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谈关键词,强化课堂生成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zhichaon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通俗地说,就是指在教材中那些具有重要意义的字词。对于聋哑学校学生而言,教者善于抓住具体关键字词,通过体态语的引导,不仅能让课堂整体结构明显、思路清晰,还能更好促使课堂精彩生成,真正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这里,笔者以散文教学为例,着重谈谈关键词教学在聋校散文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妙用。
  一、巧用关键词,导入课堂中心
  散文强调形散神不散,但是课堂教学却不能散漫,而是需要中心,需要有的放矢。新课程教学强调创新,强调教师突破常规,创造性进行教学。在散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关键词为切入点,紧扣课堂教学中心。这不仅能拓展聋哑学生的思维,更重要的是还能提高聋校课堂的教学境界。
  比如,在具体学习《小石潭记》这一课时,笔者就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关键字眼“小”来赏析。先朗读熟悉内容,然后尝试找出相关例句来证明其“小”。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提问: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小石潭的“小”?很快就有学生回答,比如“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全石以为底”“潭中鱼可百许头”“四面竹树环合”等等。如能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它们都从不同侧面写出了石潭的“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旁征博引,精彩生成不断。可见,在散文教学中,扣住关键词,不仅能打破散文常规教学,而且还能给学生带来一种新鲜感、一种灵感、一种乐趣。
  二、巧用关键词,整合教学内容
  在散文教学中,用关键词串起整个教学,不仅让课堂教学变得紧凑,更重要的是还能突出重点。对课文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适当取舍,才能真正引导聋哑学生品出语文的韵味,让整个语文课堂充满诗意。
  比如,学习《孤独之旅》这一篇课文,笔者就在题目中选择了关键词“孤独”,不仅创造性地导入了一首孤独小诗,将整个课文情节内涵融为一体,而且还将“孤独”一词延伸,以“孤独是一种状态,需要慢慢地面对它的真实”一句拓展思路,引导学生慢慢去体会,去品析,去感受主人公杜小康那种孤独的寂寞以“孤独是一桩邂逅,需要美美地咀嚼它的甜蜜”这一句引导学生慢慢回味,感受杜小康的那一种甜蜜,让学生感受了一次孤独之旅,体会到真正的人生是能够在孤独中走出来的。可见,在聋哑课堂教学中,引导孩子巧用关键词,助其进行搭建结构,可实现以点带面、“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三、巧用关键词,挖掘文章主旨
  陈钟梁老师说过:“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一篇课文的主旨、深层含义,往往不是显而易见的,它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仔细品味,走进文字背后隐藏的深处,挖掘“关键词”,从而真正引导聋哑学生与文本进行多层次、有深度的交流与对话。
  比如,《醉翁亭记》这一课,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乐”做文章,进一步引导学生品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然后分别讨论山水之乐、醉翁之乐。学生会发现很多是山水之乐,比如四时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等等,然后再过渡到太守之乐,最终达到众人之乐。从这一层面上来分析,就会发现,课文结构很清晰,是围绕“景”——“人”——“情”三部分来写的。其中,太守的“醉”只是表象,“乐”才是根本。通过“乐”,教师引导学生层层剖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而最终感悟到“与民同乐”这个课文主旨。
  四、巧用关键词,拓宽文本内涵
  很多时候,关键词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隐藏于文段、句子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最为关键的是围绕关键词前后的语言文字,反复揣摩,通过关键词这一桥梁对课文词语、主旨进行品析,从而努力挖掘出文本的真正内涵。
  比如,学习《秋天的怀念》这一课,为了着重引导聋哑学生理解母亲对孩子说的一句话“好好儿活”,我先出示该段“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引导学生读读、议议、说说,再回头来读读“好好儿活”,就会感到“活”着应该默默无闻,平平淡淡。虽然这一段描写菊花很简单,很质朴,但是却把菊花在秋天的样子给描绘了出来。聋哑学生正是通过对菊花的品读,感悟到人生不一样的精彩。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正是因为他们从关键字词人手,面对菊花,展开无穷无尽的想象,把花与人对接,最终才感悟到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内涵。
  诚然,关键词不唯一,也许不同的人解读,就会得出不一样的关键词。但是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要想真正关注生成,强调精彩,就必须引导聋哑学生真正深入课文,紧扣关键词,从而提纲挈领,牵起整个课文解读。在具体解读过程中引导他们进行多元思维发散.进行创新赏析,在学生灵感的相互碰撞中引发精彩的生成。
其他文献
《鸟语》一文是苏教版四下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文中丰富的“鸟语”令作者遨游在想象的世界中,又在诗化的语言中与鸟儿进行“对话”,押韵、对仗的句式,轻快、明朗的节奏,学起来饶有趣味。  既然题为“鸟语”,就务必要抓住鸟儿的语言来研读思考。不难发现,作者用详略结合的写作手法构文,但无论是详写的布谷鸟和喜鹊,还是略写的燕子、大雁等鸟类,作者都旨在告诉孩子们自己在鸟儿身上所获得的启示以及作者爱鸟的情感。  
期刊
一首乐曲的前奏,如果创作得好就能激起欣赏者想要听下去的欲望。课堂导入就是一节课的序曲,导入设计能否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直接关系到整堂课教学效果的好坏。  一、巧激趣,开启心灵的闸门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伊始,我们就要采取一切可能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  1.玩小游戏,妙趣横生  游戏是小学生喜
期刊
一条普通的鱼,在技艺高超的厨师手中,可以变幻成若干种美味:用鱼头煲汤,削鱼肉做各类炒菜,揭鱼皮煮羹,刮鱼鳞做凉冻……一条鱼,制作手法无外乎煎、炒、煮、炖,味道及其营养却大有不同,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之所以能如此鱼尽其用,我想这离不开厨师对食材的把握和他丰富的创造力。若把语文教材也当作是条鱼,我们通过认真钻研,正确地理解、把握教材,然后站在学生的立场,从不同的角度去开发、使用教材,那么,我们的语文
期刊
每个小小心灵,都是一个宏大世界,和孩子一起去观察,去感受,去表达,去交流——对我而言,是幸福而甜蜜的事儿。  让孩子们亲身经历,直接参与“作文现场”,成为活动的主人、作文的主人,从而情动辞发、情生成文,是我真心追求的目标。  一、冠以新意,“锤”出一朵奇葩  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曲径才能通幽,曲折才能生姿。”往往富有创意的活动设计,能刺激学生大脑,启迪学生心智,激励学生“我要写”“我能写”“
期刊
第一课时在语文教学中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正确处理好第一课时能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能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能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现结合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顾茅庐》第一课时的教学,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感受。  一、让好的开端成为奠基石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第一课时,学生刚刚接触一篇新的课文,能否拨动学生
期刊
《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故事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即便是孩子,故事内容也能轻松读懂。但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这则故事的道理,必须让学生跟随农夫完整、真实地体验这个“揠苗助长”的过程,在一笑过后,品出其中的滋味,这样道理才会植入学生的心田,才会为学生们以后的人生路指明方向。  于是,在教学中,我紧扣字词教学,借助它们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寓意。  一、以词悟其神  对中年级的阅读教学,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充分关注文
期刊
相比文学作品而言,议论文教学略显枯燥。传统教学概括起来就是两句话:一是三要素,即论点、论据、论证方式;二是三段论,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那么,怎样让议论文也能上出品位、上出情操呢?笔者以周国平的《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这篇文章为例,试作简要分析。  一、于“议”中寻找教学起点  从思想性来分析,这篇文章可以划归为思想类议论文,这对学生的理解来说更有难度,前提是让学生知道需要学什么。因而,教学
期刊
课堂教学,是由“教”与“学”两方面构成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然而,过去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强调和重视教师的教法,却忽略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忽略了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课堂教学,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  现在,“教会学生学习”已经成为教学理论界的共识,“关于方法的知识,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探讨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更有其普遍意义。而本文仅就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学习方法作初步探讨。  一、朗读
期刊
今天,语文教育界提出“教学评一致性”的观点,值得每一位语文老师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怎样的课堂才算是有效的呢?我认为,只有达到“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才能称得上是有效的。  近日,我三次执教初一《贝壳》一文,不断地让同行评判,不停地白我反思,以求完善,这让我深深体会到上好一堂课是多么不易,十几个昼夜的辛勤努力,换来我对语文教学全新的认识,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让我犹如凤凰涅檗,获得重生。我仔细写下三堂课
期刊
“儿童之于童话,犹如鱼之于水。”童话是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通过丰富的幻想、想象和夸张的手法,用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浅显易懂的语言文字反映社会生活,扬善抑恶,达到教育目的的。孩子们的童年是美好的、天真的、烂漫的,童话故事之所以对孩子们有着磁石般的吸引力,是因为孩子们热衷于幻想,喜欢把白己天真幼稚的感情投入到周围有生命或无生命的事物中去,这种拟人的思维方法与童话的表现手法不谋而合,特别符合低年级儿童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