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就目前学校体育竞赛模式的弊端和今后改革的方向进行探讨。研究认为,把学校体育竞赛办成形式多样、趣味性强、能吸引绝大部分学生参与的活动是今后体育竞赛模式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学校体育 模式 改革运动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3-0195-01
竞赛是学校体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过去往往把竞赛水平的高低作为检验学校体育教学成果的主要手段,其结果导致学校体育竞赛活动只是少数学生的参与。对读完大学的应届毕业生的调查研究显示,其从小学到大学毕业的所有在校学习期间,从未参加任何体育竞赛的毕业生高达65%。而百分之百的学生都希望能够参加体育运动竞赛。显然这是因为学校体育运动竞赛模式的不当造成。因此,学校体育竞赛模式改革势在必行,开展形式多样的小型体育竞赛活动,把综合性的体育竞赛活动办得更加完善、更具活力就必须探寻符合学生需要的体育竞赛模式,保证学校体育教育的良好发展。
一、学校体育竞赛模式现状分析
(一)项目设置
学校体育竞赛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学校体育活动的主要手段和动力。研究发现,绝大多数学校的竞赛活动在项目设置等方面与师生的需求存在差距。首先从项目的设置来看,大多数学校每年比赛局限于田径、篮球、排球、乒乓球项目上,比赛明显缺乏深度和广度,而且有些项目因危险性大被删除。其次,大多数人无法直接通过身体运动体会情绪,导致广大师生对体育竞赛活动失去兴趣。
(二)竞赛规则、模式和规模
运动竞赛规则的制定和执行缺乏灵活性、纪律性。因竞赛参与者运动水平和认识上的局限性,经常出现竞赛规则对参与者要求过高,出现裁判、运动员等影响比赛进程,造成赛程拖拉松散等局面。学校举行的体育竞赛活动普遍对报名参赛资格要求过死。以大学为例,一般开展的比赛都是以学院为单位进行报名,且每个项目限报参赛人数。实际参赛活动者都是尖子生运动员,这导致大部分学生无法亲身体验。
(三)竞赛内容与主客条件的局限性
学校体育竞赛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抓住群体性特点,突出健康教育。由于多年来受传统体育观念的影响,创新意识比较薄弱,致使对当今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认识了解少,缺少与外界交流,缺乏创新思维能力,因而只能照搬现有竞赛模式。
二、竞赛模式改革与建议
(一)竞赛形式灵活多样
举行体育竞赛活动之前,充分听取广大师生对竞赛活动项目设置要求,放弃不利于身体健康发展的运动项目,创造和增加有利于身体发展的运动项目,增设趣味性和娱乐性、群体性强的项目。针对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运动水平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比赛项目。在项目设置上应积极引入新鲜活泼、有趣的休闲娱乐项目,特别是增加集体项目在各类竞赛活动的比重。如接力赛,通过参与者共同体会成功与失败,喜悦与痛苦,彼此可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还可以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加强组织管理,严格执行竞赛规则
竞赛活动模式就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宜本次运动竞赛的内容形式、规章制度的总和,要求大家共同执行和遵守。制定适合广大师生和不同年龄段及不同运动水平运动项目及多样化的竞赛形式,多设置趣味性和娱乐性强的运动项目,有利于提高师生参与的积极性,也是今后学校体育发展主题之一。如游戏类项目,寓竞赛于娱乐,改变过去那种只有少数人参加多数人看竞赛的模式,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竞赛体制,推动学校体育竞赛活动的制度化、多样化和社会化的发展。
(三)创建经常化和大众化的体育竞赛活动模式
从当前各类学校的课外活动和学生的喜好项目来看,大部分人多以参与球类运动为主。笔者认为,只要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感兴趣都允许其参加,并列入校内外竞赛活动项目。我们应注重学生自身对体育的体验,注重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传统和引进新兴的运动项目,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对体育的兴趣,为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四)项目设置追求合理性
体育竞赛活动的宗旨诣在参与的广泛性、健身性和娱乐的趣味性,突出体育大众化,以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为促进全民健身、增强人民体质发挥应有的效用。保留创新传统体育竞赛项目,加大群体项目创编,既体现时代特色,又贴近生活实际,有利于照顾各类人群积极参与体育竞赛活动,进而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扩大参与竞赛活动的广度是当前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先前那种“金牌效应”不应是学校体育发展的主题。各级各类学校理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各种层次、形式多样的体育竞赛活动。如高校可以在班内分小组、分寝室开展吸引绝大部分学生乐意参加的体育竞赛活动,并使之经常化。
【参考文献】
[1]林鲁军.试论学校田径运动会的改革与发展方向[J].烟台教育学院学报,2003(2):80-81.
[2]傅幸波.学校综合性运动会改革的探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3(增刊):79-82.
[3]赵子江.试析全国工人运动会竞赛制度的建立及竞赛定位工会理论与实践,2004(18)3.66-69.
[4]国家体育总局.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J].体育科学,2001(3):1261.
[5]黎文普.我国学校体育运动竞赛管理的变革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
[6]何玲,徐立功,唐春凤.浅谈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趋势[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04).
[关键词]学校体育 模式 改革运动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3-0195-01
竞赛是学校体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过去往往把竞赛水平的高低作为检验学校体育教学成果的主要手段,其结果导致学校体育竞赛活动只是少数学生的参与。对读完大学的应届毕业生的调查研究显示,其从小学到大学毕业的所有在校学习期间,从未参加任何体育竞赛的毕业生高达65%。而百分之百的学生都希望能够参加体育运动竞赛。显然这是因为学校体育运动竞赛模式的不当造成。因此,学校体育竞赛模式改革势在必行,开展形式多样的小型体育竞赛活动,把综合性的体育竞赛活动办得更加完善、更具活力就必须探寻符合学生需要的体育竞赛模式,保证学校体育教育的良好发展。
一、学校体育竞赛模式现状分析
(一)项目设置
学校体育竞赛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学校体育活动的主要手段和动力。研究发现,绝大多数学校的竞赛活动在项目设置等方面与师生的需求存在差距。首先从项目的设置来看,大多数学校每年比赛局限于田径、篮球、排球、乒乓球项目上,比赛明显缺乏深度和广度,而且有些项目因危险性大被删除。其次,大多数人无法直接通过身体运动体会情绪,导致广大师生对体育竞赛活动失去兴趣。
(二)竞赛规则、模式和规模
运动竞赛规则的制定和执行缺乏灵活性、纪律性。因竞赛参与者运动水平和认识上的局限性,经常出现竞赛规则对参与者要求过高,出现裁判、运动员等影响比赛进程,造成赛程拖拉松散等局面。学校举行的体育竞赛活动普遍对报名参赛资格要求过死。以大学为例,一般开展的比赛都是以学院为单位进行报名,且每个项目限报参赛人数。实际参赛活动者都是尖子生运动员,这导致大部分学生无法亲身体验。
(三)竞赛内容与主客条件的局限性
学校体育竞赛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抓住群体性特点,突出健康教育。由于多年来受传统体育观念的影响,创新意识比较薄弱,致使对当今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认识了解少,缺少与外界交流,缺乏创新思维能力,因而只能照搬现有竞赛模式。
二、竞赛模式改革与建议
(一)竞赛形式灵活多样
举行体育竞赛活动之前,充分听取广大师生对竞赛活动项目设置要求,放弃不利于身体健康发展的运动项目,创造和增加有利于身体发展的运动项目,增设趣味性和娱乐性、群体性强的项目。针对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运动水平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比赛项目。在项目设置上应积极引入新鲜活泼、有趣的休闲娱乐项目,特别是增加集体项目在各类竞赛活动的比重。如接力赛,通过参与者共同体会成功与失败,喜悦与痛苦,彼此可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还可以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加强组织管理,严格执行竞赛规则
竞赛活动模式就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宜本次运动竞赛的内容形式、规章制度的总和,要求大家共同执行和遵守。制定适合广大师生和不同年龄段及不同运动水平运动项目及多样化的竞赛形式,多设置趣味性和娱乐性强的运动项目,有利于提高师生参与的积极性,也是今后学校体育发展主题之一。如游戏类项目,寓竞赛于娱乐,改变过去那种只有少数人参加多数人看竞赛的模式,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竞赛体制,推动学校体育竞赛活动的制度化、多样化和社会化的发展。
(三)创建经常化和大众化的体育竞赛活动模式
从当前各类学校的课外活动和学生的喜好项目来看,大部分人多以参与球类运动为主。笔者认为,只要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感兴趣都允许其参加,并列入校内外竞赛活动项目。我们应注重学生自身对体育的体验,注重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传统和引进新兴的运动项目,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对体育的兴趣,为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四)项目设置追求合理性
体育竞赛活动的宗旨诣在参与的广泛性、健身性和娱乐的趣味性,突出体育大众化,以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为促进全民健身、增强人民体质发挥应有的效用。保留创新传统体育竞赛项目,加大群体项目创编,既体现时代特色,又贴近生活实际,有利于照顾各类人群积极参与体育竞赛活动,进而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扩大参与竞赛活动的广度是当前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先前那种“金牌效应”不应是学校体育发展的主题。各级各类学校理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各种层次、形式多样的体育竞赛活动。如高校可以在班内分小组、分寝室开展吸引绝大部分学生乐意参加的体育竞赛活动,并使之经常化。
【参考文献】
[1]林鲁军.试论学校田径运动会的改革与发展方向[J].烟台教育学院学报,2003(2):80-81.
[2]傅幸波.学校综合性运动会改革的探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3(增刊):79-82.
[3]赵子江.试析全国工人运动会竞赛制度的建立及竞赛定位工会理论与实践,2004(18)3.66-69.
[4]国家体育总局.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J].体育科学,2001(3):1261.
[5]黎文普.我国学校体育运动竞赛管理的变革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
[6]何玲,徐立功,唐春凤.浅谈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趋势[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