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笔者认为,把初中政治课教学的本质定位为平等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是遵循教学发展规律的教学定位。
关键词:政治 教学 自我定位
好的教学应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并即时消化,鲜明的教学个性必然能够激发大多数学生的心理情智和价值认同。新课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舞台,同样体裁下,为提高教学质量,众多政治教师提出了不同的教学观点,下面简单谈一下我的体会:
首先要区别互动与活动。新课程强调体验、实践、参与。毫无疑问的,这就使得活动课变得十分重要。然而,"活动"毕竟是形式,我们追求的并不是活动本身,而是活动的过程以及在过程中体验出来的感受、经验、感悟。然而,在实践中,许多老师并没有完全把握好这一问题,而是盲目地运用活动的形式,缺乏真正的互动、交流、沟通,缺乏准备、组织、指导、针对性。
其次要区分知识与能力。知识就是力量。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应主张知识本位。在课程改革之前,人们就意识到能力比知识更为重要,而在课程改革中,能力的培养也进一步地不断被强调,为此初中政治科有了诸多变化。如教学内容、出题方式、考试形式等方面的变化。但在喜悦以及成绩丰收的背后,许多地方的考试变化更多地是在考教师,而非真正在考学生的能力,故而出现考试结果一荣(师)俱荣(学生),一损俱损的现象,评价机制也当然离不开中考成绩的结果,这也是当前考试制度须改革的地方,更是热点问题。什么时候,我们的政治教学评价,能从纯粹的考试制度中真正跳离出来,我们的初中政治教学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培养的也才真正是既有知识又有能力的学生。
第三,要过程与结果并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忽略学生的理解、体验、感悟。重过程,意味着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获得能力的提升、素质的培养;过程往往就是结果,结果往往就是通过过程表现出来的。而教育的结果和效果或目的是有一定区别的,并不能等同.而我们也经常性地把政治课的考试结果和成绩同教育的结果甚至效果或目的等同起来。这是一个误区。平等交往即重过程又重结果。
第四,注重个性也要共性。共性是要的,即要培养学生的基本道德素养和政治觉悟等,但更重要的是在现今的形势下培养有个性的年青人。由于种种的原因,学生个性的培养仍不免受到限制,有来自教师的,但更多的是领导的及体制的压力,而教师在评价体制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是不可能真正放开手去实施的。对政治科教学,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无奈。注重个性也要共性的平等交往,才能推动政治科教学向素质教育方向发展。
平等交往是初中政治课教学的本质定位在我国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主要表现为: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者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是不平等的教学方式,是"假教学"。教育学认为,教师是客体,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帮助学生自己找到结论,让学生以间接学习的形式了解并掌握经验的客体。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政治课教学中平等交往行为的必要性分析新课程政策下政治教师角色定位必须由"传授型"向"平等交往型"转变,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初中政治教师如果不能实现角色转变,那么他就无法承担新课程政策下的使命,也就无从做到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政策下要想实现政治教学的目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政治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才能体现平等交往,实现角色的转换。
在国外,这样的观点很流行:"孩子也是独立的人,因为他们比我们矮一些,所以我们应该蹲下来同他们说话。"能否蹲下来,与孩子在同一个高度上谈话交流,体现了我们是否尊重孩子,能否把孩子看成独立的人,也决定了我们的教育能否进入学生的心灵。
"蹲下来与孩子说话",要求我们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了解孩子,特别是了解孩子们的喜恶,并加以谆谆善诱。虽然衔接性不强,但从内容上讲,公民意识、爱国意识、国际观念、现代意识、创新意识、环境意识、心理素质等几方面的教育应一直贯穿其中。平等交往活动恰恰能组合衔接性不强的初中思想政治教学,让学生在互动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具体实施中要注意四个方面。
总之,初中思想政治课,基于其本身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学科知识教育与德育教育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这也就对初中思想政治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必须结合课程,进行不断的反思和总结,探索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平等互动中交流。这样,我们的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课才会既有生机活力,而又能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河北省永年县豆下乡中学)
关键词:政治 教学 自我定位
好的教学应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并即时消化,鲜明的教学个性必然能够激发大多数学生的心理情智和价值认同。新课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舞台,同样体裁下,为提高教学质量,众多政治教师提出了不同的教学观点,下面简单谈一下我的体会:
首先要区别互动与活动。新课程强调体验、实践、参与。毫无疑问的,这就使得活动课变得十分重要。然而,"活动"毕竟是形式,我们追求的并不是活动本身,而是活动的过程以及在过程中体验出来的感受、经验、感悟。然而,在实践中,许多老师并没有完全把握好这一问题,而是盲目地运用活动的形式,缺乏真正的互动、交流、沟通,缺乏准备、组织、指导、针对性。
其次要区分知识与能力。知识就是力量。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应主张知识本位。在课程改革之前,人们就意识到能力比知识更为重要,而在课程改革中,能力的培养也进一步地不断被强调,为此初中政治科有了诸多变化。如教学内容、出题方式、考试形式等方面的变化。但在喜悦以及成绩丰收的背后,许多地方的考试变化更多地是在考教师,而非真正在考学生的能力,故而出现考试结果一荣(师)俱荣(学生),一损俱损的现象,评价机制也当然离不开中考成绩的结果,这也是当前考试制度须改革的地方,更是热点问题。什么时候,我们的政治教学评价,能从纯粹的考试制度中真正跳离出来,我们的初中政治教学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培养的也才真正是既有知识又有能力的学生。
第三,要过程与结果并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忽略学生的理解、体验、感悟。重过程,意味着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获得能力的提升、素质的培养;过程往往就是结果,结果往往就是通过过程表现出来的。而教育的结果和效果或目的是有一定区别的,并不能等同.而我们也经常性地把政治课的考试结果和成绩同教育的结果甚至效果或目的等同起来。这是一个误区。平等交往即重过程又重结果。
第四,注重个性也要共性。共性是要的,即要培养学生的基本道德素养和政治觉悟等,但更重要的是在现今的形势下培养有个性的年青人。由于种种的原因,学生个性的培养仍不免受到限制,有来自教师的,但更多的是领导的及体制的压力,而教师在评价体制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是不可能真正放开手去实施的。对政治科教学,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无奈。注重个性也要共性的平等交往,才能推动政治科教学向素质教育方向发展。
平等交往是初中政治课教学的本质定位在我国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主要表现为: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者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是不平等的教学方式,是"假教学"。教育学认为,教师是客体,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帮助学生自己找到结论,让学生以间接学习的形式了解并掌握经验的客体。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政治课教学中平等交往行为的必要性分析新课程政策下政治教师角色定位必须由"传授型"向"平等交往型"转变,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初中政治教师如果不能实现角色转变,那么他就无法承担新课程政策下的使命,也就无从做到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政策下要想实现政治教学的目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政治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才能体现平等交往,实现角色的转换。
在国外,这样的观点很流行:"孩子也是独立的人,因为他们比我们矮一些,所以我们应该蹲下来同他们说话。"能否蹲下来,与孩子在同一个高度上谈话交流,体现了我们是否尊重孩子,能否把孩子看成独立的人,也决定了我们的教育能否进入学生的心灵。
"蹲下来与孩子说话",要求我们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了解孩子,特别是了解孩子们的喜恶,并加以谆谆善诱。虽然衔接性不强,但从内容上讲,公民意识、爱国意识、国际观念、现代意识、创新意识、环境意识、心理素质等几方面的教育应一直贯穿其中。平等交往活动恰恰能组合衔接性不强的初中思想政治教学,让学生在互动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具体实施中要注意四个方面。
总之,初中思想政治课,基于其本身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学科知识教育与德育教育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这也就对初中思想政治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必须结合课程,进行不断的反思和总结,探索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平等互动中交流。这样,我们的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课才会既有生机活力,而又能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河北省永年县豆下乡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