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镜下直视法经口吸痰的体会

来源 :饮食保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d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7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8439(2015)05―0153―01
  吸痰是呼吸道管理中一项重要的护理操作,对保持气道通畅、改善通气、控制感染极为重要。对危重、老年、昏迷及麻醉后呼吸无力、咳嗽反应迟钝不能讲痰咳出者,要及时吸痰,否者会影响疗效,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美国呼吸治疗协会(AARC)指出,预防肺部感染、维持呼吸道通畅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有效吸痰。通过有效吸痰可将呼吸道分泌物、血液、误吸物及时吸出,保持呼吸道通畅[2]。但临床常用的经口鼻吸痰法,因其在不可视状态下反复多次进行,不能保证吸痰管在气道内,常导致患者口咽部出血、水肿,造成口咽、气管黏膜损伤。因此,如何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成为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呼吸道管理水平的重要问题。
  喉镜下直视法经口吸痰,可以在喉镜的指引下,气道与食道视野暴露教清晰、直观,不会出现吸痰管误入食道的现象,讲吸痰管直接插入气道,以便能精确、有效的达到吸痰的目的。有较高的临场实用价值,现将吸痰方法与注意事项介绍给大家。
  1 吸痰方法
  1.1 病人情况 病人昏迷、意识不清、舌头、后坠、痰多,不能进行有效咳痰,家属拒绝行气管切开。
  1.2 用物准备 喉镜、开口器、吸痰管、吸引器
  1.3 方法 由两人配合进行,操作者准备好喉镜站在患者头侧,左手唇及下颌齿龈,使口张开,不合作者可用开口器张开口腔,配合者立于患者右侧。操作者右手持喉镜,挑起会厌暴露声门,充分暴露气管入口,配合者看准气管入口轻轻将吸痰管置入气管内6—10cm后再一次检查吸痰管是否在气管内,取出喉镜,继续由配合者将吸痰管插入气管进行吸痰。动作轻柔、每次吸痰时间最好不要超过15秒。
  2 注意事项
  2.1 操作前向家属或病人做好解释工作,取得同意与配合,必要时签署同意书。
  2.2 操作者动作轻稳、准确、熟练、严谨、一次性成功。根据病人个体差异插入所需长度,并证实吸痰管在气道内。
  2.3 吸痰时严密观察病人的呼吸、面色、生命体征,如有异常立即停止吸痰。
  2.4 检查病人的牙齿有无松动、口腔有无出血并给与适当处理。
  3 体会
  常规经口鼻吸痰,不能保证将吸痰管一次性插入气道,常常只能吸出口咽部痰液,不能吸出深处痰液,达不到有效吸痰的目的,还常常插入食道,造成口咽、气道黏膜的损伤。喉镜下直视法经口吸痰可以在直视下进行操作,插入更准确、吸痰更彻底、有效。因此,更适用于临床及临床抢救工作。
  [1]韩艳芳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吸痰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6,7(15):2.
  [2]崔君霞,金奕,于华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早期采取不同吸痰方式的效果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13/2.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情志护理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将80例待行腹腔镜的妇科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2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增加中医情志护理措施,分别对患者干预后的心理状态进行比较。结果:经过情志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心理状态明显好于对照组,统计学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医情志护理可以改善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的心理状态,利于手术的顺利实施。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8439(2015)05―0149―02  医院的服务水平是社会所关注的重点之一,医疗纠纷事故也是社会热点之一。由于医院管理水平高低有别,医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及责任心不同,医疗后果的难以预测等因素,使得在医疗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医疗事故的频繁发生,不仅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巨大的身心损害,而
【关键词】 男护士;职业优势;职业不稳定性成因;措施  【中图分类号】R19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8439(2015)05―0150―02  长期以来,在现代护理事业发展过程中,护理工作形成了清一色女性为主导的职业局面,男护士的身影难得一见。然而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加,以及护理事业的发展趋势出现的新特点(例如病人因多种检查引发的空间变换增多,护理工作强
牙周炎是发生于牙周支持组织的炎症性疾病,并导致了牙周连接组织的附着和牙槽骨的进行性破坏。其发展呈现活动期与静止期交替出现的特点。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们都致力于与牙
【中图分类号】R19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8439(2015)05―0154―02  在医院里,护士距离患者最近,和患者直接接触的机会最多,所以,患者往往把对医院的不满发泄到护士身上。加之护患双方在提供和接受服务过程中存在着可能的认识和沟通偏差,因此发生矛盾与纠纷近年有不断增加的趋势。纠纷一旦发生,既严重影响正常的医疗、护理秩序,也会加重当事护士的心理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