相对应,蕴含这中国古老而朴素的“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念。莫言塑造的这个小黑孩形象,在这一个层次上,不仅是自然化的,更体现了作者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美学观念。在演讲中,莫言说道:“那个浑身漆黑、具有超人的忍受痛苦的能力和超人的感受能力的孩子,是我全部小说的灵魂……”可见这个黑孩子身上所反映出的莫言的地方意识中那种敬畏自然、尊敬自然的观念是普遍存在的。再者,黑孩在小说中被形容成“小精灵”,与小石匠和铁匠师徒等形象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匠人们是改造自然的形象,他们身上有着人类的贪婪和欲望。比如小石匠对菊子姑娘的爱慕,小铁匠不满老铁匠不让他出师等,都可以和黑孩子的纯洁与自然形成鲜明的比照,表现了作者对于自然本真美的一种审美情趣。最后,黑孩子发现了“透明的红萝卜”意象。这个“苞孕着活泼的银色液体”的红萝卜,在某种程度上是自然馈赠人类的象征,它代表着“人与大自然的生命和弦”{13},因而只能由黑孩子这样纯真的人类形象去发现。
小说中人物自然化的倾向还反映在一些具体的比喻上。“有几个姑娘夹杂在里面,想听又怕听,脸儿一个个红扑扑的像鸡冠子花。”(98)“在红花旁边又有一朵花儿出现了,那是指甲里的血渗了出来。”(102)“……他说起话来就像竹筒里晃豌豆,咯崩咯崩脆。”(103)“孩子发现,老铁匠的脸色像炒焦了的小麦,鼻子尖像颗熟透了的山楂。”(107)“老铁匠坐在草铺上,像只羽毛凌乱的败阵公鸡。”(122)在这类比喻中,有的将人物比做一种动物,如将老铁匠比做“公鸡”,也有将人的身体部位比做植物,将姑娘们的脸比做“鸡冠子花”,还有将人物的一些生理特点进行类比的,比如将黑孩子说话速度快比做“竹筒里晃豌豆”。无论如何,这些大量出现的比喻都拉近了人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距离,在语言上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了。这反映出莫言的生态美学观念中具有中国朴素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
(二)多彩“地方”的构建
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中,莫言在语言里通过大量运用光与彩的交错与融合,使得整部小说富有很强的画面感,同时也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幅乡土的自然和生活图画。“以中国古代诗文和文论来说,就随处可以见到对‘绿’的咏赞,字里行间流露着无限的欣悦与向往之情,流露着对一切生命的尊重与珍爱。”{14}就像中国古人在诗词中表达对绿色的热爱一样,在小说中建构的“地方”中,色彩缤纷作为一个明显的特点,也传达出莫言对于自然的基本看法和深沉热爱。
在小说开篇,色彩元素便自然而然地映入读者眼帘。“槐树上已经有了浅黄色的叶片,挂在槐树上的红锈斑斑的铁钟也被露水打得湿漉漉的。”(89)在莫言的这篇小说中,几乎每一页上都会出现表示颜色或者光线的词语,而他将色彩融入小说的方法除了前文所谈及的事物颜色化以外,还包括人物的颜色化和情节地点的色彩化。在小说中,人物色彩化最明显的对象就是小说的主人公黑孩儿。这个孩子黝黑的皮肤和黑土地同色,这是莫言将其表现成为“精灵”的一种方法。黑孩儿是这片土地诞生出来的孩子。这里莫言引入了魔幻现实主义的一些方法,他自己也坦诚受到了马尔克斯的影响。在小说中,黄麻地是一个很重要的地点,“黄麻太密了……湿漉漉,油亮亮”(94)“他看到黄麻叶子像波浪一样翻滚着。”(135)小说中存在很多类似黄麻地的色彩地点,比如小河、铁匠铺等,它们的不断出现使得小说描绘的这个“地方”多姿多彩。莫言在他的“地方”建构中,把色彩作为一个关键性元素引入,体现了他细致的观察,而这些色彩不仅仅是颜色上的冲击,更融入了莫言对生命的感悟,对自然的敬畏。他把“地方”里的万物都着上了色彩,有了颜色,原本不具有生命的自然元素,如云、河、红炉、钢钻都有了生命,而那些原本有生命的人和动植物更加富有生命的张力。描写中融入大量色彩元素,在色彩之美、光线之美中蕴含了对生命之美的尊重,这反映了莫言万物有灵的生命观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美学意识。 综上所述,在《透明的红萝卜》这篇小说中,莫言十分重视光线与色彩元素的安排和运用。在他的笔下,描绘的景色生趣盎然,描写的人物有血有肉,建构出的“地方”多姿多彩。在这个独特的空间里,莫言将自己对生命的思考、对自然的热爱、对世间万物的敬畏蕴藏于光与彩的细腻变化中,在一幅幅色彩斑斓的乡村田野画中,展出了一个朴素的天人合一的生态图景。
注释:
①吴非.莫言小说与“印象派之后”的色彩美学.小说评论,1994(5).
②刘文良.范畴与方法:生态批评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0.
③莫言.红高粱,广州:花城出版社,2011:152.
④莫言.红高粱,广州:花城出版社,2011:118.后文所引小说原文均出自此本,只在引文后标注页码.
⑤吴非.莫言小说与“印象派之后”的色彩美学.小说评论,1994(5).
⑥赵白生.生态主义:人文主义的终结?.文艺研究,2002(5).
⑦William Wordsworth,The Complete Poetical Words of William Wordsworth,Boston:Houghton Mittllin Company,1904,p.83.
⑧刘文良.范畴与方法:生态批评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9-180.
⑨宁梅.生态批评与文化重建——加里·斯奈德的“地方”思想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Ⅷ.
⑩王诺.欧美生态批评.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67.
{11}陈望衡.生态美学及其哲学基础.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2).
{12}转引自刘晓克.浅析《透明的红萝卜》主人公黑孩.书屋,2009(7).
{13}曾繁仁.试论生态美学.文艺研究,2002(5).
{14}王先霈.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绿色观念.文学评论,1999(6).
参考文献:
[1]吴非.莫言小说与“印象派之后”的色彩美学.小说评论,1994(5).
[2]刘文良.范畴与方法:生态批评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莫言.红高粱.广州:花城出版社,2011.
[4]赵白生.生态主义:人文主义的终结?.文艺研究,2002(5).
[5]宁梅.生态批评与文化重建——加里·斯奈德的“地方”思想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6]王诺.欧美生态批评.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7]陈望衡.生态美学及其哲学基础.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2).
[8]刘晓克.浅析《透明的红萝卜》主人公黑孩.书屋,2009(7).
[9]曾繁仁.试论生态美学.文艺研究,2002(5).
[10]王先霈.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绿色观念.文学评论,1999(6).
[11]William Wordsworth,The Complete Poetical Words of William Wordsworth,Boston:Houghton Mittllin Company,1904:83.
关键词: 光线 色彩 《透明的红萝卜》 生态美学
莫言的小说中存在大量描写色彩的语言,这在其作品的题目上就可窥见一斑。《红树林》、《红蝗》、《白棉花》、《红高粱家族》、《透明的红萝卜》、《金发婴儿》、《白狗秋千架》等都充满了色彩词语。“它以自己在艺术范畴中的本质意义(美)而与作品的文学意义相衔接。”①在涉及莫言小说里色彩描写的相关研究中,主要立足于语言手法的作用、色彩意象的内涵和色彩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本文以莫言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为例,从分析小说中光与色彩的运用入手,以生态批评的相关理论,对小说反映出来的莫言的生态美学观念进行阐释,挖掘作家作品中的生态主义倾向。
一、小说中光与色彩的运用
生态文学运用两种方式唤起人们的生态意识:“通过展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及其带来的美景佳境唤起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或者通过描述人与自然相互对立及其所造成的生态危机从反面唤起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②莫言在《〈透明的红萝卜〉创作前后》一文中写道:“这篇作品第一次调动了我的亲身经历……写出了我童年记忆中的对自然界的感知方式。”③在这篇小说里,我们可以从他对光线与色彩运用中发现他的生态观念。
(一)色彩混搭与光线安排
在小说中,莫言大量运用光与彩的交错糅合,为读者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乡野农村画面。我们可以根据光线对于小说画面中色彩干预的程度,为色彩与光线的关系做出如下分类:光线明显型和光线暗含型。
光线明显型是指在提及颜色时,直接出现描写光线的词语或存在明显的光线指向。“她看到黑孩儿像个小精灵一样活动着,雪亮的灯光照着他赤裸的身体,像涂了一层釉彩。”“仿佛这皮肤是刷着铜色的陶瓷橡皮……”④在这幅画面中,菊子姑娘看到的黑孩是在“雪亮的灯光”照耀下的,皮肤“是刷着铜色的陶瓷橡皮”。“铜色”与“灯光”相互呼应,同时“灯光”本身也有“雪”色,色彩与光线的交错并相互产生影响,显出铜色的原因是由于光线照在黑孩儿黑色的皮肤上,泛出了光泽,因而有了金属的质感。在小说中,这类光线明显型的光色关系还体现在对具体事物的描写上。“泛着青幽幽蓝幽幽光”的铁砧子,“从美丽的弧线上泛出一圈金色的光芒”的红萝卜,都充满了光与色彩的结合。
光线暗含型的色彩描写主要是指在出现色彩词汇的描写中,光线并未直接出现,而是以隐含了某些事物形象或形容词语的方式出现,与色彩相互融合共同构成画面,这在小说的题目中就能体现出来。“透明的红萝卜”中“透明”一词就与“红”色遥相对应。在对萝卜的描写上,“红”字体现了萝卜的外皮是红色的,而透明一词则体现了萝卜肉色,同时本身“透”和“明”又是与光线紧密结合的,这就使得这个“红萝卜”意象不仅颜色清晰,更由内而外发散出光芒,显得与众不同。在小说中,“火苗”、“钢花”等与火有关的意象与颜色词也常常一起出现,火花中隐含的光线因素也使得小说描写画面的光线感更加强烈。
这两种光线与色彩关系的类型,反映出莫言在小说创作中格外重视光与色的安排。光线与色彩的巧妙安排使得小说富有极强的画面感,和谐的光色比例把小说的画面也构建得动人而绚丽。莫言似乎是把文字当做画笔,在小说中画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而且是具有西方印象主义特点的油画。这样独特的创作既是莫言小说的特点,又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感受和思考。“由它们所承载、反映、凸现的是那个至高无上的终极对象:保有所有活性元素的生命感受—如同阳光、大气、土壤和水分之对于凡·高所一再描绘的那株大热的橙色向日葵。”⑤像凡·高一样,莫言在小说中也把自己对于宇宙和生命的思考蕴藏于一幅幅乡村油画中。
(二)事物的颜色化倾向
在光与彩的运用中,除了构成了光彩鲜明的画面以外,还集中反映在事物的颜色化倾向中。在生态主义的世界观中,首要的主旨就是“自然为本”⑥。生态文学的代表诗人华兹华斯写道:“在自然之光的照耀下,自然是令人尊敬的。”⑦在小说中,莫言通过把光线与色彩融入到对具体事物的描写中,使得事物的形象趋于颜色化,形成了类似符号的独特观感。
对于植物的描写,莫言格外重视在植物命名时融入颜色的因素。比如“紫穗槐”、“黄麻”、“透明的红萝卜”等,虽然表示光线或色彩词语已经通行在其命名中,但作者似乎格外在意,而使得这些带有颜色的植物名集中出现在小说里。在“黑土”、“红炉”、“紫红色头巾”等物品的命名上,我们可以发现莫言也非常重视颜色的表现。在描写钢钻时,作者这样写道:“烧透的钢钻白里透着绿……大锤轻飘飘地落在钢钻子上,钢花立刻光彩夺目地向四面八方飞溅。”(119)在“白”、“绿”、“钢花”、“光彩夺目”一连串与光和色有关的词语描述下,整个钢钻的形象实际上是被颜色化了的,即颜色取代外形、质感等成了事物的特性。颜色词的重复叠加使用,使得事物的颜色化倾向更加明显。“烧透的钢钻白里透着绿”(119),“萝卜缨而绿得发黑”(95),“河面上一片白,白里掺着黑和紫”(132),这类以颜色叠加使用来表现事物的语句在小说中很常见,将事物的对立转化成为了颜色的对立。“黑烟”与“红炉”,“白桥”与“粉墙”,“紫红色的头巾”与“火红色的运动衫”,这种将事物颜色化的倾向,最终使得整个小说中不断呈现出色彩的冲突与融合。
“高明的生态文学作家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艺术探寻中,常常会将深邃的生态哲思、优雅的诗性气质和强烈的忧患意识熔铸成为一个个别具洞天的意象世界,引领读者在诗化的境界中陶冶性灵,强化生态意识,探寻诗意生存的理想之途。”⑧莫言虽然算不上生态作家,但在他创造的“高密东北乡”的世界中,乡土意识始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话题。在这篇小说中,莫言运用事物的颜色化手法,将光彩作为一个个意象,描绘了乡村的风景油画,更凸显了他对乡土的深沉思考。在生态批评看来,事物颜色化的倾向实际上是反映出作者内心深处一种对于自然的尊重和敬畏。 二、构建“地方”生态美学
“地方意识”主要是指“人对地方的身体附着和精神依恋”,以及“人与万物(地方)的和谐共存、持续发展的关系”。⑨正如美国诗人加里·斯奈德作品中显示出强烈的地方意识一样,在莫言的小说中也表现出地方意识的特点。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的名为《讲故事的人》的演讲中曾这样说道:“在《秋水》这篇小说里,第一次出现了‘高密东北乡’这个字眼,从此,就如同一个四处游荡的农民有了一片土地,我这样一个文学的流浪汉,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场所。”无论是《丰乳肥臀》、《四十一炮》,还是《生死疲劳》和《蛙》,莫言有属于自己的“文学领地”,他在“高密东北乡”中创造了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一幅幅可歌可泣的农村图画。因而,他的地方意识也集中在其间。
(一)人物形象的自然化
“生态批评是在生态主义,特别是生态整体主义思想指导下探讨文学与自然之关系的文学批评。”⑩在莫言的地方意识中,高密东北乡所构成的独具特色的中国农村环境也是一个生态整体,不仅有自然环境的多彩多色,还体现在所创作的人物的自然化。所谓自然化,是指“人的本质和自然的本质相适应”。{11}也就是说在作家的创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了人与自然相统一的部分。
在《透明的红萝卜》中,莫言在“地方”中塑造了“黑孩儿”、“菊子姑娘”、“小石匠”、“小铁匠”、“老铁匠”和“刘太阳”等一系列人物形象,在他们的身上,我们都能感到浓烈的自然气息和乡土气息。以黑孩儿为例,首先在他的名字上就体现出他“自然之子”的形象特点。黑,是黑土地的象征,也是这个孩子的本质属性。他无名无姓,虽然有家,但同“野孩子”无异。其次,莫言在创作这个人物时,倾注了自己的思想、经历和意识观念,莫言曾说:“如果硬要我从自己的书里抽出一个这样的人物,那么,这个人物就是我在《透明的红萝卜》里写的那个没有姓名的黑孩子。”{12}这孤独的小黑孩与莫言童年时的记忆是相通的,他经常就独自一人在山间田野放牧。这个黑孩子感知自然的方式是作者生态观念的体现。小说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黑孩用右手抓起一把土按在砸破的手指上。”(101)这一个细节中,黑孩的手破了,他用泥土来止血。这正与他自然本质的属性黑土相对应,蕴含这中国古老而朴素的“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念。莫言塑造的这个小黑孩形象,在这一个层次上,不仅是自然化的,更体现了作者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美学观念。在演讲中,莫言说道:“那个浑身漆黑、具有超人的忍受痛苦的能力和超人的感受能力的孩子,是我全部小说的灵魂……”可见这个黑孩子身上所反映出的莫言的地方意识中那种敬畏自然、尊敬自然的观念是普遍存在的。再者,黑孩在小说中被形容成“小精灵”,与小石匠和铁匠师徒等形象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匠人们是改造自然的形象,他们身上有着人类的贪婪和欲望。比如小石匠对菊子姑娘的爱慕,小铁匠不满老铁匠不让他出师等,都可以和黑孩子的纯洁与自然形成鲜明的比照,表现了作者对于自然本真美的一种审美情趣。最后,黑孩子发现了“透明的红萝卜”意象。这个“苞孕着活泼的银色液体”的红萝卜,在某种程度上是自然馈赠人类的象征,它代表着“人与大自然的生命和弦”{13},因而只能由黑孩子这样纯真的人类形象去发现。
小说中人物自然化的倾向还反映在一些具体的比喻上。“有几个姑娘夹杂在里面,想听又怕听,脸儿一个个红扑扑的像鸡冠子花。”(98)“在红花旁边又有一朵花儿出现了,那是指甲里的血渗了出来。”(102)“……他说起话来就像竹筒里晃豌豆,咯崩咯崩脆。”(103)“孩子发现,老铁匠的脸色像炒焦了的小麦,鼻子尖像颗熟透了的山楂。”(107)“老铁匠坐在草铺上,像只羽毛凌乱的败阵公鸡。”(122)在这类比喻中,有的将人物比做一种动物,如将老铁匠比做“公鸡”,也有将人的身体部位比做植物,将姑娘们的脸比做“鸡冠子花”,还有将人物的一些生理特点进行类比的,比如将黑孩子说话速度快比做“竹筒里晃豌豆”。无论如何,这些大量出现的比喻都拉近了人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距离,在语言上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了。这反映出莫言的生态美学观念中具有中国朴素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
(二)多彩“地方”的构建
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中,莫言在语言里通过大量运用光与彩的交错与融合,使得整部小说富有很强的画面感,同时也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幅乡土的自然和生活图画。“以中国古代诗文和文论来说,就随处可以见到对‘绿’的咏赞,字里行间流露着无限的欣悦与向往之情,流露着对一切生命的尊重与珍爱。”{14}就像中国古人在诗词中表达对绿色的热爱一样,在小说中建构的“地方”中,色彩缤纷作为一个明显的特点,也传达出莫言对于自然的基本看法和深沉热爱。
在小说开篇,色彩元素便自然而然地映入读者眼帘。“槐树上已经有了浅黄色的叶片,挂在槐树上的红锈斑斑的铁钟也被露水打得湿漉漉的。”(89)在莫言的这篇小说中,几乎每一页上都会出现表示颜色或者光线的词语,而他将色彩融入小说的方法除了前文所谈及的事物颜色化以外,还包括人物的颜色化和情节地点的色彩化。在小说中,人物色彩化最明显的对象就是小说的主人公黑孩儿。这个孩子黝黑的皮肤和黑土地同色,这是莫言将其表现成为“精灵”的一种方法。黑孩儿是这片土地诞生出来的孩子。这里莫言引入了魔幻现实主义的一些方法,他自己也坦诚受到了马尔克斯的影响。在小说中,黄麻地是一个很重要的地点,“黄麻太密了……湿漉漉,油亮亮”(94)“他看到黄麻叶子像波浪一样翻滚着。”(135)小说中存在很多类似黄麻地的色彩地点,比如小河、铁匠铺等,它们的不断出现使得小说描绘的这个“地方”多姿多彩。莫言在他的“地方”建构中,把色彩作为一个关键性元素引入,体现了他细致的观察,而这些色彩不仅仅是颜色上的冲击,更融入了莫言对生命的感悟,对自然的敬畏。他把“地方”里的万物都着上了色彩,有了颜色,原本不具有生命的自然元素,如云、河、红炉、钢钻都有了生命,而那些原本有生命的人和动植物更加富有生命的张力。描写中融入大量色彩元素,在色彩之美、光线之美中蕴含了对生命之美的尊重,这反映了莫言万物有灵的生命观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美学意识。 综上所述,在《透明的红萝卜》这篇小说中,莫言十分重视光线与色彩元素的安排和运用。在他的笔下,描绘的景色生趣盎然,描写的人物有血有肉,建构出的“地方”多姿多彩。在这个独特的空间里,莫言将自己对生命的思考、对自然的热爱、对世间万物的敬畏蕴藏于光与彩的细腻变化中,在一幅幅色彩斑斓的乡村田野画中,展出了一个朴素的天人合一的生态图景。
注释:
①吴非.莫言小说与“印象派之后”的色彩美学.小说评论,1994(5).
②刘文良.范畴与方法:生态批评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0.
③莫言.红高粱,广州:花城出版社,2011:152.
④莫言.红高粱,广州:花城出版社,2011:118.后文所引小说原文均出自此本,只在引文后标注页码.
⑤吴非.莫言小说与“印象派之后”的色彩美学.小说评论,1994(5).
⑥赵白生.生态主义:人文主义的终结?.文艺研究,2002(5).
⑦William Wordsworth,The Complete Poetical Words of William Wordsworth,Boston:Houghton Mittllin Company,1904,p.83.
⑧刘文良.范畴与方法:生态批评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9-180.
⑨宁梅.生态批评与文化重建——加里·斯奈德的“地方”思想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Ⅷ.
⑩王诺.欧美生态批评.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67.
{11}陈望衡.生态美学及其哲学基础.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2).
{12}转引自刘晓克.浅析《透明的红萝卜》主人公黑孩.书屋,2009(7).
{13}曾繁仁.试论生态美学.文艺研究,2002(5).
{14}王先霈.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绿色观念.文学评论,1999(6).
参考文献:
[1]吴非.莫言小说与“印象派之后”的色彩美学.小说评论,1994(5).
[2]刘文良.范畴与方法:生态批评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莫言.红高粱.广州:花城出版社,2011.
[4]赵白生.生态主义:人文主义的终结?.文艺研究,2002(5).
[5]宁梅.生态批评与文化重建——加里·斯奈德的“地方”思想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6]王诺.欧美生态批评.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7]陈望衡.生态美学及其哲学基础.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2).
[8]刘晓克.浅析《透明的红萝卜》主人公黑孩.书屋,2009(7).
[9]曾繁仁.试论生态美学.文艺研究,2002(5).
[10]王先霈.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绿色观念.文学评论,1999(6).
[11]William Wordsworth,The Complete Poetical Words of William Wordsworth,Boston:Houghton Mittllin Company,190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