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转变教育理念,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因材施教;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深入改革,做到合理利用学习资源;推动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强化实践教学,提高专业教学水平。
关键词: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目标 主观能动性 创新思维 教学资源 教学互动 实践教学
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不仅需要一大批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的人才,也需要培养一大批在生产一线从事制造、施工等技术应用工作的专门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就是为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而产生、发展起来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对于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定位有这样的表述:“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而高职教育发展到今天,其战略重点已经从“重点扩大规模”转移到“全面提高质量”,提高质量成为未来10年中国职业教育的核心。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将更加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以人为本,职业教育不是把学生制造成工具,而是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科学认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健康发展高职教育的关键。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但它又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高职教育应该是以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以较宽的知识面和较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它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上。高职毕业生应该是专业理论够用,生产技术操作熟练和组织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他们不光具备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和组织能力,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如何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从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几方面出发,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1 教育理念的转变
1.1 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即“因学生之材而施教”,该教育理念一直被人们倍加推崇,但是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并非易事。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不同的教育,还应该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高职院校的学生,有的来自普通中学,也有的来自职业中学,他们具备的基础知识、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存在较大差异,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更为灵活的制订教学计划。比如,可以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給学生更大的自主选择权力,但需要学校严格鉴定把关。以《机械制图》这门课程为例,将《机械制图》课程分为三个部分:零件图、装配图、计算机绘图,已具备相应知识的学生可申请免修,并参加学校的鉴定考试,合格者方可免修。但需强调,每个学生必须参加该门课程对应的课程设计。学生要完成系统的、完整的课程设计,便会有目的的对还没完善的知识进行学习。这样既使学生合理规划了学习时间,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1.2 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清代学者陈宪章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基也”。创新思维即是一种反思、质疑的精神。敢于提出疑问,是学生具有创新精神的重要标志。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再是系统知识的灌输者,而应是新视觉的提出者、新问题的发现者和新思想的探索者,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与习惯,实施研究式、参与式教学,强调知识的发现、研究与教学的统一。”
早在100多年前,美国教育家杜威就提出:“学习应是基于指导下的发现,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递”。教师不能只是当知识的二传手,而应该把一些知识点集成为具体案例,表达一定的思想,利用这些思想去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激情与兴趣。俗话说 “授人以鱼,只供一饥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益无穷。”“鱼”即知识,“渔”即获得知识的方法,该思想到了现代,还应该有所延伸。除了“授人以鱼”、“授人以渔”外,对学生还应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比如以捕鱼为例,除了告之捕鱼的方法,还可以告诉他捕鱼也要讲究生态平衡,让学生思考捕鱼的季节、鱼本身的繁殖特征等等问题……
2 予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2.1 广泛应用各种资源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学习的途径变得多样化。我们期望学生不满足于一本教科书、一位老师,他们应该超越课堂、分数去不断追求,主动利用各种资源来充实自己。
网络资源: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手段、速度和容量大增,学校应尽可能提供方便、丰富的网络资源,使其成为学生学习的常规工具。
参考文献: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参考文献。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认为:“对任何领域的学生来说,阅读相关的原始文献都是极有益处的,因为处在雏形中的科学最容易被消化。”
2.2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模式 多年教学实践证明以教师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并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填鸭式的授课方法已不适于现代教育。“学生是学习的中心”,认识到这一点,教学中的互动就是自然而然的事。课堂上应该给学生自由讨论的时间,应该营造自由发言的氛围。比如鼓励学生“找茬挑刺”;鼓励学生讲自学所得;学生课堂上进行互评等等,这样做对教师而言也是一种促进,这样做的结果是教学相长,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质量提高。
2.3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专业教学水平 高职教育的培养手段多种多样,有基础课、专业课的理论教学,还有大量的设计、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专业课既是基础理论的扩展、延伸和应用,也是指导生产实践的理论依据。抓住专业特点,通过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专业课教学水平,是培养实用型高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经常会有疑惑:“我们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将来在工作中能用上吗?能用上多少?”同时,专业课程中较多的工艺过程、动作原理、结构特点等问题也让学生觉得一时难以理解,学习相当困难。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让学生深入实习现场,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简化理论教学中的难点,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比如,刀具课程中讲车刀角度时,因为没有直观的认识,学生始终容易混淆车刀的各个面和各个角度。为了更好的完成这部分教学,可让学生进行车工实习,车刀的磨削也由学生亲自完成。通过磨削不同车刀,学生便能直观的认识车刀各个组成部分,车刀角度这个知识难点也就变得简单、清晰了。又比如,学生在学习标准件时,有很多标准件没见过,更不清楚标准件在机器中的作用,掌握这部分知识就很被动,死记硬背,效果很差。如果让学生亲临装拆实习现场,向学生展示常见标准零件,同时以具体机床或部件为例,给学生讲解这些标准件在机器中的作用和工作原理,学生接受起来就会觉得很直观。理解加记忆,教学效果就会截然不同。
杜威认为:“我们的社会生活正在经历一个彻底和根本的变化。如果我们的教育对于生活必须具有任何意义的话,那么它就必须经历一个相应的完全的变革。”只有清楚认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深入推进高职教学改革,高等职业教育才能适应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培育出合格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田建国.《教育观念关乎培养什么样的人》.《人民日报》2010年3月23日.
[2]《杜威教育论著》.赵祥麟编译.1981年版.
[3]谢明荣.《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 《中国教育报》2003年6月20日.
[4]卢德馨.《研究型教学》.
[5]金一斌.《论主动服务学生与学生自我服务的紧密结合》.《高校理论战线》2010年第9期.
[6]马素玲.《提高专业课教学水平,培养实用型高技能人才》.《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年5期.
关键词: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目标 主观能动性 创新思维 教学资源 教学互动 实践教学
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不仅需要一大批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的人才,也需要培养一大批在生产一线从事制造、施工等技术应用工作的专门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就是为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而产生、发展起来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对于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定位有这样的表述:“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而高职教育发展到今天,其战略重点已经从“重点扩大规模”转移到“全面提高质量”,提高质量成为未来10年中国职业教育的核心。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将更加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以人为本,职业教育不是把学生制造成工具,而是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科学认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健康发展高职教育的关键。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但它又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高职教育应该是以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以较宽的知识面和较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它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上。高职毕业生应该是专业理论够用,生产技术操作熟练和组织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他们不光具备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和组织能力,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如何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从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几方面出发,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1 教育理念的转变
1.1 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即“因学生之材而施教”,该教育理念一直被人们倍加推崇,但是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并非易事。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不同的教育,还应该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高职院校的学生,有的来自普通中学,也有的来自职业中学,他们具备的基础知识、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存在较大差异,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更为灵活的制订教学计划。比如,可以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給学生更大的自主选择权力,但需要学校严格鉴定把关。以《机械制图》这门课程为例,将《机械制图》课程分为三个部分:零件图、装配图、计算机绘图,已具备相应知识的学生可申请免修,并参加学校的鉴定考试,合格者方可免修。但需强调,每个学生必须参加该门课程对应的课程设计。学生要完成系统的、完整的课程设计,便会有目的的对还没完善的知识进行学习。这样既使学生合理规划了学习时间,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1.2 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清代学者陈宪章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基也”。创新思维即是一种反思、质疑的精神。敢于提出疑问,是学生具有创新精神的重要标志。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再是系统知识的灌输者,而应是新视觉的提出者、新问题的发现者和新思想的探索者,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与习惯,实施研究式、参与式教学,强调知识的发现、研究与教学的统一。”
早在100多年前,美国教育家杜威就提出:“学习应是基于指导下的发现,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递”。教师不能只是当知识的二传手,而应该把一些知识点集成为具体案例,表达一定的思想,利用这些思想去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激情与兴趣。俗话说 “授人以鱼,只供一饥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益无穷。”“鱼”即知识,“渔”即获得知识的方法,该思想到了现代,还应该有所延伸。除了“授人以鱼”、“授人以渔”外,对学生还应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比如以捕鱼为例,除了告之捕鱼的方法,还可以告诉他捕鱼也要讲究生态平衡,让学生思考捕鱼的季节、鱼本身的繁殖特征等等问题……
2 予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2.1 广泛应用各种资源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学习的途径变得多样化。我们期望学生不满足于一本教科书、一位老师,他们应该超越课堂、分数去不断追求,主动利用各种资源来充实自己。
网络资源: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手段、速度和容量大增,学校应尽可能提供方便、丰富的网络资源,使其成为学生学习的常规工具。
参考文献: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参考文献。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认为:“对任何领域的学生来说,阅读相关的原始文献都是极有益处的,因为处在雏形中的科学最容易被消化。”
2.2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模式 多年教学实践证明以教师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并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填鸭式的授课方法已不适于现代教育。“学生是学习的中心”,认识到这一点,教学中的互动就是自然而然的事。课堂上应该给学生自由讨论的时间,应该营造自由发言的氛围。比如鼓励学生“找茬挑刺”;鼓励学生讲自学所得;学生课堂上进行互评等等,这样做对教师而言也是一种促进,这样做的结果是教学相长,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质量提高。
2.3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专业教学水平 高职教育的培养手段多种多样,有基础课、专业课的理论教学,还有大量的设计、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专业课既是基础理论的扩展、延伸和应用,也是指导生产实践的理论依据。抓住专业特点,通过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专业课教学水平,是培养实用型高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经常会有疑惑:“我们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将来在工作中能用上吗?能用上多少?”同时,专业课程中较多的工艺过程、动作原理、结构特点等问题也让学生觉得一时难以理解,学习相当困难。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让学生深入实习现场,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简化理论教学中的难点,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比如,刀具课程中讲车刀角度时,因为没有直观的认识,学生始终容易混淆车刀的各个面和各个角度。为了更好的完成这部分教学,可让学生进行车工实习,车刀的磨削也由学生亲自完成。通过磨削不同车刀,学生便能直观的认识车刀各个组成部分,车刀角度这个知识难点也就变得简单、清晰了。又比如,学生在学习标准件时,有很多标准件没见过,更不清楚标准件在机器中的作用,掌握这部分知识就很被动,死记硬背,效果很差。如果让学生亲临装拆实习现场,向学生展示常见标准零件,同时以具体机床或部件为例,给学生讲解这些标准件在机器中的作用和工作原理,学生接受起来就会觉得很直观。理解加记忆,教学效果就会截然不同。
杜威认为:“我们的社会生活正在经历一个彻底和根本的变化。如果我们的教育对于生活必须具有任何意义的话,那么它就必须经历一个相应的完全的变革。”只有清楚认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深入推进高职教学改革,高等职业教育才能适应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培育出合格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田建国.《教育观念关乎培养什么样的人》.《人民日报》2010年3月23日.
[2]《杜威教育论著》.赵祥麟编译.1981年版.
[3]谢明荣.《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 《中国教育报》2003年6月20日.
[4]卢德馨.《研究型教学》.
[5]金一斌.《论主动服务学生与学生自我服务的紧密结合》.《高校理论战线》2010年第9期.
[6]马素玲.《提高专业课教学水平,培养实用型高技能人才》.《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