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心雕龙》博大精深,历来被认为是我古代最系统、最完整的一部文学理论专著。自60年代以来,“龙学”研究者开始从美学角度对《文心雕龙》加以研讨,开掘其中深邃的美学思想,成果显著。
关键词:文心雕龙 美学思想
对《文心雕龙》的美学研究确乎是一种历史的选择。而这,首先在于《文心》本身所蕴涵的丰富的美学思想。《文心雕龙》之“文”,几乎包括了所有形诸书面文字的东西,这是它被视为文章学著作或杂文学著作、甚至文化学著作的重要原因。《文心》一书的性质之所以在“龙学”兴盛以后愈加难以分辨,而成为“龙学”家们相争的一个重要问题,亦莫不源于此。
一、《文心雕龙》的生命美学
众所周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勰创作的《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规模最为阂阔,体系最为完备的一部文学理论、文艺美学专著,正如鲁迅先生在《诗论题记》中所写:“篇章既富,评鹭自生,东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斯多德之《诗学》,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式。”如此高度的评价,刘勰是当之无愧的。研究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的论著则更是卷轶浩繁,巨细无遗,据有关统计数字表明,三万七千字的《文心雕龙》迄今研究论著己近四千万言。“龙学”方面的几乎每一块砖都被别人敲过。然而,关于《文心雕龙》的生命美学思想却少有人提及,偶有论者,也大多语焉不详。生命美学思想不但是《文心雕龙》的根基,而且贯穿其整个理论体系,内容是丰富而深刻的。且作为其理论体系核心的枢纽论,乃是源自远古华夏先民的“北斗崇拜”和视生命运动与美为宇宙本性的传统思想。《文心雕龙》的划时代意义,不仅在于它的弥纶群言、体大思精,不仅在于它风骨、神思、隐秀的提出,而主要在于依据文艺与生命异质同构的特点,从而形成系统的、完整的关于文学艺术的生命美学思想。
二、《辨骚》的美学思想
在《辩骚》篇中,刘勰主要讲到了文艺创作美学中的变化问题,即创新问题。文学的变化问题,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求原因:一是文学创作的主体不同。受知识构成,人生际遇及个性气质(也就是曹王的“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等诸因素的影响,创作主体的不同,文艺创作风格也就千姿百态。二是创作客体不同。世间万物,斗转星移,千变万化,那么客体本身的形象不同,反映给主体的印象也就千差万别了。三是作为创作工具的不同。文艺创作的工具就是人类特有的语言文字。语言文字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文辞因时因地而异,也让文学创作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如古代汉语对于古体诗和近体诗,现代汉语对于现代自由体诗歌,这些文学的形式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的。当然,这种变化也是必然的。
三、《原道》中的美学
刘勰对文之“原道”的探讨,可以看出他至少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文的美作出了规定:第一,文是美的,所谓“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岂无文软”,这个“文”乃是“美”的同义语。第二,文章之美在于表现人的心灵世界,所谓“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所谓“有心之器,岂无文软”,人类必然有美的文是因为人类独具思想感情。第三,文章之美应当是自然而不加“外饰”的,所谓“自然之道”,所谓“夫岂外饰,盖自然耳”,所谓“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皆为此意。第四,文章之美的理想是文质彬彬、情采芬芳,也就是要充分把握艺术之美的“度”,做到无过无不及,所谓“金声而玉振”。第五,这种“文”便具有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和教育作用,所谓“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应当说,刘勰对文之美的认识既站在了时代文艺的制高点上,从而体现出文艺自觉时代先进的文艺观念,又矫正了文章写作中过分注重形式的雕琢而使得文章流于“讹滥”的倾向,为文艺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正确的道路。
人受之于天而有喜、怒、哀、惧、爱、恶、欲等种种情感,人与外界相接触或受到某种刺激,就会有所感发,通过不同形式的感发来表达思想感情,这是很自然的事情。这也即人文合一的观念,它在《文心雕龙·原道》中有更为明确的表述:“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他还认为这种性灵的抒写就是一种美。如果说《文心雕龙·原道》所说“文之为德”之“文”指自然更美,“人文之元”之“文”指人文美,那么这里的“立文之道”之“文”就是指艺术美了。而且艺术之美既包括文学之美的“辞章”。它们都是人的创造,而人之所以能有这种创造性,则为“神理”所支配。这“神理”便是天道自然的宇宙本体论,由天道自然的宇宙本体论而天人合一,由天人合一而人文合一,有其内在的必然逻辑。
四、《文心雕龙》的体势美
“定势”除了其与“风骨”一道作为矫正不良文风的武器外,还在于其与“风骨”一起构成了刘勰关于文章之美的完整见解。如上指出,“风骨”是刘勰的艺术理想论,但刘勰所论侧重于作家主体,因而其与“文气”密不可分;也就是说,这种艺术理想论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和时代色彩,具有矫正柔弱文风的现实针对性。作为一种艺术理想论,“风骨”还需要进行补充,这便是“定势”所提出的文章的“体势”之美。作为“风骨”的补充,“体势”之美充分注意了文章风格的客观因素,强调文章写作必须把文体的特点作为一个重要根据,也就是说不能脱离各种文体的规范进行创作,所谓“各以本采为地”。所以,刘勰特别指出:“文之任势,势有刚柔;不必壮言慷慨,乃称势也。”这正是提醒人们,“壮言慷慨”的“风骨”之力既是刘勰的艺术理想,同时又是有着现实针对性的;着眼文章本身,则“势有刚柔”,文章之美是多姿多彩的。但这种多姿多彩又是有“度”的,所以“文之任势”而又“势”必有“定”,也就仍然归结到“因情立体,即体成势”的总原则,从而最终回归《文心雕龙》之“以情为本,文辞尽情”的创作论体系。
五、结束语
产生于齐梁之际的《文心雕龙》,不仅是一部文艺理论名著,而且也是我国古代美学的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巨著。《文心雕龙》是世界美学宝库中的明珠。它上承先秦汉魏,下启后代,该书具有完整的体系,精当的论述,深邃的思想,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美学发展历程上的一座丰碑。就其所蕴含的美学思想而言,近代以来诸多研究者都肯定了《文心雕龙》具有的美学性质和在中国美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文心雕龙 美学思想
对《文心雕龙》的美学研究确乎是一种历史的选择。而这,首先在于《文心》本身所蕴涵的丰富的美学思想。《文心雕龙》之“文”,几乎包括了所有形诸书面文字的东西,这是它被视为文章学著作或杂文学著作、甚至文化学著作的重要原因。《文心》一书的性质之所以在“龙学”兴盛以后愈加难以分辨,而成为“龙学”家们相争的一个重要问题,亦莫不源于此。
一、《文心雕龙》的生命美学
众所周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勰创作的《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规模最为阂阔,体系最为完备的一部文学理论、文艺美学专著,正如鲁迅先生在《诗论题记》中所写:“篇章既富,评鹭自生,东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斯多德之《诗学》,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式。”如此高度的评价,刘勰是当之无愧的。研究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的论著则更是卷轶浩繁,巨细无遗,据有关统计数字表明,三万七千字的《文心雕龙》迄今研究论著己近四千万言。“龙学”方面的几乎每一块砖都被别人敲过。然而,关于《文心雕龙》的生命美学思想却少有人提及,偶有论者,也大多语焉不详。生命美学思想不但是《文心雕龙》的根基,而且贯穿其整个理论体系,内容是丰富而深刻的。且作为其理论体系核心的枢纽论,乃是源自远古华夏先民的“北斗崇拜”和视生命运动与美为宇宙本性的传统思想。《文心雕龙》的划时代意义,不仅在于它的弥纶群言、体大思精,不仅在于它风骨、神思、隐秀的提出,而主要在于依据文艺与生命异质同构的特点,从而形成系统的、完整的关于文学艺术的生命美学思想。
二、《辨骚》的美学思想
在《辩骚》篇中,刘勰主要讲到了文艺创作美学中的变化问题,即创新问题。文学的变化问题,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求原因:一是文学创作的主体不同。受知识构成,人生际遇及个性气质(也就是曹王的“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等诸因素的影响,创作主体的不同,文艺创作风格也就千姿百态。二是创作客体不同。世间万物,斗转星移,千变万化,那么客体本身的形象不同,反映给主体的印象也就千差万别了。三是作为创作工具的不同。文艺创作的工具就是人类特有的语言文字。语言文字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文辞因时因地而异,也让文学创作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如古代汉语对于古体诗和近体诗,现代汉语对于现代自由体诗歌,这些文学的形式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的。当然,这种变化也是必然的。
三、《原道》中的美学
刘勰对文之“原道”的探讨,可以看出他至少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文的美作出了规定:第一,文是美的,所谓“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岂无文软”,这个“文”乃是“美”的同义语。第二,文章之美在于表现人的心灵世界,所谓“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所谓“有心之器,岂无文软”,人类必然有美的文是因为人类独具思想感情。第三,文章之美应当是自然而不加“外饰”的,所谓“自然之道”,所谓“夫岂外饰,盖自然耳”,所谓“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皆为此意。第四,文章之美的理想是文质彬彬、情采芬芳,也就是要充分把握艺术之美的“度”,做到无过无不及,所谓“金声而玉振”。第五,这种“文”便具有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和教育作用,所谓“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应当说,刘勰对文之美的认识既站在了时代文艺的制高点上,从而体现出文艺自觉时代先进的文艺观念,又矫正了文章写作中过分注重形式的雕琢而使得文章流于“讹滥”的倾向,为文艺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正确的道路。
人受之于天而有喜、怒、哀、惧、爱、恶、欲等种种情感,人与外界相接触或受到某种刺激,就会有所感发,通过不同形式的感发来表达思想感情,这是很自然的事情。这也即人文合一的观念,它在《文心雕龙·原道》中有更为明确的表述:“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他还认为这种性灵的抒写就是一种美。如果说《文心雕龙·原道》所说“文之为德”之“文”指自然更美,“人文之元”之“文”指人文美,那么这里的“立文之道”之“文”就是指艺术美了。而且艺术之美既包括文学之美的“辞章”。它们都是人的创造,而人之所以能有这种创造性,则为“神理”所支配。这“神理”便是天道自然的宇宙本体论,由天道自然的宇宙本体论而天人合一,由天人合一而人文合一,有其内在的必然逻辑。
四、《文心雕龙》的体势美
“定势”除了其与“风骨”一道作为矫正不良文风的武器外,还在于其与“风骨”一起构成了刘勰关于文章之美的完整见解。如上指出,“风骨”是刘勰的艺术理想论,但刘勰所论侧重于作家主体,因而其与“文气”密不可分;也就是说,这种艺术理想论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和时代色彩,具有矫正柔弱文风的现实针对性。作为一种艺术理想论,“风骨”还需要进行补充,这便是“定势”所提出的文章的“体势”之美。作为“风骨”的补充,“体势”之美充分注意了文章风格的客观因素,强调文章写作必须把文体的特点作为一个重要根据,也就是说不能脱离各种文体的规范进行创作,所谓“各以本采为地”。所以,刘勰特别指出:“文之任势,势有刚柔;不必壮言慷慨,乃称势也。”这正是提醒人们,“壮言慷慨”的“风骨”之力既是刘勰的艺术理想,同时又是有着现实针对性的;着眼文章本身,则“势有刚柔”,文章之美是多姿多彩的。但这种多姿多彩又是有“度”的,所以“文之任势”而又“势”必有“定”,也就仍然归结到“因情立体,即体成势”的总原则,从而最终回归《文心雕龙》之“以情为本,文辞尽情”的创作论体系。
五、结束语
产生于齐梁之际的《文心雕龙》,不仅是一部文艺理论名著,而且也是我国古代美学的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巨著。《文心雕龙》是世界美学宝库中的明珠。它上承先秦汉魏,下启后代,该书具有完整的体系,精当的论述,深邃的思想,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美学发展历程上的一座丰碑。就其所蕴含的美学思想而言,近代以来诸多研究者都肯定了《文心雕龙》具有的美学性质和在中国美学史上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