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汉语核心词“游”的再认识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游”是语言中最核心的词之一。本文考查了汉语核心词“游”的语源及使用,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核心词 游
  “游”位于W.Swadesh《百词表》第63位,在郑张尚芳《华澳语言比较三百核心词表》(征求意见稿)中没有这个词,只见与“游”相关的“泅”。金理新曾在《汉藏基础词辨正》中指出,“游泳”是可以从核心词范畴剔除的,由于受地理位置、气候等条件的限制,很多民族都不具备游泳的先决条件,有的语言甚至都没有表示“游泳”意义的词语,即使有也并非专称词,因此作为核心词,汉藏语系中“游”并不典型(金理新,2007)。对此,我们有着不同的看法。
  首先,金理新把《百词表》中的“swim”对应为“游泳”,实际上“swim”在英语中表示“通过四肢、鳍或尾巴在水中运动”,是可以既用于人也用于动物的,如“He can swim two kilometer”(他能游两公里),“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勿班门弄斧)。而汉语中“游泳”只适用于行为的发出者是人,而不是动物,“游”则两者都可以(王进,2006)。我们通常不说“鱼在水里游泳”,而说“鱼在水里游”。从词汇的演变过程来看,早在先秦文献中,“游”已常见。上古时期,表“游泳”义“游”“泳”一般都是以单音词的形式出现,如《诗·邶风·谷风》“泳之游之”,后在中古复音化趋势的影响下,“游泳”这一双音形式才渐为使用,近代以后频率开始增多。如《五灯会元》“游泳”有2例,《太平广记》“游泳”有6例。所以“swim”对应为“游”更为合适,这样金先生认为由于很多民族不具备游泳的先决条件,仅仅只考虑“游”和人类的关系,而得出的“游”可从核心词范畴剔除的结论,就值得商榷。即使金先生真的把“swim”对应为“游”,但却是以“游”和人类的关系为主要决定因素来考虑“游”的核心词地位的。我们不禁疑惑:依此逻辑,人们不具备“飞”的可能和条件,又如何解释《百词表》中“飞”的核心词地位呢?
  其次,从历史发展来看,在民族产生之前,人类曾历经了漫长的洪荒时代,由于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和严酷的生活条件,上古先民为了能够获取更多的食物,基本上集中于自然资源更为丰富的水域附近。我们从发掘出的旧石器时代与氏族制以前的人类社会遗物中,证明当时人们已经有了渔猎生活。而在捕鱼的过程中,古人必须熟悉水性,必有其蹈水之道,游水已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基本手段。诸多的古代传说也足以显示“游”和水的密切关系,如古代部落中通晓水性著名的共工氏,他们以水为图腾,以水记事,以水命名设立官职。到了氏族社会末期,类似夏禹治水的关于人与水的传说就更多了。人们在与水的斗争中逐渐学会了驾驭水的各种形式和方法,从流传于民间的“狗刨式、大爬式、扎猛子”等推断,当时已有相似动作的古老游泳方式。从先民获取生活资料和战胜自然的角度来看,“游”与生活的密切相关及重要程度是不难理解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在今天来看,“游”不再和人们生活的息息相关,但这并不影响“游”的核心词地位。就像“虱”一样,语言中的“虱”虽然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是核心词是没有疑问的,只能说不是常用词而已。更何况“游”较之于“虱”还更常用。
  再次,从语源上看,早在甲骨文中,已有象形文字“洗”“浴”,我们试想也必有一定的洗浴方式。《山海经·大荒南经》:“有渊四方,四隅皆达,北属黑水,南属大荒,北旁名曰少和之渊,南旁名曰从渊,舜之所浴也。”也就是说,舜在一个与其它水源相通的地方洗浴。我们想“游*lu”和“浴*log”会不会是同源的,如果人们到河水中去洗浴,从“洗澡”发展为“游水”是有其理由和可能的。如现在利川方言中称“游泳”为“浮澡儿”,青岛方言中称“在海里游泳”为“洗海澡”。郑张尚芳《华澳语言比较三百核心词表》(征求意见稿)中将“游”看成是“洗”的一种方式,可见,“游”也可视为核心词。黄树先则从另外一个角度,把游泳看成是一种特殊的行走,认为“泳*??ra?s”和“行*?raa?s”可能同源,表“游泳”的词和表“行走”的词可能有共同的来源,因此,“游”仍可视为核心词。这里虽然我们和黄树先对“游”的来源看法有些不同,但对“游”的核心词地位都是没有异议的。
  以上仅对核心词“游”简单谈了自己的几点看法,与金理新先生商榷。一人之见,容或失当,博学通识,有以垂教,是所祈也。
  (本文是昆明理工大学人才科研启动项目[编号:KKZ3201134016]的中期成果。)
  参考文献:
  [1]方平权.汉语词义探索[M].长沙:岳麓书社,2006.
  [2]王凤阳.古辞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3]黄树先.比较词义探索[M].成都:巴蜀书社,2011.
  (施真珍 昆明理工大学社科院 650504)
其他文献
对比格莱斯合作原则,孔子的言语使用准则儒文化特色十分鲜明,辞达是量的准则,言忠信是质的准则,名正言顺是关联准则,不犯三愆是方式准则。对比利奇礼貌准则,谦虚、宽宏、同情
素无定所类转蓬,破烂刘郎惯匆匆。肩负家当啸歌永,羞煞房奴攀比风。
山西夏县方言的重叠式形容词从式,其构成形式多样,语义较为丰富,语用上也有自己独特的功能。
创作思维的细胞及其运动形式的审美化王克俭我国关于文艺创作思维的研究,从本世纪50年代后期就开始了。1957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王方名、张兆梅在研究传统逻辑的同时,发现用传统方法
存在句表达的形式是“处所成分+存在谓词+存在主体”,语义上指某处所存在着某人或某事物,语用含义是告诉听话人在某个地方有某人或某物的存在。存在谓词的语义特征中含有[+附着]义
在对传统语法中主语的定义的研究过程中,学界大多都认为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陈述的对象,表示句子中所谈的是谁或是什么。这样简单地下定义虽然从表面上能判别主语,但是却无法从
入世以来,我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特别是教育将置身于更为广阔的国际背景之下,所有这些使得德育工作面临一系列的挑战: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西化"与"分化"的挑战;爱
探讨了学生之间交流的理论基础及这种交际活动对英语课堂教学的意义.介绍了同桌活动、小组活动和角色扮演等常用的学生一学生互动的活动形式;提出教师在活动中的角色是策划者
摘 要:自21世纪以来,泰国中小学的汉语教学,正以空前的规模迅速发展。由于中泰两国政府和业界紧密合作,汉语教师极度匮乏的状况有所缓解,如何提高泰国汉语课堂教学质量就成为当前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从能收集到的、已发表的论文来看,迄今还很少有对泰国中小学汉语课堂教学进行全面、深入研究的成果。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文献阅读、与同行业者交流及笔者长期从教的体悟,对泰国的中小学(重点是小学和初中)不同类型
分析了写生色彩、装饰色彩与建筑表现色彩三者问的关系。阐述了仅进行写生色彩训练并不能满足建筑表现的需要,应从装饰色彩中提取精华,并发挥其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