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3岁的小叶供职于北京的一家媒体。每天除了8小时工作时间要守在电脑前,下班回家后她还要上网聊天、玩网络游戏,直至深夜。她并不喜欢这样每天与网络黏在一起,可是她觉得自己也没有更好的选择。
这样的状态持续到了去年初才发生了转变。在朋友的带动下她关掉电脑,玩起了“桌游”:“这些游戏太令人着迷了。很多游戏取材于网络游戏,趣味性很强,整个游戏过程能和其他人一起真实互动,充满欢声笑语,这比一个人整晚对着冷冰冰的电脑好太多了。”
和小叶一样,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也开始跳出“八时内电脑前工作、八小时外电脑前娱乐”的怪圈,选用桌游来充实自己的闲暇生活。桌游热
桌面游戏是指不需要借助任何电子设备,采用纸牌、棋盘等道具进行竞智的游戏。广义而言,传统的棋牌类游戏也属于这一范畴,中国本土的飞行棋、斗兽棋等游戏也都曾经在每一代人的童年留下印迹。现在流行的桌面游戏大多源自欧美国家,常见的就有数百种,涉及战争、贸易、文化、艺术、城市建设、历史等各种题材。游戏规则多为回合制,趣味横生,很多游戏都以真实的历史文化为背景。
刘亦杨是北京“品 主题桌游吧”的创办人,她见证了桌游在国内从默默无闻到逐渐流行的全过程。刘亦杨曾经在桌面游戏最普及的德国留学,几年前毕业归国时,她的行李箱被各钟桌面游戏占据了大半,因为她迫不及待地“想找几个人痛痛快快玩一下午”。可是,这个愿望毫不意外地落空了一因为桌面游戏一般需要至少三四个玩家,而国内的朋友基本上都没有接触过这类事物,要先教会他们,并不是一两天能解决的事。
这样,桌游在“海龟”们的带动下缓慢地发展。不过很快,这种局面被一款叫做“三国杀”的游戏打破。“三国杀”的人物和情景设置取自于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它结合了几款欧洲流行游戏的对战机制,进行了本土化再创造。每个人物拥有与他们个性相符的独特技能和武器。正是巧妙地把握住了国人对三国故事的耳熟能详,“三国杀”得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火了起来,成为了现在最流行的桌面游戏。
作为一个带有中国元素的角色扮演类纸牌游戏,“三国杀”提供了多样化的对战模式,可以支持4-10个人共同参与,面世后不久就在年轻人群体中开始了“病毒式传播”。根据出品方“游卡桌游”文化发展公司的销售报告,“三国杀”在2009年收获了2千万的销售额,而到2010年底,这一数字预计将达到1亿。可以说,大陆地区桌游的火热场面基本是被这款游戏带动起来的。
“如今的娱乐方式很多,但对于学生和收入一般的上班族来说,选择依然是有限的。”刘亦杨说,“除了互动性强,桌游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不插电’。来玩桌游的大部分是上班族,他们大部分是希望摆脱工作在电脑前的‘插电’状态。而与去KTV唱歌或下馆子这样动辄几百元的消费相比,桌游是一个绝对廉价的选择——基本上每人每次三五十元左右。”
据统计,现在北京就有大大小小的桌游吧400多家,而在桌游更为流行的上海,专业的桌游吧数量在“鼎盛”时期达到了800多家。北京的某家桌游店进行网上团购促销,8000张票在74小时内就全部售罄。上海的一位桌游发烧友曾在徐家汇商业圈发现了30多家桌游店。在国内某著名购物网站上搜索“桌游”二字,搜索结果显示与此相关的店铺有500’家之多。
桌游吧
桌游在一线城市的流行,也使得提供桌面游戏的娱乐场所在大城市迅速蔓延。两三年前还只是东南沿海城市的一些茶馆和咖啡吧、酒吧购置桌面游戏以吸引更多客源,现在桌游吧已经出现在中西部的大中城市,成为了年轻人以游戏会友、交友的新兴社交娱乐场所。
“后院青年俱乐部”位于北京西单附近胡同里,幽静的四合院被几个年轻人改造得富有青春气息,又不失典雅。桌游占据了俱乐部的整整两面墙和一个书架,它们大多是店主通过网络从欧美国家购置的。各式棋子、道具的外形都十分精美,让人看了就有想一试身手的冲动。
“我毕业后工作了不到两年的时间,一直就想当老板开店。”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店主小王介绍说,“桌游吧投入小,经营操作比较简单,除了装修就是引进游戏,而这些游戏在网上就能买到,可以重复使用,几乎可以算是一次性投入,市场潜力很大。”
位于后海的“鲸鱼桌游吧”则开在了外国游客:“文艺青年”频繁往来的地段,90平方米的二层小楼房租几乎等于一个月的盈利。但是店主曹珉并不在意这些,因为“足球是男人玩的,卡拉OK需要一副好嗓子,而桌游是每个人都能参与的。”平时他们通常都营业到23点,但假期里常常是中午开门不久就已经爆满,晚上还有不少客人提出会玩得更晚一点,他们也会根据客人的要求适当延长营业时间,有时会到凌晨2点左右。
桌游吧主要是采取按时计价,供应饮品。获利主要靠玩家计时收费,大概一小时在15-30元不等。也有很多店面是前身为茶室、咖啡吧等,其主要收入来源是餐饮点单收费,另外大多数桌游吧也通过出售游戏来盈利。
桌游生命力何在?
桌面游戏最吸引人的地方主要是背景和机制,而且还可以将桌面游戏与网游相结合,解决了单纯桌面游戏对人的局限。相比一成不变的传统游戏,新的桌游在融合时尚元素上下足了功夫,例如推出以最新的电影或电视节目为主题的新游戏,“干骐动漫”推出的谍战背景的游戏“风声”,取材自2007年火爆一时的同名电影。一些制作商更是借力CD和DVD等多媒体方式,带来全新的游戏体验。
对于“桌游发烧友”而言,他们通常都有把朋友、同事教会的欲望。通过蜘蛛网一样的人脉,桌面游戏在城市各个角落的写字楼里扩散。一些年轻白领喜欢在下班后,约同事一起玩桌面游戏,由于每个玩家都需要在游戏中与其他玩家进行面对面的沟通,桌面游戏成了增进同事间感情的润滑剂。有时候一个游戏需要许多渗加,这时就要和陌生人“拼桌”,在玩游戏的同时还可以交到朋友。
这样的新趋势似乎可以视为年轻人在网络时代与社会重新融合的一种渴求。
33岁的邓嵩楠是一名画家兼职平面设计师。从去年开始,桌游成了他和朋友们聚会的一个保留项目。他认为网络空间的匿名性破坏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互相连接,而桌游的新浪潮带来的正是一种久违的真实感和亲近感。他说:“互联网教会人们的是隐藏身份,在网络上人们有强烈的欲望去掩藏自己。而桌游带来的却是截然不同的真实。”
玩桌游没有人数限制,“通常一‘个游戏很少能容下十多个人一起玩,但桌游就能做到。这是一个很好的从工作压力中释放出来的方式,也能够拓展个人的社交网络。”
归根结底,桌面游戏抓住这些年轻人的,正是心底那一丝对童年的重温,对简单的喜爱。在游戏中很多人会发现,其实快乐很简单。当“网瘾”问题让社会学者们头痛不已的时候,桌面游戏“卷土重来”,可谓是一大福音,人们开始倾向于传统的自然的人际交往和娱乐方式,希望桌面游戏能为更多的人开启一扇智慧的快乐之门。
这样的状态持续到了去年初才发生了转变。在朋友的带动下她关掉电脑,玩起了“桌游”:“这些游戏太令人着迷了。很多游戏取材于网络游戏,趣味性很强,整个游戏过程能和其他人一起真实互动,充满欢声笑语,这比一个人整晚对着冷冰冰的电脑好太多了。”
和小叶一样,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也开始跳出“八时内电脑前工作、八小时外电脑前娱乐”的怪圈,选用桌游来充实自己的闲暇生活。桌游热
桌面游戏是指不需要借助任何电子设备,采用纸牌、棋盘等道具进行竞智的游戏。广义而言,传统的棋牌类游戏也属于这一范畴,中国本土的飞行棋、斗兽棋等游戏也都曾经在每一代人的童年留下印迹。现在流行的桌面游戏大多源自欧美国家,常见的就有数百种,涉及战争、贸易、文化、艺术、城市建设、历史等各种题材。游戏规则多为回合制,趣味横生,很多游戏都以真实的历史文化为背景。
刘亦杨是北京“品 主题桌游吧”的创办人,她见证了桌游在国内从默默无闻到逐渐流行的全过程。刘亦杨曾经在桌面游戏最普及的德国留学,几年前毕业归国时,她的行李箱被各钟桌面游戏占据了大半,因为她迫不及待地“想找几个人痛痛快快玩一下午”。可是,这个愿望毫不意外地落空了一因为桌面游戏一般需要至少三四个玩家,而国内的朋友基本上都没有接触过这类事物,要先教会他们,并不是一两天能解决的事。
这样,桌游在“海龟”们的带动下缓慢地发展。不过很快,这种局面被一款叫做“三国杀”的游戏打破。“三国杀”的人物和情景设置取自于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它结合了几款欧洲流行游戏的对战机制,进行了本土化再创造。每个人物拥有与他们个性相符的独特技能和武器。正是巧妙地把握住了国人对三国故事的耳熟能详,“三国杀”得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火了起来,成为了现在最流行的桌面游戏。
作为一个带有中国元素的角色扮演类纸牌游戏,“三国杀”提供了多样化的对战模式,可以支持4-10个人共同参与,面世后不久就在年轻人群体中开始了“病毒式传播”。根据出品方“游卡桌游”文化发展公司的销售报告,“三国杀”在2009年收获了2千万的销售额,而到2010年底,这一数字预计将达到1亿。可以说,大陆地区桌游的火热场面基本是被这款游戏带动起来的。
“如今的娱乐方式很多,但对于学生和收入一般的上班族来说,选择依然是有限的。”刘亦杨说,“除了互动性强,桌游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不插电’。来玩桌游的大部分是上班族,他们大部分是希望摆脱工作在电脑前的‘插电’状态。而与去KTV唱歌或下馆子这样动辄几百元的消费相比,桌游是一个绝对廉价的选择——基本上每人每次三五十元左右。”
据统计,现在北京就有大大小小的桌游吧400多家,而在桌游更为流行的上海,专业的桌游吧数量在“鼎盛”时期达到了800多家。北京的某家桌游店进行网上团购促销,8000张票在74小时内就全部售罄。上海的一位桌游发烧友曾在徐家汇商业圈发现了30多家桌游店。在国内某著名购物网站上搜索“桌游”二字,搜索结果显示与此相关的店铺有500’家之多。
桌游吧
桌游在一线城市的流行,也使得提供桌面游戏的娱乐场所在大城市迅速蔓延。两三年前还只是东南沿海城市的一些茶馆和咖啡吧、酒吧购置桌面游戏以吸引更多客源,现在桌游吧已经出现在中西部的大中城市,成为了年轻人以游戏会友、交友的新兴社交娱乐场所。
“后院青年俱乐部”位于北京西单附近胡同里,幽静的四合院被几个年轻人改造得富有青春气息,又不失典雅。桌游占据了俱乐部的整整两面墙和一个书架,它们大多是店主通过网络从欧美国家购置的。各式棋子、道具的外形都十分精美,让人看了就有想一试身手的冲动。
“我毕业后工作了不到两年的时间,一直就想当老板开店。”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店主小王介绍说,“桌游吧投入小,经营操作比较简单,除了装修就是引进游戏,而这些游戏在网上就能买到,可以重复使用,几乎可以算是一次性投入,市场潜力很大。”
位于后海的“鲸鱼桌游吧”则开在了外国游客:“文艺青年”频繁往来的地段,90平方米的二层小楼房租几乎等于一个月的盈利。但是店主曹珉并不在意这些,因为“足球是男人玩的,卡拉OK需要一副好嗓子,而桌游是每个人都能参与的。”平时他们通常都营业到23点,但假期里常常是中午开门不久就已经爆满,晚上还有不少客人提出会玩得更晚一点,他们也会根据客人的要求适当延长营业时间,有时会到凌晨2点左右。
桌游吧主要是采取按时计价,供应饮品。获利主要靠玩家计时收费,大概一小时在15-30元不等。也有很多店面是前身为茶室、咖啡吧等,其主要收入来源是餐饮点单收费,另外大多数桌游吧也通过出售游戏来盈利。
桌游生命力何在?
桌面游戏最吸引人的地方主要是背景和机制,而且还可以将桌面游戏与网游相结合,解决了单纯桌面游戏对人的局限。相比一成不变的传统游戏,新的桌游在融合时尚元素上下足了功夫,例如推出以最新的电影或电视节目为主题的新游戏,“干骐动漫”推出的谍战背景的游戏“风声”,取材自2007年火爆一时的同名电影。一些制作商更是借力CD和DVD等多媒体方式,带来全新的游戏体验。
对于“桌游发烧友”而言,他们通常都有把朋友、同事教会的欲望。通过蜘蛛网一样的人脉,桌面游戏在城市各个角落的写字楼里扩散。一些年轻白领喜欢在下班后,约同事一起玩桌面游戏,由于每个玩家都需要在游戏中与其他玩家进行面对面的沟通,桌面游戏成了增进同事间感情的润滑剂。有时候一个游戏需要许多渗加,这时就要和陌生人“拼桌”,在玩游戏的同时还可以交到朋友。
这样的新趋势似乎可以视为年轻人在网络时代与社会重新融合的一种渴求。
33岁的邓嵩楠是一名画家兼职平面设计师。从去年开始,桌游成了他和朋友们聚会的一个保留项目。他认为网络空间的匿名性破坏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互相连接,而桌游的新浪潮带来的正是一种久违的真实感和亲近感。他说:“互联网教会人们的是隐藏身份,在网络上人们有强烈的欲望去掩藏自己。而桌游带来的却是截然不同的真实。”
玩桌游没有人数限制,“通常一‘个游戏很少能容下十多个人一起玩,但桌游就能做到。这是一个很好的从工作压力中释放出来的方式,也能够拓展个人的社交网络。”
归根结底,桌面游戏抓住这些年轻人的,正是心底那一丝对童年的重温,对简单的喜爱。在游戏中很多人会发现,其实快乐很简单。当“网瘾”问题让社会学者们头痛不已的时候,桌面游戏“卷土重来”,可谓是一大福音,人们开始倾向于传统的自然的人际交往和娱乐方式,希望桌面游戏能为更多的人开启一扇智慧的快乐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