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研究冬小麦品种中麦175号在青海贵德地本区的最佳施氮方式,在总施氮量(250kg.hm-2)一致条件下,分析了全部基施(N1)、1/2作基施+1/2在拔节期追施(N2)和1/2作基施+1/3在拔节期追施+1/6在开花期追施(N3)三种施氮方式间该品种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施氮后移籽粒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后延;千粒重以全部基施处理最小,产量最低,其余两处理间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差异均不显著。
[关键词] 冬小麦;灌浆;施氮方式;产量
小麦是人类主要粮食作物之一[1],作物的产量是个体与群体相互协调的结果,高产作物的群体应该是在经济器官生长期间具有高的光合效能和干物质积累量[2]。有的学者认为灌浆期与籽粒产量正相关[3],但也有研究认为粒重与灌浆速率显著正相关,而与灌浆持续期无多大关系[4]。提高小麦灌浆渐增期的灌浆速率和时间,对提高粒重至关重要[5]。虽然研究结论不尽一致,但都表明某些灌浆特性特征参数对粒重具有重要影响。小麦籽粒灌浆特性除受品种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影响外,受栽培措施特别是追氮施用影响较大,追氮时期对小麦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和灌浆速率影响较大[6],中后期追施氮肥能使千粒重显著增加[7];郭天财等[8]认为,随着追氮期的后移,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缩短,灌浆速率增加。本试验以2010年引进的国家北部冬麦区正在推广的小麦品种中麦175号在为试验材料,探讨不同施氮方式对籽粒灌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以确定该品种在本区适宜的氮肥追施方式,旨在为该品种在本区适宜地区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一、材料和方法
1.供试材料
选用北部冬麦区正在推广的中麦175号为试验材料。
2.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于2011年青海省贵德县河东乡试验地进行。试验地地势平坦,土壤为壤土,地下水灌溉,耕前取0-20cm土壤化验:有机质为1.21%,全氮0.08%,速效氮75mg/kg,速效磷56mg/kg,速效钾106mg/kg。前茬留麦地。
3.试验设计
试验设三种施氮方式:全部基施(N1)、1/2作基施+1/2在拔节期追施(N2)和1/2作基施+1/3在拔节期追施+1/6在开花期追施(N3)。各处理总施氮量均为250kg.hm-2。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20m2,三次重复。于2011年9月20日播种,行距17cm,播种量187.5kg..hm2,田间管理同大田生产。
4.调查项目及方法
产量测定:按常规标准调查记载与产量有关的一系列项目,收获前每个样点随机取50穗调查穗粒数,室内考种测定千粒重。最后测定实际产量。
灌浆速率测定:在开花期选择长势一致、同日开花的小麦单茎进行挂牌标记,从挂牌之日起,每隔5d取样1次,每次取单茎20个剥下籽粒,取200粒称其鲜重,然后将籽粒装入纸袋中,放置烘箱中105℃杀青10min,再于80℃恒温烘干之恒重,称其干重。
参照王信理和崔党群的方法进行Logistic方程拟合,并计算灌浆参数。包括最大灌浆速率(Rmax),灌浆速率达到最大时的时间(Tmax),平均灌浆速率(R),灌浆持续天数(T),灌浆渐增期、快增期、缓增期的灌浆速率(R1、R2、R3)和干物质积累(W、W2、W3),以及最终千粒重(Y0)。数据用EXCEL 和DPS软件进行、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1.不同施氮方式下小麦籽粒干重变化
开花后15d前N1处理的籽粒干重最大;开花20d至成熟,N1处理的籽粒干重显著小于N2处理和N3处理,开花至开花后25d,N2处理和N3处理籽粒干重无显著差异,开花后30d至成熟N3的籽粒干重显著大于N2和N1。
2.不同施氮处理小麦籽粒灌浆参数变化
由表2可知,随着氮肥后移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Tmax)后延,总灌浆时间延长;渐增期灌浆时间以N2处理最长,之后快增期和缓增期灌浆时间N2处理最短。灌浆速率系列参数以N1处理的最小,N2和N3的基本相同。各阶段干物质积累量均为N3>N2>N1。
由表3可知,不同施氮处理对中麦175号小麦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影响不大,N2、N3处理的千粒重和产量显著高于N1处理,说明氮肥后移能显著提高中麦175号小麦的千粒重。但对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影响不显著。N2、N3处理间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差异均不显著。
三、结论与讨论
由本试验可知,随着施氮时期后移,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后延,总灌浆持续时间延长,这与韩金玲等[9,10]研究结果相同,郭天财等[8]研究则认为随着施氮时期的后移,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缩短,灌浆速率增加。这可能与试验选用材料不同有关。本试验中,随着氮肥后移,穗粒数和千粒重增加,产量提高,春季追施氮肥与氮肥全部底施相比较,产量显著提高。拔节一次追肥和拔节加开花期分次追肥比较,二者灌浆速率差异较小,产量没有显著差异。综上所述结合本地生产实际,拔节期一次追施氮肥生产中农民操作方便,为中麦175号小麦在本区生产栽培中最佳施氮方式。
参考文献
[1]孙晓辉.作物栽培学(个论)[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95-109.
[2]李世清,王瑞军,张兴昌,等.小麦氮素营养与籽粒灌浆期氮素转移的研究进展[J].水土保持学报,2004,18(3):106-111.
[3]方在明.沿江地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分析及高产栽培途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1993,21(1):35-36
[4]Gebeyehou G,Kott DR,Baker BJ.(1982),Crop.Sci.,22:337-340
[5]刘丰明等.高产小麦籽粒形成的灌浆特性分析[J]麦类作物,1997,17(6):38-41
[6]杨文平,郜庆炉,胡喜巧,等.追氮时期对冬小麦品种矮抗58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J].吉林农业科学,2009,34(6):51-53.
[7]杜士周,曹承富,张耀兰,等.淮北地区小麦超高产栽培适宜追氮时期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10,30(2):337-341.
[8]郭天财,岳艳军,马冬云,等.追氮时期对冬小麦籽粒灌浆及淀粉特性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7,27(5):836-840.
[9]韩金玲,杨晴,张敏,等.施氮方式对冬小麦京冬11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1,31(6):1107-1110.
[9]安学军,邢志华,李保佳等.施氮方式对冬小麦品种中麦175号籽粒灌浆及产量的影响[J]农业科技通讯,2012,(6):32-34
[关键词] 冬小麦;灌浆;施氮方式;产量
小麦是人类主要粮食作物之一[1],作物的产量是个体与群体相互协调的结果,高产作物的群体应该是在经济器官生长期间具有高的光合效能和干物质积累量[2]。有的学者认为灌浆期与籽粒产量正相关[3],但也有研究认为粒重与灌浆速率显著正相关,而与灌浆持续期无多大关系[4]。提高小麦灌浆渐增期的灌浆速率和时间,对提高粒重至关重要[5]。虽然研究结论不尽一致,但都表明某些灌浆特性特征参数对粒重具有重要影响。小麦籽粒灌浆特性除受品种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影响外,受栽培措施特别是追氮施用影响较大,追氮时期对小麦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和灌浆速率影响较大[6],中后期追施氮肥能使千粒重显著增加[7];郭天财等[8]认为,随着追氮期的后移,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缩短,灌浆速率增加。本试验以2010年引进的国家北部冬麦区正在推广的小麦品种中麦175号在为试验材料,探讨不同施氮方式对籽粒灌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以确定该品种在本区适宜的氮肥追施方式,旨在为该品种在本区适宜地区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一、材料和方法
1.供试材料
选用北部冬麦区正在推广的中麦175号为试验材料。
2.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于2011年青海省贵德县河东乡试验地进行。试验地地势平坦,土壤为壤土,地下水灌溉,耕前取0-20cm土壤化验:有机质为1.21%,全氮0.08%,速效氮75mg/kg,速效磷56mg/kg,速效钾106mg/kg。前茬留麦地。
3.试验设计
试验设三种施氮方式:全部基施(N1)、1/2作基施+1/2在拔节期追施(N2)和1/2作基施+1/3在拔节期追施+1/6在开花期追施(N3)。各处理总施氮量均为250kg.hm-2。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20m2,三次重复。于2011年9月20日播种,行距17cm,播种量187.5kg..hm2,田间管理同大田生产。
4.调查项目及方法
产量测定:按常规标准调查记载与产量有关的一系列项目,收获前每个样点随机取50穗调查穗粒数,室内考种测定千粒重。最后测定实际产量。
灌浆速率测定:在开花期选择长势一致、同日开花的小麦单茎进行挂牌标记,从挂牌之日起,每隔5d取样1次,每次取单茎20个剥下籽粒,取200粒称其鲜重,然后将籽粒装入纸袋中,放置烘箱中105℃杀青10min,再于80℃恒温烘干之恒重,称其干重。
参照王信理和崔党群的方法进行Logistic方程拟合,并计算灌浆参数。包括最大灌浆速率(Rmax),灌浆速率达到最大时的时间(Tmax),平均灌浆速率(R),灌浆持续天数(T),灌浆渐增期、快增期、缓增期的灌浆速率(R1、R2、R3)和干物质积累(W、W2、W3),以及最终千粒重(Y0)。数据用EXCEL 和DPS软件进行、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1.不同施氮方式下小麦籽粒干重变化
开花后15d前N1处理的籽粒干重最大;开花20d至成熟,N1处理的籽粒干重显著小于N2处理和N3处理,开花至开花后25d,N2处理和N3处理籽粒干重无显著差异,开花后30d至成熟N3的籽粒干重显著大于N2和N1。
2.不同施氮处理小麦籽粒灌浆参数变化
由表2可知,随着氮肥后移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Tmax)后延,总灌浆时间延长;渐增期灌浆时间以N2处理最长,之后快增期和缓增期灌浆时间N2处理最短。灌浆速率系列参数以N1处理的最小,N2和N3的基本相同。各阶段干物质积累量均为N3>N2>N1。
由表3可知,不同施氮处理对中麦175号小麦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影响不大,N2、N3处理的千粒重和产量显著高于N1处理,说明氮肥后移能显著提高中麦175号小麦的千粒重。但对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影响不显著。N2、N3处理间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差异均不显著。
三、结论与讨论
由本试验可知,随着施氮时期后移,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后延,总灌浆持续时间延长,这与韩金玲等[9,10]研究结果相同,郭天财等[8]研究则认为随着施氮时期的后移,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缩短,灌浆速率增加。这可能与试验选用材料不同有关。本试验中,随着氮肥后移,穗粒数和千粒重增加,产量提高,春季追施氮肥与氮肥全部底施相比较,产量显著提高。拔节一次追肥和拔节加开花期分次追肥比较,二者灌浆速率差异较小,产量没有显著差异。综上所述结合本地生产实际,拔节期一次追施氮肥生产中农民操作方便,为中麦175号小麦在本区生产栽培中最佳施氮方式。
参考文献
[1]孙晓辉.作物栽培学(个论)[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95-109.
[2]李世清,王瑞军,张兴昌,等.小麦氮素营养与籽粒灌浆期氮素转移的研究进展[J].水土保持学报,2004,18(3):106-111.
[3]方在明.沿江地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分析及高产栽培途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1993,21(1):35-36
[4]Gebeyehou G,Kott DR,Baker BJ.(1982),Crop.Sci.,22:337-340
[5]刘丰明等.高产小麦籽粒形成的灌浆特性分析[J]麦类作物,1997,17(6):38-41
[6]杨文平,郜庆炉,胡喜巧,等.追氮时期对冬小麦品种矮抗58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J].吉林农业科学,2009,34(6):51-53.
[7]杜士周,曹承富,张耀兰,等.淮北地区小麦超高产栽培适宜追氮时期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10,30(2):337-341.
[8]郭天财,岳艳军,马冬云,等.追氮时期对冬小麦籽粒灌浆及淀粉特性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7,27(5):836-840.
[9]韩金玲,杨晴,张敏,等.施氮方式对冬小麦京冬11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1,31(6):1107-1110.
[9]安学军,邢志华,李保佳等.施氮方式对冬小麦品种中麦175号籽粒灌浆及产量的影响[J]农业科技通讯,2012,(6):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