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词大都讲究音律、音调和谐,读起来或铿锵、或缠婉、或迭沓、或明快、或含蓄,富有节奏感。我们在读准字音读懂词义的基础上,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就能感受到诗歌无穷的韵味,聆听到声韵和谐的音乐美。“‘诗’读百遍,其‘义’自现”,因此,我们对古诗文的鉴赏应从诵读入手。
诵读,才能感受诗歌的意象美。通过诵读,借助联想、想象,诗中生动鲜明的形象就会逐步明晰起来。如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头脑中先是一些断断续续、模糊不清的残片,读两三遍之后,然后逐步形成三组完整的意象:第一组“枯藤老树昏鸦”,第二组“小桥流水人家”,第三组“古道西风瘦马”。枯藤,生命即将结束,秋末之景;老树,毫无活力;昏鸦,黄昏时归巢之鸟;古道,年久失修,荒凉无人烟;西风,刺骨的寒风,西风起一年将近;瘦马,马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人何以堪?一三两组画面六个意象中,灌注了一种苍凉萧瑟的感情,于是,这些表面上似乎孤立的景象中便产生了有机的联系,组成了一幅弥漫着衰败、凄凉气氛的秋郊夕照图,透过表面特征,一种落魄天涯、羁旅异乡、仕途失意,抑或学业无成、生意亏尽,前途渺茫,归宿不定的天涯游子的凄苦孤寂心情就油然而生。第二组“小桥流水人家”。小桥,江南水乡村妇舂米、洗衣途经的石桥;流水、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船只穿梭往来;人家,黄昏时又见炊烟。这第二组画面画出宁静幽美、安逸舒适的村落人家风光,这组意象虽与前后情调气氛不一却相互映照,从反面衬出游子思乡的愁绪,强化了作品艺术感染力。
诵读,才能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诗的意境是诗文描绘的情景,生活画面及其蕴含的思想感情,是作者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融合而成的充满主观情意的艺术画面。具体景物的描写即是“意”与“境”或“情”与“景”的完美结合。“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文中的一切都浸染着抒情主体的感情色彩,我们诵读诗文时,就要品味这形象和意境,领略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图画,体会诗人独特的情感,获得鉴赏诗文的最高境界的享受。如鉴赏唐代诗人韦应物的《滁州西涧》这首诗,在诵读时,我们把自己想象成“思欲归隐而不能,进退两为难”的韦应物,脉脉地钟情于寂寞地生长在涧边的幽草,而对深树上鸣声诱人的黄鹂却无动于衷,这又何尝不是诗人恬淡胸襟的自然流露呢?春潮晚雨,水势更急,而郊野渡口,没有人迹,只见那空空的渡船自在地漂泊,悠然自得,无人问津。在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致里,我们却更深地触摸到了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忧伤和无奈,这分明是诗人心中无声的呐喊。反复诵读,我们便体会到了诗中丰富的内涵,产生了跨越千载时空的共鸣。
诵读,才能透析诗歌的语言美。刘勰在《文心雕龙銘箴》中说:“艺典则弦,文约为美。”诗文中内容如果合乎经典就能弘扬光大,文辞简练才称得上美。古人写诗作文很注意锤炼字句,使平静缺乏生机的静态美转化为充满生气与活力的动态美,使作品的意象生动、鲜明、流光溢彩。如品读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千古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一句,试想,那苍茫无边的沙漠,只有用一个“大”字才能状其景观,而在这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股浓烟,袅袅直上,既显孤单,又格外醒目。“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一下子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长河落日圆”,苍苍茫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滔滔不绝,横贯其间,其汹涌壮观的气势跃然纸上。
同时,鉴赏古诗除了要有丰富的知识积淀和审美经验外,还要靠反复诵读,仔细品味,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领悟诗文“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明霞散绮”的艺术境界。
(作者单位:415904湖南省汉寿县第三中学)
诵读,才能感受诗歌的意象美。通过诵读,借助联想、想象,诗中生动鲜明的形象就会逐步明晰起来。如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头脑中先是一些断断续续、模糊不清的残片,读两三遍之后,然后逐步形成三组完整的意象:第一组“枯藤老树昏鸦”,第二组“小桥流水人家”,第三组“古道西风瘦马”。枯藤,生命即将结束,秋末之景;老树,毫无活力;昏鸦,黄昏时归巢之鸟;古道,年久失修,荒凉无人烟;西风,刺骨的寒风,西风起一年将近;瘦马,马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人何以堪?一三两组画面六个意象中,灌注了一种苍凉萧瑟的感情,于是,这些表面上似乎孤立的景象中便产生了有机的联系,组成了一幅弥漫着衰败、凄凉气氛的秋郊夕照图,透过表面特征,一种落魄天涯、羁旅异乡、仕途失意,抑或学业无成、生意亏尽,前途渺茫,归宿不定的天涯游子的凄苦孤寂心情就油然而生。第二组“小桥流水人家”。小桥,江南水乡村妇舂米、洗衣途经的石桥;流水、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船只穿梭往来;人家,黄昏时又见炊烟。这第二组画面画出宁静幽美、安逸舒适的村落人家风光,这组意象虽与前后情调气氛不一却相互映照,从反面衬出游子思乡的愁绪,强化了作品艺术感染力。
诵读,才能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诗的意境是诗文描绘的情景,生活画面及其蕴含的思想感情,是作者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融合而成的充满主观情意的艺术画面。具体景物的描写即是“意”与“境”或“情”与“景”的完美结合。“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文中的一切都浸染着抒情主体的感情色彩,我们诵读诗文时,就要品味这形象和意境,领略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图画,体会诗人独特的情感,获得鉴赏诗文的最高境界的享受。如鉴赏唐代诗人韦应物的《滁州西涧》这首诗,在诵读时,我们把自己想象成“思欲归隐而不能,进退两为难”的韦应物,脉脉地钟情于寂寞地生长在涧边的幽草,而对深树上鸣声诱人的黄鹂却无动于衷,这又何尝不是诗人恬淡胸襟的自然流露呢?春潮晚雨,水势更急,而郊野渡口,没有人迹,只见那空空的渡船自在地漂泊,悠然自得,无人问津。在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致里,我们却更深地触摸到了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忧伤和无奈,这分明是诗人心中无声的呐喊。反复诵读,我们便体会到了诗中丰富的内涵,产生了跨越千载时空的共鸣。
诵读,才能透析诗歌的语言美。刘勰在《文心雕龙銘箴》中说:“艺典则弦,文约为美。”诗文中内容如果合乎经典就能弘扬光大,文辞简练才称得上美。古人写诗作文很注意锤炼字句,使平静缺乏生机的静态美转化为充满生气与活力的动态美,使作品的意象生动、鲜明、流光溢彩。如品读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千古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一句,试想,那苍茫无边的沙漠,只有用一个“大”字才能状其景观,而在这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股浓烟,袅袅直上,既显孤单,又格外醒目。“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一下子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长河落日圆”,苍苍茫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滔滔不绝,横贯其间,其汹涌壮观的气势跃然纸上。
同时,鉴赏古诗除了要有丰富的知识积淀和审美经验外,还要靠反复诵读,仔细品味,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领悟诗文“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明霞散绮”的艺术境界。
(作者单位:415904湖南省汉寿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