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对“30+”女性刻板印象的解构

来源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oneer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女性群体的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加强,但关于女性刻板印象的问题在新媒体环境里仍然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本文以湖南卫视《乘风破浪的姐姐》这档选秀节目为例,探讨这档主打“30+姐姐”“破龄成团”的节目,在新媒体环境下对传统女团所扮演“社会期待”角色的“刻板印象”重构,以及女性刻板印象解构的新特征、产生原因等,并尝试提出可行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刻板印象;“30+”角色期待;形象解构;重构
  中图分类号:G2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07..085
  1. 新媒体时代女性刻板印象的成因及分析
  1.1 刻板印象的概念及女团的发展
  “刻板印象”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李普曼于1922年出版的《舆论学》一书中,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于某事物所形成的固定成见的现象,该理论认为:一旦我们对某事物产生了固定的看法,就很难摆脱掉这种成见。关于“女团”的概念,最早兴起于1922年的美国,“The Three X Sisters”这个由三个漂亮女歌手组成的女子团体是最早的“女团”的雏形。她们通常采取固定的形式、彼此和声的模式在一起唱歌,是人们关于女团形象最早认知。与欧美女团热辣性感形象不同,韩国女团则是以唱跳为主,其中少女时代在韩国的崛起,重新定义了对于“女团”的定义,即“甜美可爱”“长发长腿”“唱跳俱佳”的形象。我国早期的台湾女团如SHE、TWINS等整体的风格偏向于青春靓丽、甜美可爱的形象。近几年,国内最受关注的女团如“火箭少女101”“青你2”等都是偏向于“白瘦幼”唱跳型的选手。这也就使得女团形象有了固定的标准。《乘风破浪的姐姐》这档综艺节目,通过“舞台表演+真人秀“相结合的模式,把综艺节目的娱乐性与竞争性相融合,改变了以往女子团体选秀的基本模式,这一突破使其在播出过程中其收视率、点击率都在同时期的同类节目中居高不下。
  1.2 女团选秀节目的困境及刻板成见
  在娱乐市场上,资本家通过组建工厂式的经纪公司,通过进行严格的挑选,进行培养,最后经过残酷的淘汰,最终推出实力与外貌出众的偶像,能够通过实力,达到赏心悦目、秀色可餐的目的。但在女团的认知中存在着默认的规则:即年龄大的就会被遗忘。《创造营》《青春有你》等这些偶像养成类的综艺节目,更是加强了人们对选秀节目的认知偏差,固化了对女团形象的刻板印象。导致这類选秀节目的受众面比较狭窄,无法激发更加庞大的受众共鸣。
  随着中国追星一代的成长,观众不再满足于一成不变的女团形象。根据《中国粉丝追星大数据报告》数据显示,与2018年相比,2019年娱乐明星微博活跃粉丝中,女性占比提升20%,达到81.6%,即每5个明星粉丝中就有4个追星女孩。根据《2020年“姐圈”粉丝洞察报告》以大龄女性为选手的《乘风破浪的姐姐》节目中,60%的粉丝都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其中女性粉丝的比例达到57.40%。在这种粉丝构成的比值下,女团选拔的发展必将改变过去单一的、特定的模式迎来新的变革。《乘风破浪的姐姐》这档节目把30岁以上的年龄作节目的亮点,向受众展现“30+”女性成熟的人格,以及追求事业魅力。摆脱了工业化定制的人设,注重像受众展现审美的多元取向,更加吸引逐渐觉醒的新时代女性群体。
  2. 新媒介环境对“30+”女性媒介形象的解构
  2.1 外在形象:多元化审美
  雅克·德里达认为解构主义最大的特点是反权威,反中心,反二元对抗,反非黑即白。近年来,我国偶像类选秀节目的市场经历了井喷式的代际更迭,粉丝的规模不断升级,圈层进一步扩大,促进了受众审美意识觉醒,传统意义上对“白瘦幼”的女团形象的审美标准被打破,粉丝期待能够在舞台上看到更加多元、开放的女性形象。这种多元、开放的女性形象,迎合了不同粉丝群体的审美想象和期待,在审美话语权不断分散的新媒体时代,女性偶像团体不再是被刻画的千篇一律的刻板“模型”,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过去男权主导下对女性形象的单一的、固定化的审美标准,展现出新时代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2.2 内在审美:价值观多元化
  以往媒介通过对传统真人式选秀节目进行的议程设置,宣扬年轻人追寻自己的梦想及实现个人价值。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受众慢慢开始参与到信息传播和生产过程中,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参与社会讨论的热情,其主体意识也在不断增强。普通民众拥有了发声的渠道,在舆论场中关于女性形象的探讨及议论也在不断的丰富。传统“养成式”真人选秀节目在新媒体环境中,对受众女性刻板印象的认知进行的解构,为重塑“30+”女性的媒介形象提供了前提。促进了女性的媒介形象在新媒介环境中,变得更加多元、丰富。
  3. 新媒体环境中“30+”女性形象的重塑
  3.1 构建情绪价值,提升身份认同
  作为一档选秀节目,要想获得观众认同,需要通过创新节目形态来抢夺稀缺的受众注意力,更要构建出深入人心的价值取向。不管是《创造101》还是《青春有你2》,这些女团选拔类的节目,给受众留下的都是关于女团选手青春靓丽的外在形象。《乘风破浪的姐姐》这档节目,在结合传统选秀模式的基础上,增添新的选秀元素---参加选秀节目的选手,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白瘦幼”的女性审美形象,而是30位年龄均在“30+”以上的、并且已出道女性艺人,突出这30位女明星个性的丰富及与众不同,形成受众对此年龄阶段女明星形象的新认知、新感受。节目播出之后,这些充满鲜明个性、标新立异及丰富多采“30+”女团的新形象、新表现,不但能让受众能够感受到该节目对女性“30+”年龄更为包容的定位和理念,同时也让更多的“30+”女性受众从选手身上,投射出自身关于家庭、事业和自我的反思,引起受众更为强烈的认同及共鸣。   3.2 释放年龄魅力,提升自我价值
  在模式化女团选秀综艺里,女性的“内在美”和“外在形象”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全方位的拓展,反而越来越具有程式、单一的趋势,女性群体该有的活力和灵性并没有在舞台上得到充分的展现和释放。《乘风破浪的姐姐》将“姐姐辈”女艺人形象和当下流行的女性成团模式相融合,呈现出这30位女性在追梦历程、现实困境中的抉择过程,带给观众参与式的、感同身受的觉悟。例如在《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二季中,那英的形象就有着非常有意思的转折,节目组为其构思出一个有个性的称谓:英子。这个充满趣味的称谓使人们对那英的认知从唱歌发展到其性格方面的吸引力,在她为周笔畅佩戴话筒时,随手把周笔畅的裤子拉一下,人物的热心肠迅速通过这个细节展现出来,同时也反衬出姐姐们日常相处过程中轻松、自然的一面。相比那英的个性取胜,容祖儿和周笔畅则是通过实力圈粉。节目组正是通过姐姐们在训练过程中所展示的种种细节,展现姐姐们在节目中所呈现的真情实感,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经历和阅历,是剧本所不能赋予的。通过节目的呈现,对观众所熟知的“30+”女性的符合意义进行新的编码,使其女性观众获得身份认同。
  4. 改变“30+”女性认知定式、重塑媒介形象
  这种舞台表演与真人秀相结合的节目类型,最具特色的看点就是通过节目进程的推进展现关于人物的成长及蜕变。比如,通过《乘风破浪的姐姐》,我们既可以从钟丽缇和伊能静身上看到50+女性的成熟之美,也可以从宁静身上看到成功后更加大气从容,同样对于天后容祖儿形象的塑造也非常的立体,既体现出其作为歌手有着突出实力的一面,同时也展现出其在训练过程中,认真、刻苦、努力拼搏一面。同时,观众也要不断提高自身媒介素养,接受新媒介环境中的所呈现的新型独立有魅力的女性形象,打破男权主义思维衡量定势,从真正的性别平等的视角去客观评价女性形象。
  5. 结语
  面对“30岁”这个年龄门槛给女性带来的焦虑,河南卫视所推出的这档中国首档逆龄女团选秀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通过创新节目元素,向观众传达了这样的一种价值观,即女性在任何年龄段,都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如同这些已经收获了自己人生风华的姐姐们一样,仍能重新回到舞台、勇敢的去追逐自己的梦想。整个比赛的过程,最激励人的是看到她們如何借助不同的方式,去打破自己已有的舒适圈。在这个过程中,她们所呈现是一种看透、放下、逐渐豁达的女性力量。这份通透,使得这些平均年龄“30+”的姐姐们,在展示自我的过程中显得更加的纯粹。这些过程为受众呈现了一个关于30岁女性的全新媒介的形象,体现了节目背后对“30+”女性在年龄和现实的对抗和平衡。同时节目组对于女性形象的重构,也符合受众对于女性角色期待的要求,《乘风破浪的姐姐》在传作过程中,直面“30+”女性的婚姻焦虑、年龄问题、事业发展等方面的普遍问题,打破年龄的偏见和局限,鼓励女性成为勇敢做自己,展示不同年龄段女性的独立、自信与活力的形象,向受众展现出关于“30+”女性积极、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彰显大龄女性独特的价值魅力。同时,新媒体的发展虽然颠覆了传统的叙事模式,重构了女性的媒介形象,但是由于受到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的影响,新媒体对女性话语形象的建构模式依然具有父权社会的影子,对此,我们需要保持警惕。
  参考文献:
  [1]刘春燕.浅析逆龄女团选秀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的创新路径与价值构建[J].视听,2020(12):43-44.
  [2]马桥桥.受众对女团综艺的角色期待与价值取向变迁[J].视听,2020(10):7-8.
  [3]黄巧维.“她”综艺中女性形象建构的困境与突围[J].新媒体研究,2020,6(19):94-96
  .[4]姜雯嘉.“她综艺”中女性对社会性别话语的颠覆与迎合[J].新闻传播,2020(12):15-16.
  [5]郝晓雯.热播剧中“30+女性”媒介形象分析[J].声屏世界,2020(18):52-53.
  [6]黄敬茹.新媒体环境下高知女性媒介形象重构[J].中国报业,2020(22):76-77.
  [7]曹晓慧.符号学视角下新媒体节目中女性意义的反传统式解读[J].视听,2020(10):10-11.
  [8]卢敏.大众传播中的女性形象研究综述及对女性主义中国化的思考[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9(01):81-89.
  [9]武学军,张淋茜.“除了胸,你还应该关注她更多”[J].传媒观察,2017(02):44-46.
  [10]杨赛.试论媒介环境对于女性形象强加的刻板印象[J].新闻研究导刊,2014,5(15):70+159.
  作者简介:张敬,女,汉,籍贯:河南,研究生,河南工业大学,公共传播方向。张茹楠(1996-) 女 汉族 河南省商丘市,公共传播方向,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20级在读硕士。
其他文献
2003年7月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特别提出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回答的十四个重大问题。为此,国防大学组织有关专家对这十四个重大问题逐一进行了研究,并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党和国家关注的十四个重大课题》一书。该书紧紧围绕发展这个主题,从经济、政治、文化、党建等多个角度对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十四个重大课题逐一进行分析。全书
期刊
中国是世界发展中大国。当代中国的发展正处于一个历史性的关键时期。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分析判断国内外形势背景、时代特点及发展趋势后,做出的极其重要的科学决策。可以断言,科学发展观是我国20多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实践的宝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是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重要发展。它为我国走出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恶性循环怪圈
期刊
编者按:1994年,我国政府提出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承诺在20世纪的最后7年时间里,基本解决农村8000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1996年,中共中央又召开了全国扶贫工作会议,决定在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西部省份建立领导干部扶贫工作责任制,强调扶贫对象要直接“瞄准”到贫困的村庄和农户(即“扶贫到户”)。十多年来,我国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机关到企事业单位,扶贫工作的投入力度是空前的,也确实取得了巨大
期刊
编者按:自2003年4月宿迁市宿豫区率先启动公推公选乡镇党政正职的探索之后,在很短的时间里,这种干部选拔任用的崭新模式,已经由最初相对偏远的县市迅速推进到中心城市,由选“乡官”升格到选省管干部,逐步成为我省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的一条重要途径,并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今天,当公推公选早已成为各种媒体上频频出现的“关键词”时,它的最初启动者和实践者们又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前不久,本刊记者两下宿迁,
期刊
【摘要】“今日头条”属于聚合类新闻客户端的主要代表之一,“今日头条”更新的众多聚合类信息产生使“把关”模式遇到考验,传统的“把关”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聚合类新闻客户端未来的发展趋势,聚合类新闻客户端饱受考验。本文重点运用个案分析法,通过对“今日头条”这个聚合类新闻客户端的代表之作展开探讨,结合相关资料,探索聚合类新闻客户端的信息审核。  【关键词】今日头条;信息审核;聚合类新闻客户端;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春晚)一直凭借其强大影响力的“迎新年”仪式传播、中央电视台的背书站台、电视媒介的传播优势,是中国人最期待的文化作品之一。但是,春晚一方面面临着“多屏时代”下电视媒介的相对衰落,另一方面是春晚节目的文化性、观赏性不足和“蹲守”观众的流失。春晚面临着文化传播的内容创作难题,并不是受众审美需求众口难调的问题,而是对于传统文化的阐释方式和呈现能力,如何破解这一非技术性的根本难
期刊
【摘要】新媒体环境下,社交关系催生了裂变传播模式,数据新闻的社交化生产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以分享为特征的社交媒体时代,如何从用户角度出发对数据新闻进行科学的设计创新,成为新闻传播领域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研究中通过对数据新闻的视觉认同和心理共鸣的分析,探讨用户参与和再传播的逻辑,以更好地促进数据新闻的传播和利用。  【关键词】可视化;数据新闻;视觉认同;心理共鸣  中图分类号:G241
期刊
【摘要】王小帅是中国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他的电影风格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是对一些先锋青年艺术家的关注,具有浓重的“主体化”个人叙述色彩和突出的“自我化”风格倾向。后期电影关注的目光从个人化、小集体化转向关注“他者”化,从对个性个体意义的思考回归到对一些普通的甚至是城市边缘人群的理解和关怀,也即“客体化”的表现风格。本文通过对王小帅前后两个时期主要作品的分析归纳总结了其电影具体风格的各自特点和表
期刊
【摘要】近年来,媒介形态呈现出互动、整合,甚至趋于融合的态势,改变着人们所处的信息空间和媒介环境,对高校的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根据国内学者对于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及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理念,以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为研究对象,发放调查问卷,并针对教师进行访谈。通过分析问卷数据和访谈结果,讨论当下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出现的不足,进一步研究改善的方法和路径,以期能为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
期刊
【摘要】微纪录片灵活机动,形式内容多样,手法不一,领域广泛,制作成本可大可小,制作人员即可单兵作战,也可团队合作,往往能发挥出其不意的传播效果,产生传统纪录片的不擅长创造经济效益。作为对传统纪录片很熟悉的电视人,微纪录片不再是我们专有的领域,更不是手到擒来的简易版纪录片,但也并非毫无优势,我们该如何着眼微纪录片的发展,运用现有的专业知识,结合新媒体时代的特色,在该领域获得成功?  【关键词】新媒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