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显露错误中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欣赏,并顺着学生的思路将“合理成分”激活,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过程作出修正,让“错误”变成宝贵的教学资源。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错误资源 巧用错误 善用错误 利用错误
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维度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难免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在教学中,我们应巧用这些错误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从而有效激活数学课堂。
一、巧用错误,引发探究
布鲁纳曾说:“探究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究,便没有数学的发展。”学习错误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必然伴随的现象之一。对于似是而非、学生不易察觉的错误,如果教师只告诉正确的做法,就难以触及问题的实质,更容易抑制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如果对这些错误巧妙地加以利用,因势利导,多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则不仅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发现错误,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如解答习题:把一块木条锯成5段,每锯一段用4分钟,求多少分钟可以锯完?”一开始学生不假思索异口同声地说:“20分钟。”我想了一下,如果硬把我的方法教给学生,则学生未必学得好,我还教得累,倒不如把难题交给他们自己去解决。我挑衅地说:“真的是20分钟吗?谁能证明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结果同学们有的拿纸条折,有的用小棒折,有的画图分析,还有的列表,通过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学生明白了锯5段只要4次,而每锯一段用4分钟,其实是锯一次用4分钟,所以正确答案是4个4分钟,即16分钟。一道习题,因为一个错误的答案,引发学生自己探究得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的潜能汇聚在一起发挥,智慧集中到一处碰撞。
“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上述案例中,学生由于受先前经验的影响,想当然用每段的时间乘段数来求总共的时间。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并没有慌张,也没有按照自己的预设进行教学,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从而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形成正确的知识。
二、善用错误,点石成金
富兰克林有一句名言: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下,课堂生成的一个情境、一个问题、一个信息,乃至一个错误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对于这些教学资源,教师必须认真倾听并迅速做出相关检索,进行有效分类,对于有效的生成性资源,适时进行价值引领,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显露资源中的“闪光点”,顺着学生的思路将“合理成分”激活。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难免会有认识上的偏差,对于学生生成的错误资源,教师大可不必藏着、捂着,要让学生明白“出错”并不可怕,更不可耻,而是一种正常现象。
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一课时,例题:把4个桃,平均分成2分,每份是这个桃的几分之几?我让学生讨论交流。(下面是教学片段)
师:通过讨论你知道把4个桃,平均分成2分,每份是这个桃的几分之几吗?
生1:我知道,是。
生2:不对,。
(同学们哄堂大笑,有的还指着他说:真笨。生2红着脸埋下了头。)
师(微笑地看着生2):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2:4个桃平均分成2分,每份2个,所以就是。
师:你能联系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释一下这个的具体含义吗?
生2: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两份。
师:从这个分数的具体含义中,你又明白了什么?
生2:噢,我明白了,是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2份,应该是。
师:为什么?
生2:因为是把4个桃平均分成2份,1份就是。
(他的迁移之快,令全班学生刮目相看,自己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该认真倾听,听听他们的想法,哪怕是错误的想法。让不同的思维在交流中碰撞,这样的课堂才是不加修饰的“原汁原味”。
三、利用错误,挖掘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利用学习中的错误信息,巧妙点拨,抓住学生错误的想法进行延伸,诱发思维,开启智慧,让学生从错误的想法中发现新知识,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当老师把错误的知识留给学生时,也是学生努力纠正错误的开始。
如教学二年级《认识厘米》这一课时,在学生认识厘米这一长度单位之后,我让学生用尺去量铅笔的长度。学生独立量完以后,我又请三位学生上讲台演示。前面两个学生正确地量出自己铅笔的长度(都是从刻度0开始量),而第三位学生上来量时他把尺倒过来量,用20厘米处作零刻度,其他同学都说他量错了。我没有立即就判定是错误的,而是问他:“你为什么这么量呢?你是怎么想的?”原来他的尺断了一截,尺上没有零刻度。所以他选择从20厘米处开始量,很显然,他量的方法与大家截然不同。我又让学生讨论交流:这样的方法可以吗?接着又追问:“看到他的这种创造性的测量方法,你有什么想法吗?”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可以用他的尺从1厘米的地方开始量,量到10厘米处,铅笔的长就是10-1=9(厘米)。”有的说:“如果从10厘米的地方作起点就更容易量了。”有的同学甚至说:“我可以把尺上任意一个刻度作起点,只要够量都行。”在这个过程中,我“将错就错”,因势利导,变“错误”为有用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教学,让学生澄清了“错误”。这样的“错误”闪烁着学生智慧的火花,学生创造出许多新颖的测量方法,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了锻炼和发展。本应匆匆而过的环节,本可忽略的细小错误,由于老师意识到这个错误有着不寻常的教育价值,才生成了如此的精彩课堂。
学生的“错误”是宝贵的,课堂正是因为有了“错误”才变得真实、鲜活。我们要将错误作为一种促进学生情感和智力发展的教育资源,正确巧妙地加以利用,在课堂教学中挥洒智慧情趣。
参考文献:
[1]小学教学参考,2012(08).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错误资源 巧用错误 善用错误 利用错误
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维度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难免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在教学中,我们应巧用这些错误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从而有效激活数学课堂。
一、巧用错误,引发探究
布鲁纳曾说:“探究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究,便没有数学的发展。”学习错误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必然伴随的现象之一。对于似是而非、学生不易察觉的错误,如果教师只告诉正确的做法,就难以触及问题的实质,更容易抑制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如果对这些错误巧妙地加以利用,因势利导,多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则不仅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发现错误,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如解答习题:把一块木条锯成5段,每锯一段用4分钟,求多少分钟可以锯完?”一开始学生不假思索异口同声地说:“20分钟。”我想了一下,如果硬把我的方法教给学生,则学生未必学得好,我还教得累,倒不如把难题交给他们自己去解决。我挑衅地说:“真的是20分钟吗?谁能证明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结果同学们有的拿纸条折,有的用小棒折,有的画图分析,还有的列表,通过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学生明白了锯5段只要4次,而每锯一段用4分钟,其实是锯一次用4分钟,所以正确答案是4个4分钟,即16分钟。一道习题,因为一个错误的答案,引发学生自己探究得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的潜能汇聚在一起发挥,智慧集中到一处碰撞。
“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上述案例中,学生由于受先前经验的影响,想当然用每段的时间乘段数来求总共的时间。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并没有慌张,也没有按照自己的预设进行教学,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从而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形成正确的知识。
二、善用错误,点石成金
富兰克林有一句名言: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下,课堂生成的一个情境、一个问题、一个信息,乃至一个错误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对于这些教学资源,教师必须认真倾听并迅速做出相关检索,进行有效分类,对于有效的生成性资源,适时进行价值引领,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显露资源中的“闪光点”,顺着学生的思路将“合理成分”激活。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难免会有认识上的偏差,对于学生生成的错误资源,教师大可不必藏着、捂着,要让学生明白“出错”并不可怕,更不可耻,而是一种正常现象。
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一课时,例题:把4个桃,平均分成2分,每份是这个桃的几分之几?我让学生讨论交流。(下面是教学片段)
师:通过讨论你知道把4个桃,平均分成2分,每份是这个桃的几分之几吗?
生1:我知道,是。
生2:不对,。
(同学们哄堂大笑,有的还指着他说:真笨。生2红着脸埋下了头。)
师(微笑地看着生2):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2:4个桃平均分成2分,每份2个,所以就是。
师:你能联系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释一下这个的具体含义吗?
生2: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两份。
师:从这个分数的具体含义中,你又明白了什么?
生2:噢,我明白了,是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2份,应该是。
师:为什么?
生2:因为是把4个桃平均分成2份,1份就是。
(他的迁移之快,令全班学生刮目相看,自己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该认真倾听,听听他们的想法,哪怕是错误的想法。让不同的思维在交流中碰撞,这样的课堂才是不加修饰的“原汁原味”。
三、利用错误,挖掘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利用学习中的错误信息,巧妙点拨,抓住学生错误的想法进行延伸,诱发思维,开启智慧,让学生从错误的想法中发现新知识,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当老师把错误的知识留给学生时,也是学生努力纠正错误的开始。
如教学二年级《认识厘米》这一课时,在学生认识厘米这一长度单位之后,我让学生用尺去量铅笔的长度。学生独立量完以后,我又请三位学生上讲台演示。前面两个学生正确地量出自己铅笔的长度(都是从刻度0开始量),而第三位学生上来量时他把尺倒过来量,用20厘米处作零刻度,其他同学都说他量错了。我没有立即就判定是错误的,而是问他:“你为什么这么量呢?你是怎么想的?”原来他的尺断了一截,尺上没有零刻度。所以他选择从20厘米处开始量,很显然,他量的方法与大家截然不同。我又让学生讨论交流:这样的方法可以吗?接着又追问:“看到他的这种创造性的测量方法,你有什么想法吗?”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可以用他的尺从1厘米的地方开始量,量到10厘米处,铅笔的长就是10-1=9(厘米)。”有的说:“如果从10厘米的地方作起点就更容易量了。”有的同学甚至说:“我可以把尺上任意一个刻度作起点,只要够量都行。”在这个过程中,我“将错就错”,因势利导,变“错误”为有用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教学,让学生澄清了“错误”。这样的“错误”闪烁着学生智慧的火花,学生创造出许多新颖的测量方法,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了锻炼和发展。本应匆匆而过的环节,本可忽略的细小错误,由于老师意识到这个错误有着不寻常的教育价值,才生成了如此的精彩课堂。
学生的“错误”是宝贵的,课堂正是因为有了“错误”才变得真实、鲜活。我们要将错误作为一种促进学生情感和智力发展的教育资源,正确巧妙地加以利用,在课堂教学中挥洒智慧情趣。
参考文献:
[1]小学教学参考,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