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实验与投影仪合理结合,提高了实验的可见度、清晰度,抓住了学生的眼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实物投影仪;实验;教学难点
一、巧设与投影结合的演示实验,突破教学难点
在探究Fe3 的检验方法时,设计如下实验方案:
学生提议:用NaOH溶液检验Fe3 。(结合初中所学知识)
活动探究1:向盛有FeCl3溶液的试管中滴加NaOH溶液,观察实验现象,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生成红褐色的Fe(OH)3絮状沉淀。
教师:打开实物投影仪,取一张滤纸,向左右两边分别滴一滴FeCl3溶液,再向左边滴一滴NaOH溶液,学生结果未看到红褐色,从而产生认知冲突。
教师:为何看不到红褐色?
学生预测:由于溶液在滤纸上扩散了,Fe3 浓度变低,看不到明显的红褐色。
教师:当Fe3 浓度较低时,有其他更灵敏的检验方法吗?指导阅读课本P75信息提示,了解硫氰化钾。
活动探究2:向学生展示盛有KSCN溶液的试剂瓶。向滤纸的右侧再滴一滴KSCN溶液(立刻呈血红色)。
学生自主实验:向盛有2mL水的试管中滴两滴FeCl3溶液,再滴加一滴KSCN溶液,呈血红色。
学生板演:Fe3 3SCN-= Fe(SCN)3
设计意图:巧用滤纸的扩散作用,使学生意识到Fe3 浓度较低时滴加NaOH溶液看不到明显的红褐色,从而引出更灵敏的鉴定方法。巧用投影仪进行探究,药品用量减小、现象扩大、对比直观,加深了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
二、巧设与投影结合的对比探究实验,突破教学难点
本节课教学难点在于怎样启发学生运用氧化还原的观点理解Fe3 和Fe2 相互转化的实质,为此我借助投影仪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对比探究。
教师:那么Fe2 怎么检验呢?能用NaOH溶液吗?(自然过渡)
教师:投影Fe(OH)2沉淀图片。
学生自主实验:直接向Fe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观察。
教师:大家看到的沉淀是什么颜色?与资料上提供的为什么不一样?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出示了课前教师做的Fe(OH)2沉淀(大部分已成为红褐色),根据沉淀的颜色,判断出Fe(OH)2被空气氧化成了Fe(OH)3。
教师:显然用NaOH溶液检验Fe2 也受条件限制。那么有没有更好的检验的方法呢?KSCN溶液能用吗?(回归活动探究2
教师:(投影)另取一张洁净的滤纸,滴一滴KSCN,再滴一滴FeSO4溶液(无现象)。
教师:看来KSCN不能与Fe2 反应。如果我们再加入能使Fe2 转变成Fe3 的试剂,是否就可以看见血红色?
活动探究3:(P75活动与探究)向刚才做实验的滤纸滴上滴一滴氯水(迅速变成血红色)。
学生:氯水作为氧化剂能够将Fe2 氧化成Fe3 。
学生板演:2Fe2 Cl2=2Fe3 2Cl- 。
教师:今天我选择了几种大家比较熟悉的氧化剂,有与氯水性质相似的溴水和碘水(结合专题二第一单元教学内容),还有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双氧水,代替氯水进行上述实验。
活动探究3:展示:①双氧水;②酸性高锰酸钾溶液;③溴水;④碘水和淀粉溶液,做冰块的塑料冰格、滴管、玻璃棒。选出学生代表按照上一个实验的试剂加入顺序在塑料冰格内操作(将氯水分别换成双氧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溴水、碘水。投影,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投影。
学生:前三组都能观察到溶液变成血红色,最后一组无此现象。再加入淀粉溶液,第四组变成蓝色。
学生小结:双氧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溴水都可以氧化Fe2 ,碘水不能氧化Fe2 。
教师:不是所有具备氧化性的物质都能氧化Fe2 的,我们必须选择氧化性比Fe3 强的氧化剂。
学生小结: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
教师:Fe3 能够转变成Fe2 吗?(自然过渡)
学生:需要还原剂。
教师:今天我也带来了三种还原剂:①研磨成粉状的VC药片;②铁粉;③KI溶液。
活动探究4:取出另一个洁净的塑料冰格,向三个格子中先加FeCl3溶液,再滴加KSCN(溶液呈血红色),最后分别向三个格子中放入VC药粉、铁粉、KI溶液,搅拌 (投影,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学生:第一组溶液颜色明显变浅,搅拌后血红色迅速消失。第二组溶液血红色变浅,搅拌静止片刻后血红色消失。第三组溶液血红色变浅但没有褪去。说明VC、铁粉具有一定的还原性,能够还原Fe3 。
教师:我们知道I-也有还原性,而第三组实验红色没有褪去,与预测不同,是什么原因呢?
学生预测:可能的原因:①Fe3 与I-不反应;②Fe3 过量。
教师:能通过实验验证你们的推测吗?
学生:让I-过量。
活动探究5:向塑料冰格内先加入4mL0.1 mol/LKI溶液,再加入两滴0.1mol/L FeCl3溶液,最后滴加KSCN溶液并搅拌(溶液仍呈红色)。
教师:I-已经过量了,溶液为什么仍会呈红色呢?
学生预测:①Fe3 与I-可以反应(因为溶液变黄色);②I-过量时,Fe3 也没有完全反应(因为溶液仍为血红色)。
教师:如何证明Fe3 与I-可以反应呢?(引导学生从反应物和生成物两个角度分析,可能生成了I2)
学生:向塑料冰格内先加入2mL KI溶液,再滴加几滴FeCl3溶液,溶液变黄色,再加淀粉,溶液变蓝,说明发生了反应:2Fe3 2I-==2Fe2 I2。
教师小结:即使一种反应物过量,反应也不能进行完全,该反应为可逆反应。
学生小结:VC、铁粉、I-都具有一定的还原性,能够还原正三价铁。同时发现Fe3 具备一定的氧化性,可以被还原成Fe2 。
设计意图:使用塑料冰格将同一类型的反应组合起来进行探究,在投影仪上同时展示,让学生深入理解Fe3 、Fe2 的相互转化条件。并通过实验现象与预设结果的不断矛盾,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在层层递进的探究活动中突破教学难点。
参考文献:
[1]吴根亮.滤纸上的氧化还原反应实验[J].化学教育,2011(4).
[2]姚超.实物投影演示实验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08(1).
关键词:实物投影仪;实验;教学难点
一、巧设与投影结合的演示实验,突破教学难点
在探究Fe3 的检验方法时,设计如下实验方案:
学生提议:用NaOH溶液检验Fe3 。(结合初中所学知识)
活动探究1:向盛有FeCl3溶液的试管中滴加NaOH溶液,观察实验现象,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生成红褐色的Fe(OH)3絮状沉淀。
教师:打开实物投影仪,取一张滤纸,向左右两边分别滴一滴FeCl3溶液,再向左边滴一滴NaOH溶液,学生结果未看到红褐色,从而产生认知冲突。
教师:为何看不到红褐色?
学生预测:由于溶液在滤纸上扩散了,Fe3 浓度变低,看不到明显的红褐色。
教师:当Fe3 浓度较低时,有其他更灵敏的检验方法吗?指导阅读课本P75信息提示,了解硫氰化钾。
活动探究2:向学生展示盛有KSCN溶液的试剂瓶。向滤纸的右侧再滴一滴KSCN溶液(立刻呈血红色)。
学生自主实验:向盛有2mL水的试管中滴两滴FeCl3溶液,再滴加一滴KSCN溶液,呈血红色。
学生板演:Fe3 3SCN-= Fe(SCN)3
设计意图:巧用滤纸的扩散作用,使学生意识到Fe3 浓度较低时滴加NaOH溶液看不到明显的红褐色,从而引出更灵敏的鉴定方法。巧用投影仪进行探究,药品用量减小、现象扩大、对比直观,加深了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
二、巧设与投影结合的对比探究实验,突破教学难点
本节课教学难点在于怎样启发学生运用氧化还原的观点理解Fe3 和Fe2 相互转化的实质,为此我借助投影仪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对比探究。
教师:那么Fe2 怎么检验呢?能用NaOH溶液吗?(自然过渡)
教师:投影Fe(OH)2沉淀图片。
学生自主实验:直接向Fe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观察。
教师:大家看到的沉淀是什么颜色?与资料上提供的为什么不一样?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出示了课前教师做的Fe(OH)2沉淀(大部分已成为红褐色),根据沉淀的颜色,判断出Fe(OH)2被空气氧化成了Fe(OH)3。
教师:显然用NaOH溶液检验Fe2 也受条件限制。那么有没有更好的检验的方法呢?KSCN溶液能用吗?(回归活动探究2
教师:(投影)另取一张洁净的滤纸,滴一滴KSCN,再滴一滴FeSO4溶液(无现象)。
教师:看来KSCN不能与Fe2 反应。如果我们再加入能使Fe2 转变成Fe3 的试剂,是否就可以看见血红色?
活动探究3:(P75活动与探究)向刚才做实验的滤纸滴上滴一滴氯水(迅速变成血红色)。
学生:氯水作为氧化剂能够将Fe2 氧化成Fe3 。
学生板演:2Fe2 Cl2=2Fe3 2Cl- 。
教师:今天我选择了几种大家比较熟悉的氧化剂,有与氯水性质相似的溴水和碘水(结合专题二第一单元教学内容),还有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双氧水,代替氯水进行上述实验。
活动探究3:展示:①双氧水;②酸性高锰酸钾溶液;③溴水;④碘水和淀粉溶液,做冰块的塑料冰格、滴管、玻璃棒。选出学生代表按照上一个实验的试剂加入顺序在塑料冰格内操作(将氯水分别换成双氧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溴水、碘水。投影,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投影。
学生:前三组都能观察到溶液变成血红色,最后一组无此现象。再加入淀粉溶液,第四组变成蓝色。
学生小结:双氧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溴水都可以氧化Fe2 ,碘水不能氧化Fe2 。
教师:不是所有具备氧化性的物质都能氧化Fe2 的,我们必须选择氧化性比Fe3 强的氧化剂。
学生小结: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
教师:Fe3 能够转变成Fe2 吗?(自然过渡)
学生:需要还原剂。
教师:今天我也带来了三种还原剂:①研磨成粉状的VC药片;②铁粉;③KI溶液。
活动探究4:取出另一个洁净的塑料冰格,向三个格子中先加FeCl3溶液,再滴加KSCN(溶液呈血红色),最后分别向三个格子中放入VC药粉、铁粉、KI溶液,搅拌 (投影,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学生:第一组溶液颜色明显变浅,搅拌后血红色迅速消失。第二组溶液血红色变浅,搅拌静止片刻后血红色消失。第三组溶液血红色变浅但没有褪去。说明VC、铁粉具有一定的还原性,能够还原Fe3 。
教师:我们知道I-也有还原性,而第三组实验红色没有褪去,与预测不同,是什么原因呢?
学生预测:可能的原因:①Fe3 与I-不反应;②Fe3 过量。
教师:能通过实验验证你们的推测吗?
学生:让I-过量。
活动探究5:向塑料冰格内先加入4mL0.1 mol/LKI溶液,再加入两滴0.1mol/L FeCl3溶液,最后滴加KSCN溶液并搅拌(溶液仍呈红色)。
教师:I-已经过量了,溶液为什么仍会呈红色呢?
学生预测:①Fe3 与I-可以反应(因为溶液变黄色);②I-过量时,Fe3 也没有完全反应(因为溶液仍为血红色)。
教师:如何证明Fe3 与I-可以反应呢?(引导学生从反应物和生成物两个角度分析,可能生成了I2)
学生:向塑料冰格内先加入2mL KI溶液,再滴加几滴FeCl3溶液,溶液变黄色,再加淀粉,溶液变蓝,说明发生了反应:2Fe3 2I-==2Fe2 I2。
教师小结:即使一种反应物过量,反应也不能进行完全,该反应为可逆反应。
学生小结:VC、铁粉、I-都具有一定的还原性,能够还原正三价铁。同时发现Fe3 具备一定的氧化性,可以被还原成Fe2 。
设计意图:使用塑料冰格将同一类型的反应组合起来进行探究,在投影仪上同时展示,让学生深入理解Fe3 、Fe2 的相互转化条件。并通过实验现象与预设结果的不断矛盾,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在层层递进的探究活动中突破教学难点。
参考文献:
[1]吴根亮.滤纸上的氧化还原反应实验[J].化学教育,2011(4).
[2]姚超.实物投影演示实验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