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記者的业务素质包含两大基本功:过硬的文字功底和高超的采访技巧。人们常说一篇成功的新闻作品,需要“七分采访,三分写作”。许多优秀的新闻节目无一不体现着采访的重要性。因为采访对象的千差万别,也因为采访事件的复杂多样,要想挖掘出好的新闻来,关键在记者的采访技巧。
一、 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说的是打仗前要对自己和敌人进行充分的了解,打有准备有把握之仗,这是取胜的关键。古人尚且,现代人也常采用这个方法。松下公司创办者松下幸之助,他站在合作伙伴的角度想问题,做到了总是比竞争对手早一步争取到合作机会。采访也是一样,采访前都要做好准备工作,准备充分是采访中很重要的一环。基础的准备工作是首先要分析选题,确立要点。选题确立后,要进行认真地分析,找到受众感兴趣点和采访要点,然后制作出采访提纲,把要问的问题准备好,做到有针对性、有价值性。
除了做好常规的准备外,还要收集有关选题的资料和采访对象的素材。选题资料包括与选题有关的业务知识、政策法规等。背景资料越详细越丰富,越能加深了解采访对象,越能深化主题。这就需要记者熟悉采访对象的有关背景,包括生平事迹、专业特长、职业特点、性格爱好等。此外,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做不同的准备。如果采访专业人士,要着重了解他的专业成果方面的知识和成功的经验,而采访普通人就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二、针对采访对象,采用不同的提问技巧
1、抓住关键点,开门见山
任何新闻报道都具有中心和主线,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应抓住时机,紧紧围绕中心思想不放,思路要清晰。从观众角度出发,最先提出最想知道、非问不可的问题。这时用开门见山式,即开放式,就是问得范围限制不很严格,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它一般是用于熟人和文化层次高、社会经验丰富的干部、学者等,但也要引导和挖掘,,因为不同的采访对象往往会带来不同的采访效果。有些人健谈,一说起来就刹不住车,甚至离题;还有些被采访者不善言辞,提问时要尽可能周到一些,用诱导式、追问式提问方法比较好。不管什么方式,记者在提问时都要全神贯注注意自己的提问主题,在被采访者把话题跑远时巧妙的收回来。
2、要准确具体
采访要想得到具体的材料,就要提出具体的问题。在采访中,记者尽可能地把自己的提问问的具体实在、贴切些,使采访对象回答得自然。诸如“感想如何”、“谈谈体会”等概念化、笼统的提问,会使采访对象无从谈起,也就达不到采访目的。而具体、确切的提问,能给采访对象一个明确的显示,使他的回答能紧扣思路,反映主题。我台在采制专题《平安同江》一期节目时,采用了让辖区居民和管片民警谈谈自己在创建平安活动中印象最深的人和事,通过对这些具体的人和事的讲述,自然而然的引出活动的作用、收获等。
3、时效性和深度的结合
决定新闻采访价值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时间。时效性在当今传播时代更显重要。真正的时效性需要尽可能的向受众展示事件的进展,体现时间的连续性和事件的纵深性。著名电视主持人杨澜在2009年《杨澜访谈录》的一期节目采访了圆明园兽首拍卖神秘买家蔡铭超,由于蔡铭超竞拍成功却拒绝付款而引起争议。身为一名主持人的敏感以及出于时效性的自觉追求,杨澜决定采访蔡铭超。他的动机是什么?他对自己的行为有怎样的评价?事件之后隐藏着什么故事?这些问题都是公众所关心的。在节目中,杨澜以之前少见的求证和质疑的方式,向蔡铭超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这一次的访谈恰到好处地契合了人们对知情权的渴望和社会的普遍焦虑点。杨澜在时效的基础之上,精准地把握了“深度”的生命线。
三、缩短和采访对象的距离
1、从衣着和语言上拉近与采访者的距离
采访中本着 “见什么人穿什么衣”, “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这两条准则和采访对象交流,这是采访能否顺利进行的起点。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要穿着不同的服饰,正式场合要衣着得体,正装出场,采访平民百姓时就不要太过华丽。所谓“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就是有专业语言和口语之分,不同层次的人要采用不同的说话方式。
2、心理上拉近和采访对象的距离
采访中,记者要善于和采访对象沟通和交流,营造融洽气氛,增强信任感。记者要想办法与采访对象 “推心置腹”。有的人在谈一些问题时避而不谈,如果直接提问也得不到答案,那么就要用迂回的办法,谈他们感兴趣的事情,让他(她)感觉你在跟他(她)做朋友,慢慢的打开心扉,再循序渐进的引导到所需要的主题上。笔者和同事有一次去采访本地的一位八十六的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做好事的新闻,老人却认为是小事,不愿多谈,幸好我们事先在社区了解到老人喜欢天文地理,三十年的时间里每到季节节气到来的那一天他都记录太阳升起和降落的时间,我们就从他的记录本聊起,活跃了气氛,然后聊到了他做过的事情,使采访顺利完成。
3、气氛上,拉近和采访对象的距离
在记者的采访活动中,尽管采访对象不同,采访要因人而异,但无一例外都是要接近采访对象。很多时候都是记者和采访对象第一次接触,彼此有陌生感,甚至有的采访对象对记者有排斥感, 那么记者就需要在看似平淡的闲谈中,巧妙营造出宽松的采访气氛,使记者能与采访对象接近,能使采访顺利进行。
四、尊重所有的被采访者
不管你采访的是什么样的对象,都要对他们予以尊重。不仅要礼貌上尊重采访对象,在生活习惯、行为方式、风俗习惯上也要尊重对方。有的人对采访者非常敏感,记者的举动如果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那么也就难进行采访了。因此采访时需要提问得体,语气、语言、语速都要恰当。有句名言叫“尊重他人也就等于尊重自己”,因尊重而获得信任,因信任而得到真心的话语,因此而得到精彩的新闻。
因人因事因境的不同,新闻的采访技巧是多种多样的。记者只有掌握了采访技巧,艺术地运用技巧,采访时才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也才能采集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写出好文章。但重技巧不重实际,也是枉然。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对记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才能胜任这个走在时代前沿的新闻事业。
(作者单位:同江电视台)
一、 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说的是打仗前要对自己和敌人进行充分的了解,打有准备有把握之仗,这是取胜的关键。古人尚且,现代人也常采用这个方法。松下公司创办者松下幸之助,他站在合作伙伴的角度想问题,做到了总是比竞争对手早一步争取到合作机会。采访也是一样,采访前都要做好准备工作,准备充分是采访中很重要的一环。基础的准备工作是首先要分析选题,确立要点。选题确立后,要进行认真地分析,找到受众感兴趣点和采访要点,然后制作出采访提纲,把要问的问题准备好,做到有针对性、有价值性。
除了做好常规的准备外,还要收集有关选题的资料和采访对象的素材。选题资料包括与选题有关的业务知识、政策法规等。背景资料越详细越丰富,越能加深了解采访对象,越能深化主题。这就需要记者熟悉采访对象的有关背景,包括生平事迹、专业特长、职业特点、性格爱好等。此外,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做不同的准备。如果采访专业人士,要着重了解他的专业成果方面的知识和成功的经验,而采访普通人就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二、针对采访对象,采用不同的提问技巧
1、抓住关键点,开门见山
任何新闻报道都具有中心和主线,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应抓住时机,紧紧围绕中心思想不放,思路要清晰。从观众角度出发,最先提出最想知道、非问不可的问题。这时用开门见山式,即开放式,就是问得范围限制不很严格,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它一般是用于熟人和文化层次高、社会经验丰富的干部、学者等,但也要引导和挖掘,,因为不同的采访对象往往会带来不同的采访效果。有些人健谈,一说起来就刹不住车,甚至离题;还有些被采访者不善言辞,提问时要尽可能周到一些,用诱导式、追问式提问方法比较好。不管什么方式,记者在提问时都要全神贯注注意自己的提问主题,在被采访者把话题跑远时巧妙的收回来。
2、要准确具体
采访要想得到具体的材料,就要提出具体的问题。在采访中,记者尽可能地把自己的提问问的具体实在、贴切些,使采访对象回答得自然。诸如“感想如何”、“谈谈体会”等概念化、笼统的提问,会使采访对象无从谈起,也就达不到采访目的。而具体、确切的提问,能给采访对象一个明确的显示,使他的回答能紧扣思路,反映主题。我台在采制专题《平安同江》一期节目时,采用了让辖区居民和管片民警谈谈自己在创建平安活动中印象最深的人和事,通过对这些具体的人和事的讲述,自然而然的引出活动的作用、收获等。
3、时效性和深度的结合
决定新闻采访价值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时间。时效性在当今传播时代更显重要。真正的时效性需要尽可能的向受众展示事件的进展,体现时间的连续性和事件的纵深性。著名电视主持人杨澜在2009年《杨澜访谈录》的一期节目采访了圆明园兽首拍卖神秘买家蔡铭超,由于蔡铭超竞拍成功却拒绝付款而引起争议。身为一名主持人的敏感以及出于时效性的自觉追求,杨澜决定采访蔡铭超。他的动机是什么?他对自己的行为有怎样的评价?事件之后隐藏着什么故事?这些问题都是公众所关心的。在节目中,杨澜以之前少见的求证和质疑的方式,向蔡铭超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这一次的访谈恰到好处地契合了人们对知情权的渴望和社会的普遍焦虑点。杨澜在时效的基础之上,精准地把握了“深度”的生命线。
三、缩短和采访对象的距离
1、从衣着和语言上拉近与采访者的距离
采访中本着 “见什么人穿什么衣”, “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这两条准则和采访对象交流,这是采访能否顺利进行的起点。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要穿着不同的服饰,正式场合要衣着得体,正装出场,采访平民百姓时就不要太过华丽。所谓“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就是有专业语言和口语之分,不同层次的人要采用不同的说话方式。
2、心理上拉近和采访对象的距离
采访中,记者要善于和采访对象沟通和交流,营造融洽气氛,增强信任感。记者要想办法与采访对象 “推心置腹”。有的人在谈一些问题时避而不谈,如果直接提问也得不到答案,那么就要用迂回的办法,谈他们感兴趣的事情,让他(她)感觉你在跟他(她)做朋友,慢慢的打开心扉,再循序渐进的引导到所需要的主题上。笔者和同事有一次去采访本地的一位八十六的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做好事的新闻,老人却认为是小事,不愿多谈,幸好我们事先在社区了解到老人喜欢天文地理,三十年的时间里每到季节节气到来的那一天他都记录太阳升起和降落的时间,我们就从他的记录本聊起,活跃了气氛,然后聊到了他做过的事情,使采访顺利完成。
3、气氛上,拉近和采访对象的距离
在记者的采访活动中,尽管采访对象不同,采访要因人而异,但无一例外都是要接近采访对象。很多时候都是记者和采访对象第一次接触,彼此有陌生感,甚至有的采访对象对记者有排斥感, 那么记者就需要在看似平淡的闲谈中,巧妙营造出宽松的采访气氛,使记者能与采访对象接近,能使采访顺利进行。
四、尊重所有的被采访者
不管你采访的是什么样的对象,都要对他们予以尊重。不仅要礼貌上尊重采访对象,在生活习惯、行为方式、风俗习惯上也要尊重对方。有的人对采访者非常敏感,记者的举动如果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那么也就难进行采访了。因此采访时需要提问得体,语气、语言、语速都要恰当。有句名言叫“尊重他人也就等于尊重自己”,因尊重而获得信任,因信任而得到真心的话语,因此而得到精彩的新闻。
因人因事因境的不同,新闻的采访技巧是多种多样的。记者只有掌握了采访技巧,艺术地运用技巧,采访时才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也才能采集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写出好文章。但重技巧不重实际,也是枉然。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对记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才能胜任这个走在时代前沿的新闻事业。
(作者单位:同江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