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次,韩愈参加博学鸿词科的考试,写了一篇《不迁怒不贰过论》。主考官陆贽批阅之后,判了个不及格。
第二年,韩愈又参加了博学鸿词科的考试,在写“论”的时候,他把去年那篇文章一字不改地又写了一遍,交了上去。
担任主考官的还是陆贽,看到韩愈的文章后,他想起去年曾批阅过这篇文章,并且把它判为劣等。见作者如此执着,于是,陆贽悉心研读起来。最后,他决定把韩愈的这篇文章判为第一名。
陆贽的助手提醒他说:“同样的文章,去年您把它判为不及格,今年却要改判为第一名。您这样做,不是告诉大家,去年您是判卷失误吗?”陆贽淡淡一笑,说:“为国家选拔人才是我的职责,因为我的误判,已经耽误了韩愈的前程。如果为了掩盖自己的过错,今年还是维持原判,我岂不是错上加错?”
皇帝知道这件事情后,不但没有责罚陆贽失职,反而称赞他胸怀广阔、一心为国。陆贽的坦荡和磊落也化解了韩愈的不满,更使二人成为挚友。
错评咏花诗
四月桃花开
那年春末,白居易游玩江西庐山,写下一首《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有一天,宋代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沈括读了这首诗,非常惊讶,带着讥讽的口吻评论道:“既然‘四月芳菲尽’了,怎么会‘桃花始盛开’呢?大诗人也写出这样自相矛盾的句子,可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呀!”
想不到有一年春夏之交的季节,他到一座山上考察,竟见到了白居易诗中的奇景:四月天气,山下众花凋谢,山顶上却是桃花红艳,猛然想去白居易的诗来,才领悟到自己错怪了大诗人,也从中发现了高度对季节的影响:由于山上气温低,春季到来要晚于山下。
后来,他又找来白居易的诗读,发现前面有一篇序,序中写道:“(大林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如正二月天,梨桃始华(花),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沈括读了,很有感慨地说:“都怪我读书不细,经验太少啊!”
西风落金菊
有一天,苏东坡去拜访宰相王安石,碰巧王安石不在家。他看到王安石的书房案上有一首咏菊的诗。这首诗没有写完,只写了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心想:堂堂宰相,怎么会做出这样的诗?“西风”是秋风,“黄花”是菊花,而菊花敢于和秋霜鏖战,是能耐寒的,说西风“吹落黄花”就已不对了,而且还吹得“满地金”,落了一地,岂不大错特错?于是,他提笔续了两句:“秋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写完,苏东坡就走了。
后来,苏东坡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住了近一年,这年秋天,到了重九时节,苏东坡邀请好友陈季常到后园赏菊。谁知到后园一看,只见菊花纷纷落英,满地铺金。这时,他猛然想起一年前给王安石续诗的事情,不禁目瞪口呆,好半天说不出话来,方才悔悟,原是自己错了。
国王要吃公鸡蛋
从前有一个国王,暴虐任性。一次,他对一位大臣说:“我吃的鸡蛋都是母鸡生的,现在想尝尝公鸡蛋的滋味,命令你三天内把公鸡蛋找来,我将重赏你;如果三天内找不到公鸡蛋,我就要在第四天的早晨处死你。”
大臣知道厄运将至,但又不敢公开违抗,只有悲伤地离开了朝廷。
三天过去了,大臣无法找到公鸡蛋。最后的一个夜晚,他显得异常烦躁。大臣的小儿子是一个很聪明的少年,看到爸爸如此焦急,知道一定是大祸临头了。便问道:
“爸爸有什么烦闷的事呢?”
“你小孩子家,我讲了又有什么用?”大臣有气无力地回答。
“不,爸爸!告诉我吧,或许我能为你分忧。”少年紧握爸爸的双手,使劲地摇晃着。
大臣深情地望着自己的孩子,终于说出了事情的原委。少年沉思了一会,劝爸爸不要着急,他有办法逢凶化吉。
第四天的一早,少年代替大臣上了朝。
“你爸爸怎么不来呢?”国王问道。
“启禀国王,我爸爸在家生孩子。”少年不慌不忙地回答。
少年的回答引起国王和大臣们一阵哄笑。继而,国王生气了:
“胡说!男人怎么会生孩子?”
“是的,国王。男人是不能生孩子的,正如公鸡不能下蛋一样。”少年抓住时机,一句话说得国王张口结舌,无言相对,最后只好赦免了大臣。
生活中有很多现象是类似的。我们常常根据两个类似系统的某一系统中某一公认为正确的判断,来对另一系统作出类似的判断,这种方法叫做类比。
天文学家开卜勒曾说过:“我珍视类比胜于任何别的东西,它是我最可信赖的老师,它能揭示自然界的秘密,在几何学中它应该是最不容忽视的。”数学家拉普拉斯也说过:“在数学里,发现真理的主要工具是归纳和类比。”让我们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发现中,更好地发挥类比这个工具的作用吧!
欲穷千里目,更上几层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赋得的一篇名诗。
然而,我们仔细想想上一层楼,到底能看到方圆多少里的景致?真的是千里吗?
圆圆的地球半径约6371公里,王之涣登的鹳雀楼高约73.9米,计算可知,到顶之后大概可以看到方圆30公里内的景物。而要“穷千里目”,则差不多要登到20公里的高处——还是坐飞机吧。
第二年,韩愈又参加了博学鸿词科的考试,在写“论”的时候,他把去年那篇文章一字不改地又写了一遍,交了上去。
担任主考官的还是陆贽,看到韩愈的文章后,他想起去年曾批阅过这篇文章,并且把它判为劣等。见作者如此执着,于是,陆贽悉心研读起来。最后,他决定把韩愈的这篇文章判为第一名。
陆贽的助手提醒他说:“同样的文章,去年您把它判为不及格,今年却要改判为第一名。您这样做,不是告诉大家,去年您是判卷失误吗?”陆贽淡淡一笑,说:“为国家选拔人才是我的职责,因为我的误判,已经耽误了韩愈的前程。如果为了掩盖自己的过错,今年还是维持原判,我岂不是错上加错?”
皇帝知道这件事情后,不但没有责罚陆贽失职,反而称赞他胸怀广阔、一心为国。陆贽的坦荡和磊落也化解了韩愈的不满,更使二人成为挚友。
错评咏花诗
四月桃花开
那年春末,白居易游玩江西庐山,写下一首《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有一天,宋代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沈括读了这首诗,非常惊讶,带着讥讽的口吻评论道:“既然‘四月芳菲尽’了,怎么会‘桃花始盛开’呢?大诗人也写出这样自相矛盾的句子,可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呀!”
想不到有一年春夏之交的季节,他到一座山上考察,竟见到了白居易诗中的奇景:四月天气,山下众花凋谢,山顶上却是桃花红艳,猛然想去白居易的诗来,才领悟到自己错怪了大诗人,也从中发现了高度对季节的影响:由于山上气温低,春季到来要晚于山下。
后来,他又找来白居易的诗读,发现前面有一篇序,序中写道:“(大林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如正二月天,梨桃始华(花),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沈括读了,很有感慨地说:“都怪我读书不细,经验太少啊!”
西风落金菊
有一天,苏东坡去拜访宰相王安石,碰巧王安石不在家。他看到王安石的书房案上有一首咏菊的诗。这首诗没有写完,只写了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心想:堂堂宰相,怎么会做出这样的诗?“西风”是秋风,“黄花”是菊花,而菊花敢于和秋霜鏖战,是能耐寒的,说西风“吹落黄花”就已不对了,而且还吹得“满地金”,落了一地,岂不大错特错?于是,他提笔续了两句:“秋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写完,苏东坡就走了。
后来,苏东坡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住了近一年,这年秋天,到了重九时节,苏东坡邀请好友陈季常到后园赏菊。谁知到后园一看,只见菊花纷纷落英,满地铺金。这时,他猛然想起一年前给王安石续诗的事情,不禁目瞪口呆,好半天说不出话来,方才悔悟,原是自己错了。
国王要吃公鸡蛋
从前有一个国王,暴虐任性。一次,他对一位大臣说:“我吃的鸡蛋都是母鸡生的,现在想尝尝公鸡蛋的滋味,命令你三天内把公鸡蛋找来,我将重赏你;如果三天内找不到公鸡蛋,我就要在第四天的早晨处死你。”
大臣知道厄运将至,但又不敢公开违抗,只有悲伤地离开了朝廷。
三天过去了,大臣无法找到公鸡蛋。最后的一个夜晚,他显得异常烦躁。大臣的小儿子是一个很聪明的少年,看到爸爸如此焦急,知道一定是大祸临头了。便问道:
“爸爸有什么烦闷的事呢?”
“你小孩子家,我讲了又有什么用?”大臣有气无力地回答。
“不,爸爸!告诉我吧,或许我能为你分忧。”少年紧握爸爸的双手,使劲地摇晃着。
大臣深情地望着自己的孩子,终于说出了事情的原委。少年沉思了一会,劝爸爸不要着急,他有办法逢凶化吉。
第四天的一早,少年代替大臣上了朝。
“你爸爸怎么不来呢?”国王问道。
“启禀国王,我爸爸在家生孩子。”少年不慌不忙地回答。
少年的回答引起国王和大臣们一阵哄笑。继而,国王生气了:
“胡说!男人怎么会生孩子?”
“是的,国王。男人是不能生孩子的,正如公鸡不能下蛋一样。”少年抓住时机,一句话说得国王张口结舌,无言相对,最后只好赦免了大臣。
生活中有很多现象是类似的。我们常常根据两个类似系统的某一系统中某一公认为正确的判断,来对另一系统作出类似的判断,这种方法叫做类比。
天文学家开卜勒曾说过:“我珍视类比胜于任何别的东西,它是我最可信赖的老师,它能揭示自然界的秘密,在几何学中它应该是最不容忽视的。”数学家拉普拉斯也说过:“在数学里,发现真理的主要工具是归纳和类比。”让我们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发现中,更好地发挥类比这个工具的作用吧!
欲穷千里目,更上几层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赋得的一篇名诗。
然而,我们仔细想想上一层楼,到底能看到方圆多少里的景致?真的是千里吗?
圆圆的地球半径约6371公里,王之涣登的鹳雀楼高约73.9米,计算可知,到顶之后大概可以看到方圆30公里内的景物。而要“穷千里目”,则差不多要登到20公里的高处——还是坐飞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