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深受班级群体的影响,一个良好的班级群体氛围是大学生良性思想品德形成的沃土,也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如何引导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从班级管理、学风建设和集体活动等几个方面开展了论述。
[关 键 词] 大学生;班级群体;心理引导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3-0091-01
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绝大部分都是在班级之中,每一个学生都在这一班级群体中,他们的认知结构、行为方式、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人格心理发展等,均受到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群体环境?首先要明白大学个人和群体的关系,研究其和群体是如何互动的,进而通过引導群体的价值观念来促进每一个大学生思想品德的良性发展。
一、高校大学生群体概况
(一)群体的概念
所谓群体,就是“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活动过程中彼此相互作用而成的。按照不同的活动途径可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本文主要研究的是高校大学生正式群体——班级群体。
(二)个人对群体的需求
在一个集体中,成员对组织的需求总结起来有:交往需求、安全需求、自尊心需求、自我表现的需求。(1)交往需求是一个成员需要获得集体的关心,在集体中获得友谊,帮助。(2)安全需求是指成员被其他成员爱护关心,可以获得支持和帮助。(3)自尊心需求是指成员在群体生活中受到尊重,可以自由地发表意见。(4)自我表现的需求是指个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受到集体的认可,并获得相应的奖励或者地位,使自尊心得到满足。
二、当下大学生正式群体心理
(一)群体心理的普通特征
1.群体规范
“在群体工作和学习生活中,有一种群体成员共同认可并遵循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群体规范。”群体规范对个人有着导向作用,是成员的行为规范。个人在集体生活中,在模仿、信任、顺从的基础上,形成集体规范。这种集体规范有可能是不成文的、非正式的,也有可能是一个正式的规范。这种规范一旦形成,就会对成员的行为产生压力,起到导向作用。
2.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也称内聚力,是指群体在其规范的基础上,使全体成员情感共鸣、价值定向相同或行为保持一致的内在聚合力量。”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有四个:群体的目标、群体成员的同质性和互补性、满足成员需要的程度以及群体的成熟度。群体目标是指群体成员对于目标是否赞同,是否和自己的目标一致。满足成员需要的程度是指,群体对于成员需求满足的程度越高,成员的凝聚力越强。群体的成熟度是指,群体自身所需要的一个发展周期,由雏形到成熟,正式群体的成熟度直接影响群体成员行为的成功率。而在成熟的过程中,因行为的失败势必影响到群体的士气,从而影响到群体的凝聚力。
3.群体压力
“群体压力约束了成员的异端行为,促使成员采取一致的行动。”对于群体成员来说,有两种积极意义:(1)促进成员合作,有助于群体任务的完成。(2)群体成员的一致行为有助于增加成员的安全感。
(二)当下大学生班级群体的特征
1.正式群体力量减弱,非正式群体力量增强
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加速,人们交流的方式、聚合的方式都有了巨大的改变。由于当下大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普遍较高,自我学习能力强,能从网络空间获得大量的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网络交流在人们交流的方式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人们因为共同的爱好聚集在一个虚拟空间、相互讨论、共同学习,形成无数个非正式群体。大学生更是如此,不止在网络之中加入各种非正式群体,也在校园生活中加入各种学生社团,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2.群体压力减小,从众心理弱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利益刺激为主导的市场调节动力逐渐深入人心,人们更多的开始关注自身的利益。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少,精力最旺盛的时期,善于吸收新奇的知识,也更愿意展现出自己独特的一面。
三、大学生班级管理对群体心理的引导调控作用
(一)班级管理
在班级管理这一方面,笔者认为加强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是其核心。由于大学生已经成年,社会化程度较高,已经明白很多规章制度,且学校会统一进行一些共有的纪律教育。但是这些纪律教育不具有本班级的特色,也就不具有整个群体的特殊。为了吸引成员积极参与群体的活动和建设,需要让这个群体带上每一个成员特殊的烙印。
(二)学风建设
班级学风的好坏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是否能很好地完成学业的一个很重要的环境因素。如何建设良好的学风,需要从集体的形成规律和集体中的意见领袖两个方面思考。
(三)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主要是指,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参加活动,旨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加强学生之间的信任感,加强团体的凝聚力。主要有两种形式,分别是集体实践活动和集体的心理治疗活动。
本文在策略论述部分,着重论述的是集体活动,而不是常规的班级管理和学风建设,这是由于这些部分的处理已经有一系列固定的规章制度,一线教师也有着自己的心得体会。在大学开展集体心理治疗让学生学会情绪疏导的方式,在今后的人生也能做一个自己情绪管理的主人,让他们的人生走得不那么困顿。
参考文献:
[1][美]J.L.弗里德曼,D.O.西尔斯,J.M.卡尔史密斯.社会心理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
[2]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M].3版.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07:321.
[关 键 词] 大学生;班级群体;心理引导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3-0091-01
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绝大部分都是在班级之中,每一个学生都在这一班级群体中,他们的认知结构、行为方式、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人格心理发展等,均受到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群体环境?首先要明白大学个人和群体的关系,研究其和群体是如何互动的,进而通过引導群体的价值观念来促进每一个大学生思想品德的良性发展。
一、高校大学生群体概况
(一)群体的概念
所谓群体,就是“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活动过程中彼此相互作用而成的。按照不同的活动途径可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本文主要研究的是高校大学生正式群体——班级群体。
(二)个人对群体的需求
在一个集体中,成员对组织的需求总结起来有:交往需求、安全需求、自尊心需求、自我表现的需求。(1)交往需求是一个成员需要获得集体的关心,在集体中获得友谊,帮助。(2)安全需求是指成员被其他成员爱护关心,可以获得支持和帮助。(3)自尊心需求是指成员在群体生活中受到尊重,可以自由地发表意见。(4)自我表现的需求是指个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受到集体的认可,并获得相应的奖励或者地位,使自尊心得到满足。
二、当下大学生正式群体心理
(一)群体心理的普通特征
1.群体规范
“在群体工作和学习生活中,有一种群体成员共同认可并遵循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群体规范。”群体规范对个人有着导向作用,是成员的行为规范。个人在集体生活中,在模仿、信任、顺从的基础上,形成集体规范。这种集体规范有可能是不成文的、非正式的,也有可能是一个正式的规范。这种规范一旦形成,就会对成员的行为产生压力,起到导向作用。
2.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也称内聚力,是指群体在其规范的基础上,使全体成员情感共鸣、价值定向相同或行为保持一致的内在聚合力量。”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有四个:群体的目标、群体成员的同质性和互补性、满足成员需要的程度以及群体的成熟度。群体目标是指群体成员对于目标是否赞同,是否和自己的目标一致。满足成员需要的程度是指,群体对于成员需求满足的程度越高,成员的凝聚力越强。群体的成熟度是指,群体自身所需要的一个发展周期,由雏形到成熟,正式群体的成熟度直接影响群体成员行为的成功率。而在成熟的过程中,因行为的失败势必影响到群体的士气,从而影响到群体的凝聚力。
3.群体压力
“群体压力约束了成员的异端行为,促使成员采取一致的行动。”对于群体成员来说,有两种积极意义:(1)促进成员合作,有助于群体任务的完成。(2)群体成员的一致行为有助于增加成员的安全感。
(二)当下大学生班级群体的特征
1.正式群体力量减弱,非正式群体力量增强
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加速,人们交流的方式、聚合的方式都有了巨大的改变。由于当下大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普遍较高,自我学习能力强,能从网络空间获得大量的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网络交流在人们交流的方式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人们因为共同的爱好聚集在一个虚拟空间、相互讨论、共同学习,形成无数个非正式群体。大学生更是如此,不止在网络之中加入各种非正式群体,也在校园生活中加入各种学生社团,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2.群体压力减小,从众心理弱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利益刺激为主导的市场调节动力逐渐深入人心,人们更多的开始关注自身的利益。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少,精力最旺盛的时期,善于吸收新奇的知识,也更愿意展现出自己独特的一面。
三、大学生班级管理对群体心理的引导调控作用
(一)班级管理
在班级管理这一方面,笔者认为加强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是其核心。由于大学生已经成年,社会化程度较高,已经明白很多规章制度,且学校会统一进行一些共有的纪律教育。但是这些纪律教育不具有本班级的特色,也就不具有整个群体的特殊。为了吸引成员积极参与群体的活动和建设,需要让这个群体带上每一个成员特殊的烙印。
(二)学风建设
班级学风的好坏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是否能很好地完成学业的一个很重要的环境因素。如何建设良好的学风,需要从集体的形成规律和集体中的意见领袖两个方面思考。
(三)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主要是指,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参加活动,旨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加强学生之间的信任感,加强团体的凝聚力。主要有两种形式,分别是集体实践活动和集体的心理治疗活动。
本文在策略论述部分,着重论述的是集体活动,而不是常规的班级管理和学风建设,这是由于这些部分的处理已经有一系列固定的规章制度,一线教师也有着自己的心得体会。在大学开展集体心理治疗让学生学会情绪疏导的方式,在今后的人生也能做一个自己情绪管理的主人,让他们的人生走得不那么困顿。
参考文献:
[1][美]J.L.弗里德曼,D.O.西尔斯,J.M.卡尔史密斯.社会心理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
[2]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M].3版.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07: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