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日午后,台北市仁爱圆环,24岁的研究生Jacky昂首阔步,走出日本“潮牌”BAPE旗舰店门口。他缓缓从购物袋中取出战利品。这是一件白色的连帽T恤,帽子部份印着既像熊猫又像鲨鱼的图腾,背面则有小小的限量标示。“帽子一拉,你就变成最夯的‘猿人熊猫’,而且,它还是日本超限量定制款,台湾只有两件,有钱都买不到……”Jacky压低声音像在讲什么秘密,语气难掩兴奋。
全身迷彩装扮的Jacky身后,超过100人的排队长龙,清一色是打扮抢眼的年轻男女。Jacky3个小时前就来排队,还是靠着跟店员的交情,才抢到这件心目中的梦幻潮服。这件棉毛混纺的连帽外套要价1.7万元(新台币,下同),刚好等于Jacky暑假在连锁咖啡店打工1个月的所得,“值得,当然值得,懂的人就知道太值得了。”Jacky一面说,一面微笑享受周遭不断投来的羡慕眼神。
2年半之前,这里还是意大利设计师副牌Emporio Armani和美国DKNY的旗舰店。
如今:当红潮牌进驻,昔日的名牌黯然离去。
潮牌打败名牌
仁爱路圆环的起落,是近两年台湾时装消费市场洗牌的缩影。
来自日本的A Bathing Ape(BAPE)、Undercover,来自美国的Stussy、X LARGE,来自香港的Subcrew和台湾本土的Provider、Overkill、Reinx、Pizza Cut Five……在国际精品受到金融海啸冲击,缩减或撤出台湾市场时,攻占全台都会区最熙来攘往的商圈。
五月天主唱阿信、罗志祥、黄小柔等本土偶像歌手赶搭列车,在台北东区、西门町等湖店聚集的聚落推出自有潮牌。新光三越辟出潮牌楼层,吸引年轻顾客。1年内,许多本土品牌已经开始严肃地计算起“潮牌楼层市占率”。
同时代理川久保玲与新锐潮牌Undercover的喜事国际执行长冯亚敏定义,所谓“潮”是指原生自街头的创意和次文化。这些反叛、创意和年轻形象,连历史悠久的名牌设计师也常从中汲取灵感。最知名的例子,是香奈儿首席设计师卡尔·拉格斐,近年出席公开场合,总在笔挺正式的燕尾服外,加上“潮”味十足的骷髅饰品妆点自己。
去年美、日、欧等全球主要奢侈品消费市场,至少下滑10%以上。全球精品集团代表LVMH在全球第二大奢侈品市场日本的销售,更大幅下滑18%,迫使LVMH暂停日本银座旗舰店的计划,相反地,潮牌代表BAPE却在短短两年内,开设全球第27家大型分店。
国际时尚伸展台上,潮牌也迅速展露头角。2000年起,原本仅活跃于小众市场的日本里原宿“潮街”出身的设计师藤原浩、高桥盾、本间正章,成为巴黎时装周常客,大获国际媒体好评。日本潮流教主之一,BAPE创办人长尾智明,更曾入选《时代杂志》亚洲英雄榜。
潮牌紧抓“群体”心
养分来自各国都会街头艺术、音乐、运动的潮牌,化“另类”为“主流”,横扫欧美日,更扩及港台、东南亚地区。台湾东吴大学社会系副教授刘维公认为,背后更大的意义是,新世代对品牌的认知和消费,已经进入全新的2.0时代。
刘维公观察,台湾70后、80后的新世代成长于经济富裕的年代,从小就看过奢华品牌。跟60前喜欢透过奢华品牌彰显工作成就相比,这一群新世代,却对这样朝拜名牌的行为缺乏认同和归属感。
加上在Web 2.0的时代,新世代习惯视频、博客的网络模式,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我就可以是品牌”的自信,彻底颠覆过去消费者的被动形象。
。
刘维公形容,新世代的品牌认同和消费是“群体式”的,不同的音乐喜好、休。闲运动、穿着品味、生活方式和态度自成一格,甚至连语言都不相同。不再有任何精品名牌,可以得到所有群体的认同。
潮牌的灵魂人物,也有如Web2.0上的博客,集消费者、创作者、贩卖者于一身。潮牌设计师常常身兼运动好手、街头艺人、乐手等,多元创意能优游于不同次文化的符码间,也衍生出特殊的商业模式。
解构、跨界,大玩新营销
若只是运用次文化的符号或图腾吸引市场目光,全球精品业者早就尝试过,但潮牌之所以能玩得比名牌“大胆”,关键就在于游走于不同符号的“翻玩”和“跨界”。
跨界联名(cmssover)更是潮牌时常使用的营销密技,不论是其他品牌、乐团、DJ、艺术家,甚至手机、食品、玩具、汽机车,只要意气相投,潮牌设计师都能来个“一加一大于二”的跨界合作,推出联名商品。既能炒热话题,更能将自己的品牌往别的“类”跨出去,增加不同分众消费者的认同。
潮人商业模式更重要的精髓,在如何在“限量品”与“规模经济”间达成平衡。有过成衣经验的Abee,当初与设计师成立PizzaCut Five,还不确定市场接受度时,采全部商品先只生产50件的策略,测试市场,同时推估潜在市场规模,逐步增加受欢迎产品的生产量。“限量”与“跨界”在开拓新顾客时,既有话题性,又能降低库存风险。
翻玩、跨界、限量,琳琅满目的潮术语,短短时间内快速席卷台湾,许多业者还来不及反应,惨遭淘汰;却也有敏感的业者,抓到潮精神,成功切入新型态的服装消费市场。
看透潮的真谛,潮经济比表象多更多。
全身迷彩装扮的Jacky身后,超过100人的排队长龙,清一色是打扮抢眼的年轻男女。Jacky3个小时前就来排队,还是靠着跟店员的交情,才抢到这件心目中的梦幻潮服。这件棉毛混纺的连帽外套要价1.7万元(新台币,下同),刚好等于Jacky暑假在连锁咖啡店打工1个月的所得,“值得,当然值得,懂的人就知道太值得了。”Jacky一面说,一面微笑享受周遭不断投来的羡慕眼神。
2年半之前,这里还是意大利设计师副牌Emporio Armani和美国DKNY的旗舰店。
如今:当红潮牌进驻,昔日的名牌黯然离去。
潮牌打败名牌
仁爱路圆环的起落,是近两年台湾时装消费市场洗牌的缩影。
来自日本的A Bathing Ape(BAPE)、Undercover,来自美国的Stussy、X LARGE,来自香港的Subcrew和台湾本土的Provider、Overkill、Reinx、Pizza Cut Five……在国际精品受到金融海啸冲击,缩减或撤出台湾市场时,攻占全台都会区最熙来攘往的商圈。
五月天主唱阿信、罗志祥、黄小柔等本土偶像歌手赶搭列车,在台北东区、西门町等湖店聚集的聚落推出自有潮牌。新光三越辟出潮牌楼层,吸引年轻顾客。1年内,许多本土品牌已经开始严肃地计算起“潮牌楼层市占率”。
同时代理川久保玲与新锐潮牌Undercover的喜事国际执行长冯亚敏定义,所谓“潮”是指原生自街头的创意和次文化。这些反叛、创意和年轻形象,连历史悠久的名牌设计师也常从中汲取灵感。最知名的例子,是香奈儿首席设计师卡尔·拉格斐,近年出席公开场合,总在笔挺正式的燕尾服外,加上“潮”味十足的骷髅饰品妆点自己。
去年美、日、欧等全球主要奢侈品消费市场,至少下滑10%以上。全球精品集团代表LVMH在全球第二大奢侈品市场日本的销售,更大幅下滑18%,迫使LVMH暂停日本银座旗舰店的计划,相反地,潮牌代表BAPE却在短短两年内,开设全球第27家大型分店。
国际时尚伸展台上,潮牌也迅速展露头角。2000年起,原本仅活跃于小众市场的日本里原宿“潮街”出身的设计师藤原浩、高桥盾、本间正章,成为巴黎时装周常客,大获国际媒体好评。日本潮流教主之一,BAPE创办人长尾智明,更曾入选《时代杂志》亚洲英雄榜。
潮牌紧抓“群体”心
养分来自各国都会街头艺术、音乐、运动的潮牌,化“另类”为“主流”,横扫欧美日,更扩及港台、东南亚地区。台湾东吴大学社会系副教授刘维公认为,背后更大的意义是,新世代对品牌的认知和消费,已经进入全新的2.0时代。
刘维公观察,台湾70后、80后的新世代成长于经济富裕的年代,从小就看过奢华品牌。跟60前喜欢透过奢华品牌彰显工作成就相比,这一群新世代,却对这样朝拜名牌的行为缺乏认同和归属感。
加上在Web 2.0的时代,新世代习惯视频、博客的网络模式,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我就可以是品牌”的自信,彻底颠覆过去消费者的被动形象。
。
刘维公形容,新世代的品牌认同和消费是“群体式”的,不同的音乐喜好、休。闲运动、穿着品味、生活方式和态度自成一格,甚至连语言都不相同。不再有任何精品名牌,可以得到所有群体的认同。
潮牌的灵魂人物,也有如Web2.0上的博客,集消费者、创作者、贩卖者于一身。潮牌设计师常常身兼运动好手、街头艺人、乐手等,多元创意能优游于不同次文化的符码间,也衍生出特殊的商业模式。
解构、跨界,大玩新营销
若只是运用次文化的符号或图腾吸引市场目光,全球精品业者早就尝试过,但潮牌之所以能玩得比名牌“大胆”,关键就在于游走于不同符号的“翻玩”和“跨界”。
跨界联名(cmssover)更是潮牌时常使用的营销密技,不论是其他品牌、乐团、DJ、艺术家,甚至手机、食品、玩具、汽机车,只要意气相投,潮牌设计师都能来个“一加一大于二”的跨界合作,推出联名商品。既能炒热话题,更能将自己的品牌往别的“类”跨出去,增加不同分众消费者的认同。
潮人商业模式更重要的精髓,在如何在“限量品”与“规模经济”间达成平衡。有过成衣经验的Abee,当初与设计师成立PizzaCut Five,还不确定市场接受度时,采全部商品先只生产50件的策略,测试市场,同时推估潜在市场规模,逐步增加受欢迎产品的生产量。“限量”与“跨界”在开拓新顾客时,既有话题性,又能降低库存风险。
翻玩、跨界、限量,琳琅满目的潮术语,短短时间内快速席卷台湾,许多业者还来不及反应,惨遭淘汰;却也有敏感的业者,抓到潮精神,成功切入新型态的服装消费市场。
看透潮的真谛,潮经济比表象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