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水针;腰椎;综合征;中药
中图分类号:R681.5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8-0042-02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疾病,在腰腿痛患者中占有相当比例,女性多见,尤以青壮年体力劳动者多见,严重影响其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在赵永祥老师指道下,近年来采用中药水针综合治疗该病取得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98例,男40例,女58例;年龄22~76岁,平均42岁;有外伤史者33例,无明显诱因者65例;单纯腰痛67例,腰痛伴大腿后外侧痛19例,伴大腿前内侧疼痛者12例;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25 a。
1.2症状与体征腰部或腰臀部弥散性疼痛,疼痛可向大腿前外侧及腘窝处扩散,或痛涉大腿内侧,但一般很少超过膝关节,疼痛常在弯腰做事时加剧,急性发作期患者翻身及行走均感困难。全组第三腰椎横突尖端均有明显压痛,39例伴腰肌紧张,23例局部可触及软组织硬结并引起患侧下肢外侧膝以上反射痛,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加强试验阴性。本组均摄X线片(19例伴大腿后外侧痛者加做腰椎间盘CT排除腰椎间盘突出症),显示正常者42例,腰椎生理曲度变直者36例,腰椎侧弯者25例,第三腰椎横突较长者26例,伴骨质增生者51例。
1.3治疗方法患者取俯卧位,在第三腰椎横突尖部找准压痛点及其结节状、条索状等痛性反应物,取2%利多卡因2 mL、当归注射液6 mL、维生素B12注射液2 mL、10%葡萄糖液5 mL混匀后于第三腰横突尖部压痛点垂自进针,患者感觉有明显针刺感后,回抽无回血后注入药液15 mL。注射结束后施加手法松解,医者先用按推揉等手法施术于两侧腰肌(以患侧为重点),以及患侧臀部、大腿后侧;重点点揉弹拨第三腰椎横突尖端及其痉挛性结节,手法由浅入深、由轻到重。若手法松解效果不佳,可施加小针刀松解治疗。用龙胆紫做标记,常规消毒铺巾,术者戴无菌手套,术者左手拇指压在标记压痛处,右手持针刀,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紧贴左手拇指指缘快速垂自进针刀,当小针刀刀口接触骨面时,滑向横突边缘进行纵行切割剥离3次~5次,感觉肌肉与横突间有松动感,即表示粘连已全部松解,可迅速出针用棉球压迫针孔片刻,外敷创可贴。如住院患者术后24 h后可采用立式TDP治疗仪直接照射腰部疼痛部位表面皮肤,照射温度与距离以患者皮肤微红、感觉舒适为宜。每日1次,每次照射时间为30 min。术后3 d~5 d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以增强肌力并可防止再次粘连。
2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2.1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优良: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腰部活动正常,恢复正常工作,随访无复发;好转: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劳累后局部轻微疼痛,休息后可缓解,能从事一般工作;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变化。
2.2治疗结果本组98例中,优良81例,占82.7%;好转15例,占15.3%;无效2例,占2%。总有效率98%,优良率82.7%。
3讨论
第三腰椎为腰部活动的中心,活动度大,横突最长,有腰大肌、腰方肌起点,并附有横突间肌、横突间韧带以及腹横机、背阔肌的深部筋膜等软组织。当腰部前屈、后伸、旋转时,腰腹部肌肉强力收缩,该处所承受的拉力最大,故第三腰椎横突上方附着点的肌肉、筋膜等易被牵拉损伤形成慢性炎症,导致肌纤维变性,日久形成瘢痕粘连和挛缩,导致局部代谢障碍,代谢致痛物质堆积,从而发生疼痛。当炎症波及邻近的腰段脊神经后支外侧,则会产生腰臀腿等相关部位的疼痛。由于第三腰椎横突端后方紧贴着第二腰神经根的后支[2],当前屈及向对侧弯腰时,该后支被横突挑起或受急慢性炎症刺激而引起该神经支配区痛、麻感;也能牵涉到第二腰神经前支引起臀部及大腿前侧放射性疼痛。第三腰椎横突前方深面有腰丛神经的股外侧皮神经干通过,并分布到大腿外侧及膝部,因此当如横突过长、过大或伴有纤维织炎时,能使该神经受累并出现股外侧皮神经痛。中医学认为本病属“痹证”范畴,认为该病病机属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筋骨失健,不耐劳作,若长期劳损或在劳损基础上复感风寒湿邪,或不慎外伤,易致血脉瘀滞,经络痹阻,不通则痛。
中医治则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急性期以活血化瘀,疏经通络止痛为法,迅速缓解疼痛症状;缓解期配合口服补肝肾强筋骨的中药制剂以巩固疗效。笔者采用中药水针注射治疗,与封闭不同的是不使用激素,避免了激素的不良反应,可以多次治疗以进一步提高远期疗效。当归注射液有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的作用,让药物直达病所,加速局部代谢致痛物质的排泄,起到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维生素B12营养神经;高糖取高渗透压脱水消肿的作用,并通过机体代谢在局部提供能量;利多卡因能缓解疼痛,解除原发病对人脑皮层的异常兴奋刺激。各种作用综合起来有助于消除第三腰椎横突周围致痛因素的刺激和痉挛腰肌对脊神经后支及血管的卡压,使局部血运及代谢改善,加速损伤组织的修复。腰部手法按摩可以松解病灶区的粘连及缓解腰部肌肉的痉挛,恢复脊柱力学平衡。小针刀除直接剥离粘连外[3],还有一种机械性刺激,这种刺激作用可使局部组织活动能力增加,小血管扩张,加快血液-淋巴液循环,促进局部新陈代谢。可使本病的临床疗效显著提高[4]。TDP俗称“神灯”,其电磁波发射极在一定温度的作用下,可以使治疗部位局部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新陈代谢加快,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药物更好地被吸收利用,此外它还可以促进细胞的再生能力,加速受损组织的修复,从而达到消炎镇痛的功效。腰背肌锻炼这一环节如今仍不被临床重视,然“腰肌不强,腰痛不绝”,这一观点却早已被临床所证实和认可。因此,通过功能锻炼使腰背肌逐渐强健,形成自身的肌肉腰围,以保持脊柱内外平衡,使腰部能承受较重负荷而不再受损,这是日后腰痛再发与不再发的关键环节。然腰背肌功能锻炼贵在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日久则必效。
参考文献:
[1]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2]王汉琴,王配军,陈家强,等.腰椎横突的应用解剖[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1,19:3.
[3]朱汉章.针刀医学原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社,2002:653.
[4]唐汉武,黄承军,徐敏,等.针刀结合局部封闭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病例对照研究[J].颈腰痛杂志,2011,32(6):477.
(收稿日期:2013-05-02)
中图分类号:R681.5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8-0042-02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疾病,在腰腿痛患者中占有相当比例,女性多见,尤以青壮年体力劳动者多见,严重影响其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在赵永祥老师指道下,近年来采用中药水针综合治疗该病取得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98例,男40例,女58例;年龄22~76岁,平均42岁;有外伤史者33例,无明显诱因者65例;单纯腰痛67例,腰痛伴大腿后外侧痛19例,伴大腿前内侧疼痛者12例;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25 a。
1.2症状与体征腰部或腰臀部弥散性疼痛,疼痛可向大腿前外侧及腘窝处扩散,或痛涉大腿内侧,但一般很少超过膝关节,疼痛常在弯腰做事时加剧,急性发作期患者翻身及行走均感困难。全组第三腰椎横突尖端均有明显压痛,39例伴腰肌紧张,23例局部可触及软组织硬结并引起患侧下肢外侧膝以上反射痛,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加强试验阴性。本组均摄X线片(19例伴大腿后外侧痛者加做腰椎间盘CT排除腰椎间盘突出症),显示正常者42例,腰椎生理曲度变直者36例,腰椎侧弯者25例,第三腰椎横突较长者26例,伴骨质增生者51例。
1.3治疗方法患者取俯卧位,在第三腰椎横突尖部找准压痛点及其结节状、条索状等痛性反应物,取2%利多卡因2 mL、当归注射液6 mL、维生素B12注射液2 mL、10%葡萄糖液5 mL混匀后于第三腰横突尖部压痛点垂自进针,患者感觉有明显针刺感后,回抽无回血后注入药液15 mL。注射结束后施加手法松解,医者先用按推揉等手法施术于两侧腰肌(以患侧为重点),以及患侧臀部、大腿后侧;重点点揉弹拨第三腰椎横突尖端及其痉挛性结节,手法由浅入深、由轻到重。若手法松解效果不佳,可施加小针刀松解治疗。用龙胆紫做标记,常规消毒铺巾,术者戴无菌手套,术者左手拇指压在标记压痛处,右手持针刀,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紧贴左手拇指指缘快速垂自进针刀,当小针刀刀口接触骨面时,滑向横突边缘进行纵行切割剥离3次~5次,感觉肌肉与横突间有松动感,即表示粘连已全部松解,可迅速出针用棉球压迫针孔片刻,外敷创可贴。如住院患者术后24 h后可采用立式TDP治疗仪直接照射腰部疼痛部位表面皮肤,照射温度与距离以患者皮肤微红、感觉舒适为宜。每日1次,每次照射时间为30 min。术后3 d~5 d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以增强肌力并可防止再次粘连。
2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2.1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优良: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腰部活动正常,恢复正常工作,随访无复发;好转: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劳累后局部轻微疼痛,休息后可缓解,能从事一般工作;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变化。
2.2治疗结果本组98例中,优良81例,占82.7%;好转15例,占15.3%;无效2例,占2%。总有效率98%,优良率82.7%。
3讨论
第三腰椎为腰部活动的中心,活动度大,横突最长,有腰大肌、腰方肌起点,并附有横突间肌、横突间韧带以及腹横机、背阔肌的深部筋膜等软组织。当腰部前屈、后伸、旋转时,腰腹部肌肉强力收缩,该处所承受的拉力最大,故第三腰椎横突上方附着点的肌肉、筋膜等易被牵拉损伤形成慢性炎症,导致肌纤维变性,日久形成瘢痕粘连和挛缩,导致局部代谢障碍,代谢致痛物质堆积,从而发生疼痛。当炎症波及邻近的腰段脊神经后支外侧,则会产生腰臀腿等相关部位的疼痛。由于第三腰椎横突端后方紧贴着第二腰神经根的后支[2],当前屈及向对侧弯腰时,该后支被横突挑起或受急慢性炎症刺激而引起该神经支配区痛、麻感;也能牵涉到第二腰神经前支引起臀部及大腿前侧放射性疼痛。第三腰椎横突前方深面有腰丛神经的股外侧皮神经干通过,并分布到大腿外侧及膝部,因此当如横突过长、过大或伴有纤维织炎时,能使该神经受累并出现股外侧皮神经痛。中医学认为本病属“痹证”范畴,认为该病病机属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筋骨失健,不耐劳作,若长期劳损或在劳损基础上复感风寒湿邪,或不慎外伤,易致血脉瘀滞,经络痹阻,不通则痛。
中医治则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急性期以活血化瘀,疏经通络止痛为法,迅速缓解疼痛症状;缓解期配合口服补肝肾强筋骨的中药制剂以巩固疗效。笔者采用中药水针注射治疗,与封闭不同的是不使用激素,避免了激素的不良反应,可以多次治疗以进一步提高远期疗效。当归注射液有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的作用,让药物直达病所,加速局部代谢致痛物质的排泄,起到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维生素B12营养神经;高糖取高渗透压脱水消肿的作用,并通过机体代谢在局部提供能量;利多卡因能缓解疼痛,解除原发病对人脑皮层的异常兴奋刺激。各种作用综合起来有助于消除第三腰椎横突周围致痛因素的刺激和痉挛腰肌对脊神经后支及血管的卡压,使局部血运及代谢改善,加速损伤组织的修复。腰部手法按摩可以松解病灶区的粘连及缓解腰部肌肉的痉挛,恢复脊柱力学平衡。小针刀除直接剥离粘连外[3],还有一种机械性刺激,这种刺激作用可使局部组织活动能力增加,小血管扩张,加快血液-淋巴液循环,促进局部新陈代谢。可使本病的临床疗效显著提高[4]。TDP俗称“神灯”,其电磁波发射极在一定温度的作用下,可以使治疗部位局部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新陈代谢加快,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药物更好地被吸收利用,此外它还可以促进细胞的再生能力,加速受损组织的修复,从而达到消炎镇痛的功效。腰背肌锻炼这一环节如今仍不被临床重视,然“腰肌不强,腰痛不绝”,这一观点却早已被临床所证实和认可。因此,通过功能锻炼使腰背肌逐渐强健,形成自身的肌肉腰围,以保持脊柱内外平衡,使腰部能承受较重负荷而不再受损,这是日后腰痛再发与不再发的关键环节。然腰背肌功能锻炼贵在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日久则必效。
参考文献:
[1]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2]王汉琴,王配军,陈家强,等.腰椎横突的应用解剖[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1,19:3.
[3]朱汉章.针刀医学原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社,2002:653.
[4]唐汉武,黄承军,徐敏,等.针刀结合局部封闭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病例对照研究[J].颈腰痛杂志,2011,32(6):477.
(收稿日期:2013-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