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本文中,筆者将论述重点放置于当前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发达乡镇的普通高中地理学科转型教学工作中,从地理课程重构、实践环节建设、教学改革架构以及形态功能塑造四个方面,分析了高中地理课堂转型的基本趋势与教学形式,旨在为后续的高中地理教学工作提供相应的参考思路。
[关键词] 新常态 经济发达乡镇 地理课堂 转型
作为高中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地理知识的教学不仅关系到学生的综合素质,更会直接影响其整体成绩的全面提升[1]。同时,地理学科的教学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关教学工作者应时刻关注相关的地理学的发展信息并对地理课程的实际教学工作进行相应的调整,只有这样,才是将相应的地理知识真正地做到因地制宜、学以致用。在当前的新常态经济发展背景下,对于经济较为发达乡镇普通高中,其生源由本地区转而来自于全国各地,学生的地理知识程度千差万别,而关系人口、资源、环境的地理事物和现象都较为明显。这样在地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发展情况做出相应的转型改革,帮助学生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有用的地理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贴合实际的认知观[2]。
一、地理课程重构
就当前而言,我国社会中所引发的诸多环境问题都与相应的地理形势之间存在息息相关的联系,并且常常涉及到地理要素的多个方面,如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等,这些要素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解决就需要在现实问题中积极应用相关的地理知识[3]。从另外的角度上说,与高中阶段的其他学科相比,地理知识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性,特别是在生活中的土地测量、规划工作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当前我国新常态经济发展背景下,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视野也有所拓展,此时,从全新的角度出发就是要在原有地理研究围城中打破一个缺口,并真切直面现实中所存在的综合地理问题。由此可见,将传统教学课堂上的地理知识讲解流程进行适当的调整改进,帮助学生重新构建相应的地理知识学习体系,培养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即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能力与区域认知能力,是教育适应社会变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学科发展的必然历史趋势。地理学科更多的是趋向于问题解决和范例的组织研究,所以,教师要想突破学科的原本教学体系,则应有效将学科重点与具体现实经验进行有机融合。重视人地关系主线,强调区域认知,在与其他学科学习一起,形成综合思维能力。
二、实践环节建设
实践性是高中阶段许多科目之间的共同特性,例如物理、化学、生物等,但是不同学科之间的实践行又存在明显的差异,而作为核心素养之一的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中则会更加关注各种地理环境的现场观测或者运用图像语言对相关地理现象进行描述分析。在当前我国新常态及地理新课程改革持续进行的教育背景下,地理测量、野外观测以及乡土调查等实践环节的比重也越来越高,在经济发达地区乡镇的学校教学方面,不少学校也开始在地理实验室、地理专用教室以及创新实验室等方面增加相应的资金建设投入,这一现象的出现表明在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工作的重点也开始由单纯注重知识能力的培养转而重视智能和技能两方面的培养。除此之外,教室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为学生构建一个丰富多彩的地理实践课堂,在理论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应用相应的案例分析丰富学生的地理学习经历,充实其认知眼界。
三、教学改革架构
所谓的高中地理教学改革架构主要是指在地理课程的整体开放性教学体系中,教师应对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资料等依照当前我国地理学发展新形势方向进行相应的架构调整改革。首先,对于社会教育资料而言,教师应做到合理甄选、积极运用,在有效拓展学生学习时空、完善其学习方式的同时增强地理课堂实践改革的可操作性[4]。其次,对于教材内容中的一些陈旧知识概念,教师则应该对其做出相应的解释,如概念形成背景、概念描述对象等,并做好新型概念的深入讲解工作。同时,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以针对具体的教学知识在课堂上为学生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以进行多样化教学。而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学习调研活动,如以科普场馆为主体的社会教育基地展开研究性学习活动。此时,学生则能够在亲身的观察学习、认识中亲自感受到地理学科的发展探索。
四、形态功能塑造
高中地理课程的形态功能塑造主要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所以,在当前新常态下经济发达的乡镇地理课堂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展开相应的教学工作,其一,指导学生善于处理相应的地理信息;其二,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相互分享交流;其三,引导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自主学习手段。除了传统形态下的地理教学工作外,“虚拟地理”(包括虚拟地理实验室、虚拟地理环境系统应用实践、虚拟地理环境系统技术)的出现无疑是给予学生的地理学习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此时,有效创设相应的沉浸式虚拟环境、分布式虚拟环境或混合现实环境则有利于帮助学生快速地融入到学习氛围中,而上述一系列的学习教学工作大多数都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初次之外,我国部分地区正在策划地理课本及电子课堂的电子化,面对这样新型的地理形态功能形式,地理课堂的转型也将不再停留在常规的初步探索阶段。
[本文系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第六批学年主题教研课题“新常态下经济发达乡镇地理课堂转型研究(编号:06(16)ZTG682)”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谦.教与学小微调 课堂模式大转型——新课改视野下的合作创新地理课堂[J].新课程(上),2014(05):78-79.
[2]赵才欣.转型的地理课堂——基于资源的学与教[J].地理教学,2014(19):4-8.
[3]熊朝红.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课堂转型中的应用实践[J].中学教学参考,2016(13):122-123.
[4]罗鉴清.巧用“五环”教学模式 应对地理高考转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11):123-126.
[关键词] 新常态 经济发达乡镇 地理课堂 转型
作为高中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地理知识的教学不仅关系到学生的综合素质,更会直接影响其整体成绩的全面提升[1]。同时,地理学科的教学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关教学工作者应时刻关注相关的地理学的发展信息并对地理课程的实际教学工作进行相应的调整,只有这样,才是将相应的地理知识真正地做到因地制宜、学以致用。在当前的新常态经济发展背景下,对于经济较为发达乡镇普通高中,其生源由本地区转而来自于全国各地,学生的地理知识程度千差万别,而关系人口、资源、环境的地理事物和现象都较为明显。这样在地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发展情况做出相应的转型改革,帮助学生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有用的地理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贴合实际的认知观[2]。
一、地理课程重构
就当前而言,我国社会中所引发的诸多环境问题都与相应的地理形势之间存在息息相关的联系,并且常常涉及到地理要素的多个方面,如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等,这些要素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解决就需要在现实问题中积极应用相关的地理知识[3]。从另外的角度上说,与高中阶段的其他学科相比,地理知识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性,特别是在生活中的土地测量、规划工作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当前我国新常态经济发展背景下,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视野也有所拓展,此时,从全新的角度出发就是要在原有地理研究围城中打破一个缺口,并真切直面现实中所存在的综合地理问题。由此可见,将传统教学课堂上的地理知识讲解流程进行适当的调整改进,帮助学生重新构建相应的地理知识学习体系,培养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即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能力与区域认知能力,是教育适应社会变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学科发展的必然历史趋势。地理学科更多的是趋向于问题解决和范例的组织研究,所以,教师要想突破学科的原本教学体系,则应有效将学科重点与具体现实经验进行有机融合。重视人地关系主线,强调区域认知,在与其他学科学习一起,形成综合思维能力。
二、实践环节建设
实践性是高中阶段许多科目之间的共同特性,例如物理、化学、生物等,但是不同学科之间的实践行又存在明显的差异,而作为核心素养之一的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中则会更加关注各种地理环境的现场观测或者运用图像语言对相关地理现象进行描述分析。在当前我国新常态及地理新课程改革持续进行的教育背景下,地理测量、野外观测以及乡土调查等实践环节的比重也越来越高,在经济发达地区乡镇的学校教学方面,不少学校也开始在地理实验室、地理专用教室以及创新实验室等方面增加相应的资金建设投入,这一现象的出现表明在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工作的重点也开始由单纯注重知识能力的培养转而重视智能和技能两方面的培养。除此之外,教室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为学生构建一个丰富多彩的地理实践课堂,在理论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应用相应的案例分析丰富学生的地理学习经历,充实其认知眼界。
三、教学改革架构
所谓的高中地理教学改革架构主要是指在地理课程的整体开放性教学体系中,教师应对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资料等依照当前我国地理学发展新形势方向进行相应的架构调整改革。首先,对于社会教育资料而言,教师应做到合理甄选、积极运用,在有效拓展学生学习时空、完善其学习方式的同时增强地理课堂实践改革的可操作性[4]。其次,对于教材内容中的一些陈旧知识概念,教师则应该对其做出相应的解释,如概念形成背景、概念描述对象等,并做好新型概念的深入讲解工作。同时,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以针对具体的教学知识在课堂上为学生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以进行多样化教学。而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学习调研活动,如以科普场馆为主体的社会教育基地展开研究性学习活动。此时,学生则能够在亲身的观察学习、认识中亲自感受到地理学科的发展探索。
四、形态功能塑造
高中地理课程的形态功能塑造主要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所以,在当前新常态下经济发达的乡镇地理课堂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展开相应的教学工作,其一,指导学生善于处理相应的地理信息;其二,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相互分享交流;其三,引导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自主学习手段。除了传统形态下的地理教学工作外,“虚拟地理”(包括虚拟地理实验室、虚拟地理环境系统应用实践、虚拟地理环境系统技术)的出现无疑是给予学生的地理学习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此时,有效创设相应的沉浸式虚拟环境、分布式虚拟环境或混合现实环境则有利于帮助学生快速地融入到学习氛围中,而上述一系列的学习教学工作大多数都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初次之外,我国部分地区正在策划地理课本及电子课堂的电子化,面对这样新型的地理形态功能形式,地理课堂的转型也将不再停留在常规的初步探索阶段。
[本文系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第六批学年主题教研课题“新常态下经济发达乡镇地理课堂转型研究(编号:06(16)ZTG682)”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谦.教与学小微调 课堂模式大转型——新课改视野下的合作创新地理课堂[J].新课程(上),2014(05):78-79.
[2]赵才欣.转型的地理课堂——基于资源的学与教[J].地理教学,2014(19):4-8.
[3]熊朝红.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课堂转型中的应用实践[J].中学教学参考,2016(13):122-123.
[4]罗鉴清.巧用“五环”教学模式 应对地理高考转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11):12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