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识《出版广角》那还是十年前,那时,我刚刚出任湖南大学出版社社长。虽然本人已有十余年学术期刊编辑出版的经验,但对于如何当好一个基础薄弱的出版社社长,心中六神无主。正当彷徨之时,有幸获邀参加了由《出版广角》在南京举办的“出版论坛”,刘硕良老师的睿智与风趣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会上有幸结识了周百义、贺圣遂 、吴培华、张志强等同仁。论坛对中国出版改革的“民间”探讨,使我对出版社机制改革与创新有了全新的认识,坚定了出版社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信心,从2000年开始,我社的机制改革拉开帷幕。此后,本人成为了《出版广角》的“常读者”,无论业务多么繁忙,每期新到的《出版广角》,都会郑重地摆上自己的案头。
与《出版广角》结识十年,其一以贯之的办刊主旨、鲜活的内容特色、颇具亲和力和执行力的办刊团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与中国出版同步,为中国出版服务”这是《出版广角》的响亮宣言,也是它15年来践行不辍的庄严承诺。正由于如此,它对中国出版业的关注和呈现是深邃而又灵动的。它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办好刊物的每一期、每一个专题。它给人们展示的是一个真实的出版界,一个不断前行、风云变幻、诉求各异的中国出版业生态。中国出版业十多年来的所有重大主题都被它关注过、讨论过。从本世纪初的“三项制度”改革、到近几年的体制改革以及集团化、数字化、资本化。特别是今年第4期有关大学出版社在后改制时代的“孤岛”现象,读来尤为亲切。唯其如此,《出版广角》赢得了上至政府管理部门,下至出版界一般读者的普遍赞赏。
因为专注,所以专业。业界同仁普遍认为,《出版广角》是出版界难得的“专业”期刊,它既无装腔作势的官样文章、也少学究式的“研究”、更无新闻大写意和数据信息轰炸,而更像一个出版人的“文化沙龙”。所刊文章是直抒胸臆之作,探讨的是“真问题”而不是“伪命题”。其刊发的文章未必字字珠玑,但篇篇可读,这是《出版广角》难得的成就。
当然,能够把一本专业刊物设计得图文并茂、亲切可人,是《出版广角》的又一大本事。
好刊物离不开一支好的办刊团队,正是由于“广角”人良好的专业精神和职业素养,使《出版广角》成为了我国出版类期刊乃至中国期刊的一支奇葩。每一个“广角”人都以自己的敬业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我。
在《出版广角》创刊15周年之际,作为一个出版人,祝福《出版广角》成为中国办得最好、最久的一份期刊;作为一个入道之初在“广角”上刊发过两篇文章的作者,衷心感谢“广角”的栽培;作为一个“广角”的读者,向“广角”的主管主办单位和全体办刊人表示由衷的敬意!
与《出版广角》结识十年,其一以贯之的办刊主旨、鲜活的内容特色、颇具亲和力和执行力的办刊团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与中国出版同步,为中国出版服务”这是《出版广角》的响亮宣言,也是它15年来践行不辍的庄严承诺。正由于如此,它对中国出版业的关注和呈现是深邃而又灵动的。它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办好刊物的每一期、每一个专题。它给人们展示的是一个真实的出版界,一个不断前行、风云变幻、诉求各异的中国出版业生态。中国出版业十多年来的所有重大主题都被它关注过、讨论过。从本世纪初的“三项制度”改革、到近几年的体制改革以及集团化、数字化、资本化。特别是今年第4期有关大学出版社在后改制时代的“孤岛”现象,读来尤为亲切。唯其如此,《出版广角》赢得了上至政府管理部门,下至出版界一般读者的普遍赞赏。
因为专注,所以专业。业界同仁普遍认为,《出版广角》是出版界难得的“专业”期刊,它既无装腔作势的官样文章、也少学究式的“研究”、更无新闻大写意和数据信息轰炸,而更像一个出版人的“文化沙龙”。所刊文章是直抒胸臆之作,探讨的是“真问题”而不是“伪命题”。其刊发的文章未必字字珠玑,但篇篇可读,这是《出版广角》难得的成就。
当然,能够把一本专业刊物设计得图文并茂、亲切可人,是《出版广角》的又一大本事。
好刊物离不开一支好的办刊团队,正是由于“广角”人良好的专业精神和职业素养,使《出版广角》成为了我国出版类期刊乃至中国期刊的一支奇葩。每一个“广角”人都以自己的敬业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我。
在《出版广角》创刊15周年之际,作为一个出版人,祝福《出版广角》成为中国办得最好、最久的一份期刊;作为一个入道之初在“广角”上刊发过两篇文章的作者,衷心感谢“广角”的栽培;作为一个“广角”的读者,向“广角”的主管主办单位和全体办刊人表示由衷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