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批判与人-机社会想象

来源 :探索与争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07467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算法的批判,并不意味着单一的抵抗或者解构,其目的在于寻求更合宜的未来"人-机"共生方式.毕竟,科技自身演进的规律是无法阻止的.凯文·凯利将科技视为第七生命体,认为它有自己"生命"的趋势、冲动、倾向和轨迹,"人们在将自然逻辑输入机器的同时,也把技术逻辑带到了生命之中"(1).毫无疑问,新的"人-机"共存的社会形态正在形成,认识到"算法想要什么",揭示人与算法之间正在形成并逐步建立的关系,以及算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人类社会,是为了减少算法社会中人在确立自身位置时的矛盾,这是讨论人与算法的理论关切所在.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人类如何从思维、观念以及想象力方面思考算法.
其他文献
列宁在建立俄国无产阶级政党以及领导党和人民进行1905年革命过程中,提出了以下思想: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在党纲中明确规定自己的政治任务,即对工农群众进行政治教育,增强他们的
经过长期的演化与发展,基层协商民主已经成为了地方治理中的常态,制度化的痕迹日渐明晰.然而,基层协商民主的实践存在着分化,差异在于制度化的程度,制度形成的规则是否成为了基层协商民主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成为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进一步理顺基层协商民主的内在联系,发挥基层协商民主的作用,拓宽基层协商民主的实践空间,需要回到基层协商民主成长的制度化路径,挖掘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中的某些要素.因此,有必要建构基于价值导向、政策执行与结果绩效相统一的基层协商民主三位一体模型机制,强调观念更新、利益兼容、治理绩效累积是协商
在算法广泛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的时代,算法已经成为人的一种新的技术伴侣.(1)一方面,我们需要接受算法的存在,利用它来拓展人自身的能力,享受它所带来的便利;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对这样一种伴侣带来的控制和其他风险有足够的识别与反抗能力.这也就意味着我们需要一种与算法社会相匹配的素养,也可以称之为算法素养.算法素养的主体既涉及算法的设计开发者,也涉及算法的使用者.本文主要从使用者的角度来分析算法素养的主要目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