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探究舞蹈舞台调度与几何构图形式之间的联系,从几何图形——圆的意象性特征做主要论述,分别圆的形式内涵、圆的意向特征、圆意识的隐喻性、圆的意向启示四个方面进行具体阐释,论证了舞台调度中通过几何构图的设计与运用, 能够使舞蹈作品的舞台表现呈现出多视角、多层面的发展动向, 从而形成舞蹈画面和空间上独特的立体感, 更好地营造、传达舞蹈作品的情感与意境。
关键词:舞蹈调度;圆;符号;意义
一、圆的形式内涵
什么是圆?在艺术舞台调度中,“圆”仍然作为最普遍、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出现,说明它形式内涵中另一个重要内容———“无限”。圆由无数个点构成,弧线环绕,首尾相连。“圆是所有几何图形中唯一没有遭到线条分割的图形,而且圆上的每个点都完全一样;圆无头无尾,在许多神秘说中都成为最重要、最普遍的符号。此外,它可以由小变大,有大变小,通过面积的扩张与收缩,象征力量的传递。因此,这一简单又朴素的形状,最为重要的内涵体现在: 象征某种事物的整体、全部和广大,进而可以无限延伸。
二、圆的意向特征
“圆”以弧线构成,具有柔和、流畅、均匀、延绵不绝的美感;伴随节奏和力度,可呈现或紧张激烈,或轻松平和的情绪状态。《荷花舞》的开场以绵延不绝运动线进场,经过一个优美的弧线,慢慢形成一个簇拥的圆形花团。平和又流畅的调度传递出自然祥和的美态。现代舞《雷和雨》,六位主人公在圆形调度中进行身体叙事,循环往复、时而收缩、时而扩张加速了情感的紧促和不安。当所有人背向圆心,极度向内压缩的运动,暗示出看不见的黑暗正是这个社会对人性压抑的桎梏。舞剧《洛神赋》,曹植与党羽被包围的险境用三层圆形调度构建: “第一层: 圆周是士兵,圆心是曹植和党羽。圆周的士兵全部下趴不动,圆心的曹植和党羽在圆心之中舞蹈;第二层:圆周是党羽,圆心是曹植。党羽以圆周的形式掩护曹植逃亡,曹植以圆心的形式被党羽围绕;第三层:已经是圆心中心的圆心的曹植自己,再以更小的圆周而不断绕圆。”层层渲染的最终目的——既营造被逼险境下主要人物惊慌的心理状态,又交代出不同人物身份之间关系。由此,“圆”形调度作为一种纯形式符号,在可显现的、生动的、直观的外在形象下,浓缩抽象出强烈的的情感。這正是调度作为语言手段传递情感的体现, 更是意象化特征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圆意识的隐喻性
舞蹈编导通过形式设计,经过理性分析,由内容传递出自己对社会存在的思考。舞蹈是艺术,是感性层面,一旦由情感上升到意识,必将涉及理性层面。
舞台上,自西向东为顺时针旋转,此时圆形调度象征为愉悦和光明; 相反,逆时针旋转象征为黑暗与死亡。王玫的现代舞剧《雷和雨》中的圆形调度是以逆时针方向旋转,正是对命运之手操纵下的恐惧与无奈的隐喻。同样,圆形符号的隐喻性可以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再产生出丰富、新颖的变化: 彝族舞蹈《阿嫫惹妞》中有一个圆形环舞调度寓意深长:当环舞压缩时,象征孩子在母亲温暖的子宫里孕育;当环舞扩张时,又是给与孩子独立成长的渴望;时而分与合,又再表达对孩子始终不离不弃的呵护。圆形调度通过动静、速度、力度共同织起意识的隐语之网,成功实现圆形调度在发挥作品“意象性”方面的作用。
四、圆的意向启示
舞蹈区别于其它艺术的本质在于它是以动作为本体,在流动中塑造动态意象。“圆”这一简单又丰富的形状,包蕴丰富的思考与启示 :一方面,它首尾相连,流畅简洁,对调度设计提出要求。“圆”的意象性为舞蹈作品在文化、审美以及个性化建设三个方面提供思考。首先,“圆”作为形式符号,它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如今的作品创作不能只观照形式美感的设计,还应将注意力放在“它能以何种象征符号体系来表现。这种文化符号的功能超脱了视觉的形象和感性的层面,表达之上进行精神启迪。
其次,“圆”作为形式符号,它要区别于不同形状的形式内涵,最大限度地挖掘和显现美。舞蹈调度的设计与图画相关,是布局、章法和经营位置的艺术。传统美学认为,舞蹈调度设计应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规律: 整齐统一、平衡对称、调和对比、多样统一。“圆”因本身具有稳定性,在视觉美感上理应注重与其它图形并存时的状态,保证统一与平衡; “无限”又能制造更多的创造力——在速度、方向、力度上赋予层此性变化,力求实现“有限的无限”。
最后,“圆”作为一种形式符号,它要结合舞蹈作品内容实现个性化表达。任何艺术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凝聚作者主观的意识观念,是个人风格化的结果。“圆”满足一般审美规律之外,因人和作品而异,应有不同的巧妙处理方式。王玫《洛神赋》中“圆形漩涡”调度体现为: “士兵为圆周,曹植和党羽为圆心,两方人先是极速奔跑,其奔跑还必须以圆形为基础而形成漩涡。漩涡不难,但是漩涡之后形成前半圆却不容易。形成前半圆就需要打破圆形,打破就有头尾,头为了进入前半圆,尾为了定型前半圆。王枚的“圆”几番试图“打破”,破坏“圆”固有的稳定性、平衡性结构。这是作品语境的要求,更是个性化建设的探索。她认为: “动作的同与不同,不是界定舞蹈调度的标准; 不同动作之中空间品质的优劣 才是界定舞蹈调度的标准。”
结语
舞台调度的构图视觉呈现证实了舞台调度中通过几何构图的设计与运用, 能够使舞蹈作品的舞台表现呈现出多视角、多层面的发展动向, 从而形成舞蹈画面和空间上独特的立体感, 更好地营造、传达舞蹈作品的情感与意境。
参考文献:
[1]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1997.213
[2]马建埙.圆与哲学[J]人文杂志.1996(1)
[3]尼金斯基.尼金斯基手记[M].北京:华夏出版社。李多译,2003.
作者简介:
袁秀鸣(19903-),女,聊城大学音乐学院16级研究生,专业为舞蹈,研究方向为舞蹈。
关键词:舞蹈调度;圆;符号;意义
一、圆的形式内涵
什么是圆?在艺术舞台调度中,“圆”仍然作为最普遍、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出现,说明它形式内涵中另一个重要内容———“无限”。圆由无数个点构成,弧线环绕,首尾相连。“圆是所有几何图形中唯一没有遭到线条分割的图形,而且圆上的每个点都完全一样;圆无头无尾,在许多神秘说中都成为最重要、最普遍的符号。此外,它可以由小变大,有大变小,通过面积的扩张与收缩,象征力量的传递。因此,这一简单又朴素的形状,最为重要的内涵体现在: 象征某种事物的整体、全部和广大,进而可以无限延伸。
二、圆的意向特征
“圆”以弧线构成,具有柔和、流畅、均匀、延绵不绝的美感;伴随节奏和力度,可呈现或紧张激烈,或轻松平和的情绪状态。《荷花舞》的开场以绵延不绝运动线进场,经过一个优美的弧线,慢慢形成一个簇拥的圆形花团。平和又流畅的调度传递出自然祥和的美态。现代舞《雷和雨》,六位主人公在圆形调度中进行身体叙事,循环往复、时而收缩、时而扩张加速了情感的紧促和不安。当所有人背向圆心,极度向内压缩的运动,暗示出看不见的黑暗正是这个社会对人性压抑的桎梏。舞剧《洛神赋》,曹植与党羽被包围的险境用三层圆形调度构建: “第一层: 圆周是士兵,圆心是曹植和党羽。圆周的士兵全部下趴不动,圆心的曹植和党羽在圆心之中舞蹈;第二层:圆周是党羽,圆心是曹植。党羽以圆周的形式掩护曹植逃亡,曹植以圆心的形式被党羽围绕;第三层:已经是圆心中心的圆心的曹植自己,再以更小的圆周而不断绕圆。”层层渲染的最终目的——既营造被逼险境下主要人物惊慌的心理状态,又交代出不同人物身份之间关系。由此,“圆”形调度作为一种纯形式符号,在可显现的、生动的、直观的外在形象下,浓缩抽象出强烈的的情感。這正是调度作为语言手段传递情感的体现, 更是意象化特征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圆意识的隐喻性
舞蹈编导通过形式设计,经过理性分析,由内容传递出自己对社会存在的思考。舞蹈是艺术,是感性层面,一旦由情感上升到意识,必将涉及理性层面。
舞台上,自西向东为顺时针旋转,此时圆形调度象征为愉悦和光明; 相反,逆时针旋转象征为黑暗与死亡。王玫的现代舞剧《雷和雨》中的圆形调度是以逆时针方向旋转,正是对命运之手操纵下的恐惧与无奈的隐喻。同样,圆形符号的隐喻性可以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再产生出丰富、新颖的变化: 彝族舞蹈《阿嫫惹妞》中有一个圆形环舞调度寓意深长:当环舞压缩时,象征孩子在母亲温暖的子宫里孕育;当环舞扩张时,又是给与孩子独立成长的渴望;时而分与合,又再表达对孩子始终不离不弃的呵护。圆形调度通过动静、速度、力度共同织起意识的隐语之网,成功实现圆形调度在发挥作品“意象性”方面的作用。
四、圆的意向启示
舞蹈区别于其它艺术的本质在于它是以动作为本体,在流动中塑造动态意象。“圆”这一简单又丰富的形状,包蕴丰富的思考与启示 :一方面,它首尾相连,流畅简洁,对调度设计提出要求。“圆”的意象性为舞蹈作品在文化、审美以及个性化建设三个方面提供思考。首先,“圆”作为形式符号,它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如今的作品创作不能只观照形式美感的设计,还应将注意力放在“它能以何种象征符号体系来表现。这种文化符号的功能超脱了视觉的形象和感性的层面,表达之上进行精神启迪。
其次,“圆”作为形式符号,它要区别于不同形状的形式内涵,最大限度地挖掘和显现美。舞蹈调度的设计与图画相关,是布局、章法和经营位置的艺术。传统美学认为,舞蹈调度设计应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规律: 整齐统一、平衡对称、调和对比、多样统一。“圆”因本身具有稳定性,在视觉美感上理应注重与其它图形并存时的状态,保证统一与平衡; “无限”又能制造更多的创造力——在速度、方向、力度上赋予层此性变化,力求实现“有限的无限”。
最后,“圆”作为一种形式符号,它要结合舞蹈作品内容实现个性化表达。任何艺术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凝聚作者主观的意识观念,是个人风格化的结果。“圆”满足一般审美规律之外,因人和作品而异,应有不同的巧妙处理方式。王玫《洛神赋》中“圆形漩涡”调度体现为: “士兵为圆周,曹植和党羽为圆心,两方人先是极速奔跑,其奔跑还必须以圆形为基础而形成漩涡。漩涡不难,但是漩涡之后形成前半圆却不容易。形成前半圆就需要打破圆形,打破就有头尾,头为了进入前半圆,尾为了定型前半圆。王枚的“圆”几番试图“打破”,破坏“圆”固有的稳定性、平衡性结构。这是作品语境的要求,更是个性化建设的探索。她认为: “动作的同与不同,不是界定舞蹈调度的标准; 不同动作之中空间品质的优劣 才是界定舞蹈调度的标准。”
结语
舞台调度的构图视觉呈现证实了舞台调度中通过几何构图的设计与运用, 能够使舞蹈作品的舞台表现呈现出多视角、多层面的发展动向, 从而形成舞蹈画面和空间上独特的立体感, 更好地营造、传达舞蹈作品的情感与意境。
参考文献:
[1]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1997.213
[2]马建埙.圆与哲学[J]人文杂志.1996(1)
[3]尼金斯基.尼金斯基手记[M].北京:华夏出版社。李多译,2003.
作者简介:
袁秀鸣(19903-),女,聊城大学音乐学院16级研究生,专业为舞蹈,研究方向为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