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初中英语的学习中,文化意识己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从文化意识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出发,分析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渗透的原则和策略,以及教学中渗透的文化意识所涵盖的方方面面。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 文化意识 渗透
初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一、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渗透的原则
就英语教学而言,它涉及到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每个方面都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在英语教学中,要让学生加深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就必须遵照“相关性”、“实用性”、“循序性”几个原则,对文化素材进行必要的筛选。
1.相关性原则。相关性原则要求所导入的文化内容应该与教材的内容有关,或者是教材的拓宽。特别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语言材料,尽可能与语言教学同步。
例如第三模块第二单元,有关英语的历史,笔者认为这是一篇选材很好的文章。对于现在的髙中生来说,他们不理解英语的变化史实际上就是英国国家的形成和扩张史。
2.实用性原则。实用性原则一方面是指教学内容要注重与日常交际的主要方面紧密联系,对于那些干扰交际的文化因素,应作详细解释,举一反三,做到学以致用。但是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指教会学生学会观察比较,仔细体会所碰到的一切材料与现象,从而使得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独立阅读获得知识,能通过独立思考解决实际交流中所出现的问题,从而减少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障碍。
3.循序性原则。循序性原则则要求文化内容应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注意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逐步扩展其范围。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应尤其注意其知识与趣味的并举。
例如,高一上学期模块二第三单元有关法老的诅咒,可适当增添一些有关埃及金字塔的建造和金字塔的一些未解之谜。但是等到了高三,第九模块第二单元的雅典卫城时,我们可以把前者再一次提出,既作为复习,同时可以深度讲解两大文明古国的特征,对世界文明的贡献等。
二、初中英语教学文化意识渗透的策略
1.在词汇教学中渗透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例如,在讲授pudding时应明白pudding除了是某种形式的食物外,还有一点就是在英国贵族文化中,pudding与desert是有区别的:主菜后上的甜点为pudding,而desert是pudding之后上的一道果盘,仍是用刀叉。
再比如说有很多事物在东西方所代表的意义是截然不同的。比如:dmgon,在东方,尤其在中国,是权威的象征,但在西方则是恶魔的象征。以前在苏州,有一家电视机厂生产的电视机牌子是孔雀,peacock。孔雀在中国是吉祥的象征。但这种牌子的电视机在西方肯定不受欢迎。因为peacock在英语中用作引申含義时通常含有贬义,强调它的骄傲的一面。
2.以阅读拓展文化,以文化加深阅读。在阅读文章中,很多时候文化的障碍会使得学生陷入这样一种困境:懂每一个单词的意思,却不知道整句所表达的意思。
实际上很多学生都不理解文章的作者为什么认为自己说的这句话很幽默。因为高尔夫运动在西方很流行,但在中国并不是一个普及的运动,因而,光是这句话本身的含义就很难理解,实际上这句话本身是高尔夫球比赛中对参赛选手的一种提醒,说明风向,因而让选手在击球时要考虑到风向而微调击球角度。但是,作者因自己的假发被风刮走而判断出风向,同时作者的身份是旁观者,这很明显是自嘲,但是也为自己解了围。这句话是文章的点题之句,点睛之笔。
若学生不了解高尔夫球的规则,而授课老师默认这个为常识而不加以解释时,就会造成对文章的不理解或误解。实际上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归纳为文化背景知识的缺失。虽然文化背景知识并不像词汇或语法那样直接影响文章的理解,但是背景知识作为学生理解文章的一个重要的认知停靠点也具有相当的重要性。没有必要的背景知识,阅读思考往往是无法进行的。由此可见文化意识的培养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3.对比中外,加深理解文化差异。实际上在牛津英语教科书中,不少文章渗透了英语国家的思维方式及处事态度。在讲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了英语世界的很多方面。这些课文比比皆是。
牛津英语第一模块第二单元(Homealone)中,父母出去度假,子女在家,而且还要打理家中的一切。这是一种对孩子的信任的体现,以及对孩子的责任的培养。但是这对于中国的大多数城市家庭来说是不可能的事,在中国的城市家庭中,孩子的事情髙于一切,而孩子的学习又高于一切。所以,当我们的学生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不免会有一些感慨。
三、结论
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实现跨文化交际,与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进行交流。而同外国人打交道时,对方对于发音或语法的错误是可以容忍的,但是对于对方文化的不尊重是不能容忍的。因而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在教授语言的同时,也必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使得学生能自如地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学会在越来越多元的世界中与他人相处。
参考文献:
[1]贺佳巾.由“牵手”走向“放手”——小学牛津英语教学实践篇[J].英语画刊(高级版).2016(13).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 文化意识 渗透
初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一、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渗透的原则
就英语教学而言,它涉及到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每个方面都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在英语教学中,要让学生加深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就必须遵照“相关性”、“实用性”、“循序性”几个原则,对文化素材进行必要的筛选。
1.相关性原则。相关性原则要求所导入的文化内容应该与教材的内容有关,或者是教材的拓宽。特别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语言材料,尽可能与语言教学同步。
例如第三模块第二单元,有关英语的历史,笔者认为这是一篇选材很好的文章。对于现在的髙中生来说,他们不理解英语的变化史实际上就是英国国家的形成和扩张史。
2.实用性原则。实用性原则一方面是指教学内容要注重与日常交际的主要方面紧密联系,对于那些干扰交际的文化因素,应作详细解释,举一反三,做到学以致用。但是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指教会学生学会观察比较,仔细体会所碰到的一切材料与现象,从而使得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独立阅读获得知识,能通过独立思考解决实际交流中所出现的问题,从而减少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障碍。
3.循序性原则。循序性原则则要求文化内容应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注意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逐步扩展其范围。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应尤其注意其知识与趣味的并举。
例如,高一上学期模块二第三单元有关法老的诅咒,可适当增添一些有关埃及金字塔的建造和金字塔的一些未解之谜。但是等到了高三,第九模块第二单元的雅典卫城时,我们可以把前者再一次提出,既作为复习,同时可以深度讲解两大文明古国的特征,对世界文明的贡献等。
二、初中英语教学文化意识渗透的策略
1.在词汇教学中渗透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例如,在讲授pudding时应明白pudding除了是某种形式的食物外,还有一点就是在英国贵族文化中,pudding与desert是有区别的:主菜后上的甜点为pudding,而desert是pudding之后上的一道果盘,仍是用刀叉。
再比如说有很多事物在东西方所代表的意义是截然不同的。比如:dmgon,在东方,尤其在中国,是权威的象征,但在西方则是恶魔的象征。以前在苏州,有一家电视机厂生产的电视机牌子是孔雀,peacock。孔雀在中国是吉祥的象征。但这种牌子的电视机在西方肯定不受欢迎。因为peacock在英语中用作引申含義时通常含有贬义,强调它的骄傲的一面。
2.以阅读拓展文化,以文化加深阅读。在阅读文章中,很多时候文化的障碍会使得学生陷入这样一种困境:懂每一个单词的意思,却不知道整句所表达的意思。
实际上很多学生都不理解文章的作者为什么认为自己说的这句话很幽默。因为高尔夫运动在西方很流行,但在中国并不是一个普及的运动,因而,光是这句话本身的含义就很难理解,实际上这句话本身是高尔夫球比赛中对参赛选手的一种提醒,说明风向,因而让选手在击球时要考虑到风向而微调击球角度。但是,作者因自己的假发被风刮走而判断出风向,同时作者的身份是旁观者,这很明显是自嘲,但是也为自己解了围。这句话是文章的点题之句,点睛之笔。
若学生不了解高尔夫球的规则,而授课老师默认这个为常识而不加以解释时,就会造成对文章的不理解或误解。实际上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归纳为文化背景知识的缺失。虽然文化背景知识并不像词汇或语法那样直接影响文章的理解,但是背景知识作为学生理解文章的一个重要的认知停靠点也具有相当的重要性。没有必要的背景知识,阅读思考往往是无法进行的。由此可见文化意识的培养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3.对比中外,加深理解文化差异。实际上在牛津英语教科书中,不少文章渗透了英语国家的思维方式及处事态度。在讲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了英语世界的很多方面。这些课文比比皆是。
牛津英语第一模块第二单元(Homealone)中,父母出去度假,子女在家,而且还要打理家中的一切。这是一种对孩子的信任的体现,以及对孩子的责任的培养。但是这对于中国的大多数城市家庭来说是不可能的事,在中国的城市家庭中,孩子的事情髙于一切,而孩子的学习又高于一切。所以,当我们的学生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不免会有一些感慨。
三、结论
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实现跨文化交际,与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进行交流。而同外国人打交道时,对方对于发音或语法的错误是可以容忍的,但是对于对方文化的不尊重是不能容忍的。因而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在教授语言的同时,也必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使得学生能自如地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学会在越来越多元的世界中与他人相处。
参考文献:
[1]贺佳巾.由“牵手”走向“放手”——小学牛津英语教学实践篇[J].英语画刊(高级版).20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