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我们很多时候按“等量、同速、同要求”一刀切的模式对学生授课,然而,这样的结果是: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消化不了。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呢?本人认为,可以采取因材施教的分层教学方法。
本人一直担任两个平行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学生的层次差距较大,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实施分层教学就尤为重要了。
下面就为大家分别介绍分层教学的四个层次。
一、“塔尖”类
他们基础较好,因此我在教学中就注重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积极引导他们寻找解题思路的习惯,强化思维训练,掌握解题实质。于是,我就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尝试,根据他们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获取解题的方法,拓宽解题思路,提高分析问题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二、“塔底”类
他们基础较差,内心世界较为自卑,缺乏自信,比较惧怕数学,讨厌数学。对教师的教育不时还自我解嘲:“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因而我认为:对于他们思想的引导比知识的教授更为更要。我经常主动走近他们挖掘他们的优点,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只有让他们感受到真诚和关爱,消除自卑感后,才会对数学产生积极性和自觉性。为了“塔底”学生不再“垫底”,我对他们进行“预先铺垫→课堂教授→课后辅导”三段式地“特色服务”,还对典型试题采取“面对面”批改,及时找出问题,加以改正,查漏补缺,逐步打牢基础。
通过一段时间的“特色服务”,效果显著,这类学生已经取得了较大进步。
三、“夹心饼干”类
顾名思义就是夹在塔尖和塔底的学生,要让他们认真学习,首先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上课时,我就注重生活与数学的联系,用生活的实例讲解数学中的某些难题。比如,在讲解“不等式”时,就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请问商场经常出现的打折活动,满100元返20元现金与“八折”谁更优惠?第一次降价30%第二次降价20%与一次性降价50%谁降幅更大?这是中考中常见的特殊值法问题,我利用生活中的问题把数学难题形象化,使他们更容易接受。为了使他们向“塔尖”发起冲击,我除严格要求他们熟练掌握课本例题和习题解题方法外,还注重培养他们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的能力,并着手他们自己“改装”或“引申”习题,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另外,我还要求他们准备几个数学习题总结本,特别是把概念、定理、定义等容易混淆、解题模式相近的习题进行对比、整理、归纳,使知识形成网络,便于清晰概念。于是,我就利用课外休息时间,为他们讲解知识点,使学过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利用学过的知识点来解决问题。通过一段时间的“生活数学”的教授,他们已开始脱离“夹层”,慢慢地向“塔尖”“爬”去了。
四、“水上浮漂”类
他们头脑聪明、反应快,但由于大多“勤于思,懒于练”,因而基础不够扎实,成绩时上时下,如水上浮漂,不稳定。由于他们不能静下心来夯实基础,尽管能对试题进行分析、作答,但总是不能完全解答正确。所以,他们是看见试题能做,却不能够得到较好分数,往往是考完就后悔的“马后炮”,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事后诸葛亮”。针对这类的学生,我就当起了他们的“心理医生”,从沟通心理着手,解决心理浮躁、心高气傲的问题,告诉他们难题是基础题的综合和叠加,基础扎实了,难题就会迎刃而解。具体来讲,就是要他们多练习基础题,“温故而知新”,克服枯燥和烦琐的心理,从根本上改正他们动手解题“眼高手低”的毛病,解决成绩 “水上浮漂”无根基的问题。我班有好几位同学就是这样,平时很喜欢做难度较深的试题(中考类),而忽略了对基础性试题的练习,所以在平时月考等考试中,总是不该错的题要算错,几乎全班都不会算错的题他们也要算错,这就是典型地由于平时基础不扎实造成的。于是,我课下与他们推心置腹地交谈:不要“因小而失大”捡了芝麻而丢了西瓜。他们听了我中肯的话,经过几个月的“夯地基”式学习,现在他们的“状态”已比较稳定,这次期末考试他们就考出了较好的成绩,“水上的浮漂”终于开始长“根”了。
针对不同类学生,结合生活的实例,我在课堂上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我班举行一次“模拟摸奖”活动,箱中有14个大小完全一样的球,其中5红、4白、3蓝、2黑,从箱中一次性摸4个球,请问:摸到全是白球的概率是多少?摸到2红2蓝的概率是多少?摸到4种颜色各一球的概率是多少?
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对“塔底”类学生,我重点给他们讲解这种题型的基本概念与类题;“夹心饼干”的则对比几种基本类题,进行引申,让他们加深理解,避免混淆;“塔尖”的重点分析此类题型的变化,解开他们的思维“瓶颈”;“水上浮漂”的就要求他們不仅仅要掌握解法更重要的是要计算正确,鼓励他们自己动手一步一步解答,不能跳跃步骤,直到算出正确答案。经过我对各类层次学生的不同引导,让同学们明白所有题型都“万变不离其中”,使各类学生在原来基础上都得到提高,向更高的目标发起冲击!
总之,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学的真谛在于 “悟”,教的秘诀在于“度”,实施分层教学就有利于我更好地把握好这个“度”。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对这种教学方法进一步进行提炼、概括,使它能更好地为不同层次学生服务!
本人一直担任两个平行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学生的层次差距较大,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实施分层教学就尤为重要了。
下面就为大家分别介绍分层教学的四个层次。
一、“塔尖”类
他们基础较好,因此我在教学中就注重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积极引导他们寻找解题思路的习惯,强化思维训练,掌握解题实质。于是,我就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尝试,根据他们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获取解题的方法,拓宽解题思路,提高分析问题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二、“塔底”类
他们基础较差,内心世界较为自卑,缺乏自信,比较惧怕数学,讨厌数学。对教师的教育不时还自我解嘲:“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因而我认为:对于他们思想的引导比知识的教授更为更要。我经常主动走近他们挖掘他们的优点,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只有让他们感受到真诚和关爱,消除自卑感后,才会对数学产生积极性和自觉性。为了“塔底”学生不再“垫底”,我对他们进行“预先铺垫→课堂教授→课后辅导”三段式地“特色服务”,还对典型试题采取“面对面”批改,及时找出问题,加以改正,查漏补缺,逐步打牢基础。
通过一段时间的“特色服务”,效果显著,这类学生已经取得了较大进步。
三、“夹心饼干”类
顾名思义就是夹在塔尖和塔底的学生,要让他们认真学习,首先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上课时,我就注重生活与数学的联系,用生活的实例讲解数学中的某些难题。比如,在讲解“不等式”时,就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请问商场经常出现的打折活动,满100元返20元现金与“八折”谁更优惠?第一次降价30%第二次降价20%与一次性降价50%谁降幅更大?这是中考中常见的特殊值法问题,我利用生活中的问题把数学难题形象化,使他们更容易接受。为了使他们向“塔尖”发起冲击,我除严格要求他们熟练掌握课本例题和习题解题方法外,还注重培养他们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的能力,并着手他们自己“改装”或“引申”习题,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另外,我还要求他们准备几个数学习题总结本,特别是把概念、定理、定义等容易混淆、解题模式相近的习题进行对比、整理、归纳,使知识形成网络,便于清晰概念。于是,我就利用课外休息时间,为他们讲解知识点,使学过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利用学过的知识点来解决问题。通过一段时间的“生活数学”的教授,他们已开始脱离“夹层”,慢慢地向“塔尖”“爬”去了。
四、“水上浮漂”类
他们头脑聪明、反应快,但由于大多“勤于思,懒于练”,因而基础不够扎实,成绩时上时下,如水上浮漂,不稳定。由于他们不能静下心来夯实基础,尽管能对试题进行分析、作答,但总是不能完全解答正确。所以,他们是看见试题能做,却不能够得到较好分数,往往是考完就后悔的“马后炮”,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事后诸葛亮”。针对这类的学生,我就当起了他们的“心理医生”,从沟通心理着手,解决心理浮躁、心高气傲的问题,告诉他们难题是基础题的综合和叠加,基础扎实了,难题就会迎刃而解。具体来讲,就是要他们多练习基础题,“温故而知新”,克服枯燥和烦琐的心理,从根本上改正他们动手解题“眼高手低”的毛病,解决成绩 “水上浮漂”无根基的问题。我班有好几位同学就是这样,平时很喜欢做难度较深的试题(中考类),而忽略了对基础性试题的练习,所以在平时月考等考试中,总是不该错的题要算错,几乎全班都不会算错的题他们也要算错,这就是典型地由于平时基础不扎实造成的。于是,我课下与他们推心置腹地交谈:不要“因小而失大”捡了芝麻而丢了西瓜。他们听了我中肯的话,经过几个月的“夯地基”式学习,现在他们的“状态”已比较稳定,这次期末考试他们就考出了较好的成绩,“水上的浮漂”终于开始长“根”了。
针对不同类学生,结合生活的实例,我在课堂上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我班举行一次“模拟摸奖”活动,箱中有14个大小完全一样的球,其中5红、4白、3蓝、2黑,从箱中一次性摸4个球,请问:摸到全是白球的概率是多少?摸到2红2蓝的概率是多少?摸到4种颜色各一球的概率是多少?
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对“塔底”类学生,我重点给他们讲解这种题型的基本概念与类题;“夹心饼干”的则对比几种基本类题,进行引申,让他们加深理解,避免混淆;“塔尖”的重点分析此类题型的变化,解开他们的思维“瓶颈”;“水上浮漂”的就要求他們不仅仅要掌握解法更重要的是要计算正确,鼓励他们自己动手一步一步解答,不能跳跃步骤,直到算出正确答案。经过我对各类层次学生的不同引导,让同学们明白所有题型都“万变不离其中”,使各类学生在原来基础上都得到提高,向更高的目标发起冲击!
总之,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学的真谛在于 “悟”,教的秘诀在于“度”,实施分层教学就有利于我更好地把握好这个“度”。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对这种教学方法进一步进行提炼、概括,使它能更好地为不同层次学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