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祭侄文稿》与傅山《哭子诗册》比读平议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juan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颜真卿《祭侄文稿》与傅山《哭子诗册》同是中国古代书法史上的著名作品,本文拟从两幅作品的历史背景、文化心理、内容风格等角度加以比对,从而进行平议,以求观照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旨归。
  关键词:颜真卿 傅山 书法史
  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已经走过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象形、指意,至于记事、达情,已经成为最适合中国人表达内心情感和思想的艺术载体之一。在中国历史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书法艺术始终记录着家国上下的治乱兴衰,书写着民族命运的起伏跌宕,抒发着文人骚客的离愁别绪,展现着传统人生的伦叙亲情。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与傅山的《哭子诗册》即是中国书法史上煊赫辉映的两件不朽名作。
  一、两件书法作品的概况
  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今西安)人,祖籍琅琊。唐玄宗开元年间举进士。任平原太守,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后世尊称“颜鲁公”。他创立的“颜体”楷书与赵孟、柳公权、欧阳询并称“真书四大家”。颜真卿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笔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完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树立了唐代的楷书典范。他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弘,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唐帝国繁盛时期的风度,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范。颜真卿的书法开一代新风,对后世影响极大。
  《祭侄文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为颜真卿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为其堂兄颜杲卿及侄子颜季明先后殉国所写的一篇祭文,全文共计235字,又涂抹34字,合计269字。这件作品是一篇书札草稿,为行草书体,麻纸墨迹本,高28.7厘米,长77厘米,共23行。真迹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一)。
  傅山(1607—1684),字青竹,后改青主,别号颇多诸如公它、公之它、朱衣道人等,太原阳曲人,明末清初著名的书法家、医学家、思想家。在诗、文、书、画诸方面,傅山皆善学妙用,造诣颇深。傅山的书法被时人尊为“清初第一写家”。他书出颜真卿,并总结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的经验。他的书法作品均渗透着孤高的品格和崇高的气节,流溢着爱国主义的气息。今天我们每每以傅山先生的行草作为他的代表成就,然而傅山自己却曾经说过,傅氏一门以及他本人最骄傲的书法成就是楷书,但也许是中国古代文人每每以当行之技不轻易外示,今天流传下来的傅氏楷书并不是很多,偶有流传,便为拱璧。
  《哭子诗册》为傅山于1684年春天其子傅眉逝世后所写,其年傅山本人已经七十八岁。这本诗册表达了作者老年丧子的悲痛以及对自己老境苍凉的哀号。诗册为傅山《哭子诗》的一组抄录,这组诗共14首,书体兼具真、草、行各种笔法。诗册为纸本装,共计21开,每开长27.5厘米,宽24.3厘米,前有题跋,后钤朱印,保存完好,现藏于山西博物院。《哭子诗册》是今天众多书法爱好者、研究者推崇备至的一件真迹墨宝(图二)。
  二、《祭侄文稿》与《哭子诗册》的相同(通)点
  1.历史背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写成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此时的唐朝正面临着重重危机——朝政腐败、宦官专擅、边族屡屡内犯,而其中最为致命的还是藩镇割据,颜氏一门正处于这样的一个历史漩涡之中。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刚刚爆发,颜真卿正担任平原太守,他联合时任常山太守的堂兄颜杲卿率先举兵抵抗,抗击叛军。他的侄子颜季明,也就是颜杲卿第三子频繁来往于他们之间,传送书信。是年,史思明的叛军进逼常山郡(今河北正定),然而临近的太原节度使王承业拥兵不救,致使常山郡被叛贼攻破,颜杲卿和颜季明父子双双被俘,叛军威迫颜杲卿投降,杲卿不屈。叛军又捉来季明,威胁杲卿降敌,杲卿不答应,于是季明被杀害。不久,杲卿被押至洛阳,也惨遭杀害。三年之后的758年,颜真卿在肃宗面前哭诉,其兄、侄的壮举才得以旌表,真卿遂饱含着悲壮激越的感情,写下了著名的《祭侄文稿》。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军阀李希烈叛乱,宰相卢杞衔恨颜真卿于是派其前往劝谕,颜真卿为李希烈所留,后因拒绝与叛军合作,不屈被杀。
  九百年后傅山所处的,则是另一种天崩地坼的国家变故。1644年明朝灭亡,清朝旋即定鼎中原,作为传统士大夫阶层代表的傅山,及其子傅眉,拒绝与新朝合作,在清朝建立后拒绝出仕,躬耕山林,遗民终老。此后的傅山曾经历顺治十一年(1654)的反清武装起义斗争,后被告发下狱。羁拘期间,傅山不畏严刑逼供,数月之后,清廷迫于傅山在士林中的声望,遂将他释放。康熙十八年,朝廷举行“博学鸿词科”,傅山被强征出山,他装病不起被抬至北京,后终被放归,保持了一代遗民领袖的本色。傅山的一生颠连坎坷,二十七岁时他生命中唯一的妻子病逝,给他留下了五岁的幼子傅眉,从此傅眉成了傅山最大的精神支柱,他教给儿子诗文、书法、医术和武功,使傅眉成长为文武全才。自明亡以后的四十年间,傅眉始终陪伴着父亲,保护着父亲,并与父亲一道坚守着凛凛大义,同时傅眉还肩负起养家糊口、赡老养幼的重担,父子一同度过了朝代更迭、国破家亡、艰难抗争的岁月。在《哭子诗册》中傅山曾有一首诗追忆往事,大意为:昔年你我父子被捕入狱,除夕之夜你被放归,为了给家中的祖母报喜,你奔跑回家,在途中不慎跌落深沟,差点死去。这些都是让傅山难以忘怀的,感人的父子间的情事。
  虽然颜真卿与傅山的时代相去已经有九百年之遥,但是二人所处的历史背景有着相同之处。他们所做出的,都是每当国家民族面临着威亡之时,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所做出的坚强抉择。颜真卿和傅山会做出相同的选择,是因为二人都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和影响,他们的书法作品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正是说明他们本人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从他们身上折射出中华文化的可贵之处、可敬之处与可爱之处。正如陈寅恪先生曾提出王国维乃为文化而殉道,并非为清朝自沉,从这个意义上讲,颜真卿与傅山也并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或是愚忠的封建臣子,他们都是为一种文化在做着捍卫——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来捍卫着中国文化的完整性,延续性。   2.两件作品内在思想感情的比较。颜真卿与其堂兄颜杲卿和其侄颜季明感情深厚,在《祭侄文稿》中他写道:“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玉兰,每慰人心。”①可见叔侄二人感情甚笃。对颜真卿而言,他之所以对颜季明大加褒赏和赞誉不仅仅是因为二人的亲属之情,更是基于二人同样的一种感情抉择,就是对国家的忠君思想的一种抉择,这种思想使得二人的感情愈加深厚。颜真卿在文中赞季明少年英雄,在“逆贼间衅,称兵犯顺”之际,于平原、常山间,“俾尔传言”,从而夺取军事重镇之门,打击了叛军的嚣张气焰。然而令颜真卿愤慨的是“贼臣不救”,太原节度使王承业拥兵不救,至杲卿父子弹尽粮绝,“父陷子死,巢倾卵覆”,感情深沉悲怆,激昂慷慨。“念尔遘残,百身何赎?”不由得使人痛彻肺腑。通读全文仿佛把我们带到当年金戈铁马、胡笳悲鸣的古战场,体会到一种“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的悲壮境界。在文中颜真卿还写道自己因得罪朝中权贵,被贬蒲州,由幸存的另一侄儿宗明收得亡亲残骸,但由于烽火连天,无法葬回故里,只能等待将来,因而告慰亡侄:“魂而有知”,可以“无嗟久客”了。《祭侄文稿》可谓字字有血,声声有泪,悲痛之情一泻千里,使人惊心动魄。
  傅山的《哭子诗册》是年近八旬的老翁痛失爱子后的悲号。诗中他回忆傅眉少年时学习的点滴,“十岁读《左传》,兼抄十五‘风’,咏史日一题,小纸雅雏丛”②。就是在明亡清兵入关后的兵荒马乱中,当傅山带着傅眉辗转逃亡或进行秘密反清活动时,也还是白天奔走,夜间课读。在傅山的严格教诲下,傅眉成长为一位文武全才。傅山在《哭子诗册》中谓其为“横槊之才”。傅山与傅眉不仅是父子还是志同道合的“知音密友”,他们一同经历了“甲午之狱”的考验,一同南下秘密交接反清力量,一同诗酒唱和、论文作画……然而五十七岁的傅眉却先于父亲去世,白发送青丝,傅山痛不欲生,他用血泪一口气写出了十四首《哭子诗》,其中就有“尔志即我志,尔志惟吾知”“吾诗惟尔解,尔句得吾怜”这样刻骨铭心的诗句。老年丧子的无限悲痛,使傅山发出了“老骨本恃尔,尔乃不及收”“转眼见孙哭,又复怜其孤”的悲凉歌哭。
  3.两件作品在书法史上的意义和影响的比较。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一千多年来备受后人推崇,元代的张晏曾评云:“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楷端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手心两忘,真妙见于此也。”③元代鲜于枢评此帖为“天下第二行书”。可见其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
  傅山的《哭子诗册》三百多年来一直被人们誉为“傅山最辉煌的草书之一”,被人们奉为书法艺术的圭臬,以至于今天在台北还有一套《哭子诗册》,虽然一些书法史家对台北藏《哭子诗册》的真伪问题仍有争议,然而不论其是真是赝,这种多套《哭子诗册》共存于世的现象正是表明了人们对这件书法作品中真挚感情的喜爱、追慕、认可和肯定。
  4.两件书法作品的书体之比较。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傅山的《哭子诗册》均为行草书写。颜真卿和傅山都是中国真书领域的大家,颜真卿被誉为“真书四大家”之一,却用行草来书写《祭侄文稿》;傅山曾说自己的真书在所有书体中写得最好,虽然现存传世作品中轴屏类大多数为行草,但是卷册类大多数为真书,而同为卷册的《哭子诗册》,傅山却以行草来书写。两位真书大家都采用行草书写,原因显而易见,因为在颜真卿和傅山胸中、笔下,悲伤的感情已经无法抑制,他们只有用狂放甚至杂乱的行草加以抒发表现,方能舒缓心中的悲痛,除此之外,在两件书法作品中,均出现了大段的涂抹,这也正是他们真情实意的流露,一种如火山喷薄般不可抑制的感情的宣泄。
  三、《祭侄文稿》与《哭子诗册》的不同之处
  1.作家人生际遇之比较。颜真卿一门仕宦,在国难面前,尽其臣道自是本分,深受儒家思想浸染的颜真卿与其兄、侄都是深深地抱定了这个信念,所以在国家面临着存亡关口的时候,颜氏一门做出了不二的选择,除了殉国以外他们拒绝用任何方式向反叛者妥协、投降,作为在朝者,颜真卿的气节高于很多迎风纳降、开城纳叛的无耻士大夫。颜真卿书写这篇《祭侄文稿》时五十岁,二十七年后他以七十六岁高龄遇害。颜真卿的一生刚正不阿,笃实纯厚,从不阿于权贵,屈意媚上,凛凛正气,贯穿古今。
  相比之下,傅山虽然名满天下,领袖遗民,但却一生在野,年轻时傅山曾经为营救老师袁继咸与山西四百余学子徒步进京喊冤,名动天下。在此之后他拒绝了种种的高官厚禄,一心潜心学问,明亡之后更是出家为道,隐居不出,在清廷的几次征召和几次迫害下,傅山没有屈服,没有低头,直到生命终结。
  傅山与颜真卿不同的是:傅山是一个在野的隐士、遗民、高士。而颜真卿是在朝的大臣。一个在朝,一个在野,一个是唐朝,一个是明末,身份不同,人生际遇不同,但是二者做出了相同的选择,即捍卫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是什么让截然不同的两种身份的两个人,在相隔近千年后做出相同的选择呢?是文化,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精神家园,这种东西不因为身份的高低而发生转移变化,不因为历史的推进而发生变色。
  2.两件作品的体裁形式之比较。颜真卿的《祭侄文稿》采用的是典型的骈文形式,是中国历史上传统的碑窆铭文体,起头交待时间,自己的身份官职,然后对死者进行悼念,悼念形式以四言句书写,即四字一句,八字一读,严整合范,不逾规矩。
  而傅山的《哭子诗册》是一组诗歌,多为五言,长短不同,全诗分为十四首,即《哭忠》《哭孝》《哭才》《哭志》《哭文》《哭赋》《哭诗》《哭书》《哭字》《哭画》《哭经济》《哭胆识》《哭力干》及《无题》。抒写了傅眉一生在不同方面留给傅山的感动和难以磨灭的印象,记述了傅眉对家庭,对傅氏一门做出的贡献、牺牲,同时也是傅山对儿子一生的追怀。
  3.两件作品的内容之比较。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内容以歌颂和赞美颜季明的品德、功业,以及他殉国的意义为主,文采灿然,表达了颜真卿高超的文学素养,今天的人总是以书法家来看待颜真卿,殊不知颜真卿也是一名著名的诗人、古文家。
  然而傅山《哭子诗册》的内容是一种对生活真实的书写,一种温情的回忆,一种深挚的悼念,全诗并没有激昂的、惊心动魄的场景,他所记述的正是父子间最细琐的、最普通的、最平凡的,但是最感人的东西,例如《哭孝》他写儿子对祖母的孝道:“乱离动转徙,亏尔升斗谋,祖母不至饿,我每暗点头……”④
  在感情的抒发方面,颜真卿对颜季明的感情抒发更多的是代表朝廷,代表传统文化对颜季明的一生做出肯定和赞誉。而傅山的诗里边更多的是阐述一种无法替代的、无法抚慰的,以及无法愈合的,一个老人、一个父亲对失去儿子的悲痛,读来令人潸然泪下。
  《祭侄文稿》与《哭子诗册》皆为中国书法史、文学史,以及中国传统思想宝库里的两颗明珠。两件作品以相同的书体、感情基调及不同的内容形式,共同记叙和阐明了中华文化优秀、亘远,长久的意味。通过比读,可以使我们更加了解颜真卿与傅山,以及中国古代艺术家的心灵世界,更加深刻地体味《祭侄文稿》《哭子诗册》与中国古代其他书法艺术品的内在精神和内在思想,更能让我们深刻地理解、领悟中华文化的那种不屈不挠、薪火相承、永不磨灭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正是今天我们对这两篇文章研究的真正的出发点。
  ① 颜真卿著,凌家民校注:《颜真卿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② 傅山著,尹协理等主编:《傅山全书》,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③ 颜真卿:《祭侄文稿》,江西美术出版社2012年版。
  ④ 傅山著,尹协理等主编:《傅山全书》,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参考文献:
  [1] 傅山著,侯文正等编注.傅山诗文选注[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
  [2] [法]丹纳著,张伟译.艺术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作 者:王兰,山西博物院助理管员。
  编 辑:赵红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国当代文学的书写决定教学的走向,文学史关注的内容和文学现象是教学的重点。孟繁华、程光炜编写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是目前学术观点和文学史编写结合较为完善的一部具有启蒙性的教材,该本教材努力把文学发生、文学组织融合历史现象与文本结合来书写,以历史视域来论述文学史中特殊文本的特殊意义,在便捷于文学教学的同时体现学术前沿性,是目前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佳作之一。  关键词:历史化 当代文学 编写 教
摘 要:刘恒小说《狗日的粮食》特有人物的形象刻画及写作特点,具有新写实主义小说的特色,兼具中国作家(尤其乡土作家)一以贯之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  关键词:《狗日的粮食》 丑陋的现实 鄙贱人生  《狗日的粮食》讲述了一个在特殊年代里发生的有关粮食的故事。通观中国漫长的历史,历来是“民以食为天”,在新中国的一个特殊年代里(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那场罕见的饥荒,是那样的刻骨铭心,“饥饿”的折磨
摘 要: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文学编年史的撰著出现了一系列优秀成果。而王庆生编著的《金代文学编年史》是其中很有分量的一部,该书精心设计内容,突出文献实证,学术特色鲜明,堪称金代文学研究的一项新创获。  关键词:王庆生 《金代文学编年史》 学术特色  文学编年史就是文学的编年历史,它要展示不同时代立体交叉而又流动的文学图景。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文学编年史著作不断涌现。而相对冷清的金代文学研
十四岁的我告别往日欢乐的童年,走向了另一个成熟的时期。  站在镜子跟前,看着里面那个亭亭玉立的少女,我笑了。我对着她说我长大了,不再是那个扎着羊角辫,缠着妈妈要糖葫芦的小女孩,不再为跟妈妈要不到钱买玩具而大声哭泣、打滚。是的,我长大了,应该学会独立、自主、懂事。  走在大街上,阳光显得格外的柔和,似乎在为我的成长而欢呼。道路两旁的树也显得格外的绿,小鸟儿吱吱喳喳地叫着似乎也在祝贺着:“你长大了,贺
在儿童主体权利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相对于批评的“大棒”,许多教育者们更愿意使用表扬这根“胡萝卜”。“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几乎已成为当今家长的共识。然而,表扬真的是教育孩子的“神器”吗?“温室里的花朵”到底能不能面对真实的世界? 固执的孩子:只许成功,只可表扬   “现在的孩子太脆弱了,说不得碰不得。”河北省石家庄市6岁儿童家长张媛向半月谈记者说起自己孩子的一件小事,忍不住感慨。   张媛关于
摘 要:疍民,俗称疍家人、水上居民,是解放前舟居于东南一带水域的一类族群。历史上的疍民,因身份上的边缘性与水上世界生活资源的无法自足而向陆地世界求取,从而受到陆上人的歧视与欺凌。在这样的背景下,历史上的疍民的心理就呈现出颇为复杂又耐人寻味的境况。本文拟从疍民最主要的口头民俗,即疍歌作为原材,试图解读疍民的心理境况。  关键词:疍民 陆地世界 疍歌 心理境况  新中国解放前,在华南闽粤桂三省一带的江
村子边有一个小池塘,里面住着几只可爱的青蛙。  有一天,一只小青蛙正在岸边的草丛里打瞌睡,突然一根黑黑的大柱子落在它身边,吓得它连忙跳进了水里。小青蛙从水里探出脑袋仰头一看,这才发现那其实不是一根大柱子,而是一只可怕的大怪物。那只大怪物大得就像一座山,全身黑黑的,肚子鼓鼓的,它的四只脚高得就像通到天上的大柱子,头上有两只黑黑的角,仅仅是它的眼睛就比小青蛙的身体还大……  小青蛙害怕地问:“你是谁?
有忧郁病史的男大生,已修毕规定学分,碍于多益测验成绩迟迟未通过,无法顺利离校。自诉已停药一年多,最近常感焦虑不安,静不下来、坐不住、也看不下书,时间总是在网络、新闻事件甚至游戏中打转,担心自己忧郁症复发。于是我与他一起检视最近的生活状态,自己的忧虑和压力困境,陪他专注静心呼吸,观照自己,透过觉察当下的身体状态,辨识自己的想法、情绪及感受。每次练习结束前,我们会回到自身:“谢谢自己,给自己時间从事关
摘 要:张承志在《心灵史》中通过塑造哲合忍耶这个底层信仰群体,展现了哲合忍耶教派反抗宗教压迫的心灵的历史,并以此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参照系,进行了清醒的文化批判。由此可以考察张承志作为当代知识分子与底层信仰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张承志的回族血统、学者的视野、“为人民”的理想和实地考察写作观的践行,使他有趋向底层信仰的可能;另一方面,他对底层信仰有着自觉的建构,借助《心灵史》独特的文体,以强烈的个体意识
摘 要:“国际婚姻女性”是杨逸小说所塑造的重要女性人物类型,她们渴望通过与日本男性的婚姻来完成社会融入。然而,国籍的改变却无法解决这些双向他者的认同的困境,杨逸的小说通过对这些异类者性的苦闷的书写来展现她们所面临的边缘境遇。这种无所顾忌的性意识的暴露不仅仅体现了杨逸受到的日本私小说文学样式的影响,同时也是作家在观照整个现代化的社会结构下针对人的物化做出的抵抗。  关键词:杨逸 性的苦闷 私小说 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