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对嘉峪关关城的影响及其掏蚀机理研究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zhang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嘉峪关关城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主宰,自古为河西第一隘口,关城从初建到落成经历了178年的时间。关城的历史作用及文化价值在历经沧桑后的今天更是被后人所重视,虽然它巍峨依旧,却略见衰老,裂缝、倾斜、剥落、掏蚀、坍塌等对城关保护造成威胁,显然掏蚀基础的病害更是直接危害着它的生命,研究迫害机理已经迫在眉睫。西北地区的气候是其病害的直接根源,风沙吹蚀、光照及水和水中晶体的冻融循环、下渗、侵蚀等,单独或复合作用直接影响着关城墙体的迫害程度。本文从气候特点出发,分析关城城墙的病害特点,尤其对掏蚀现象的机理进行对比分析,并对监测掏蚀现象的工作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嘉峪关;关城保护;文物病害;掏蚀机理
  [中图分类号]K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7)20-0062-03
  一、嘉峪关关城历史渊源
  嘉峪关关城在嘉峪关市区西5公里处的嘉峪山上,关城两翼的长城横穿沙漠戈壁,向北7.5公里连黑山悬壁长城,向南7.5公里接长城第一墩,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主宰,自古为河西第一隘口。
  嘉峪关自明洪武五年(1372)首筑土城,历经178年建造而成。据史书记载,嘉峪关“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关可守也”。明弘冶八年(1495),肃州兵备道副使李端澄主持在西罗城嘉峪关正门修建嘉峪关关楼。又过了11年,明正德元年(1506)八月至次年二月,李端澄又按照先年所建关的样式、规格,修建了内城光化楼和柔远楼,同时还修建了官厅、仓库等附属建筑物。嘉靖十八年(1539),尚书翟銮视察河西防务,认为这里必须加强防务,于是大兴土木加固关城,并在关南、关北修筑两翼长城和烽火台等。嘉靖二十八年(1549),巡抚杨博、兵道副使王仪展筑城垣,添筑敌楼、角楼、墩台等,还夯筑了外城墙,在外城墙外开挖城壕。至此,一座规模宏大、建筑雄伟的关城屹立于茫茫戈壁之上,宛如一条游龙盘旋在西去的要塞,牢牢地扼守在民族的疆土之上。
  二、嘉峪关气候特点及对关城的影响
  嘉峪关属于北半球非季风气候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周边全部为茫茫戈壁。气候特点对关城的影响有很多方面,其中最基本、最频繁的因素就是湿度、温度和光照。嘉峪关地区具有海拔较高,气候极端干旱,降雨量少,降雨量变化大,降雪量少,且多为暴雪,暴雪大量堆积,天气严寒,极难融化,且雪融化后多会结冰,温差悬殊,湿差大,风沙活动频繁,夏天日照时间长,日照强度大,冬天日照时间短等特点,常有风速超过5 米/秒的“起沙风”,几乎全年都受大风的影响,甚至最大风速可达12级。据酒泉气象站50年(1935~1985年)间气象记录得知,嘉峪关全年日照平均为3000.2小时,日照率平均为69%,太阳辐射度年总量为145.6千卡/毫米2,年平均气温在6.7~7.7℃,年平均降水量为85.3毫米,年平均蒸发量为2114.3毫米(20厘米蒸发器实测蒸发量),年平均相对湿度为46%,年平均风速为2.4米/秒,年平常风力为3~4级。
  由此可见,气候对关城的影响一方面是夏季多暴雨、暴风、暴晒,暴雨后墙体表面及内部湿度变化幅度很大,尤其是基础部位,长时间遭受冷热、干湿交替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水分附带晶体下渗,冷热交替,产生严重的龟裂、剥落现象。暴风作用使关城墙体单面受力风蚀,再同水及水中结晶体腐蚀墙体底部,使墙体出现剥落、倾斜、坍塌等。暴晒作用使墙体表面温度骤然升高,内外温差较大,墙体体积变化不一,使墙体出现开裂、内外分层、墙体表面剥蚀等现象,且内部结构失去保护层,极易遭受侵蚀破坏。
  另一方面,冬季干燥而且寒冷的气候条件,客观上促进土体干湿、冻融灾害的产生,从而造成土体结构松弛,形成崩解破坏。当然墙体根部、病害处长期积雪,对长城的迫害也是很致命的。嘉峪关地区冬季寒冷,积雪堆积层加厚难以融化,造成了长城底部干湿作用频繁,冷热交替,内部晶体作用频繁的特点,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基础酥碱、剥落等破坏。积雪融化周期过大,融化后多结冰以固态形式存在,体积变化较大、强度增大使墙体出现毛细裂缝,久而久之出现基体崩破等病害。嘉峪关地区又是多风地区,风沙频繁,风力强,风多为定向风,且具突发性,风沙强烈作用墙体的单一面,随着时间的推移,风蚀单面墙体,墙体出现风化、剥蚀等病害现象。
  除此之外,干旱、少雨、晴天多的气候特点,对长城遗址的破坏还有降雨冲刷破坏、太阳辐射作用,氧化作用、溶蚀作用、水解作用、水化作用以及生物化学作用等一系列较为活跃和强烈的分化作用。以上情况直接或间接了造成遗址表面片状剥离、裂缝、酥碱、掏蚀和坍塌等病害的发育。
  三、关城墙体基础掏蚀现象机理研究
  (一)关城墙体病害特征
  经过常年累月的气候作用,关城呈现出了众多病态特征,有裂缝、剥落、倾斜、分层、掏蚀、坍塌等病害,如下图所示:
  图1为关城外城北墙裂缝、倾斜的病害图。图2为东闸门处烽火台基础掏蚀、墙体剥落、裂缝的病害图。
  图3、图4为北甬道墙体基础掏蚀、剥落的病害图。
  图5、图6为北甬道西侧墙体剥落、裂缝、掏蚀的病害情况图。
  图7为南甬道外墙坍塌、裂缝图。图8为北甬道内墙内侧剥蚀分层病害现象图。
  图9为马道旁墙体剥落、倾斜、裂缝、掏蚀图。图10为南闸门烽火台夯土病害情况图。
  (二)关城掏蚀失稳机理对比研究
  从上图可以看出,关城的保护已经迫在眉睫,尤其是基础失稳现象上尤为严重,此类病害更是造成墻体剥落、倾斜、坍塌的罪魁祸首。所以研究基础机理更是当务之急。
  图11、图12为北甬道内墙两面墙体受风力、日照掏蚀程度的比较图。图11为受风面,图12为背风面且常年受日照的影响。比较可知,图11墙体的基础掏蚀情况较为严重,图12墙体表皮翘起、脱落现象较为严重,但图12中基础掏蚀现象也依然存在。由此可以看出风力对墙体的掏蚀作用较其他因素相对活跃。   图13、图14为南甬道内墙两面墙体受风力掏蚀程度的比较图。图13为受风面,图14为背风面且常年受日照的影响。图中受风面掏蚀情况较背风面掏蚀相对严重。比较可知,风力对墙体的掏蚀作用非常严重。
  图15为嘉峪关门前的城墙,图16为南闸门处烽火台。两图中的病害特征都是受风力和光照共同影响的结果,墙体掏蚀、裂缝、剥落等病害情况都很严重。
  图17、图18为南甬道外墙(左)与内墙(右)的比较图。右图为常年光照面。图17墙体出现风化、坍塌、剥落、裂缝等病害,图18中墙体的病害情况相对较轻。
  图19、图20为东闸门内(右)外(左)侧墙体水溶结晶体导致的墙体外部酥碱变质、变形、变性、软化的比较。东闸门地势为内高外低。比较可以看出,图19腐蚀现象较为严重。说明水及水中的结晶体对墙体的迫害作用也很大。
  (三)夯土长城墙体根基掏蚀失稳机理结论
  由以上图示的比较可以看出,嘉峪关关城墙体根基掏蚀失稳现象是在风、雨、水、盐、日照、温度等的单独或组合作用下,不断使基础内、外部酥碱变质、变形、变性、软化、掏蚀凹进而形成的一中病害特征。在嘉峪关干旱、少雨、晴天多的气候环境下,这种掏蚀现象是一种极其普遍的墙体病害特征,包括风力掏蚀、水力掏蚀、光照掏蚀、冻融掏蚀和坍塌掏蚀等。风力掏蚀是在长期单一方向、强烈、突发性等的暴风作用下墙体出现基础风化、剥落、掏蚀凸进的现象。水力掏蚀是暴雨、暴雪后经过冲刷的墙体内外湿差较大,水分溶化土体中的结晶体,下渗、溶解体积变化,使基础酥碱、变性,出现掏蚀的现象。光照掏蚀是指关城墙体在强烈光照作用下内外温差变化较大,外部墙体温度极高,出现表层翘起、突出、裂缝的现象。冻融掏蚀是指暴雨、暴雪之后墙体水分大量向基础富集,加之冬季较长,温度低,尤其是暴雪后,墙体根部雪量堆积较多,融化周期长,使基础部位墙体不断经受冻融作用,产生酥软、变性现象。坍塌掏蚀是指土遗址在其他外力作用下引起坍塌,造成根基等局部悬空,加之重力、振动等因素使坍塌规模加大的现象。在这些因素中迫害最严重、最频繁的就是风力和光照掏蚀了。嘉峪关关城墙体底部多采用夯土筑成,具有较为明显的夯筑层理,显然各个夯层之间的连接较为薄弱,根部悬空导致底部夯层与其上一夯层基本分离,成为悬臂式夯土层。而夯土的抗折强度本身较低,已发生弯折破坏,进而加剧掏蚀作用,依次逐层破坏,直至整个墙体失稳倒塌。
  四、对监测掏蚀的一些思考
  笔者认为,首先,应及时监测找出墙体掏蚀的根源,尽量避免二次或多次掏蚀。其次,对掏蚀墙体外漏部分进行预警监测,并对危险墙体及时维修。再次,冬季恶劣气候下及时处理积雪、冰冻及其他一些迫害状况,并在处理过程中监测墙体内外部干湿、温度、强度等变化情况。最后,建立、健全墙体排水设施,监测墙体各个部位水分和结晶体含量,并定时监测二者的变化情况,汇总、对比相关数据,得出晶体浓度对墙体迫害的强烈程度。
  [参考文献]
  [1]张晓东.嘉峪关城防研究[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3.
  [2]张晓东,张斌.嘉峪关关城现状调查及病害初步分析研究[J].敦煌研究,2009,(6).
  [3]王旭东,石玉成,劉琨.夯土长城墙体掏蚀失稳机理研究[J].西北地震学报,2011,(S1).
  [4]赵海英,魏厚振,胡波.夯土长城的主要病害[A].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2006.
其他文献
[摘要]维摩诘形象最早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隋唐及其以后历代都有所体现,其从魏晋时期带有少数民族特征的胡人居士形象到南朝逐渐转变为汉化的汉族名士形象,而且魏晋时期与南北朝时期的维摩诘形象都存在差异。本文从维摩诘服饰角度入手,结合当时社会环境和政治状况,详细论述了魏晋与南朝维摩诘形象在服饰上的变化,同时把维摩信仰与维摩诘服饰结合起来,说明维摩诘在中原受到士族名流推崇的原因;把维摩诘服饰与同时期的士
通过对嘉峪关境内夯土长城现存状况进行调查,发现长城及独立墩台存在基础掏蚀、风化酥碱、局部坍塌、雨水冲蚀、冻融循环等病害,其本身的构筑方式加上降雨等的共同作用是引发
[摘要]裕固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的一员,也是甘肃独有的三个少数民族之一,遗留有很多的民族民俗文物。肃南县民族博物馆承担着对裕固族民族民俗文物的保护传承工作,在裕固族民族民俗文物的保护、研究、宣传、教育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对裕固族民族民俗文物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应对措施等加以浅述。  [关键词]裕固族;民族民俗文物;文物保护  [中图分类号]G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
本文借助X-射线应力仪,采用半高宽中点及高斯曲线定峰方法,测量SiCW/6061Al复合材料基体中的热错配应力,结果表明,高斯曲线具有较高的定峰精度,是复合材料X-射线应力测量中的理想定峰方法。
这首小诗让我又想起漫步在卢塞恩的日子。有些地方,总是在离开以后,变得更加清晰,因为曾在回忆的酒窖中反复发酵,更觉回味无穷……  温柔之夜  我们抵达时,是傍晚。晚饭后,沿着卢塞恩湖畔漫步,夕阳正恋恋不舍地离去,远处的皮拉图斯山散发出宁静、恬淡的美,镜湖也像刚参加完盛会的少女,卸下了灿烂的妆容,和群山一起静默着,似乎仍在回想白日的余韵。  风景朦胧,如即将睡去的花蕾。岸边的露天座椅上,觥筹交错的是喧
本文根据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新的教学要求,讨论了一些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的问题,并从实际出发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使用VBA编写计算机考试模板,使学生能在计算机上进行考试。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设计高职教材,要突出实践性,同时还要具有新颖性和吸引性,最终的目的是适合高职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培养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达
<正> 《易&#183;讼&#183;九二》爻辞的原文是:“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虽仅十四个字,用语又不甚简古,但研究《易经》的学者对它的理解却存在着颇多分歧。仅从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