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西方舆论总是大发“看好印度、贬抑中国”的论调,在军事工业方面也常搞“龙象对比”。若是抛去政治偏见,认真研究对比,南亚“象”的军工水准与中华龙根本不在一个档次。
中华崛起对美、日等国带来的影响,直接表现为军事上鼓噪“中国威胁论”,“抬印抑华”成为西方的一种战略选择。2006年7月,美、日等国鼓动联合国安理会谴责朝鲜试射导弹时,印度发射了一枚“烈火”Ⅲ型中程导弹,西方却几乎没有反应。俄罗斯从地缘战略角度考虑,出售给印度的苏-30战斗机等主战装备的技术水准也高于对华军销。从尼赫鲁时代起,印度当局就一直以中国为竞争对手,近些年来总是自吹其军工水准如何了得,硬体实在无法夸耀便自诩软件占优势。若以事实相对照,这种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只能令人齿冷。
印落后中国二十年以上
中国的“神舟”载人飞船在两年来连续发射成功,显示了在世界上仅次于美、俄而居第三位的太空技术,受到刺激最大的正是南亚次大陆上的那个大邻国。印度政府和航天部门随后宣称,准各在五年内实现向月球发射飞船的计划,以赶在中国的“嫦娥计划”之前,显示自己在最尖端的空天领域中有更高水准。
印度官方的这番豪言壮语对本国人可能还有自慰作用,熟悉太空技术的人闻之却无不暗笑,因为绕地球载人飞行尚遥不可及时便声言要去月球,无异于不会走路便说要跑步。2006年7月印度试射的那枚“烈火”Ⅲ型中程导弹,为他们的火箭技术水准做了最好说明。这枚弹头载运量不足1吨的导弹设计射程为3500公里,假想目标是能打到中国腹地,然而刚飞出几百公里便一头栽进印度洋。印度航天部门事后承认设计存在严重缺陷,要改进并使其发射成功至少还需1~2年。中国发射的“神舟”飞船的火箭载荷量,已经达到了8吨,准备向月球发射的飞船的载荷则需要数十吨。若将中印导弹相对比,印度这次试射未成功的“烈火”Ⅲ型中程导弹,只不过相当于中国20世纪70年代前期便已研制成功的“东风”-4的水准。
西方核专家认为,中印在核武器方面的差距也至少在20年以上,因为1998年印度试验成功了原子弹、氢弹,中国却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进行过这种试验。
现代高技术战争中的主角是军用战机,中国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已经研制成第二代、第三代战斗机,近几年推出的歼-10已被国际公认达到上世纪90年代的战机水准,主要销售到巴基斯坦的“枭龙”战机只经4年时间便研制成功且已大量投产。印度20世纪80年代前未自研过战斗机,目前在研的LCA启动已20年,样机试飞仍未完成。其军方认为今后该机即使推出也会落后,已有放弃一说,印度空军今后的装备计划还是靠外购战机。
在海军装备方面,印度长期自吹是战后亚洲最早也是惟一有航空母舰的国家,可惜买的都是英国淘汰品,最近又买了一艘俄罗斯旧舰。中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便自制出核潜艇,现在已发展到第三代,近年又自制驱逐舰,技术上也接近世界先进水准。印度至今却连常规潜艇都不能自产,仅能生产三四千吨的护卫舰,主要部件还要进口。
对陆军的主战装备坦克和火炮,中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便可自产,80年代研制出国际军贸市场畅销的85-Ⅲ型坦克,近年装备的99改坦克又被国际军界认为属于世界先进战车。印度自研第一种“阿琼”坦克已20多年,样车制成后被军方评价为“不适于使用”。印度的大型火炮一直靠进口,中国的火炮全靠自研,国产的PLZ45-155毫米榴弹炮还在军贸竞争中击败美国产品而被科威特等国采购。
更可悲的是,目前印度连步兵武器都不能实现国产化,其陆军装备的进口步枪有好几种,其子弹有7.7毫米、北约7.62毫米、俄制7.62毫米和5.56毫米等多种标准,多数也要靠外购保障。几年前印军同巴基斯坦在喀什米尔冰川发生规模不大的冲突,便需紧急向西方购买炮弹,更说明其军工保障能力低下。中国的火炮和轻武器早在20世纪60年代便全部国产化,改革开放后还行销世界,这20年来美国枪市上也大量充斥着中国生产的步枪、手枪。
印“单骑独进”难圆强国梦
现代武器装备是国家工业基础和科技水准的结晶,中、印自研武器的水准有巨大差距的根源正在于此。新中国成立前,中印都是落后的农业国,印度的工业基础还略强于中国。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主要工业品产量开始超过印度,目前的差距已拉大到20年以上。换言之,印度主要工业生产能力只相当中国上世纪80年代初的水准,而两国人口却相差不多。
以1950年中、印两国主要工业产品相对比,钢产量是60万吨比115万吨,发电量是45亿度比88亿度,中方要逊于印方,中国的铁路通车也只有印度的一半。可是到了1970年,中、印的钢产量对比便是1800万吨对600万吨,发电量为700亿度对500亿度。再看2005年的统计数字,中国钢产量已达3.3亿吨,印度只是3900万吨;中国的发电量为24747亿度,印度只有6059亿度。在国民生产总值(GDP)方面,中国为2.25万亿美元,印度为7300亿美元。若进一步分析,印度GDP的48%来自并不表明国家实力的第三产业,中国第三产业产值则不足GDP的30%,双方工业产量的差距实际已达6~7倍。
目前,中、印两国工业技术水准的差距也很大,这一点在军工生产上体现得最为明显。例如,中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便解决了坦克底甲板变形和行驶中的履带断裂问题,印度近年制造的“阿琼”坦克行驶不超过300公里便要发生履带断裂,以致印度陆军根本不愿采购,受政府压力才勉强订购了百余辆,平时不敢轻易上阵而只能充当“阅兵坦克”。印度近年发展的“蓝天”防空导弹的技术来源于苏联的“萨姆”-6,存在严重技术问题,性能还不如中国上世纪80年代研制的“红旗”-7型。印度多数武器购自苏、法、英等国,型号和标准杂乱,又使技术保障出现诸多困难,其空军平时有的飞机不能完好出航,有时只能靠拆东补西保障重点。
印度多年来自夸优于中国的方面,便是所谓“软体优势”,并认为航天航空技术是印度与中国差距最小的军事技术领域。印度早在1954年便成立了原子能委员会,核领域的研究早于中国。在航空航天领域,中印的起步时间也差不多。然而,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突飞猛进,印度便被远远甩在后面。至于印度惟一能自吹的软体业,虽说其出口量还略多于中国,至今却不能有效实现军事化和国内实用化。
近些年印度政界和经济界人士在承认中国是“世界工厂”时,又自称 本国是“世界办公室”,论据便是每年出口数十亿美元的软体,以此说明资讯产业发达,并能在未来资讯战中占优势。若仔细考察,印度软体业是依靠本国的英语教学优势,由大批科技人员承接西方软体业的外包加工,以家庭作坊形式分头制作,再销给业主赚点加工外汇,对本国经济和军事技术水准的拉动作用很有限。以IT产业总体规模而论,印度远小于中国,其手机、电脑的产量只相当于中国的十分之一,其飞机、坦克和舰艇的电子装置也多依赖进口。
现代武器装备要有效发挥作用,主要不是靠单项优势,而需要整个工业科技特别是军工系统的综合配套能力。以未来资讯战而论,机械化装备和火力仍是作为战斗平台的“硬”实力,电子资讯装备等“软”部件只能起倍增器作用。像印度这样自身研制不出战机、坦克和大型舰艇的国家,终日只自夸软体,其军工体系仍是一个软骨动物,摆脱不了充当他国的附庸。近年来印度总强调自己是“世界大国”,去年提出要进入联合国安理会担任常任理事国,世界上多数国家对此嗤之以鼻。因为仅靠爆炸几枚核弹或炫耀一下软体,这种“单骑独进”并不能说明自己是强国。中国的大国地位,恰恰是靠军事、政治和科技方面的综合均衡发展的实力,才得到世界的公认。
中印差距形成的关键
一些印度人解释本国的军工落后,认为自己是民主国家,军费投入少。其实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中印两国的国防费长期相差不多,部分年份印度还多于中国。进入21世纪后,中国因财力增强使国防投入加大,去年公布军费为350亿美元,才高于印度一半多。从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的条件看,印度远远好于中国,其独立后西方和苏联都竞相向其推销较先进的武器。中国只是在20世纪50年代得到过苏联军援,后来长期受国际封锁。自1989年以后西方又坚持实行对华武器禁售直至今日,俄罗斯卖给中国的武器技术水准也要低于印度。在这种形势下,印度的军工业发展却远远落后于中国,不能不从指导思想等方面进行深入反思。
印度自独立以后,包括军工界在内的工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便是沿袭殖民地时代的思维方式,仍然依附于他国,始终未能建立起一个完整自主的配套体系。除核弹买不到而被迫自研外,印度的其他武器装备始终以外购为主,自研为辅,一直未形成自主开发能力。印度自行开发的装备,多数部件也靠进口。如“阿琼”坦克名为自研,120毫米炮和发动机要买德国成品,火控系统则购自英国。LCA战斗机的发动机购自美国通用公司,电子装置主要从法国引进。这些印度国内立项的重点项目投资不小,拖延20多年却始终不能定型,灰心丧气之后又回过头来再搞外购。2006年春天,印度军方又提出一个5年内斥资250亿美元外购以更新装备的计划,其政界叹息这只能说明自研的失败。
中国从毛泽东时代开始,便强调建立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上世纪50年代从苏联引进的156项中有44项军工企业,保证了主战装备每个零件都能国内自产,同时还建立了科技机构实行自研。60年代以后,国外对中国实行技术封锁,虽使中国的常规装备发展出现了滞后,却也逼出了一个非常宝贵的独立开发能力。以航空工业为例,印度一直依靠外国产品生产许可证生产米格-21战斗机,并购买了法国的“幻影”等战机,在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前期其空军装备水准看似比中国先进。在陆军装备方面,印度引进苏联的T-72生产线,所产坦克也优于中国的59式,然而其独立开发能力很低的状况却并未改变。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印度购买了俄罗斯的苏-30战斗机及生产线,只能照葫芦画瓢不走样地仿制,多数部件还要进口,等于是在本国建立一个组装线。中国引进了俄罗斯的苏-27战斗机后,自己不仅能仿制还能改进,产品品质优于俄制原产品,同时又借鉴其技术用于开发国内新战机。因此,最近十几年中国航空技术突飞猛进已经远远将印度抛在身后。目前中国空军战机的数量、品质均优于印度,而且建筑在自我研制的基础之上。在坦克生产方面,中国自80年代后推出的一系列新坦克性能都超过了印度已老化的T-72,靠独立开发充分显示出厚积薄发的威力。
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同样花钱引进了一些国外先进装备,例如购买苏-27战斗机及其生产线等。不过中国始终坚持自研为主、引进为辅的方针,引进的装备除应急之外主要作为自研新武器的借鉴,因而引进的结果是大大加强了国内自主开发能力,并促成了歼-10这类新战机问世。在国内经济建设方面,几十年来中国一直强调从基础工业抓起,在改革开放前便形成了一个虽然落后些却完整配套的体系,改革开放后又大大提升了这一体系规模和综合技术水准。在此基础上,目前中国的军事装备除大型运输机外,全部可以自我保障,在进口一些武器的同时也是世界上的武器出口大国,军贸创汇导致了经济上的良性发展。
相比之下,印度的军工界至今基本不具备出口能力,只能以穷兵黩武方式每年投入几十亿美元购买各国武器,不仅零配件都要受制于人,还严重影响了自身经济发展,印度本国的军工业又出现了萎缩和科研人员流失,例如其坦克厂便长年处于半歇工状态。长此以往,中印两国在军工水准上的差距还会继续拉大。
对照中印两国的国防工业发展水准,除了能使人看到西方一些人散布的“扬印贬华”的论调荒谬,还可引发诸多深层次的启迪。事实说明,一个国家没有完整和自主的工业体系,军工业就只能是建在沙滩上的大厦,一个大国绝不可能买来一个军事现代化。国家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发展,离不开工业化建设,印度想跳过工业化发展阶段,直接进入以资讯业主导的后工业化经济的思路是不现实的。如今中国人要实现国防现代化,并追赶资讯化的大潮,仍然大有必要加强基础工业建设,并与发展高新技术相结合,才是真正有效的强国之道。
中华崛起对美、日等国带来的影响,直接表现为军事上鼓噪“中国威胁论”,“抬印抑华”成为西方的一种战略选择。2006年7月,美、日等国鼓动联合国安理会谴责朝鲜试射导弹时,印度发射了一枚“烈火”Ⅲ型中程导弹,西方却几乎没有反应。俄罗斯从地缘战略角度考虑,出售给印度的苏-30战斗机等主战装备的技术水准也高于对华军销。从尼赫鲁时代起,印度当局就一直以中国为竞争对手,近些年来总是自吹其军工水准如何了得,硬体实在无法夸耀便自诩软件占优势。若以事实相对照,这种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只能令人齿冷。
印落后中国二十年以上
中国的“神舟”载人飞船在两年来连续发射成功,显示了在世界上仅次于美、俄而居第三位的太空技术,受到刺激最大的正是南亚次大陆上的那个大邻国。印度政府和航天部门随后宣称,准各在五年内实现向月球发射飞船的计划,以赶在中国的“嫦娥计划”之前,显示自己在最尖端的空天领域中有更高水准。
印度官方的这番豪言壮语对本国人可能还有自慰作用,熟悉太空技术的人闻之却无不暗笑,因为绕地球载人飞行尚遥不可及时便声言要去月球,无异于不会走路便说要跑步。2006年7月印度试射的那枚“烈火”Ⅲ型中程导弹,为他们的火箭技术水准做了最好说明。这枚弹头载运量不足1吨的导弹设计射程为3500公里,假想目标是能打到中国腹地,然而刚飞出几百公里便一头栽进印度洋。印度航天部门事后承认设计存在严重缺陷,要改进并使其发射成功至少还需1~2年。中国发射的“神舟”飞船的火箭载荷量,已经达到了8吨,准备向月球发射的飞船的载荷则需要数十吨。若将中印导弹相对比,印度这次试射未成功的“烈火”Ⅲ型中程导弹,只不过相当于中国20世纪70年代前期便已研制成功的“东风”-4的水准。
西方核专家认为,中印在核武器方面的差距也至少在20年以上,因为1998年印度试验成功了原子弹、氢弹,中国却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进行过这种试验。
现代高技术战争中的主角是军用战机,中国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已经研制成第二代、第三代战斗机,近几年推出的歼-10已被国际公认达到上世纪90年代的战机水准,主要销售到巴基斯坦的“枭龙”战机只经4年时间便研制成功且已大量投产。印度20世纪80年代前未自研过战斗机,目前在研的LCA启动已20年,样机试飞仍未完成。其军方认为今后该机即使推出也会落后,已有放弃一说,印度空军今后的装备计划还是靠外购战机。
在海军装备方面,印度长期自吹是战后亚洲最早也是惟一有航空母舰的国家,可惜买的都是英国淘汰品,最近又买了一艘俄罗斯旧舰。中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便自制出核潜艇,现在已发展到第三代,近年又自制驱逐舰,技术上也接近世界先进水准。印度至今却连常规潜艇都不能自产,仅能生产三四千吨的护卫舰,主要部件还要进口。
对陆军的主战装备坦克和火炮,中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便可自产,80年代研制出国际军贸市场畅销的85-Ⅲ型坦克,近年装备的99改坦克又被国际军界认为属于世界先进战车。印度自研第一种“阿琼”坦克已20多年,样车制成后被军方评价为“不适于使用”。印度的大型火炮一直靠进口,中国的火炮全靠自研,国产的PLZ45-155毫米榴弹炮还在军贸竞争中击败美国产品而被科威特等国采购。
更可悲的是,目前印度连步兵武器都不能实现国产化,其陆军装备的进口步枪有好几种,其子弹有7.7毫米、北约7.62毫米、俄制7.62毫米和5.56毫米等多种标准,多数也要靠外购保障。几年前印军同巴基斯坦在喀什米尔冰川发生规模不大的冲突,便需紧急向西方购买炮弹,更说明其军工保障能力低下。中国的火炮和轻武器早在20世纪60年代便全部国产化,改革开放后还行销世界,这20年来美国枪市上也大量充斥着中国生产的步枪、手枪。
印“单骑独进”难圆强国梦
现代武器装备是国家工业基础和科技水准的结晶,中、印自研武器的水准有巨大差距的根源正在于此。新中国成立前,中印都是落后的农业国,印度的工业基础还略强于中国。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主要工业品产量开始超过印度,目前的差距已拉大到20年以上。换言之,印度主要工业生产能力只相当中国上世纪80年代初的水准,而两国人口却相差不多。
以1950年中、印两国主要工业产品相对比,钢产量是60万吨比115万吨,发电量是45亿度比88亿度,中方要逊于印方,中国的铁路通车也只有印度的一半。可是到了1970年,中、印的钢产量对比便是1800万吨对600万吨,发电量为700亿度对500亿度。再看2005年的统计数字,中国钢产量已达3.3亿吨,印度只是3900万吨;中国的发电量为24747亿度,印度只有6059亿度。在国民生产总值(GDP)方面,中国为2.25万亿美元,印度为7300亿美元。若进一步分析,印度GDP的48%来自并不表明国家实力的第三产业,中国第三产业产值则不足GDP的30%,双方工业产量的差距实际已达6~7倍。
目前,中、印两国工业技术水准的差距也很大,这一点在军工生产上体现得最为明显。例如,中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便解决了坦克底甲板变形和行驶中的履带断裂问题,印度近年制造的“阿琼”坦克行驶不超过300公里便要发生履带断裂,以致印度陆军根本不愿采购,受政府压力才勉强订购了百余辆,平时不敢轻易上阵而只能充当“阅兵坦克”。印度近年发展的“蓝天”防空导弹的技术来源于苏联的“萨姆”-6,存在严重技术问题,性能还不如中国上世纪80年代研制的“红旗”-7型。印度多数武器购自苏、法、英等国,型号和标准杂乱,又使技术保障出现诸多困难,其空军平时有的飞机不能完好出航,有时只能靠拆东补西保障重点。
印度多年来自夸优于中国的方面,便是所谓“软体优势”,并认为航天航空技术是印度与中国差距最小的军事技术领域。印度早在1954年便成立了原子能委员会,核领域的研究早于中国。在航空航天领域,中印的起步时间也差不多。然而,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突飞猛进,印度便被远远甩在后面。至于印度惟一能自吹的软体业,虽说其出口量还略多于中国,至今却不能有效实现军事化和国内实用化。
近些年印度政界和经济界人士在承认中国是“世界工厂”时,又自称 本国是“世界办公室”,论据便是每年出口数十亿美元的软体,以此说明资讯产业发达,并能在未来资讯战中占优势。若仔细考察,印度软体业是依靠本国的英语教学优势,由大批科技人员承接西方软体业的外包加工,以家庭作坊形式分头制作,再销给业主赚点加工外汇,对本国经济和军事技术水准的拉动作用很有限。以IT产业总体规模而论,印度远小于中国,其手机、电脑的产量只相当于中国的十分之一,其飞机、坦克和舰艇的电子装置也多依赖进口。
现代武器装备要有效发挥作用,主要不是靠单项优势,而需要整个工业科技特别是军工系统的综合配套能力。以未来资讯战而论,机械化装备和火力仍是作为战斗平台的“硬”实力,电子资讯装备等“软”部件只能起倍增器作用。像印度这样自身研制不出战机、坦克和大型舰艇的国家,终日只自夸软体,其军工体系仍是一个软骨动物,摆脱不了充当他国的附庸。近年来印度总强调自己是“世界大国”,去年提出要进入联合国安理会担任常任理事国,世界上多数国家对此嗤之以鼻。因为仅靠爆炸几枚核弹或炫耀一下软体,这种“单骑独进”并不能说明自己是强国。中国的大国地位,恰恰是靠军事、政治和科技方面的综合均衡发展的实力,才得到世界的公认。
中印差距形成的关键
一些印度人解释本国的军工落后,认为自己是民主国家,军费投入少。其实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中印两国的国防费长期相差不多,部分年份印度还多于中国。进入21世纪后,中国因财力增强使国防投入加大,去年公布军费为350亿美元,才高于印度一半多。从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的条件看,印度远远好于中国,其独立后西方和苏联都竞相向其推销较先进的武器。中国只是在20世纪50年代得到过苏联军援,后来长期受国际封锁。自1989年以后西方又坚持实行对华武器禁售直至今日,俄罗斯卖给中国的武器技术水准也要低于印度。在这种形势下,印度的军工业发展却远远落后于中国,不能不从指导思想等方面进行深入反思。
印度自独立以后,包括军工界在内的工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便是沿袭殖民地时代的思维方式,仍然依附于他国,始终未能建立起一个完整自主的配套体系。除核弹买不到而被迫自研外,印度的其他武器装备始终以外购为主,自研为辅,一直未形成自主开发能力。印度自行开发的装备,多数部件也靠进口。如“阿琼”坦克名为自研,120毫米炮和发动机要买德国成品,火控系统则购自英国。LCA战斗机的发动机购自美国通用公司,电子装置主要从法国引进。这些印度国内立项的重点项目投资不小,拖延20多年却始终不能定型,灰心丧气之后又回过头来再搞外购。2006年春天,印度军方又提出一个5年内斥资250亿美元外购以更新装备的计划,其政界叹息这只能说明自研的失败。
中国从毛泽东时代开始,便强调建立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上世纪50年代从苏联引进的156项中有44项军工企业,保证了主战装备每个零件都能国内自产,同时还建立了科技机构实行自研。60年代以后,国外对中国实行技术封锁,虽使中国的常规装备发展出现了滞后,却也逼出了一个非常宝贵的独立开发能力。以航空工业为例,印度一直依靠外国产品生产许可证生产米格-21战斗机,并购买了法国的“幻影”等战机,在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前期其空军装备水准看似比中国先进。在陆军装备方面,印度引进苏联的T-72生产线,所产坦克也优于中国的59式,然而其独立开发能力很低的状况却并未改变。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印度购买了俄罗斯的苏-30战斗机及生产线,只能照葫芦画瓢不走样地仿制,多数部件还要进口,等于是在本国建立一个组装线。中国引进了俄罗斯的苏-27战斗机后,自己不仅能仿制还能改进,产品品质优于俄制原产品,同时又借鉴其技术用于开发国内新战机。因此,最近十几年中国航空技术突飞猛进已经远远将印度抛在身后。目前中国空军战机的数量、品质均优于印度,而且建筑在自我研制的基础之上。在坦克生产方面,中国自80年代后推出的一系列新坦克性能都超过了印度已老化的T-72,靠独立开发充分显示出厚积薄发的威力。
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同样花钱引进了一些国外先进装备,例如购买苏-27战斗机及其生产线等。不过中国始终坚持自研为主、引进为辅的方针,引进的装备除应急之外主要作为自研新武器的借鉴,因而引进的结果是大大加强了国内自主开发能力,并促成了歼-10这类新战机问世。在国内经济建设方面,几十年来中国一直强调从基础工业抓起,在改革开放前便形成了一个虽然落后些却完整配套的体系,改革开放后又大大提升了这一体系规模和综合技术水准。在此基础上,目前中国的军事装备除大型运输机外,全部可以自我保障,在进口一些武器的同时也是世界上的武器出口大国,军贸创汇导致了经济上的良性发展。
相比之下,印度的军工界至今基本不具备出口能力,只能以穷兵黩武方式每年投入几十亿美元购买各国武器,不仅零配件都要受制于人,还严重影响了自身经济发展,印度本国的军工业又出现了萎缩和科研人员流失,例如其坦克厂便长年处于半歇工状态。长此以往,中印两国在军工水准上的差距还会继续拉大。
对照中印两国的国防工业发展水准,除了能使人看到西方一些人散布的“扬印贬华”的论调荒谬,还可引发诸多深层次的启迪。事实说明,一个国家没有完整和自主的工业体系,军工业就只能是建在沙滩上的大厦,一个大国绝不可能买来一个军事现代化。国家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发展,离不开工业化建设,印度想跳过工业化发展阶段,直接进入以资讯业主导的后工业化经济的思路是不现实的。如今中国人要实现国防现代化,并追赶资讯化的大潮,仍然大有必要加强基础工业建设,并与发展高新技术相结合,才是真正有效的强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