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运用得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强化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怎样进行提问,尤其是在新课程中如何进行启发式提问就成为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语文课堂 课堂提问 提问艺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问无疑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学生,启发思考;引导学习参与讨论、发表意见,具有评价功能、反馈功能。下面就谈谈小学课堂提问的技巧。
一、把握课文本质意义的提问
一篇课文,总有内涵和中心思想。凡涉及课文内涵、中心思想,并与思想内容有关的词语和句子等方面的问题,都属于本质性问题,而涉及课文其他枝枝节节的问题,属于现象性问题。
如《狼牙山五壮士》这篇文章,凡是同描写五壮士壮举的词语和句子的问题都是本质性的问题。教学五壮士跳下悬崖这一部分,课文写了五壮士毫不犹豫、英勇跳崖,“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掉下深谷”。我就抓住“冲锋”、“纵身”这两个词语进行提问:什么叫冲锋和纵身?这两词体现出五壮士此时心里怎样?表现出他们什么通过提问让学生知道“冲锋”、“纵身”这两个词表现出五壮士的毫不犹豫、英勇、不畏惧。
二、从理解课文角度看,要抓住要害,简化提问
要把小学语文课上成语言思维训练课,必须把用于提问的时间减少到最低限度,做到问之必需。因此,教师需深挖教材,抓住要害,精选问点,并使提问体现出“语言文字—思想内容—语言文字”的回环,发挥理解课文内容和挖掘语言因素的双重功效。
课文中的要害,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形:
1.关键点。
(1)课文的重点。
这往往既是文章重点,又是训练重点,于此处设置疑问,要求教师不仅准确地理解课文,而且要紧扣教学目的,巧妙地处理教材。如《滥竽充数》中,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终究败露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同是一个南郭,为什么齐宣王在位时他可以得到很高的待遇,而到齐缗王时只好偷偷溜走?该组问题既准确体现了文章重点,又扣住了该单元“看清事物的前因后果”的训练要点,同时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文章的点睛点。
即课文内容和中心部分。好的提问犹如画龙点睛,有助于辐散沟通,把握意旨,理解主题。比如《海上日出》最后一句:“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这句话作为点睛之笔,照亮全篇,就有设疑讨论和体味的必要。
(3)作者的动情点。
也就是作者感情的爆发点,情与景的焊接点,也是意境的落脚点。于动情点处设问,有助于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体会文章的情感意境。比如《难忘的一课》,动情点在“我”和师生共同的爱国主义感情上,抓住课文最后感情的爆发处设置问点,是不难达到“入境始与亲”的境界的。
2.疑难点。
对课文的疑点设问,自然无需多说。文章的难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言文字类的,常常需要疏解性提问解决问题;一是课文理解类的,需要有的放矢,巧设问点,通过答问和归纳解决问题。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小女孩被冻死了,怎么脸上还会出现笑容?这是一个难点。针对这一难点,可引导学生对小女孩的心理活动作分析探究,让学生明白,穷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悲惨遭遇。
三、从培养能力角度看,注重实效,转化提问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应注重实效,合理变通,使提问始终服务于学生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即服务于教学目标,服务于学生对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
1.化零为整,舍轻保重。
对于一篇课文教学内容的理解,可以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为保证提问效果,须寻求问题与目标的最佳结合点,提挈主线,聚零为整,突出重点,从而把教师的教和问转化为学生的学和思。如《跳水》一文中,对船长以要开枪的方法逼小孩跳水的理解是重要的设问点。我们先看看这样的设问:船长看到了什么情况?他有怎样的反应?他想了什么办法?孩子最后是怎么做的?不难看出,这些问题多而杂乱,缺乏指向,完全可以避而不谈,重点围绕引导学生理解船长想法之快、方法之好提问:你认为船长想的办法好吗?(引导判断)你如果在场准备用什么方法?(引导发散)这些方法与逼小孩跳水相比如何?(比较理解)这说明了什么?(归纳结论)这样引导,既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多角度发散思维的能力,达到了提问的目的。
2、合理变通,转化提问。
(1)圈画提问。对引导学生找准课文重点词句的问题,可以把提问转化为阅读教学的圈画训练。(2)操作提问。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语言行为的提问,可转化为阅读教学中的操作训练。如教学《詹天佑》一文:“人”字形线路是什么样子的?火车怎样爬上“人”字形线路?怎样上坡?上了坡以后如何北上?对上述问题,可让学生借助文中“人”字形线路的插图,利用橡皮擦、短铅笔等物件代替火车,作上坡的操作。这样既生动形象,又简单有效,学生在乐学中理解了课文,掌握了知识。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有很多技巧,无时无刻不与课堂教学息息相关。它既是推进教学进程的一种手段,又是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的一座桥梁。
关键词: 语文课堂 课堂提问 提问艺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问无疑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学生,启发思考;引导学习参与讨论、发表意见,具有评价功能、反馈功能。下面就谈谈小学课堂提问的技巧。
一、把握课文本质意义的提问
一篇课文,总有内涵和中心思想。凡涉及课文内涵、中心思想,并与思想内容有关的词语和句子等方面的问题,都属于本质性问题,而涉及课文其他枝枝节节的问题,属于现象性问题。
如《狼牙山五壮士》这篇文章,凡是同描写五壮士壮举的词语和句子的问题都是本质性的问题。教学五壮士跳下悬崖这一部分,课文写了五壮士毫不犹豫、英勇跳崖,“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掉下深谷”。我就抓住“冲锋”、“纵身”这两个词语进行提问:什么叫冲锋和纵身?这两词体现出五壮士此时心里怎样?表现出他们什么通过提问让学生知道“冲锋”、“纵身”这两个词表现出五壮士的毫不犹豫、英勇、不畏惧。
二、从理解课文角度看,要抓住要害,简化提问
要把小学语文课上成语言思维训练课,必须把用于提问的时间减少到最低限度,做到问之必需。因此,教师需深挖教材,抓住要害,精选问点,并使提问体现出“语言文字—思想内容—语言文字”的回环,发挥理解课文内容和挖掘语言因素的双重功效。
课文中的要害,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形:
1.关键点。
(1)课文的重点。
这往往既是文章重点,又是训练重点,于此处设置疑问,要求教师不仅准确地理解课文,而且要紧扣教学目的,巧妙地处理教材。如《滥竽充数》中,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终究败露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同是一个南郭,为什么齐宣王在位时他可以得到很高的待遇,而到齐缗王时只好偷偷溜走?该组问题既准确体现了文章重点,又扣住了该单元“看清事物的前因后果”的训练要点,同时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文章的点睛点。
即课文内容和中心部分。好的提问犹如画龙点睛,有助于辐散沟通,把握意旨,理解主题。比如《海上日出》最后一句:“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这句话作为点睛之笔,照亮全篇,就有设疑讨论和体味的必要。
(3)作者的动情点。
也就是作者感情的爆发点,情与景的焊接点,也是意境的落脚点。于动情点处设问,有助于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体会文章的情感意境。比如《难忘的一课》,动情点在“我”和师生共同的爱国主义感情上,抓住课文最后感情的爆发处设置问点,是不难达到“入境始与亲”的境界的。
2.疑难点。
对课文的疑点设问,自然无需多说。文章的难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言文字类的,常常需要疏解性提问解决问题;一是课文理解类的,需要有的放矢,巧设问点,通过答问和归纳解决问题。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小女孩被冻死了,怎么脸上还会出现笑容?这是一个难点。针对这一难点,可引导学生对小女孩的心理活动作分析探究,让学生明白,穷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悲惨遭遇。
三、从培养能力角度看,注重实效,转化提问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应注重实效,合理变通,使提问始终服务于学生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即服务于教学目标,服务于学生对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
1.化零为整,舍轻保重。
对于一篇课文教学内容的理解,可以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为保证提问效果,须寻求问题与目标的最佳结合点,提挈主线,聚零为整,突出重点,从而把教师的教和问转化为学生的学和思。如《跳水》一文中,对船长以要开枪的方法逼小孩跳水的理解是重要的设问点。我们先看看这样的设问:船长看到了什么情况?他有怎样的反应?他想了什么办法?孩子最后是怎么做的?不难看出,这些问题多而杂乱,缺乏指向,完全可以避而不谈,重点围绕引导学生理解船长想法之快、方法之好提问:你认为船长想的办法好吗?(引导判断)你如果在场准备用什么方法?(引导发散)这些方法与逼小孩跳水相比如何?(比较理解)这说明了什么?(归纳结论)这样引导,既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多角度发散思维的能力,达到了提问的目的。
2、合理变通,转化提问。
(1)圈画提问。对引导学生找准课文重点词句的问题,可以把提问转化为阅读教学的圈画训练。(2)操作提问。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语言行为的提问,可转化为阅读教学中的操作训练。如教学《詹天佑》一文:“人”字形线路是什么样子的?火车怎样爬上“人”字形线路?怎样上坡?上了坡以后如何北上?对上述问题,可让学生借助文中“人”字形线路的插图,利用橡皮擦、短铅笔等物件代替火车,作上坡的操作。这样既生动形象,又简单有效,学生在乐学中理解了课文,掌握了知识。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有很多技巧,无时无刻不与课堂教学息息相关。它既是推进教学进程的一种手段,又是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的一座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