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权人员的组成,表明了政权的性质,也表明了它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抗日根据地政权最显著的特点,是从1940年开始实行“三三制”,即在参议会和政府组成人员中,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共产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
对于“三三制”,一般都把它理解为抗日根据地政权组成人员的分配问题。从狭义上看,这种理解并没有错,而且明确这种人员的分配比例是重要的。但又不能把它简单地理解为人员的分配比例问题,实际上它包括了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上一系列原则问题,即抗日根据地政权的性质、成员分配、组织形式、中共的领导地位、民主选举制度以及施政方针问题等,体现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关于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完整思想。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在抗日根据地实行“三三制”,其实质就是为了反对在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关门主义,实行更广泛的民主政治,建立一个包容性更强、代表性更加广泛的政权,以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政权问题的党内指示说得很清楚,要“力避过右和过左的倾向。目前更严重的是忽视争取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的‘左’的倾向”。邓小平也曾指出:“三三制政权的实质是民主问题。”
从1940年3月开始,“三三制”开始在抗日根据地试行,次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颁布后全面推行,到1942年基本实现。1944年以后,“三三制”的范圍进一步扩大,由政权机关扩展到经济事业和文化事业机关。
“三三制”的实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中最突出的,是使边区各级政权有了广泛的代表性,有力地调动了社会各界团结抗战的积极性。另外,“三三制”也使边区政权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大大加强,提高了边区各级政权机关的工作效率。
“三三制”的实行,意义是重大的。它是建立在对阶级结构客观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政治构架,真正体现了政权的民主性质,是毛泽东实事求是的杰作;是根据地进行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的开创性尝试,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建设一种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诚意。后来出于种种原因,“三三制”虽然没有能够继续坚持下去,但对于怎么建立一个包容性更强、代表性更广泛的政权,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本文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教授)
对于“三三制”,一般都把它理解为抗日根据地政权组成人员的分配问题。从狭义上看,这种理解并没有错,而且明确这种人员的分配比例是重要的。但又不能把它简单地理解为人员的分配比例问题,实际上它包括了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上一系列原则问题,即抗日根据地政权的性质、成员分配、组织形式、中共的领导地位、民主选举制度以及施政方针问题等,体现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关于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完整思想。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在抗日根据地实行“三三制”,其实质就是为了反对在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关门主义,实行更广泛的民主政治,建立一个包容性更强、代表性更加广泛的政权,以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政权问题的党内指示说得很清楚,要“力避过右和过左的倾向。目前更严重的是忽视争取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的‘左’的倾向”。邓小平也曾指出:“三三制政权的实质是民主问题。”
从1940年3月开始,“三三制”开始在抗日根据地试行,次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颁布后全面推行,到1942年基本实现。1944年以后,“三三制”的范圍进一步扩大,由政权机关扩展到经济事业和文化事业机关。
“三三制”的实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中最突出的,是使边区各级政权有了广泛的代表性,有力地调动了社会各界团结抗战的积极性。另外,“三三制”也使边区政权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大大加强,提高了边区各级政权机关的工作效率。
“三三制”的实行,意义是重大的。它是建立在对阶级结构客观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政治构架,真正体现了政权的民主性质,是毛泽东实事求是的杰作;是根据地进行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的开创性尝试,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建设一种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诚意。后来出于种种原因,“三三制”虽然没有能够继续坚持下去,但对于怎么建立一个包容性更强、代表性更广泛的政权,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本文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