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9月7日,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发生地震,一个月后龙海乡发生山体滑坡,油房村小学18名学生不幸遇难……灾区的情况牵动着全国同胞的心。
灾难发生的第二天,我的朋友、土生土长的云南人杨宏镔找我商量,“是不是可以为灾区做点什么?”我一下想起来几个月前就酝酿的骑行计划,于是两人一拍即合:决定骑车去灾区,把善款送到山区学校的现场,把看得见的行动展示给大家。
在我们的游说下,其他两名伙伴来自山西的郭贯宇和来自浙江的郭海恒也加入到骑行队伍中。我们为这个队伍命名为“滇沪寻找之旅”,并申请了官方微博,实时播报我们一路骑行与公益的最新消息。
“趁年轻,总得做点有意义的事!”我辞去了上海某著名公关公司的工作,杨宏镔放下了手头正在运营的公司,身为小有名气设计师的郭贯宇也关闭了他的设计工作室……就这样,带着理想,带着年轻的激情,四个人踩上单车,踏上了前往云南彝良灾区的道路。
骑行中的难关与考验
经过近一个月的筹备,10月10日上午,我们四人带着善款和捐赠物资,从上海市坐标原点、320国道0公里处国际饭店出发上了路。虽然在明确的目标指引下,大家群情亢奋,但这一路并没有那么顺畅,骑行中各种危险都时刻相随左右。
江西到湖南段的道路,许多段国道都在维修,我们只能改走乡道或从坎坷不平的土石路冒险穿越,吃尽了苦头。经常一个上午下来经常就满身满脸的泥点与灰尘,而磕磕碰碰更是常有的事,一次我右小腿摔在石头上,血流不止,直到现在还有肿块在体内。其实这与我们经验不足有关系,这次骑行前,我们都没有超过300公里的骑行经验,导致遭遇突发情况会手忙脚乱。
湖南到贵州段中,突发就成了关键词。一次在湘西的盘山公路上艰难爬坡的时候,路对面行驶的一辆水泥罐车突然失控,径直逆行冲向队员郭贯宇,他急中生智直接连人带车跳进旁边沟里;虽然最后有惊无险地只是擦破点皮,但让所有人都出了一身冷汗。另一次,工人正在给维修的道路用高压水枪浇水,我们骑行过去时工人没关水,冲力巨大的水柱把我们连人带车冲出去几米,狼狈不堪。
而到了中途时,我因为常年打球患下的膝伤复发,疼到无法行走,在当地医院检查后,医生建议我直接回上海手术。但想到我们还未完成任务、实现目标,怎能半途而废?于是最终在大家的建议下,我坐在跟车上继续跟队前行。给队员们做后勤,同时也更便于记录新闻、发布消息。
一晃16天过去了,我们越来越接近目的地彝良。而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我们装载捐赠物资与装备的跟车出了车祸,无法继续跟队前行。在行动面临中止之时,我们马上召开了紧急会议,最终决定暂时放弃骑行方式,人拉肩扛所有捐助物资乘坐公共交通前往灾区。
10月27日,我们从贵阳乘坐火车经六盘水连夜奔袭8小时来到了昭通彝良。昭通市里,当地一位著名公益人士的带领下,我们来到彝良县政府。由于之前云南省政府驻沪办事处已将我们要前往灾区的情况告知了彝良当地政府,所以当地官方给予了活动最大的便利与支持。
当地教委负责人潘修明校长成为我们次日去彝良灾区现场的领路人,他建议我们走访一下地震中受灾严重却不为人关注的彝良县荞山乡。据潘校长介绍,在彝良地震灾害发生后,大量媒体涌入彝良县受灾严重的洛泽河镇,持续报道了两个星期,然后又迅速撤离。而作为彝良乃至整个西部地区最为贫困的荞山乡,同样受灾很严重,却出于种种原因与限制,没有任何媒体前往报道。地震之后大量校舍倒塌,有的学生们挤在村里的民房里读书、有的学生则不得不在露天上课……在听完潘校长的简单介绍后,我们团队决定次日走访一下荞山乡的几所山区小学。
灾区的代课教师与留守儿童
10月28日,经过6个多小时的崎岖不平、伴有泥石流危险的山路,我们团队先来到了荞山乡的两所小学。一路上不断出现的救灾帐篷与抗震标语,让我们这些从未经历过地震灾害的年轻人十分震撼。
中午我们到达了第一所小学荞山乡官房村小学,却只有一片废墟矗立眼前,原来在地震中校舍全部都垮塌了,只有国旗在巍峨矗立。不过抗震救灾时,广东的一家企业赞助修建了板房教室,学生目前能有室内的教学空间上课,但寒冬将至,冬季零下十几度的气候里,板房的保暖效果令人担忧。
到达的第二所小学叫蒿枝村小学,也是我们与学生互动的学校。据潘校长介绍,蒿枝村小学所在的村落是整个彝良最贫困的地区,学校是2007年援建的校舍。果然,到了现场我们发现,虽然是二层小楼,但已经破旧不堪。走进教室,没有任何文体设施与用品,孩子们的课桌椅非常破旧,甚至都没有凳板,而全校师生喝水只靠一根水管。
一会儿学校一至四年级的学生来到我们面前,因为长期没有父母在身旁照顾,孩子们的穿着都比较脏,加上身处大山之中,很多孩子十分怯生,也极其腼腆,甚至听不太懂普通话,但看到我们带的大量文体用品,他们表现得特别开心。
因为是第一次从事公益活动,我们在购买物资时选择了足球、篮球等文体用品,可来了才发现其实无处可用,学校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操场”,只有在山腰间硬生生开垦出来的一小片平地,而且地势不平,旁边就是耕地。其中一名小学生告诉我他自己喜欢打乒乓球,但实际上他连球拍都没有亲眼见过。
在互动中,我们从孩子口中了解到,很多学生来上学都必须翻越一座甚至两座大山,最远的学生要3个小时才能从家走到学校,山上夜晚大雾弥漫、寒冷异常,年幼的孩子只能手牵手打着火把走夜路,十分危险。而在前往学校的路上,很多学生还不得不穿越河流。雨季时,学校的两位老师每天都要提前和家长联系,让不同年级近60个学生在固定的地方集合,老师要一个一个把孩子背到对岸,每天背过河,天天如此。
在蒿枝村小学的四名老师中,有两名老师是代课教师,每月工资只有600元人民币。两位老师中年长的一位年轻时腰被砸伤,瘫痪了三年才再次站起来,但患有严重腰伤的他愣是咬牙坚持雨季每天背孩子过河,一坚持就是13年;而另一名年轻老师则是接他哥哥的班,他坦言这里代课教师的流动性很大,对孩子的教育造成了不小的伤害,所以他准备在这里继续再坚持几年。据潘校长介绍,因为这里的环境太艰苦,所以代课老师从未有过女老师。“一个星期只有机会进县城洗一次澡,连买女士内衣的地方都没有,天天要走夜路、山路……哪个城里的女娃受得了?”
这里的孩子也不仅仅是留守儿童,很多还是单亲儿童。荞山乡位于云贵川三省交界的大山深处,因为气候与土地等原因,当地几乎无支柱产业,从马铃薯、烟草到天麻,种植任何作物都无法给当地经济带来改变,是彝良县最贫困地区之一,当地青壮年劳动力几乎100%外出打工,很多父母外出看到更好的世界后,就再婚不回来了。“随便找个人一嫁,都比回到这个地方好,娃娃连妈都没有了,更别谈家庭教育。”
在结束彝良之行后,带着稍显沉重的心情,我们团队四人又奔赴昆明与丽江,针对媒体与社会各界力量进行呼吁与传播。开始的想法是用善款资助品学兼优的学生,但过去发现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道路桥梁与校舍修建。最终,我们决定用这笔善款为彝良县荞山乡的小学修建三座吊桥。
10月末,云南、四川乃至上海的诸多媒体很快关注到这一活动,纷纷对此事展开大规模报道,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这场爱心接力中。最终,我们的这场草根公益活动筹得了善款 36万余元。
11月11日,在最终到达队长杨宏镔的家乡云南保山后,整整30天的“滇沪寻找之旅”活动结束了。虽然地理上的活动结束了,但团队的使命还没有结束。我们会随时与民政局方面保持联系,确保筹集的款项切实落实到灾区重建的公益事業中;同时他们也会持续收集受灾地区学校急需的物资,并将最新的进展公布给大家。
这样一场活动后,每一名队员都经历了人生的洗礼,得到了精神的升华。而最重要的是,我们了解了当下中国西部山区的真实状况。
灾难发生的第二天,我的朋友、土生土长的云南人杨宏镔找我商量,“是不是可以为灾区做点什么?”我一下想起来几个月前就酝酿的骑行计划,于是两人一拍即合:决定骑车去灾区,把善款送到山区学校的现场,把看得见的行动展示给大家。
在我们的游说下,其他两名伙伴来自山西的郭贯宇和来自浙江的郭海恒也加入到骑行队伍中。我们为这个队伍命名为“滇沪寻找之旅”,并申请了官方微博,实时播报我们一路骑行与公益的最新消息。
“趁年轻,总得做点有意义的事!”我辞去了上海某著名公关公司的工作,杨宏镔放下了手头正在运营的公司,身为小有名气设计师的郭贯宇也关闭了他的设计工作室……就这样,带着理想,带着年轻的激情,四个人踩上单车,踏上了前往云南彝良灾区的道路。
骑行中的难关与考验
经过近一个月的筹备,10月10日上午,我们四人带着善款和捐赠物资,从上海市坐标原点、320国道0公里处国际饭店出发上了路。虽然在明确的目标指引下,大家群情亢奋,但这一路并没有那么顺畅,骑行中各种危险都时刻相随左右。
江西到湖南段的道路,许多段国道都在维修,我们只能改走乡道或从坎坷不平的土石路冒险穿越,吃尽了苦头。经常一个上午下来经常就满身满脸的泥点与灰尘,而磕磕碰碰更是常有的事,一次我右小腿摔在石头上,血流不止,直到现在还有肿块在体内。其实这与我们经验不足有关系,这次骑行前,我们都没有超过300公里的骑行经验,导致遭遇突发情况会手忙脚乱。
湖南到贵州段中,突发就成了关键词。一次在湘西的盘山公路上艰难爬坡的时候,路对面行驶的一辆水泥罐车突然失控,径直逆行冲向队员郭贯宇,他急中生智直接连人带车跳进旁边沟里;虽然最后有惊无险地只是擦破点皮,但让所有人都出了一身冷汗。另一次,工人正在给维修的道路用高压水枪浇水,我们骑行过去时工人没关水,冲力巨大的水柱把我们连人带车冲出去几米,狼狈不堪。
而到了中途时,我因为常年打球患下的膝伤复发,疼到无法行走,在当地医院检查后,医生建议我直接回上海手术。但想到我们还未完成任务、实现目标,怎能半途而废?于是最终在大家的建议下,我坐在跟车上继续跟队前行。给队员们做后勤,同时也更便于记录新闻、发布消息。
一晃16天过去了,我们越来越接近目的地彝良。而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我们装载捐赠物资与装备的跟车出了车祸,无法继续跟队前行。在行动面临中止之时,我们马上召开了紧急会议,最终决定暂时放弃骑行方式,人拉肩扛所有捐助物资乘坐公共交通前往灾区。
10月27日,我们从贵阳乘坐火车经六盘水连夜奔袭8小时来到了昭通彝良。昭通市里,当地一位著名公益人士的带领下,我们来到彝良县政府。由于之前云南省政府驻沪办事处已将我们要前往灾区的情况告知了彝良当地政府,所以当地官方给予了活动最大的便利与支持。
当地教委负责人潘修明校长成为我们次日去彝良灾区现场的领路人,他建议我们走访一下地震中受灾严重却不为人关注的彝良县荞山乡。据潘校长介绍,在彝良地震灾害发生后,大量媒体涌入彝良县受灾严重的洛泽河镇,持续报道了两个星期,然后又迅速撤离。而作为彝良乃至整个西部地区最为贫困的荞山乡,同样受灾很严重,却出于种种原因与限制,没有任何媒体前往报道。地震之后大量校舍倒塌,有的学生们挤在村里的民房里读书、有的学生则不得不在露天上课……在听完潘校长的简单介绍后,我们团队决定次日走访一下荞山乡的几所山区小学。
灾区的代课教师与留守儿童
10月28日,经过6个多小时的崎岖不平、伴有泥石流危险的山路,我们团队先来到了荞山乡的两所小学。一路上不断出现的救灾帐篷与抗震标语,让我们这些从未经历过地震灾害的年轻人十分震撼。
中午我们到达了第一所小学荞山乡官房村小学,却只有一片废墟矗立眼前,原来在地震中校舍全部都垮塌了,只有国旗在巍峨矗立。不过抗震救灾时,广东的一家企业赞助修建了板房教室,学生目前能有室内的教学空间上课,但寒冬将至,冬季零下十几度的气候里,板房的保暖效果令人担忧。
到达的第二所小学叫蒿枝村小学,也是我们与学生互动的学校。据潘校长介绍,蒿枝村小学所在的村落是整个彝良最贫困的地区,学校是2007年援建的校舍。果然,到了现场我们发现,虽然是二层小楼,但已经破旧不堪。走进教室,没有任何文体设施与用品,孩子们的课桌椅非常破旧,甚至都没有凳板,而全校师生喝水只靠一根水管。
一会儿学校一至四年级的学生来到我们面前,因为长期没有父母在身旁照顾,孩子们的穿着都比较脏,加上身处大山之中,很多孩子十分怯生,也极其腼腆,甚至听不太懂普通话,但看到我们带的大量文体用品,他们表现得特别开心。
因为是第一次从事公益活动,我们在购买物资时选择了足球、篮球等文体用品,可来了才发现其实无处可用,学校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操场”,只有在山腰间硬生生开垦出来的一小片平地,而且地势不平,旁边就是耕地。其中一名小学生告诉我他自己喜欢打乒乓球,但实际上他连球拍都没有亲眼见过。
在互动中,我们从孩子口中了解到,很多学生来上学都必须翻越一座甚至两座大山,最远的学生要3个小时才能从家走到学校,山上夜晚大雾弥漫、寒冷异常,年幼的孩子只能手牵手打着火把走夜路,十分危险。而在前往学校的路上,很多学生还不得不穿越河流。雨季时,学校的两位老师每天都要提前和家长联系,让不同年级近60个学生在固定的地方集合,老师要一个一个把孩子背到对岸,每天背过河,天天如此。
在蒿枝村小学的四名老师中,有两名老师是代课教师,每月工资只有600元人民币。两位老师中年长的一位年轻时腰被砸伤,瘫痪了三年才再次站起来,但患有严重腰伤的他愣是咬牙坚持雨季每天背孩子过河,一坚持就是13年;而另一名年轻老师则是接他哥哥的班,他坦言这里代课教师的流动性很大,对孩子的教育造成了不小的伤害,所以他准备在这里继续再坚持几年。据潘校长介绍,因为这里的环境太艰苦,所以代课老师从未有过女老师。“一个星期只有机会进县城洗一次澡,连买女士内衣的地方都没有,天天要走夜路、山路……哪个城里的女娃受得了?”
这里的孩子也不仅仅是留守儿童,很多还是单亲儿童。荞山乡位于云贵川三省交界的大山深处,因为气候与土地等原因,当地几乎无支柱产业,从马铃薯、烟草到天麻,种植任何作物都无法给当地经济带来改变,是彝良县最贫困地区之一,当地青壮年劳动力几乎100%外出打工,很多父母外出看到更好的世界后,就再婚不回来了。“随便找个人一嫁,都比回到这个地方好,娃娃连妈都没有了,更别谈家庭教育。”
在结束彝良之行后,带着稍显沉重的心情,我们团队四人又奔赴昆明与丽江,针对媒体与社会各界力量进行呼吁与传播。开始的想法是用善款资助品学兼优的学生,但过去发现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道路桥梁与校舍修建。最终,我们决定用这笔善款为彝良县荞山乡的小学修建三座吊桥。
10月末,云南、四川乃至上海的诸多媒体很快关注到这一活动,纷纷对此事展开大规模报道,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这场爱心接力中。最终,我们的这场草根公益活动筹得了善款 36万余元。
11月11日,在最终到达队长杨宏镔的家乡云南保山后,整整30天的“滇沪寻找之旅”活动结束了。虽然地理上的活动结束了,但团队的使命还没有结束。我们会随时与民政局方面保持联系,确保筹集的款项切实落实到灾区重建的公益事業中;同时他们也会持续收集受灾地区学校急需的物资,并将最新的进展公布给大家。
这样一场活动后,每一名队员都经历了人生的洗礼,得到了精神的升华。而最重要的是,我们了解了当下中国西部山区的真实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