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语文教育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语文学科研究工作者表示,在中小学开设语文学科具有重要的意义,具有充实的教育内容,与以往那些单纯的语言教学有所不同。本文从小学语文教育角度入手,简要分析小学语文独特的德育影响及其未被完全开发的潜力,指出了这一研究的重要意义所在。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德育 品德 修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The Influence of Moral Education to Primary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LI Jingrong
(Changchun Kuancheng Lanjiazhen Central Primary School, Changchun, Jilin 130114)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study of language education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Language subjects research workers that language subject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et of great importance, with substantial educational content, and in the past that pure language teaching is different. This point of view of language education from primary school to start, a brief analysis of primary moral language and its unique potential not fully developed, pointed out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important research.
Key words primary Chinese; moral education; morality; training
语文课程作为习得祖国语言文字的一门学科,一方面要使同学们掌握某种语文知识和能力,提升语文素质,能够正确掌握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另一方面还要能够从祖国语言教育的视角最大程度的挖掘一切教育因素进而培养同学们的民族观念和感情,使他们从小树立成为祖国和人民需要的优秀人才的远大志向。语文教学的这种重要作用是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
1 文学与德育
当今文学理论研究指出,语言文字都是和它承载的意义密不可分的。文学一种社会性行为,不是个体单纯的语言方式,而是人们之间的语言交流行为,是社会的产品。所有作品的创作者都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文学表示着超越个体的阶级、民族以及群众的利益。利益涵盖经济权利、意志、愿望、感情等,他们是组成意识形态的基础内容。所以,文学具备意识形态特性,是意识形态的构成要素,它对个体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的影响大大超越其他课程。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一种客观现实,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质是这个学科的一大目标;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也是一种现实存在,提高同学们的人文修养是语文学科的重要任务。因此,《课程标准》认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性。”而且重点强调应该“最大程度的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
虽然语文教学者对此观点各有不同,可是都一致承认“文以载道”的社会作用,认为语文教育的理想目标是通过语文课程教学来充最大程度挖掘本国语言的教育要素,最终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现阶段语文教育研究者认为语文学科德育具有以下特点:
(1)感染性。语文学科德育是情感熏陶与理论教育并存,并且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对学生施加影响。语文教材文学成分较多,提供情感教育的材料很丰富,这是语文学科进行德育得天独厚的条件。
(2)分散性。语文学科德育内容相当丰富,它不同于政治课的系统思想教育,而是分散在各册及各篇具体课文之中的。上下篇课文之间,上下单元之间在德育内容方面没有必然联系。
(3)隐蔽性。语文教育内容所选篇目尽管一般都有明确主题,但其表达方式往往是隐藏于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很少直白的表述出来。文学性强的篇目尤为明显。
(4)复杂性。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材近年来范围不断拓展,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风格流派的作品都逐渐进入了中学教学视野。由此决定了语文的与内容的丰富复杂。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投射与文学作品之中产生了不同的价值取向,提高了对课文解读者——教师的要求。
2 德育的教育传统
德育,也就是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依据某个社会或阶级的需要,按照一定的目的、计划、有针对性的对受教育者实施全面的影响,将某种社会思想和道德规范变成个人的意识品质和道德修养的教育。德育是教育的一个有机构成组成要素,是与社会发展同步的,在阶级社会中体现明显的阶级性,得到所有统治阶级的高度重视。纵观我国古代教育,德育处于所有教育之首。
在我国,德育是促进全社会整体发展必不可少的,是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优秀人才的重要方式。它通常涵盖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等层次。为满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培养四有新人,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品德素质和文化水平。社会主义国家的德育,受到经济、政治以及青少年品德修养形成和发展特点的约束,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互相渗透,共同促进。
3 心理学的理论支持
长期以来,语文教育实践中提出的许多问题,往往难以用真正的科学理论加以解释,因而有实践丰富而理论苍白的遗憾。一门学科如果只是进行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思辨,其价值是有限的。然而近年来心理学的飞速发展给语文教育的研究范围和角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定位。心理学为发现和揭示新的语文教育特点和规律提供了必要基础。正是由于心理学理论对语文教育的补充,使得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更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稳定性。
要研究小学语文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现象及效果就更不能离开心理学的理论支持。
第一,应该明确的是心理学研究中品德概念的内涵及构成要素。近年来心理学研究成果丰硕,影响较大的认知心理学派奖品的解释为个人依据固定的道德行为规定实施行为时所体现出的稳定的特征或倾向。
第二,针对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研究对开展语文德育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心理学研究表明,同学们的道德行为习惯是日积月累的。小学阶段已逐渐形成一定的道德行为习惯,然而水平不高。来到中学以后,养成道德习惯的人數与年龄的增长成正比。研究表明,小学阶段80%的学生基本养成道德行为习惯,并且稳定性也进一步增加。小学阶段是道德动机趋向成熟稳定的时期,小学生的道德动机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富有社会性内涵的价值观。小学生,尤其是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他们的道德行为习惯具有某种可塑性,要从同学们已具备的品德发展水平和实际出发,尊重他们的自主选择,找到最科学的方法进行正确引导,帮助其逐渐加强优良品质,巩固优秀的道德行为习惯。
这一切都说明小学时期仍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时期。而语文教育与德育的联系又是极其密切的。我们所说的德育,直接受到社会道德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可以说德育体现着社会对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要求,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学科,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因此,语文学科的教学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具有许多优越条件。
另外,为了更好的研究小学语文中的德育问题,还有许多借鉴教育学、教育史、国外教育概况等领域的相关部分。为了掌握科学的研究数据,需要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指导调查的设计、展开、回收及分析。研究文学理论、美学等学科对于分析语文教材的文学意义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待于教育研究者们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王承绪,赵祥麟编译.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路海东.教育心理学.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路海东.学校教育心理学.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 梁建锋.美国教育.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5] 马云鹏.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导论.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德育 品德 修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The Influence of Moral Education to Primary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LI Jingrong
(Changchun Kuancheng Lanjiazhen Central Primary School, Changchun, Jilin 130114)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study of language education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Language subjects research workers that language subject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et of great importance, with substantial educational content, and in the past that pure language teaching is different. This point of view of language education from primary school to start, a brief analysis of primary moral language and its unique potential not fully developed, pointed out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important research.
Key words primary Chinese; moral education; morality; training
语文课程作为习得祖国语言文字的一门学科,一方面要使同学们掌握某种语文知识和能力,提升语文素质,能够正确掌握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另一方面还要能够从祖国语言教育的视角最大程度的挖掘一切教育因素进而培养同学们的民族观念和感情,使他们从小树立成为祖国和人民需要的优秀人才的远大志向。语文教学的这种重要作用是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
1 文学与德育
当今文学理论研究指出,语言文字都是和它承载的意义密不可分的。文学一种社会性行为,不是个体单纯的语言方式,而是人们之间的语言交流行为,是社会的产品。所有作品的创作者都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文学表示着超越个体的阶级、民族以及群众的利益。利益涵盖经济权利、意志、愿望、感情等,他们是组成意识形态的基础内容。所以,文学具备意识形态特性,是意识形态的构成要素,它对个体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的影响大大超越其他课程。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一种客观现实,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质是这个学科的一大目标;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也是一种现实存在,提高同学们的人文修养是语文学科的重要任务。因此,《课程标准》认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性。”而且重点强调应该“最大程度的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
虽然语文教学者对此观点各有不同,可是都一致承认“文以载道”的社会作用,认为语文教育的理想目标是通过语文课程教学来充最大程度挖掘本国语言的教育要素,最终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现阶段语文教育研究者认为语文学科德育具有以下特点:
(1)感染性。语文学科德育是情感熏陶与理论教育并存,并且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对学生施加影响。语文教材文学成分较多,提供情感教育的材料很丰富,这是语文学科进行德育得天独厚的条件。
(2)分散性。语文学科德育内容相当丰富,它不同于政治课的系统思想教育,而是分散在各册及各篇具体课文之中的。上下篇课文之间,上下单元之间在德育内容方面没有必然联系。
(3)隐蔽性。语文教育内容所选篇目尽管一般都有明确主题,但其表达方式往往是隐藏于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很少直白的表述出来。文学性强的篇目尤为明显。
(4)复杂性。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材近年来范围不断拓展,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风格流派的作品都逐渐进入了中学教学视野。由此决定了语文的与内容的丰富复杂。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投射与文学作品之中产生了不同的价值取向,提高了对课文解读者——教师的要求。
2 德育的教育传统
德育,也就是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依据某个社会或阶级的需要,按照一定的目的、计划、有针对性的对受教育者实施全面的影响,将某种社会思想和道德规范变成个人的意识品质和道德修养的教育。德育是教育的一个有机构成组成要素,是与社会发展同步的,在阶级社会中体现明显的阶级性,得到所有统治阶级的高度重视。纵观我国古代教育,德育处于所有教育之首。
在我国,德育是促进全社会整体发展必不可少的,是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优秀人才的重要方式。它通常涵盖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等层次。为满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培养四有新人,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品德素质和文化水平。社会主义国家的德育,受到经济、政治以及青少年品德修养形成和发展特点的约束,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互相渗透,共同促进。
3 心理学的理论支持
长期以来,语文教育实践中提出的许多问题,往往难以用真正的科学理论加以解释,因而有实践丰富而理论苍白的遗憾。一门学科如果只是进行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思辨,其价值是有限的。然而近年来心理学的飞速发展给语文教育的研究范围和角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定位。心理学为发现和揭示新的语文教育特点和规律提供了必要基础。正是由于心理学理论对语文教育的补充,使得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更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稳定性。
要研究小学语文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现象及效果就更不能离开心理学的理论支持。
第一,应该明确的是心理学研究中品德概念的内涵及构成要素。近年来心理学研究成果丰硕,影响较大的认知心理学派奖品的解释为个人依据固定的道德行为规定实施行为时所体现出的稳定的特征或倾向。
第二,针对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研究对开展语文德育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心理学研究表明,同学们的道德行为习惯是日积月累的。小学阶段已逐渐形成一定的道德行为习惯,然而水平不高。来到中学以后,养成道德习惯的人數与年龄的增长成正比。研究表明,小学阶段80%的学生基本养成道德行为习惯,并且稳定性也进一步增加。小学阶段是道德动机趋向成熟稳定的时期,小学生的道德动机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富有社会性内涵的价值观。小学生,尤其是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他们的道德行为习惯具有某种可塑性,要从同学们已具备的品德发展水平和实际出发,尊重他们的自主选择,找到最科学的方法进行正确引导,帮助其逐渐加强优良品质,巩固优秀的道德行为习惯。
这一切都说明小学时期仍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时期。而语文教育与德育的联系又是极其密切的。我们所说的德育,直接受到社会道德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可以说德育体现着社会对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要求,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学科,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因此,语文学科的教学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具有许多优越条件。
另外,为了更好的研究小学语文中的德育问题,还有许多借鉴教育学、教育史、国外教育概况等领域的相关部分。为了掌握科学的研究数据,需要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指导调查的设计、展开、回收及分析。研究文学理论、美学等学科对于分析语文教材的文学意义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待于教育研究者们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王承绪,赵祥麟编译.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路海东.教育心理学.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路海东.学校教育心理学.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 梁建锋.美国教育.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5] 马云鹏.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导论.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