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教材是一座资源丰富的宝库。同学们该怎样挖掘它们最大的价值呢?阅读与写作结合是关键,而一材多用更是值得深入研究。
一材多用是指一個文本可以用于多个不同主题的作文中,从而使我们的文本成为作文的源头活水,让我们的写作素材丰富充盈。
【理解与聚焦】
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中华文明之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反映了儒家足食足兵、先富后教、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以及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说服齐宣王施行保民的仁政的言论。而《庖丁解牛》用寓言表达道家的养生和处世智慧。世间万物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性,只有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在叙事中表现了人物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和作者的叙事智慧。其中既有值得继承与发扬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也有专制背景下弱者的生存策略和阴谋诡计,需要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良知与悲悯。
戏剧专题,《窦娥冤》中窦娥的“冤”揭露了一个古代弱女子无法抗拒不公的社会现实;《雷雨》中周、鲁两家的破碎撕裂宣示着旧中国旧家庭旧伦理中无法调和的社会矛盾;《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的性格悲剧正是封建贵族地主阶级与新兴资产阶级之间的殊死较量的必然结果。
阅读与写作结合是新课标提倡的,而聚焦到高考作文,同学们会发现,如果恰当甚至是巧妙地运用文本素材,不仅会让你的作文言之有物,而且会提升一个台阶。
【探究与发现】
方法策略 1 :从不同人物出发,挖掘人物身上的闪光点与不足,辩证地运用文本。
◎真题再现
(2018年高考全国 II卷)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弹痕多的地方不需要加强,因为不妨碍返航;弹痕少的地方需要加强,因为这些地方容易遭受重创。沃德大胆逆向思维,事实证明是正确的,这就告诉我们:逆向思维,大有可为。
《在烛之武退秦师》中,秦晋两大强国联合夹击小小的郑国,郑国肯定是打不赢的。怎么办?烛之武大胆进行逆向思维,抓住两国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让秦国为了自身利益主动撤军,并暂时和郑国结盟,这样晋国自然也只能撤军,郑国的危机就暂时解除了。这就是逆向思维的力量。
烛之武是作者褒赞的人物:临危受命勇担当,才略超群退雄师。春秋无义战,战与不战全在“利”,“盟”与“不盟”也在“利”,“用”与“不用”还在“利”。郑伯,我们很容易看到他身上的优点:听从佚之狐的推荐,任用烛之武,而且体现出作为王知错能改的可贵品质。但是我们深入文字背后想想:为什么烛之武壮年时不被重用,而现在佚之狐一推荐就被委以重任呢?答案应该是:郑伯用不用人的标准是“利”,不是到了国家危机时刻,谁会想起重用智慧、口才、胆量都一流的烛之武呢?而烛之武虽怀才不遇、牢骚满腹,却在国家危难之际舍弃“小我”“小家”,为了“大我”“国家”挺身而出,勇赴险地;再换个角度,可用于“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解决难题”“帮人就是帮己”“口才的重要性”等主题;从秦国角度,这一文本可用于“为一己私利而损害大局,得小利舍大利”,正面立意也可用于“应该有长远眼光,学会合作才能共赢”。
而《鸿门宴》故事惊心动魄,刘邦集团告诉我们:要有团队精神,人心齐,泰山移;要善于抓住机会,变被动为主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项羽的失利则说明,个人能力再强大,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必须团结协作;从曹无伤和项伯可以明白,做人应该有大局意识,不能为一己私利而损害大局,这样因利而来,也会因利而终。
方法策略 2 :把握作者立场和读者立场,根据需要巧妙运用材料。
《鸿门宴》中对项羽和刘邦的评价向来褒贬不一。从读者角度,我们看到刘邦处于劣势,但善于采纳意见,能屈能伸,随机应变,善于拉拢用人,最终转危为安,开创大汉王朝。而项羽用人唯亲,疑心重,是非不分,做事没主见,优柔寡断,有勇无谋,由主动变被动,最终霸王别姬、乌江自刎。
但我们换个角度深思,作者司马迁为什么把项羽这个失败者放进“本纪”中,与刘邦这个开国之君并列呢?那是因为作者看到了失败的项羽身上有很多优点:直爽,不用阴谋诡计,讲信用,重情重义,靠自身实力和努力拼搏立下赫赫战功,当上西楚霸王。而不是像刘邦那样无赖,无情无义,耍心眼用手段。因此在司马迁笔下,不以成败论英雄。
方法策略 3 :把握时代社会脉搏,正确理解文本,巧妙地为我所用。
每个时代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而人物也不可能脱离时代和社会。因此我们在解读文本时要紧扣时代社会特点,把人物放在特定的时代社会中去客观辩证地理解,进而为我所用,巧妙地融入我们的写作。
《窦娥冤》中,窦娥是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和反抗精神的,集中体现在临死前发下的三大誓愿,而且全部应验。其中楚州亢旱三年,学生疑惑了:窦娥因为自己冤死,让楚州那么多无辜百姓跟着遭殃,这是不是太自私了?这是不是仇视社会?从我们现在的观念来看,似乎是这样。但如果我们回到窦娥生活的元代,会发现,如果发生天灾,那说明官员为政不善;天灾频频,严重者连皇帝都要反思、修德、祈福。“亢旱三年”其实是作者借窦娥之口来表达人们对官官相护、善恶不分,使百姓冤死的官员和不合理社会的愤怒和抗争,希望贪官污吏得到相应的惩罚。我们在运用素材时就要正确选择。
《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把“不能”与“不为”区别得很清楚:“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很有现实意义。我们喜欢为自己的偷懒或不思进取、无所作为找一个理由——“不能”,但很多时候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活学活用】
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解读文本,使文本一材多用,而在写作时要力求活学活用。
比如《庖丁解牛》一文,我们不仅可以解读出按规律办事,更可以发现它最基本的内容——庖丁解牛其实是在讲劳动,劳动的最高境界就是精益求精,追求完美。这一点可以用于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目。
◎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佳作点击
用劳动之美托起中国之梦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用劳动之美托起中国之梦”。
今天世界上有这样一个伟大的民族,它走过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它孕育无数的英雄儿女,它书写浩瀚的人类历史,它创造灿烂的华夏文明。它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一个响彻世界的名字——中国。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世世代代人民的辛勤劳动。
劳动铸造优秀的品质,让人们生活得坚韧而有尊严。劳动谱写辉煌灿烂的历史,让每一个中华儿女无比骄傲与自豪。劳动创造震撼人心的奇迹,让异想天开成为现实。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就是我们的中国梦。
这需要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劳动来创造未来,成就梦想,托起中国梦。
生活中为什么有些人不愿意劳动?不尊重劳动?因为他们不理解劳动的价值,没有体会过劳动之美。让我们来看看《庖丁解牛》里的庖丁吧。解牛是体力劳动,也是智力劳动。至少需要你了解牛的基本结构,否则那么大的一头牛,你从何解起啊?可庖丁却走得更远,把解牛的劳动变成解牛的艺术,“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解牛已经成了歌舞艺术。“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当你把劳动当作一种艺术而不仅仅是体力活、技术活而去用心经营时,你会发现劳动不再是枯燥乏味、单调无聊的,而变成一种享受。“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劳动的最高境界就是精益求精,乐在其中。这时你还会觉得劳动苦、劳动累而不愿意劳动吗?
梁启超曾在《新中国未来记》中写道:“无端忽作太平梦,放眼昆仑绝顶来。”中国梦并非今天才有,我们也该把中国梦延续下去,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将圆梦的目标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转化成我们每一個劳动者一锤一钉的劳作,一砖一瓦的建设,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那么梦想终究会照进现实,照进每个中国人的心里。
◎小试牛刀
同学们,你们是不是已经跃跃欲试了?请看2018年高考全国III卷作文题目: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特区口号,深圳,1981
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时评标题,浙江,2005
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新区标语,雄安,2017
请大家想想:统编教材必修下册一、二单元的哪些文本,适用于这个作文题目呢?期待你们的精彩表现。
一材多用是指一個文本可以用于多个不同主题的作文中,从而使我们的文本成为作文的源头活水,让我们的写作素材丰富充盈。
【理解与聚焦】
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中华文明之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反映了儒家足食足兵、先富后教、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以及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说服齐宣王施行保民的仁政的言论。而《庖丁解牛》用寓言表达道家的养生和处世智慧。世间万物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性,只有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在叙事中表现了人物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和作者的叙事智慧。其中既有值得继承与发扬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也有专制背景下弱者的生存策略和阴谋诡计,需要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良知与悲悯。
戏剧专题,《窦娥冤》中窦娥的“冤”揭露了一个古代弱女子无法抗拒不公的社会现实;《雷雨》中周、鲁两家的破碎撕裂宣示着旧中国旧家庭旧伦理中无法调和的社会矛盾;《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的性格悲剧正是封建贵族地主阶级与新兴资产阶级之间的殊死较量的必然结果。
阅读与写作结合是新课标提倡的,而聚焦到高考作文,同学们会发现,如果恰当甚至是巧妙地运用文本素材,不仅会让你的作文言之有物,而且会提升一个台阶。
【探究与发现】
方法策略 1 :从不同人物出发,挖掘人物身上的闪光点与不足,辩证地运用文本。
◎真题再现
(2018年高考全国 II卷)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弹痕多的地方不需要加强,因为不妨碍返航;弹痕少的地方需要加强,因为这些地方容易遭受重创。沃德大胆逆向思维,事实证明是正确的,这就告诉我们:逆向思维,大有可为。
《在烛之武退秦师》中,秦晋两大强国联合夹击小小的郑国,郑国肯定是打不赢的。怎么办?烛之武大胆进行逆向思维,抓住两国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让秦国为了自身利益主动撤军,并暂时和郑国结盟,这样晋国自然也只能撤军,郑国的危机就暂时解除了。这就是逆向思维的力量。
烛之武是作者褒赞的人物:临危受命勇担当,才略超群退雄师。春秋无义战,战与不战全在“利”,“盟”与“不盟”也在“利”,“用”与“不用”还在“利”。郑伯,我们很容易看到他身上的优点:听从佚之狐的推荐,任用烛之武,而且体现出作为王知错能改的可贵品质。但是我们深入文字背后想想:为什么烛之武壮年时不被重用,而现在佚之狐一推荐就被委以重任呢?答案应该是:郑伯用不用人的标准是“利”,不是到了国家危机时刻,谁会想起重用智慧、口才、胆量都一流的烛之武呢?而烛之武虽怀才不遇、牢骚满腹,却在国家危难之际舍弃“小我”“小家”,为了“大我”“国家”挺身而出,勇赴险地;再换个角度,可用于“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解决难题”“帮人就是帮己”“口才的重要性”等主题;从秦国角度,这一文本可用于“为一己私利而损害大局,得小利舍大利”,正面立意也可用于“应该有长远眼光,学会合作才能共赢”。
而《鸿门宴》故事惊心动魄,刘邦集团告诉我们:要有团队精神,人心齐,泰山移;要善于抓住机会,变被动为主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项羽的失利则说明,个人能力再强大,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必须团结协作;从曹无伤和项伯可以明白,做人应该有大局意识,不能为一己私利而损害大局,这样因利而来,也会因利而终。
方法策略 2 :把握作者立场和读者立场,根据需要巧妙运用材料。
《鸿门宴》中对项羽和刘邦的评价向来褒贬不一。从读者角度,我们看到刘邦处于劣势,但善于采纳意见,能屈能伸,随机应变,善于拉拢用人,最终转危为安,开创大汉王朝。而项羽用人唯亲,疑心重,是非不分,做事没主见,优柔寡断,有勇无谋,由主动变被动,最终霸王别姬、乌江自刎。
但我们换个角度深思,作者司马迁为什么把项羽这个失败者放进“本纪”中,与刘邦这个开国之君并列呢?那是因为作者看到了失败的项羽身上有很多优点:直爽,不用阴谋诡计,讲信用,重情重义,靠自身实力和努力拼搏立下赫赫战功,当上西楚霸王。而不是像刘邦那样无赖,无情无义,耍心眼用手段。因此在司马迁笔下,不以成败论英雄。
方法策略 3 :把握时代社会脉搏,正确理解文本,巧妙地为我所用。
每个时代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而人物也不可能脱离时代和社会。因此我们在解读文本时要紧扣时代社会特点,把人物放在特定的时代社会中去客观辩证地理解,进而为我所用,巧妙地融入我们的写作。
《窦娥冤》中,窦娥是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和反抗精神的,集中体现在临死前发下的三大誓愿,而且全部应验。其中楚州亢旱三年,学生疑惑了:窦娥因为自己冤死,让楚州那么多无辜百姓跟着遭殃,这是不是太自私了?这是不是仇视社会?从我们现在的观念来看,似乎是这样。但如果我们回到窦娥生活的元代,会发现,如果发生天灾,那说明官员为政不善;天灾频频,严重者连皇帝都要反思、修德、祈福。“亢旱三年”其实是作者借窦娥之口来表达人们对官官相护、善恶不分,使百姓冤死的官员和不合理社会的愤怒和抗争,希望贪官污吏得到相应的惩罚。我们在运用素材时就要正确选择。
《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把“不能”与“不为”区别得很清楚:“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很有现实意义。我们喜欢为自己的偷懒或不思进取、无所作为找一个理由——“不能”,但很多时候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活学活用】
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解读文本,使文本一材多用,而在写作时要力求活学活用。
比如《庖丁解牛》一文,我们不仅可以解读出按规律办事,更可以发现它最基本的内容——庖丁解牛其实是在讲劳动,劳动的最高境界就是精益求精,追求完美。这一点可以用于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目。
◎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佳作点击
用劳动之美托起中国之梦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用劳动之美托起中国之梦”。
今天世界上有这样一个伟大的民族,它走过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它孕育无数的英雄儿女,它书写浩瀚的人类历史,它创造灿烂的华夏文明。它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一个响彻世界的名字——中国。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世世代代人民的辛勤劳动。
劳动铸造优秀的品质,让人们生活得坚韧而有尊严。劳动谱写辉煌灿烂的历史,让每一个中华儿女无比骄傲与自豪。劳动创造震撼人心的奇迹,让异想天开成为现实。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就是我们的中国梦。
这需要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劳动来创造未来,成就梦想,托起中国梦。
生活中为什么有些人不愿意劳动?不尊重劳动?因为他们不理解劳动的价值,没有体会过劳动之美。让我们来看看《庖丁解牛》里的庖丁吧。解牛是体力劳动,也是智力劳动。至少需要你了解牛的基本结构,否则那么大的一头牛,你从何解起啊?可庖丁却走得更远,把解牛的劳动变成解牛的艺术,“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解牛已经成了歌舞艺术。“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当你把劳动当作一种艺术而不仅仅是体力活、技术活而去用心经营时,你会发现劳动不再是枯燥乏味、单调无聊的,而变成一种享受。“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劳动的最高境界就是精益求精,乐在其中。这时你还会觉得劳动苦、劳动累而不愿意劳动吗?
梁启超曾在《新中国未来记》中写道:“无端忽作太平梦,放眼昆仑绝顶来。”中国梦并非今天才有,我们也该把中国梦延续下去,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将圆梦的目标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转化成我们每一個劳动者一锤一钉的劳作,一砖一瓦的建设,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那么梦想终究会照进现实,照进每个中国人的心里。
◎小试牛刀
同学们,你们是不是已经跃跃欲试了?请看2018年高考全国III卷作文题目: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特区口号,深圳,1981
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时评标题,浙江,2005
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新区标语,雄安,2017
请大家想想:统编教材必修下册一、二单元的哪些文本,适用于这个作文题目呢?期待你们的精彩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