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悟,即“有所感触而领悟”,它不是逻辑性极强的概念、判断和推理,而是建立在经验上的主体感情、心理体验。这种思维方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浓郁的东方感情。比较而言,西方人重逻辑和实证,东方人则重妙悟和直觉,古人读书向来不重分析重感悟,主张在积累中体悟做人和为文的可行之道。陶渊明在他的《五柳先生传》里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种“会意”便是感悟,感悟是一种直觉思维,它需要阅读主体具有全面的观念,能够于文章中明心见性,它与个人的知识积累、社会阅历、人生体验和个性气质都有很大的关系,这正如参禅悟道,全在个人修行。这是一种带有民族特色的素质。
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各省、市中考试卷也在考测学生的感悟能力,如2013年连云港市中考语文试卷第23题:“结合文本内容,探究‘幸福的玫瑰 ’的意蕴。”学生这道题的得分率偏低,这与平时的缺乏训练是有关系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也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营造一个美好和谐的语文课堂心境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情绪过分紧张时好主意是想不出来的,那时可能思维不清,判断失常或对自己的紧张摸不着头脑,学习兴趣减少,甚至出现“感情迟钝”的现象。相反,在一种身心放松的环境里,人们才更有灵气、悟性。
如何去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呢?这就需要教师本着尊重的态度,表情和蔼,口气亲切,善于消除学生紧张胆怯的心理,努力激励学生,使他们树立自信,积极思考,畅所欲言,使课堂出现一个又一个的亮点。下面是我教《窗》时的一段课堂实录:
师:“贬恶扬善”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这也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这篇文章不仅给予我们这样的感受,我想,它对我们在学习生活、待人处世上也一定会有许多启示。下面请同学们写出自己对文章的感悟。
(教师用红笔板书:感悟)(学生写作五分钟)
师:现在已经有许多同学想好了,这位同学先来。
生1:一扇小小的窗户,便能窥视出两个截然不同的灵魂。在美与丑、善与恶交织的现实世界里,我的心灵该接受怎样的洗礼呢?灵魂深处一个响亮而又坚定的声音回答我:是善良。
师:强调善良的重要性。噢,那位同学有点迫不及待了,好,你说。
生2:我认为做人要学会知恩图报,不能恩将仇报。
生3:我认为刚才那位同学的说法有失公允,她说一个人不能有自私的心理,我觉得是不妥当的。因为在特定的条件与环境下,每个人都会产生自私的心理,对于我们来说,重要的是产生自私心理的时候,能够克制自己,不让它发作。这篇文章就像一滴水,水滴虽小,反射的光芒却是五彩斑斓,而这篇小说短短一千多字,却提示了当今社会心胸狭隘的深刻问题,同时也揭示了要做靠窗口的人,不要做不靠窗口的人。(学生鼓掌)
师:你很有魄力,能勇敢地陈述不同的见解。还有哪位同学再来谈谈?
生4:我想文章说明了人不管做什么事,心胸要开阔,做人要光明磊落,坦坦荡荡,否则你得到的也一定是一堵光秃秃的围墙,你将后悔莫及。
师:你讲的话非常具有哲理——“你将得到的也一定是一堵光秃秃的围墙”,真是言简意赅。还有谁要说?
生5:窗,只是一扇平常的窗,它的跟前虽然是一堵墙,但是它在品德高尚人的眼里,就会变成赏心悦目的画卷,而心境卑劣的人,却只能从窗中看到无限的悲凉与悔恨。
师:你用的语言非常生动,对比鲜明。哪位同学最后说说?
生6:文章作者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反映人类心灵美与丑的窗,用离窗病人的丑恶衬托靠窗病人的高尚。那位眼见得同伴死去,却毫不动心的离窗病人,直到他见到了那堵光秃秃的墙,才有“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之感,但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也只有空守一房,这样寂寞、自悔下去。虽然我对他埋怨的同时也有点可怜,可怜他的私欲战胜了人类本性的善良,但我始终认为“与人以实,虽疏必密;与人以虚,虽戚必疏”。另外,我当堂写了一小诗(同学们期待的目光):一扇窗户一堵墙,两个病人两张床,三更归梦三更去,四点回忆四点思。(全班热烈鼓掌)
因为我在教学中注意了对学生的肯定、鼓励,使课堂气氛一直处于融洽、活跃中,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发言可谓是异彩纷呈,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博得了听课老师们的好评。
我不仅注意小说体裁的感悟,几乎对于每篇课文,我都设计了这一教学环节。当教师激情澎湃地授课,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踊跃地各抒己见,这时教师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教师,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学生,师生、生生互动,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整个课堂其乐融融,生成不断,高潮迭起,从而达到和谐快乐的理想境界。在持之以恒的感悟训练中,同学们不仅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更全面深入地思考课文,有效地提升了感悟能力,不仅学习了知识,丰富了自身情感,而且反照内心,洗涤了灵魂,陶冶了情操,塑造了美的心灵,这样才真正实现了人文教育。
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各省、市中考试卷也在考测学生的感悟能力,如2013年连云港市中考语文试卷第23题:“结合文本内容,探究‘幸福的玫瑰 ’的意蕴。”学生这道题的得分率偏低,这与平时的缺乏训练是有关系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也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营造一个美好和谐的语文课堂心境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情绪过分紧张时好主意是想不出来的,那时可能思维不清,判断失常或对自己的紧张摸不着头脑,学习兴趣减少,甚至出现“感情迟钝”的现象。相反,在一种身心放松的环境里,人们才更有灵气、悟性。
如何去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呢?这就需要教师本着尊重的态度,表情和蔼,口气亲切,善于消除学生紧张胆怯的心理,努力激励学生,使他们树立自信,积极思考,畅所欲言,使课堂出现一个又一个的亮点。下面是我教《窗》时的一段课堂实录:
师:“贬恶扬善”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这也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这篇文章不仅给予我们这样的感受,我想,它对我们在学习生活、待人处世上也一定会有许多启示。下面请同学们写出自己对文章的感悟。
(教师用红笔板书:感悟)(学生写作五分钟)
师:现在已经有许多同学想好了,这位同学先来。
生1:一扇小小的窗户,便能窥视出两个截然不同的灵魂。在美与丑、善与恶交织的现实世界里,我的心灵该接受怎样的洗礼呢?灵魂深处一个响亮而又坚定的声音回答我:是善良。
师:强调善良的重要性。噢,那位同学有点迫不及待了,好,你说。
生2:我认为做人要学会知恩图报,不能恩将仇报。
生3:我认为刚才那位同学的说法有失公允,她说一个人不能有自私的心理,我觉得是不妥当的。因为在特定的条件与环境下,每个人都会产生自私的心理,对于我们来说,重要的是产生自私心理的时候,能够克制自己,不让它发作。这篇文章就像一滴水,水滴虽小,反射的光芒却是五彩斑斓,而这篇小说短短一千多字,却提示了当今社会心胸狭隘的深刻问题,同时也揭示了要做靠窗口的人,不要做不靠窗口的人。(学生鼓掌)
师:你很有魄力,能勇敢地陈述不同的见解。还有哪位同学再来谈谈?
生4:我想文章说明了人不管做什么事,心胸要开阔,做人要光明磊落,坦坦荡荡,否则你得到的也一定是一堵光秃秃的围墙,你将后悔莫及。
师:你讲的话非常具有哲理——“你将得到的也一定是一堵光秃秃的围墙”,真是言简意赅。还有谁要说?
生5:窗,只是一扇平常的窗,它的跟前虽然是一堵墙,但是它在品德高尚人的眼里,就会变成赏心悦目的画卷,而心境卑劣的人,却只能从窗中看到无限的悲凉与悔恨。
师:你用的语言非常生动,对比鲜明。哪位同学最后说说?
生6:文章作者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反映人类心灵美与丑的窗,用离窗病人的丑恶衬托靠窗病人的高尚。那位眼见得同伴死去,却毫不动心的离窗病人,直到他见到了那堵光秃秃的墙,才有“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之感,但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也只有空守一房,这样寂寞、自悔下去。虽然我对他埋怨的同时也有点可怜,可怜他的私欲战胜了人类本性的善良,但我始终认为“与人以实,虽疏必密;与人以虚,虽戚必疏”。另外,我当堂写了一小诗(同学们期待的目光):一扇窗户一堵墙,两个病人两张床,三更归梦三更去,四点回忆四点思。(全班热烈鼓掌)
因为我在教学中注意了对学生的肯定、鼓励,使课堂气氛一直处于融洽、活跃中,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发言可谓是异彩纷呈,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博得了听课老师们的好评。
我不仅注意小说体裁的感悟,几乎对于每篇课文,我都设计了这一教学环节。当教师激情澎湃地授课,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踊跃地各抒己见,这时教师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教师,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学生,师生、生生互动,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整个课堂其乐融融,生成不断,高潮迭起,从而达到和谐快乐的理想境界。在持之以恒的感悟训练中,同学们不仅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更全面深入地思考课文,有效地提升了感悟能力,不仅学习了知识,丰富了自身情感,而且反照内心,洗涤了灵魂,陶冶了情操,塑造了美的心灵,这样才真正实现了人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