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门头沟区位于北京市西部,是北京市的唯一纯山区,常驻人口30万。针对地区教育规模小、人口分布相对集中及大规模棚户区改造的实际情况,考虑区域百姓日益增长的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供应不足这一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我们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北京市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行动计划》等文件精神,结合新城区、浅山区、深山区建设总体战略部署,把努力扩大地区优质教育覆盖面作为思考全区教育发展问题的逻辑起点,把让门头沟的百姓在家门口公平地享受优质教育作为全区教育工作的目标,以提升全区教育质量为目的,以均衡配置资源为重点,以教育综合改革为核心,实施引进与改革两大策略,努力提升教育品质,实现全区基础教育优质、全面、均衡发展。
针对深山区学校教师队伍培养及资源配置与门城地区存在差距的问题,为进一步实现全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打造京西教育高地的战略部署,2014年2月,我们与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启动移动云课堂项目,重点扶持深山区教育发展。根据前期调研,全区共有5所山区学校(王平村中心小学、付家台中心小学、军响中心小学、清水中心小学和斋堂中心小学)参与该项目研究,涉及语文和英语学科。这五所学校是山区全日制小学,地处深山,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教师整体水平参差不齐,教研教育观念有待更新,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能力亟待提高。希望以此作为学校发展的突破口,通过课题项目带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实现课题研究与教师教学紧密结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素质提高。
一、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帮助实验学校开展工作,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在余胜泉教授、马宁副教授的带领下,多位博士和硕士先后多次到门头沟区开展工作,与区教委相关负责人、教师进修学校研修员、项目教师一起交流,听课、评课,展开专题培训。我们对项目学校领导和教师从理论基础、教学设计方法、移动云课堂教学模式及案例分析、教学平台和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专题培训,通过面对面、网络研修等方式,对实验教师教学设计方案进行点评、修改,督促他们上出研究课。
此外,成立专门指导小组,在项目总负责人何克抗教授的带领下,对区项目的开展进行跟踪指导。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学校具体特点,成立教学指导小组(理论、方法的指导;设计方案的修改和点评;协助设计制作综合课例)、技术支持小组(实验学校的硬件维护;协助教师开发各类课件;技术指导)、教师培训小组(实验学校全体教师的教学理念模式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联络小组(教育局、实验学校和研究基地的联络和协调;实验基地的事务性工作)等,对项目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推进过程
1.常规听评课指导
课题组指导教师每学期到学校进行教学指导三次,每次区教委、教师进修学校和信息中心的教师会和课题组一起,到学校参与听评课活动,共同关注、推进项目研究。
除稳步开展每月一次的实地下校指导之外,通过学习元平台,对实验学校开展各种形式的网络研修与远程指导,建立“门头沟跨越式课题组”学习社区和每月听评课知识群,要求实验校教师在每月听评课开始前,将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上传到知识群中,课题组教师会针对每位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课题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与点评,促进教师教学成长。
同时,针对教师的集体诉求,创建理论指导与课题实践知识群,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及时推送最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另外,通过QQ群、飞信、邮件等多种形式,与实验教师、课题负责人、区教委相关负责人员及时沟通,每月通过邮件为各个学校及区教委发送各种活动计划、指导意见和评价反馈。
2.集体备课
为了加强课题指导的针对性,从项目启动初期,形成先与教师共同备课,再听课,然后评课的工作思路。教师每月根据自己对移动云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理解设计课,提前通过QQ群、学习元的方式与总课题组交流。另外,专门安排时间就本次要上的课的设计方案进行深入的面对面的交流和指导,组织实验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汲取集体智慧,设计切实可行且能达到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设计方案。最后,教师要按照修改的教学设计方案,做出研究课。在吸取有关意见后,教师将修改方案发回课题组,进行更细致、深入的交流。在一年的课题工作中,通过总课题组成员面对面指导、基于学习元平台的网络研修的方式等,教师在设计方案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
3.听课、评课
总课题组成员会按常规每学期到区各项目学校进行项目教师的听课指导。听完课后,及时和上课教师进行交流,听取教师对这节课的课前安排和课后反思,根据教师自身特点,从优劣势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建议。
4.研讨活动
研讨活动分为区内和跨区的交流与研讨。交流与研讨,对项目研究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提供很好的交流互动平台,通过对某个问题的深入研讨,促进教师教学反思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升。借助移动云课堂,我们会召集各项目学校教师一起研讨和交流,集中解决移动云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
由于移动云课堂的目标较高,探索过程也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教师熟练地掌握移动云课堂教学模式也需要一个过程,而合作与交流不仅可以使教师互取所长,学习他人教学经验,还可以使之在观点协商、碰撞中,共同解决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教研会议上,我们会观摩和研究优秀案例,结合总课题组的评课意见,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此外,为实验学校提供“走出去”的学习机会,到其他地区实验学校交流和研讨,拓宽思路,交流心得,取长补短,构建学习型组织。例如,组织北京—深圳区域交流活动、北京四区移动云课堂项目交流活动,推荐并协助教师参加全国“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全国年会等。
5.软件支持环境
基础教育移动云课堂发展创新研究项目是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信息技术的各种形式是必不可缺的基础。为了顺利开展网络环境下基础教育移动云课堂发展的研究,总课题组研制开发一系列平台和软件,为我区进行课题开展、教师发展、课堂教学、评价测量、教学资源管理等构建出系统技术环境,成为科研的必不可少的信息平台,提高活动效率。这些形式多样的网站和软件,共同构成移动云课堂项目的系统技术环境,在学校得到广泛使用,有力地支持教师的项目研究和日常教学工作,提升教师教学、科研的效率。多种技术形式融入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往更深层次的方面发展。 (1)Vclass平台安装与移动端程序
针对山区学校网络环境较弱、人员配置不全的情况,专门组织技术人员,为实验学校搭建Vclass平台,每月一次为平台进行资源升级,保证课堂平板教学的顺利开展。同时,为满足项目教师对技术的多样需求,组织专业技术人员,针对区域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开发学习元平板客户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教师和学生对教学的需求。
该平台为教师提供虚拟课程空间,教师可以在这一平台上备课,上传资源,布置作业,出试卷,就某些问题进行调查;学生可以做作业,通过讨论组进行网络作文、记笔记、考试;师生可以讨论、交流等。这一平台也可提供共享资源,计算机自动对客观题判卷,分析学生成绩,让教师第一时间掌握全班知识掌握情况。平台还会设置答疑空间,由学生提问,教师给出非实时解答。Vclass网络教学平台,不仅可以支持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还可以支持很多课外学习活动,如作业、答疑、讨论等,是支持混合式课堂教学的有力工具。
(2)学习元平台
基于网络的教研活动正在蓬勃兴起,成为一种日渐流行的新型教研方式,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中,正发挥着传统教研方式无法企及的重要作用。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独立设计、开发的学习元平台将可进化的物化资源与人力资源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可以动态演化、自我发展的虚拟组织,是促进教学资源共享、支持教研活动开展、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协同发展的学习共同体网络,开展网络培训、协同备课、针对教师进行个性化指导、协同备课、区域协同教研等活动,促进所有项目教师群体专业能力的提升。
(3)Mllab网站
Mllab的全称是“‘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网站”。该网站主要是让教师了解课题组的工作动态、研究成果及进展与发展趋势。此外,也介绍了教育技术领域内的最新发展动向、重大事件、最新教育产品信息等。这些丰富多彩、质量上乘的学术内容,能开阔教师视野,启发思考,产生新的思想。
6.资源共建与共享
移动云课堂项目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大量内容广泛、表现形式多样化、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及与各学习主题相关的拓展学习资源,在这一资源库的支持下,通过教师创新教学设计,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听读环境。移动云课堂资源,统一采用网络课程形式,根据教学设计要求,以课为单位,对课文涉及的各种素材进行整理加工,做成网页形式的资源。其基本原则是:目标导向,分头开发,优化组合,共建共享;组织策略:自上而下,总体规划,分工合作,共建共享,激励机制,积极高效;学校建设资源的基本模式:对学校而言,成立资源建设项目组→任务分析→确定标准→资源建设培训→分工开发→资源评审→资源提交→总结分析,对教师而言,对课进行教学设计→根据教学设计,收集相应各类素材→将素材整理成网络课程形式的网页。
三、效果分析
自移动云课堂项目在我区实施以来,山区5所学校的实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得到明显提升。许多年轻教师逐渐成长起来,经验丰富的教师不断深入探索,科研能力不断提升,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我区参与项目研究的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资源建设能力得到提升,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积累、共享的意识也逐步建立起来,整体信息素养得到提升。而且,在移动云课堂项目的带动下,学校以科研为载体,积极倡导教师教学要有科研价值,开展学校教学研究,使教师由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向课程“决策者”过渡,激发教师自我发展需要,催生创新思维。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为了孩子的发展,在移动云课堂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升,阅读内容广泛,阅读兴趣被激发,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促进与发展。此外,在课堂上,学生更加自觉、积极、主动、独立、自律,使课堂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需要,一种发展需要,一种生命需要,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作者单位:北京市门头沟区教育委员会)
(责任编辑:孙建辉)
针对深山区学校教师队伍培养及资源配置与门城地区存在差距的问题,为进一步实现全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打造京西教育高地的战略部署,2014年2月,我们与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启动移动云课堂项目,重点扶持深山区教育发展。根据前期调研,全区共有5所山区学校(王平村中心小学、付家台中心小学、军响中心小学、清水中心小学和斋堂中心小学)参与该项目研究,涉及语文和英语学科。这五所学校是山区全日制小学,地处深山,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教师整体水平参差不齐,教研教育观念有待更新,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能力亟待提高。希望以此作为学校发展的突破口,通过课题项目带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实现课题研究与教师教学紧密结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素质提高。
一、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帮助实验学校开展工作,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在余胜泉教授、马宁副教授的带领下,多位博士和硕士先后多次到门头沟区开展工作,与区教委相关负责人、教师进修学校研修员、项目教师一起交流,听课、评课,展开专题培训。我们对项目学校领导和教师从理论基础、教学设计方法、移动云课堂教学模式及案例分析、教学平台和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专题培训,通过面对面、网络研修等方式,对实验教师教学设计方案进行点评、修改,督促他们上出研究课。
此外,成立专门指导小组,在项目总负责人何克抗教授的带领下,对区项目的开展进行跟踪指导。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学校具体特点,成立教学指导小组(理论、方法的指导;设计方案的修改和点评;协助设计制作综合课例)、技术支持小组(实验学校的硬件维护;协助教师开发各类课件;技术指导)、教师培训小组(实验学校全体教师的教学理念模式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联络小组(教育局、实验学校和研究基地的联络和协调;实验基地的事务性工作)等,对项目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推进过程
1.常规听评课指导
课题组指导教师每学期到学校进行教学指导三次,每次区教委、教师进修学校和信息中心的教师会和课题组一起,到学校参与听评课活动,共同关注、推进项目研究。
除稳步开展每月一次的实地下校指导之外,通过学习元平台,对实验学校开展各种形式的网络研修与远程指导,建立“门头沟跨越式课题组”学习社区和每月听评课知识群,要求实验校教师在每月听评课开始前,将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上传到知识群中,课题组教师会针对每位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课题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与点评,促进教师教学成长。
同时,针对教师的集体诉求,创建理论指导与课题实践知识群,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及时推送最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另外,通过QQ群、飞信、邮件等多种形式,与实验教师、课题负责人、区教委相关负责人员及时沟通,每月通过邮件为各个学校及区教委发送各种活动计划、指导意见和评价反馈。
2.集体备课
为了加强课题指导的针对性,从项目启动初期,形成先与教师共同备课,再听课,然后评课的工作思路。教师每月根据自己对移动云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理解设计课,提前通过QQ群、学习元的方式与总课题组交流。另外,专门安排时间就本次要上的课的设计方案进行深入的面对面的交流和指导,组织实验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汲取集体智慧,设计切实可行且能达到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设计方案。最后,教师要按照修改的教学设计方案,做出研究课。在吸取有关意见后,教师将修改方案发回课题组,进行更细致、深入的交流。在一年的课题工作中,通过总课题组成员面对面指导、基于学习元平台的网络研修的方式等,教师在设计方案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
3.听课、评课
总课题组成员会按常规每学期到区各项目学校进行项目教师的听课指导。听完课后,及时和上课教师进行交流,听取教师对这节课的课前安排和课后反思,根据教师自身特点,从优劣势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建议。
4.研讨活动
研讨活动分为区内和跨区的交流与研讨。交流与研讨,对项目研究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提供很好的交流互动平台,通过对某个问题的深入研讨,促进教师教学反思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升。借助移动云课堂,我们会召集各项目学校教师一起研讨和交流,集中解决移动云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
由于移动云课堂的目标较高,探索过程也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教师熟练地掌握移动云课堂教学模式也需要一个过程,而合作与交流不仅可以使教师互取所长,学习他人教学经验,还可以使之在观点协商、碰撞中,共同解决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教研会议上,我们会观摩和研究优秀案例,结合总课题组的评课意见,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此外,为实验学校提供“走出去”的学习机会,到其他地区实验学校交流和研讨,拓宽思路,交流心得,取长补短,构建学习型组织。例如,组织北京—深圳区域交流活动、北京四区移动云课堂项目交流活动,推荐并协助教师参加全国“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全国年会等。
5.软件支持环境
基础教育移动云课堂发展创新研究项目是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信息技术的各种形式是必不可缺的基础。为了顺利开展网络环境下基础教育移动云课堂发展的研究,总课题组研制开发一系列平台和软件,为我区进行课题开展、教师发展、课堂教学、评价测量、教学资源管理等构建出系统技术环境,成为科研的必不可少的信息平台,提高活动效率。这些形式多样的网站和软件,共同构成移动云课堂项目的系统技术环境,在学校得到广泛使用,有力地支持教师的项目研究和日常教学工作,提升教师教学、科研的效率。多种技术形式融入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往更深层次的方面发展。 (1)Vclass平台安装与移动端程序
针对山区学校网络环境较弱、人员配置不全的情况,专门组织技术人员,为实验学校搭建Vclass平台,每月一次为平台进行资源升级,保证课堂平板教学的顺利开展。同时,为满足项目教师对技术的多样需求,组织专业技术人员,针对区域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开发学习元平板客户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教师和学生对教学的需求。
该平台为教师提供虚拟课程空间,教师可以在这一平台上备课,上传资源,布置作业,出试卷,就某些问题进行调查;学生可以做作业,通过讨论组进行网络作文、记笔记、考试;师生可以讨论、交流等。这一平台也可提供共享资源,计算机自动对客观题判卷,分析学生成绩,让教师第一时间掌握全班知识掌握情况。平台还会设置答疑空间,由学生提问,教师给出非实时解答。Vclass网络教学平台,不仅可以支持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还可以支持很多课外学习活动,如作业、答疑、讨论等,是支持混合式课堂教学的有力工具。
(2)学习元平台
基于网络的教研活动正在蓬勃兴起,成为一种日渐流行的新型教研方式,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中,正发挥着传统教研方式无法企及的重要作用。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独立设计、开发的学习元平台将可进化的物化资源与人力资源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可以动态演化、自我发展的虚拟组织,是促进教学资源共享、支持教研活动开展、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协同发展的学习共同体网络,开展网络培训、协同备课、针对教师进行个性化指导、协同备课、区域协同教研等活动,促进所有项目教师群体专业能力的提升。
(3)Mllab网站
Mllab的全称是“‘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网站”。该网站主要是让教师了解课题组的工作动态、研究成果及进展与发展趋势。此外,也介绍了教育技术领域内的最新发展动向、重大事件、最新教育产品信息等。这些丰富多彩、质量上乘的学术内容,能开阔教师视野,启发思考,产生新的思想。
6.资源共建与共享
移动云课堂项目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大量内容广泛、表现形式多样化、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及与各学习主题相关的拓展学习资源,在这一资源库的支持下,通过教师创新教学设计,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听读环境。移动云课堂资源,统一采用网络课程形式,根据教学设计要求,以课为单位,对课文涉及的各种素材进行整理加工,做成网页形式的资源。其基本原则是:目标导向,分头开发,优化组合,共建共享;组织策略:自上而下,总体规划,分工合作,共建共享,激励机制,积极高效;学校建设资源的基本模式:对学校而言,成立资源建设项目组→任务分析→确定标准→资源建设培训→分工开发→资源评审→资源提交→总结分析,对教师而言,对课进行教学设计→根据教学设计,收集相应各类素材→将素材整理成网络课程形式的网页。
三、效果分析
自移动云课堂项目在我区实施以来,山区5所学校的实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得到明显提升。许多年轻教师逐渐成长起来,经验丰富的教师不断深入探索,科研能力不断提升,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我区参与项目研究的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资源建设能力得到提升,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积累、共享的意识也逐步建立起来,整体信息素养得到提升。而且,在移动云课堂项目的带动下,学校以科研为载体,积极倡导教师教学要有科研价值,开展学校教学研究,使教师由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向课程“决策者”过渡,激发教师自我发展需要,催生创新思维。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为了孩子的发展,在移动云课堂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升,阅读内容广泛,阅读兴趣被激发,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促进与发展。此外,在课堂上,学生更加自觉、积极、主动、独立、自律,使课堂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需要,一种发展需要,一种生命需要,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作者单位:北京市门头沟区教育委员会)
(责任编辑:孙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