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我们学生学习的基础,学好语文,不但对学好其他学科十分必要,且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有着重要意义。然而要真正把语文学好,单靠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尤其重要。那么如何来培养这种能力呢?下面谈谈本人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课前预习是培养中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课前预习是学生学习的第一环节,也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相配合,促成互相影响的基础。笔者起初在所任教的班级中调查,很多学生在课前几乎不会预习课文,即使有“预习”也只是象征性地看一遍课文,很少有学生再进一步就课文的内容进行思考并提出相关的问题。如果学生预习时能从课文中搜取适当的感性知识,并产生一些对问题的粗浅看法,课堂教学中就有了能引发学生探究的源泉,缺少了这一环节,课堂上出现教师在上讲得津津有味,而学生在下听得兴味索然的情形就没什么大惊小怪的了。因此,课前让学生自学,做好预习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我还鼓励学生在预习时提出自己的疑问,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把疑问记录下来,上课时可以拿出来与同学老师讨论、交流。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教师布置预习,学生实施预习到教师检查预习这个阶段,充分地感知课文。学生在预习、质疑这一过程,培养了他们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良好开端。
二、发现问题,培养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巴尔扎克说过:“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正是一个力量无穷的人”,有了思考,才能发现问题,寻找答案,加深理解,真正把书读活。我国传统教育就很重视学与思的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孔子要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现代教育过程中,教师更应该经常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由自主的阅读、观察、质疑和发现。在学习过程中首先要有质疑的意识,不回避疑难,勇于提出不同见解。其次要有灵活多变的思維技巧,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适时改变问题思维的方向、角度,寻觅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钱梦龙老师主张用“曲问”的方式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他说:“‘曲问’,是我相对于‘直问’杜撰的一个词儿。接‘曲问’的要求提出的问题,不仅角度较新,而且都有一定的难度,同时比较的‘有想头’。经常这样训练,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很有好处。”我们对所发现的问题也要懂得自我“曲问”。
三、积累知识,培养整理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积累整理知识的方法,如学习制作资料卡片、读书笔记等,经过长期的训练,使学生养成习惯。教育心理学表明,人的自学能力是建立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而形成知识的有效手段就是积累,积累知训最主要的是要善于记录,只有笔录下来的才是经久耐用的。因此,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要求学生制作各种资料卡片、读书笔记,以提高积累知识,整理知识的能力。
四、启发思维,是语文自学能力培养的依托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没有思维能力的人根本就谈不上具备自学能力。因此,要加强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就必须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让学生经常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化“身外之物”为自己的财富。这样,自学能力才有依托,才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兴趣要激发,思维更少不了启发。要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就必须善于“质疑”,激起学生心中探索问题的波澜。要做到这样,教师必须致力于问的艺术,必须使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包含着矛盾,因为思维是从矛盾开始的,没有矛盾就没有思考。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如果学生不假思索就能随口答出,就难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浪,所提问题也就失去了价值。倘若提出的问题超脱学生的实际,学生就会茫无头绪,起不到引起积极思维的作用。因此,提出的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把“果子”挂在适中的地方,既不举手可摘,也不高不可攀。这样,学生才会跃跃欲试,越跳越高,摘取挂在更高处的“果子”。
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手段和方法很多,相信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转变观念,有意识地在课内外注意培养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新,那么,就一定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课前预习是培养中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课前预习是学生学习的第一环节,也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相配合,促成互相影响的基础。笔者起初在所任教的班级中调查,很多学生在课前几乎不会预习课文,即使有“预习”也只是象征性地看一遍课文,很少有学生再进一步就课文的内容进行思考并提出相关的问题。如果学生预习时能从课文中搜取适当的感性知识,并产生一些对问题的粗浅看法,课堂教学中就有了能引发学生探究的源泉,缺少了这一环节,课堂上出现教师在上讲得津津有味,而学生在下听得兴味索然的情形就没什么大惊小怪的了。因此,课前让学生自学,做好预习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我还鼓励学生在预习时提出自己的疑问,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把疑问记录下来,上课时可以拿出来与同学老师讨论、交流。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教师布置预习,学生实施预习到教师检查预习这个阶段,充分地感知课文。学生在预习、质疑这一过程,培养了他们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良好开端。
二、发现问题,培养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巴尔扎克说过:“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正是一个力量无穷的人”,有了思考,才能发现问题,寻找答案,加深理解,真正把书读活。我国传统教育就很重视学与思的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孔子要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现代教育过程中,教师更应该经常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由自主的阅读、观察、质疑和发现。在学习过程中首先要有质疑的意识,不回避疑难,勇于提出不同见解。其次要有灵活多变的思維技巧,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适时改变问题思维的方向、角度,寻觅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钱梦龙老师主张用“曲问”的方式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他说:“‘曲问’,是我相对于‘直问’杜撰的一个词儿。接‘曲问’的要求提出的问题,不仅角度较新,而且都有一定的难度,同时比较的‘有想头’。经常这样训练,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很有好处。”我们对所发现的问题也要懂得自我“曲问”。
三、积累知识,培养整理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积累整理知识的方法,如学习制作资料卡片、读书笔记等,经过长期的训练,使学生养成习惯。教育心理学表明,人的自学能力是建立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而形成知识的有效手段就是积累,积累知训最主要的是要善于记录,只有笔录下来的才是经久耐用的。因此,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要求学生制作各种资料卡片、读书笔记,以提高积累知识,整理知识的能力。
四、启发思维,是语文自学能力培养的依托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没有思维能力的人根本就谈不上具备自学能力。因此,要加强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就必须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让学生经常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化“身外之物”为自己的财富。这样,自学能力才有依托,才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兴趣要激发,思维更少不了启发。要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就必须善于“质疑”,激起学生心中探索问题的波澜。要做到这样,教师必须致力于问的艺术,必须使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包含着矛盾,因为思维是从矛盾开始的,没有矛盾就没有思考。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如果学生不假思索就能随口答出,就难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浪,所提问题也就失去了价值。倘若提出的问题超脱学生的实际,学生就会茫无头绪,起不到引起积极思维的作用。因此,提出的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把“果子”挂在适中的地方,既不举手可摘,也不高不可攀。这样,学生才会跃跃欲试,越跳越高,摘取挂在更高处的“果子”。
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手段和方法很多,相信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转变观念,有意识地在课内外注意培养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新,那么,就一定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