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强、抽象程度高、逻辑推理严密、能力要求综合的学科,数学教学实质上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要使学生学好数学,就应努力创设思维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其思维过程,培养其创新意识,使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品尝到思维活动的乐趣,激发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数学教育;基础性;自由性;主动性“数学学习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本能。新的数学课程体系的建立,必须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要的位置,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探索,培养创新精神
数学教育是一个思维活动过程,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应该处于一个积极、创造的状态。学生首先要参与这个活动,感觉到创造的需要,他才有可能进行再创造。而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提供自由广阔的天地,引导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的途径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受传统教学的影响,一直以来大多的教学模式都比较僵化,与国外的教学模式相比,我国的教学存在较大不足之处;首先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国内偏重“教会”,国外则主张“学会”;其次,我们习惯于“当堂问题,当堂解决”,把该让学生知道的“毫不保留”地“灌输”给学生,而美国的教育则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可能只需要一些技巧,而提出问题则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是人类智能发展的最高境界。爱恩斯坦曾强调“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可能要比得到答案更为重要”,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以及大量地演算练习题的旧的教学模式,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通过这样的形式,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落实与发挥。
2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和敏捷性。教学中利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变换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打破思维定势,克服思维的狭隘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有这样一道几何题:设点B是正三角形内一点,求证点B到三边的距离和等于正三角形的高。我在利用三角形面积分析与论证本题之后,又让学生用作三角形的高得到另一种证明方法。然后我不失时机引导学生对原题的条件与结论作以下变换:⑴若点B在正三角形的一边上时,结论是否成立?⑵点B在正三角形的外部时,结论又如何?⑶若将等边三角形改为等腰三角形,结论还成立吗?试证明你的结论。这样层层深入,既发展了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又综合复习和巩固了已学的有关知识,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不仅可使学生解题思路开阔,妙法横生而且对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新方法,发现新知识,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既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导,更需要学生自身的发展,只有师生共同配合,才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3根据学生心理、认识特征,组织教学活动
心理学认为,能力不但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同时也是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和活动联系在一起,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发展人的能力,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就必须使学生参与到各种数学活动中来,因为整个教学活动其实就是教师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然而在过去我们的教学中,在思维的训练上主要偏重“集束”,多数还是“牵牛鼻子”的现象,硬拖学生一起走,在教师的这种思维定势的影响下,学生往往按一种固定不变的方法或模式去研究和解决问题,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一种疲倦心理,对学习也就失去兴趣。而在国外的课堂教学中则更注重于“发散”:教师侧重于引导学生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日常生活和实际应用的联系,特别是通过问题的变形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避免形成思维上的僵化与死板,强调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注重利用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具体情境,导入所学的新知识;灵活地运用符号、表达式、图像等数学语言,联系与本课程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提出数学问题,加深和扩展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体会数学的作用,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生动活泼地投入到学习中。
4更新教育观念,构建快乐的学习方式
顾明远先生说:“任何教育行为都应以教育理念为指导教育教学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很难想象缺乏理念或理念单一的教学过程,将带来怎样的后果。”可见教师的教育理念的缺乏是多么的可怕。因此教师要从传统的“传道者”、“解惑者”、“授业者”分别转向教会学习知识的引导人、引导发现问题的启发人、解决“创业”问题的参与人。数学可以课题研究为切入点,以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为立足点,以培养科研态度和提升科研能力为基本点,推动教师在研究中学习、在研究中教学。尤其强调学习和接受现代教育理念,切实让教师们走进新教育,体验教育的时代性,理解教育的时代意义和历史使命,从而反思自己的教学,重塑21世纪下的教师观、教学观、人才观、学生观,促使自己向学习型、研究型、反思型教师方向发展,推动自己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具体策略有专题学习、沙龙讨论、案例评价、经验交流、师徒结对等。创设愉快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在和谐、宽松、友爱、平等的教学气氛中学到知识,求得发展,并不是完全背离知识的教学,相反能促进知识的转化,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它能够强化个体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的身心、知识能力、创造能力协调发展,最大限度地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没有压抑感或沉闷感,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享受知识带来的乐趣。
总之,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人翁作用,组织引导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定能得以提高。
【关键词】数学教育;基础性;自由性;主动性“数学学习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本能。新的数学课程体系的建立,必须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要的位置,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探索,培养创新精神
数学教育是一个思维活动过程,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应该处于一个积极、创造的状态。学生首先要参与这个活动,感觉到创造的需要,他才有可能进行再创造。而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提供自由广阔的天地,引导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的途径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受传统教学的影响,一直以来大多的教学模式都比较僵化,与国外的教学模式相比,我国的教学存在较大不足之处;首先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国内偏重“教会”,国外则主张“学会”;其次,我们习惯于“当堂问题,当堂解决”,把该让学生知道的“毫不保留”地“灌输”给学生,而美国的教育则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可能只需要一些技巧,而提出问题则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是人类智能发展的最高境界。爱恩斯坦曾强调“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可能要比得到答案更为重要”,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以及大量地演算练习题的旧的教学模式,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通过这样的形式,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落实与发挥。
2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和敏捷性。教学中利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变换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打破思维定势,克服思维的狭隘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有这样一道几何题:设点B是正三角形内一点,求证点B到三边的距离和等于正三角形的高。我在利用三角形面积分析与论证本题之后,又让学生用作三角形的高得到另一种证明方法。然后我不失时机引导学生对原题的条件与结论作以下变换:⑴若点B在正三角形的一边上时,结论是否成立?⑵点B在正三角形的外部时,结论又如何?⑶若将等边三角形改为等腰三角形,结论还成立吗?试证明你的结论。这样层层深入,既发展了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又综合复习和巩固了已学的有关知识,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不仅可使学生解题思路开阔,妙法横生而且对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新方法,发现新知识,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既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导,更需要学生自身的发展,只有师生共同配合,才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3根据学生心理、认识特征,组织教学活动
心理学认为,能力不但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同时也是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和活动联系在一起,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发展人的能力,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就必须使学生参与到各种数学活动中来,因为整个教学活动其实就是教师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然而在过去我们的教学中,在思维的训练上主要偏重“集束”,多数还是“牵牛鼻子”的现象,硬拖学生一起走,在教师的这种思维定势的影响下,学生往往按一种固定不变的方法或模式去研究和解决问题,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一种疲倦心理,对学习也就失去兴趣。而在国外的课堂教学中则更注重于“发散”:教师侧重于引导学生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日常生活和实际应用的联系,特别是通过问题的变形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避免形成思维上的僵化与死板,强调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注重利用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具体情境,导入所学的新知识;灵活地运用符号、表达式、图像等数学语言,联系与本课程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提出数学问题,加深和扩展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体会数学的作用,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生动活泼地投入到学习中。
4更新教育观念,构建快乐的学习方式
顾明远先生说:“任何教育行为都应以教育理念为指导教育教学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很难想象缺乏理念或理念单一的教学过程,将带来怎样的后果。”可见教师的教育理念的缺乏是多么的可怕。因此教师要从传统的“传道者”、“解惑者”、“授业者”分别转向教会学习知识的引导人、引导发现问题的启发人、解决“创业”问题的参与人。数学可以课题研究为切入点,以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为立足点,以培养科研态度和提升科研能力为基本点,推动教师在研究中学习、在研究中教学。尤其强调学习和接受现代教育理念,切实让教师们走进新教育,体验教育的时代性,理解教育的时代意义和历史使命,从而反思自己的教学,重塑21世纪下的教师观、教学观、人才观、学生观,促使自己向学习型、研究型、反思型教师方向发展,推动自己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具体策略有专题学习、沙龙讨论、案例评价、经验交流、师徒结对等。创设愉快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在和谐、宽松、友爱、平等的教学气氛中学到知识,求得发展,并不是完全背离知识的教学,相反能促进知识的转化,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它能够强化个体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的身心、知识能力、创造能力协调发展,最大限度地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没有压抑感或沉闷感,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享受知识带来的乐趣。
总之,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人翁作用,组织引导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定能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