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志愿支教活动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短期支教因时间要求较为灵活,条件要求更为宽松,从而更适于在校学生参与,成为大学生回报社会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将以大学生短期支教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大学生短期支教的利弊,在此基础上探讨大学生短期支教顺利实施的新模式及当前问题解决办法,旨在促进大学生支教朝着规范化、科学化、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为短期指教形成长期有效使用机制提供借鉴作用。
关键词:志愿支教;短期支教;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420
社会实践可以使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社会实践在大学生与社会顺利接轨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短期志愿支教活动作为大学生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校内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延伸。其中,短期支教便是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当代大学生短期支教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大学生在寒暑假时期前往中西部贫困地区进行支教活动,支教的时间从一周到一两个月不等;另一种是大学生利用每周的闲暇时间,前往农民工子弟学校进行支教活动。
支教现状浅析
1、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国家对于教育问题也是相当重视,推行了一系列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努力提高全民综合素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成为我们推行此举的不二选择。为了帮扶地方教育,国家于06年出台“三支一扶”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
2、短期支教越来越受到农村师生的青睐,短期支教方式有所创新,支教平台日趋成熟化,但支教形式仍然以高校校团委组织,志愿者协会安排等方式为主,志愿者与被支教方之间尚缺乏完善高校的信息交流平台。
3、一方面大学生短期支教是高校教育服务基础教育的重要途径,能够用高校教育的先进教学理念来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另一方面大学生短期支教也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他们各方面的素养,也使大学生对全社会目前的教育现状尤其是全国落后地区的教育情况有所了解,进而利于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大学生短期支教的形式是大学生服务社会的最好途径。
支教中现存问题
1、支教时间
首先由于大学生自身的条件,例如自己的学业等客观因素,决定了大学生不能利用充分的时间对投入到支教活动中,而且往往大学生找不到相关的平台去支持自己的支教活动,主要体现在经费、人员等的限制上;其次,大学生支教活动的不稳定性也容易给当地相关部门产生一定的干扰,进而影响支教活动的顺利进行。
2、支教能力
现在往往很多大学生只是理论上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在实践上却并没有系统有效的技能,在这样的条件下,大学生是否真正适合支教活动仍有待商榷。此外,由于现在的大学生主要生活在大城市中,接受大城市中文化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受教者主要生活在贫困的山区和农村,其思想观念与支教者存在很大不同,所以,大学生能否与受教者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实现双方成功合作也是支教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3、支教经费
大学生参与支教需要一定的时间精力,尤其是在经费上更需要大量的投入。如果是由企业政府学校等相关部门组织的志愿支教,大部分是募捐所得;而如果是自发组织起来的支教活动,其个人的经费负担不言而喻。为此,经费不足将会是影响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支教活动的一大难题。
4、支教效益
对个人而言,大学生走出校园,支教地区由于其环境的艰苦和设备条件的落后,容易对大学生造成心里负担,进而影响其支教的热情。对整个社会而言,毕竟现在大学生支教并没有引起很大的热潮,社会的专注度远远不够,所以动员整个社会的力量去支持支教活动就显得力不从心,进而影响社会的效益。
支教问题解决方法
高校应为支教活动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
1、高等院校应在注重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支教活动送去一大批高素质的支教志愿者,务实有效的推动支教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的纵深方向发展。
2、高等院校应加强与支教基地的联系。高等院校应积极与支教基地建立长期沟通机制,以便即时掌握支教基地情况,调整支教学生培养方向;同时,要根据支教基地的需要,学校进行“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计划,从而实现了学校与支教地的“共赢”。
3、高等院校应尝试支教与教学相结合的工作体系。高等院校应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向学生灌输志愿支教的理念,同时采取设立特色奖学金,社会实践特殊贡献奖,学分制、选修课等一系列措施去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指教活动,使同学们在参与支教活动之后不仅提升自己的社会意识,更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进而将短期支教向长期支教慢慢过渡。
大学生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完善自我
1、支教前应不断完善的方面。
1.1做好相关调查:对支教地包括自然环境,教育设备,学生情况等有个全面系统地了解有助于支教者在今后的支教活动中打下一定的基础。
1.2调整好心态:对支教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有个初步的估计,这样有利于对困难的克服。1.3强化技能:支教者必须具备一定懂得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技能,才能使得支教活动顺利开展。
1.4制定计划:支教前,应在受教者和自身之间建立一个切实有效的支教计划,促进双方的沟通和交流。
2、支教中应完善的方面。
2.1理论联系实际,将支教前做好的相关方法及实施途径准备付诸实践。在支教过程中积极主动运用灵活原则,按照支教地实际情况及时对一定支教方案进行整改。
2.2努力构建相融平台,即让被支教方、被支教者认同并配合支教者的支教模式、支教理念等。 2.3支教者在支教过程中需对自己进行阶段定位,适时调整心态,适应支教大环境,检测支教成果,以期使支教资源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3、支教后应继续努力的地方。
3.1大学生应积极做好总结反思的工作,肯定自己的优点,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为之后的教育工作提供宝贵的经验财富;另一方面,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为支教建设提供借鉴,从而进一步完善支教机制。
政府部门应为支教活动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及物质保障
政府部门的相关政策支持不仅能给支教活动提供官方支持,为支教活动的顺利进行拓宽通道。支教活动能否顺利展开更离不开资金、教育资源等方面的支持。政府部门出台的相关政策及物质保障将是支教活动顺利开展得坚强后盾。与此同时,政府部门也可组织优秀支教者公开分享支教经验,为组建更加规范化、高水平化的支教队伍提供有效借鉴。
动员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支教事业,促进支教活动良性、可持续发展
支教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除了高校、大学生、政府相关部门的努力,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在此过程中社会媒体的推广与宣传也十分必要。目前关于大学生短期支教各种观点混杂,支教的性质与意义不能很好地被人理解与认同,社会媒体的正面报导无疑会给支教活动的蓬勃开展。这几年,包括支教在内,社会公益活动的氛围非常浓烈,民间的力量也非常强大,应鼓励企业、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支教活动,对大学生支教活动给予一定的关注和支持,对大学生支教活动提供资金物质等帮助。
结语
短期支教顺利、高效开展对于当前社会大环境来说无疑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艰巨任务。为了保证此项工作有效开展、蓬勃发展,我们应立足于高校、支教大学生、政府相关部门、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等方面,完善支教制度,加强支教与监督,加大支教投入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支教,期望更多的人能够投身于支教行业的大潮中,为祖国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为贫困地区教育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徐洪林.对口支教现状及其对策[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4)
陈健.大学生基层支教,别忽视了教学质量[J].中国改革,2006,(7)
向桥,云阿荣.解读大学生西部支教运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1)
张红丹.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8
关键词:志愿支教;短期支教;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420
社会实践可以使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社会实践在大学生与社会顺利接轨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短期志愿支教活动作为大学生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校内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延伸。其中,短期支教便是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当代大学生短期支教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大学生在寒暑假时期前往中西部贫困地区进行支教活动,支教的时间从一周到一两个月不等;另一种是大学生利用每周的闲暇时间,前往农民工子弟学校进行支教活动。
支教现状浅析
1、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国家对于教育问题也是相当重视,推行了一系列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努力提高全民综合素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成为我们推行此举的不二选择。为了帮扶地方教育,国家于06年出台“三支一扶”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
2、短期支教越来越受到农村师生的青睐,短期支教方式有所创新,支教平台日趋成熟化,但支教形式仍然以高校校团委组织,志愿者协会安排等方式为主,志愿者与被支教方之间尚缺乏完善高校的信息交流平台。
3、一方面大学生短期支教是高校教育服务基础教育的重要途径,能够用高校教育的先进教学理念来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另一方面大学生短期支教也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他们各方面的素养,也使大学生对全社会目前的教育现状尤其是全国落后地区的教育情况有所了解,进而利于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大学生短期支教的形式是大学生服务社会的最好途径。
支教中现存问题
1、支教时间
首先由于大学生自身的条件,例如自己的学业等客观因素,决定了大学生不能利用充分的时间对投入到支教活动中,而且往往大学生找不到相关的平台去支持自己的支教活动,主要体现在经费、人员等的限制上;其次,大学生支教活动的不稳定性也容易给当地相关部门产生一定的干扰,进而影响支教活动的顺利进行。
2、支教能力
现在往往很多大学生只是理论上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在实践上却并没有系统有效的技能,在这样的条件下,大学生是否真正适合支教活动仍有待商榷。此外,由于现在的大学生主要生活在大城市中,接受大城市中文化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受教者主要生活在贫困的山区和农村,其思想观念与支教者存在很大不同,所以,大学生能否与受教者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实现双方成功合作也是支教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3、支教经费
大学生参与支教需要一定的时间精力,尤其是在经费上更需要大量的投入。如果是由企业政府学校等相关部门组织的志愿支教,大部分是募捐所得;而如果是自发组织起来的支教活动,其个人的经费负担不言而喻。为此,经费不足将会是影响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支教活动的一大难题。
4、支教效益
对个人而言,大学生走出校园,支教地区由于其环境的艰苦和设备条件的落后,容易对大学生造成心里负担,进而影响其支教的热情。对整个社会而言,毕竟现在大学生支教并没有引起很大的热潮,社会的专注度远远不够,所以动员整个社会的力量去支持支教活动就显得力不从心,进而影响社会的效益。
支教问题解决方法
高校应为支教活动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
1、高等院校应在注重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支教活动送去一大批高素质的支教志愿者,务实有效的推动支教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的纵深方向发展。
2、高等院校应加强与支教基地的联系。高等院校应积极与支教基地建立长期沟通机制,以便即时掌握支教基地情况,调整支教学生培养方向;同时,要根据支教基地的需要,学校进行“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计划,从而实现了学校与支教地的“共赢”。
3、高等院校应尝试支教与教学相结合的工作体系。高等院校应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向学生灌输志愿支教的理念,同时采取设立特色奖学金,社会实践特殊贡献奖,学分制、选修课等一系列措施去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指教活动,使同学们在参与支教活动之后不仅提升自己的社会意识,更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进而将短期支教向长期支教慢慢过渡。
大学生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完善自我
1、支教前应不断完善的方面。
1.1做好相关调查:对支教地包括自然环境,教育设备,学生情况等有个全面系统地了解有助于支教者在今后的支教活动中打下一定的基础。
1.2调整好心态:对支教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有个初步的估计,这样有利于对困难的克服。1.3强化技能:支教者必须具备一定懂得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技能,才能使得支教活动顺利开展。
1.4制定计划:支教前,应在受教者和自身之间建立一个切实有效的支教计划,促进双方的沟通和交流。
2、支教中应完善的方面。
2.1理论联系实际,将支教前做好的相关方法及实施途径准备付诸实践。在支教过程中积极主动运用灵活原则,按照支教地实际情况及时对一定支教方案进行整改。
2.2努力构建相融平台,即让被支教方、被支教者认同并配合支教者的支教模式、支教理念等。 2.3支教者在支教过程中需对自己进行阶段定位,适时调整心态,适应支教大环境,检测支教成果,以期使支教资源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3、支教后应继续努力的地方。
3.1大学生应积极做好总结反思的工作,肯定自己的优点,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为之后的教育工作提供宝贵的经验财富;另一方面,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为支教建设提供借鉴,从而进一步完善支教机制。
政府部门应为支教活动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及物质保障
政府部门的相关政策支持不仅能给支教活动提供官方支持,为支教活动的顺利进行拓宽通道。支教活动能否顺利展开更离不开资金、教育资源等方面的支持。政府部门出台的相关政策及物质保障将是支教活动顺利开展得坚强后盾。与此同时,政府部门也可组织优秀支教者公开分享支教经验,为组建更加规范化、高水平化的支教队伍提供有效借鉴。
动员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支教事业,促进支教活动良性、可持续发展
支教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除了高校、大学生、政府相关部门的努力,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在此过程中社会媒体的推广与宣传也十分必要。目前关于大学生短期支教各种观点混杂,支教的性质与意义不能很好地被人理解与认同,社会媒体的正面报导无疑会给支教活动的蓬勃开展。这几年,包括支教在内,社会公益活动的氛围非常浓烈,民间的力量也非常强大,应鼓励企业、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支教活动,对大学生支教活动给予一定的关注和支持,对大学生支教活动提供资金物质等帮助。
结语
短期支教顺利、高效开展对于当前社会大环境来说无疑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艰巨任务。为了保证此项工作有效开展、蓬勃发展,我们应立足于高校、支教大学生、政府相关部门、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等方面,完善支教制度,加强支教与监督,加大支教投入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支教,期望更多的人能够投身于支教行业的大潮中,为祖国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为贫困地区教育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徐洪林.对口支教现状及其对策[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4)
陈健.大学生基层支教,别忽视了教学质量[J].中国改革,2006,(7)
向桥,云阿荣.解读大学生西部支教运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1)
张红丹.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