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参加完老陈的追悼会,老李回到家中疲惫不堪。他重重地坐在沙发中央,深深叹了口气,闭上眼睛,追思起这位几十年的老友。
老陈是患脑血栓去的,第一次发作的时候,家人为了赶时间手忙脚乱地把他送进最近的一家医院,手术很成功。老李去探望他的时候,老陈还笑呵呵说自己没事了,只是让老伴虚惊一场,瞎折腾了一气。没想到3天之后,老陈在医院第二次发作,就再也没有醒过来。老伴呼天抢地,哭自己没有把老陈送进最好的医院,觉得一切都是自己的错。
斯人已去,生者犹存。叫人怎么接受这样的现实!想当年和老陈一起干事业的时候,大家都还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这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大家都老了。健壮的身体、旺盛的精力一天天消逝,皱纹、白发、松弛的肌肉等衰老的迹象,伴随着疾病悄悄来临。死亡也不像以前那样遥不可及,而是随时潜伏在身边,让人不得不警惕、注意。老李想到自己也是脑血栓,哪天说不定,也就一下子过去了啊……
不同的反应
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谁都不会以为自己和别人能长生不老,可是看到自己身边朝夕陪伴、相处多年的朋友、亲人一个个撒手西去,却又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何况老年人处于人生之黄昏,由人度己,心情更不会好受。无庸讳言,死亡是人生晚年将要面临的最大的危机。
不同的老年人在面对亲友亡故时反应也不同。有些老人追忆老友,感慨万千,难以自拔。当年亲密的友谊使他们不愿意忘记老友,宁愿选择让老友活在自己的记忆之中。他们陷入对往事的回忆之中,对现实生活毫不关心,好像与世隔绝。有些老人会由此联想到自己也不久于人世,心事重重,郁郁寡欢,或是担惊受怕,掉进对死亡恐惧的漩涡,为死亡的来临而焦虑、紧张、愁绪满怀、惶惶不安、无限恐惧。
还有些老人则能坦然接受老友故去的事实。他们并不是不为此伤感,只是他们可以像从前接受人生一次又一次的危机、挫折那样,从容面对,并从中汲取生活的力量。他们并不害怕死亡,而是能接受生命终结的事实,不会让死亡的阴影笼罩着自己的生活。
还得保持一份坦然
在听到同辈人故去的消息之后,谁都不免发一些感慨,但此后是心情沉重无法摆脱,还是坦然面对笑看人生,就在于怎样看待死亡这一客观事实。
首先,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死亡只是生命的一个自然阶段,是生命有机体的自然变化,其本身并没有什么可怕和令人不安之处。人们对死亡的种种恐惧、不安和难以释怀,不是来源于死亡本身,而是来源于与死亡有关的种种联想。
其次,对于老年人来说,在听到老友故去的消息之后,可以此为契机,回顾自己的一生,同时考虑自己的身后之事,早早做好思想准备,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接受死亡,对人生最终的旅程不忧不惧,主动地早作打算,不但可以克服死亡带来的恐惧和担忧,自己的晚年生活也会变得充实而有意义。
再次,要确立"为今天而生"的态度。当一个人能够牢牢抓住每一个今天,为今天而生,不浪费人生的每一个今天,积极地投身于每一个今天的活动,珍惜今天还拥有的亲情、友情、爱情等,并尽可能多地品尝今天种种人生的滋味,那么,就不会对死亡有恐惧心理了。
如果是真产生了恐惧心理,根据心理学上的森田疗法,老年朋友可以把恐惧死亡的心理视为一种心理上的自然现象,不要与其作无效的纠缠。恐惧来时不仅要任其恐惧,而且要把这种恐惧转化为行为动力,越是痛越是去做当为之事,比如,学习、锻炼、劳动等。只要持之以恒,就能把对死的恐惧转化成对生的珍惜。
还有些老人,听到老友故去后,可能会产生疑病心理,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状态,怀疑自己患有某种疾病,并向人诉说自己的不适。如果经过医生检查没有问题,就应该放下心来,而不要纠缠于此。
老人对死亡产生恐惧心理或有疑病症的表现,如果经过自我调整不能消除,并对正常生活造成影响,可找心理医生咨询。
老李在听到老友去世后是怎么做的呢?参加完追悼会的老李想,哪天要和老伴去安慰安慰老陈的老伴,劝她不要过于难过、自责,要节哀;另外自己也该做点什么、想点什么了,以后除了看书看报、运动身体,应该抽出点时间,总结一下自己的一生,就算写不能发表的回忆录吧,也是给这个世界留下了点什么--其实无论荣辱得失,现在回过头看,那些过去的日子都是圆满的人生经历。
老陈是患脑血栓去的,第一次发作的时候,家人为了赶时间手忙脚乱地把他送进最近的一家医院,手术很成功。老李去探望他的时候,老陈还笑呵呵说自己没事了,只是让老伴虚惊一场,瞎折腾了一气。没想到3天之后,老陈在医院第二次发作,就再也没有醒过来。老伴呼天抢地,哭自己没有把老陈送进最好的医院,觉得一切都是自己的错。
斯人已去,生者犹存。叫人怎么接受这样的现实!想当年和老陈一起干事业的时候,大家都还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这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大家都老了。健壮的身体、旺盛的精力一天天消逝,皱纹、白发、松弛的肌肉等衰老的迹象,伴随着疾病悄悄来临。死亡也不像以前那样遥不可及,而是随时潜伏在身边,让人不得不警惕、注意。老李想到自己也是脑血栓,哪天说不定,也就一下子过去了啊……
不同的反应
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谁都不会以为自己和别人能长生不老,可是看到自己身边朝夕陪伴、相处多年的朋友、亲人一个个撒手西去,却又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何况老年人处于人生之黄昏,由人度己,心情更不会好受。无庸讳言,死亡是人生晚年将要面临的最大的危机。
不同的老年人在面对亲友亡故时反应也不同。有些老人追忆老友,感慨万千,难以自拔。当年亲密的友谊使他们不愿意忘记老友,宁愿选择让老友活在自己的记忆之中。他们陷入对往事的回忆之中,对现实生活毫不关心,好像与世隔绝。有些老人会由此联想到自己也不久于人世,心事重重,郁郁寡欢,或是担惊受怕,掉进对死亡恐惧的漩涡,为死亡的来临而焦虑、紧张、愁绪满怀、惶惶不安、无限恐惧。
还有些老人则能坦然接受老友故去的事实。他们并不是不为此伤感,只是他们可以像从前接受人生一次又一次的危机、挫折那样,从容面对,并从中汲取生活的力量。他们并不害怕死亡,而是能接受生命终结的事实,不会让死亡的阴影笼罩着自己的生活。
还得保持一份坦然
在听到同辈人故去的消息之后,谁都不免发一些感慨,但此后是心情沉重无法摆脱,还是坦然面对笑看人生,就在于怎样看待死亡这一客观事实。
首先,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死亡只是生命的一个自然阶段,是生命有机体的自然变化,其本身并没有什么可怕和令人不安之处。人们对死亡的种种恐惧、不安和难以释怀,不是来源于死亡本身,而是来源于与死亡有关的种种联想。
其次,对于老年人来说,在听到老友故去的消息之后,可以此为契机,回顾自己的一生,同时考虑自己的身后之事,早早做好思想准备,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接受死亡,对人生最终的旅程不忧不惧,主动地早作打算,不但可以克服死亡带来的恐惧和担忧,自己的晚年生活也会变得充实而有意义。
再次,要确立"为今天而生"的态度。当一个人能够牢牢抓住每一个今天,为今天而生,不浪费人生的每一个今天,积极地投身于每一个今天的活动,珍惜今天还拥有的亲情、友情、爱情等,并尽可能多地品尝今天种种人生的滋味,那么,就不会对死亡有恐惧心理了。
如果是真产生了恐惧心理,根据心理学上的森田疗法,老年朋友可以把恐惧死亡的心理视为一种心理上的自然现象,不要与其作无效的纠缠。恐惧来时不仅要任其恐惧,而且要把这种恐惧转化为行为动力,越是痛越是去做当为之事,比如,学习、锻炼、劳动等。只要持之以恒,就能把对死的恐惧转化成对生的珍惜。
还有些老人,听到老友故去后,可能会产生疑病心理,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状态,怀疑自己患有某种疾病,并向人诉说自己的不适。如果经过医生检查没有问题,就应该放下心来,而不要纠缠于此。
老人对死亡产生恐惧心理或有疑病症的表现,如果经过自我调整不能消除,并对正常生活造成影响,可找心理医生咨询。
老李在听到老友去世后是怎么做的呢?参加完追悼会的老李想,哪天要和老伴去安慰安慰老陈的老伴,劝她不要过于难过、自责,要节哀;另外自己也该做点什么、想点什么了,以后除了看书看报、运动身体,应该抽出点时间,总结一下自己的一生,就算写不能发表的回忆录吧,也是给这个世界留下了点什么--其实无论荣辱得失,现在回过头看,那些过去的日子都是圆满的人生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