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用”在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探究

来源 :无线互联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lena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面对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随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逐步开展,“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显现出参与企业数量少、合作形式单一、实效性不强的问题,应以增加校企合作企业数量,建立多样化的校企协同育人形式,通过“输出”“输入”人才对接,发挥“产学研用”的育人功能等,让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更有成效,满足社会经济建设的需求。
  关键词:产学研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计算机
  0   引言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目前科技发展迅速,随着近几年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行各业对于优质的技术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需求旺盛,社会对毕业生的计算机技能要求也在不断增加,但现实中却存在着人岗脱节的现象。为紧跟时代步伐,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提高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笔者围绕“高技能人才培养”这条主线,调研了全国二十余所高职学校,分析了学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展开了在产学研用背景下与企业协同育人加快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1]。
  1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产学研用”协同育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愿意参与协同育人的企业数量相对缺乏
  就校企合作育人模式而言,“产学研用”是目前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对策之一,这种育人模式能够弥补院校教学的不足。随着各类产业的发展,我国出现了很多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成为行业发展的典范。在众多的企业中,很多企业对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參与积极性并不高,因为企业的最终目标是盈利,加入“产学研用”会增加一定的成本和时间消耗,所以愿意参与协同育人的企业数量相对缺乏。即便参与进来,资源和资金的投入都很有限。
  1.2  计算机类专业“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合作形式较单一
  目前,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企业为学校提供的合作育人形式相对单一,主要是通过为学校专业学生提供专业实践岗位来安排学生实习,或者是为专业学生的学习投资建设实践基地。而对于产学研用一体化的育人机制建设比较滞后。
  1.3  计算机类专业“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实效性不强
  目前的校企合作,虽然有些企业为学生的实践学习提供了平台,但是很多企业单纯地将实习生看作是廉价劳动力,将他们安排在企业的生产线上,没有为学生提供更多技术性的岗位,导致学生虽然参加了实习,但是技术和能力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2]。
  1.4  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模式有待改革
  就校企合作中的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模式来看,学校对于专业课程的教学创新比较滞后。在计算机类专业合作育人过程中,学校和企业之间缺乏对接,专业实践教师资源短缺,课程衔接性不强等,都导致专业教学缺乏成效,急需要加快进行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改革。
  2 解决“产学研用”协同育人中存在问题的方法
  2.1  增加校企合作企业数量,实现“科研”“生产”优势共享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根本要求,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着力点和工作主线。因此,滨州职业学院通过落实优质校建设具体指标和要求,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不断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针对目前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企业参与积极性问题,政府要鼓励企业和学校共建合作育人模式。而作为职业院校,也要积极开创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注重校企合作的创新机制构建,提升自身竞争力,推进校企合作关系构建[3-5]。
  2.2  建立多样化的校企协同育人形式
  通过建立工程技术中心、Maker Space创客空间、协同创新工作室、整合大师工作室、现代学徒制、特色班等多种形式,深入企业生产实践,让学生“课堂课外相结合”“理论实践相结合”,加深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实践认知和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意识、创造热情和创造精神。
  2.3  通过“输出”“输入”人才对接,提高校企协同育人实效
  参与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企业,根据学生参与“产学研用”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可以直接选拔招聘毕业生和在校生到公司就业和实习,为毕业生提供广阔的就业平台和发展空间;同时,校企合作企业也对合作院校毕业生进行重点培养,能吸引众多优秀学子去企业应聘就职,收揽大批优秀人力资源助力企业发展。学校还可以安排专业教师去往企业生产车间学习观摩,不断强化教师专业实践水平,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让他们能够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确保专业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2.4  发挥“产学研用”的育人功能
  充分发挥“产学研用”校企合作系统工程的功能,积极开展和应用系统的学习和科研,加速产学合作,促进技术创新针对性提升,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风险。通过有效的产学研用校企合作机制构建,提升计算机类专业育人效率和质量。
  3 “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应用实践
  笔者所在学校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简称“黄河水院”)从1998年开始高职教育探索,至今已经走过了20年的发展历程。2006年,学校为国家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19年,学校成功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A档)建设单位,学校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严格的教学管理,以及紧跟时代脉搏的进取精神。
  2006—2009年在示范校建设的基础上,黄河水院计算机类专业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创新了“岗·课·证”相融通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模式。2009年10月《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岗·课·证”相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被确定为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2年获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4年获国家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为贯彻国家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发展战略,教学团队与华为、锐捷、科大讯飞、百度、腾讯等行业领军企业,全面深化产教融合,实施“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实现“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的“四链贯通”。
  学校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优化专业设置,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将“1+X”证书、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项目等融入教学内容,整合大师工作室、工程技术中心、Maker Space创客空间、协同创新工作室资源,打造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专业群内共享课程和程序设计模块化课程,引培技能大师和专业带头人,形成“产学研用”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3年内获得河南省2 8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建设6个协同创新工作室等,完成10个生产性实训项目的设计;与企业共同开发15部项目化教材和讲义;完成横向项目2 022余万元;完成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在研2项。教师教科研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通过校企“专业共建、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师工作室、创客空间等,增强了院校技术技能积累能力,助力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对接,促进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需求链的深度融合。另外,校企合作便于突显学生个性发展,实施分层分类教学。学生可以根據兴趣和能力选择学习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程序设计等方向。在保证人才培养目标所需的教学内容基础上,将证书类课程、大赛类课程、创新创业类课程等,合理重构融入课程体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选拔出来参加各种技能大赛和创新创业大赛,使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同步提升。
  4   结语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通过“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校企深度合作共同确定人才需求和培养规格,建立技术融合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紧跟新技术。同时,建立阶梯式师资培养体系,通过参加企业组织的新技术培训、下企业锻炼、参加企业横向项目、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等多种形式,强化教师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对学校而言,锻炼了师资队伍,提升了教学团队的教研能力和教学水平,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对企业而言,提高了企业的研发能力和发展空间,为企业储备了人力资源,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祥福,李瑞雯.“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的方式与途径.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17(1):34-38.
  [2]王冬吾.“校企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30-33.
  [3]王芳.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探讨[J].职业教育.2016(27):141.
  [4]吕江毅,宋建桐.高职院校产业学院核心竞争力研究[J].成人教育,2019(10):63-68.
  [5]李潭.产业学院:校企合作新型路径[J].教育评论,2017(11):29.
  (编辑 王永超)
其他文献
摘 要:文章阐述了工业机器人设备投入经费大,资金短缺问题,提出了构建工业机器人虚拟工作站及实施离线仿真编程的总体方案。并从案例选取、仿真系统开发、教学内容重组、仿真教学实施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工业机器人虚拟工作站离线编程教学的具体实施途径。通过虚拟工作站离线编程的训练,降低教学成本,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技能。  关键词:工作机器人虚拟工作站;RobtStudio;离线编程;仿真教学  0 引言  
摘 要:在当前智能制造背景下,学生在多学科交叉的专业知识、产品研发、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等方面的能力需要提高,对机械专业实验教学提出了新的需求。针对目前机械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文章提出了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思路,即建立“多层次、系统化”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加强校企协同育人,增加实验教学学时,强化集中实践环节。文章根据智能制造需求,设计实验教学项目,并进行了实例分析。文章针对机械专
摘 要:在新时期的教育背景之下,高职院校要良好把握“1+X”证书制度的内涵,将其融入教育教学当中,增强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的质量。文章论述了“1+X”证书制度的概念及重要性,探讨了当前高职院校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的培养现状,并就“1+X”证书制度的具体内涵提出了相关教学策略。  关键词:“1+X”证书制度;计算机;人才培训;教学策略  0 引言  在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下发的《国
2006年俄通过《俄罗斯联邦反恐怖主义法》,较全面地界定了有关反恐的相关概念和反恐实践过程中须遵循的法律。该法规定了预防和打击恐怖主义的基本原则,构建了垂直领导反恐协调体系,强化武装反恐的同时完善了反恐的善后工作,并为国际反恐合作提供了法律基础。但是,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俄罗斯国内和地区的恐怖主义表现出新的特征和趋势,《俄罗斯联邦反恐怖主义法》在指导反恐实践中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主要表现为预防恐怖事件发生的能力不足、网络空间反恐治理缺失,以及没有在反恐立法层面对本国和地区“外籍战士”回流问题进行有效
摘 要: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可以将计算機教育教学分为计算机专业教育、非计算机专业的通识教育。目前,无论是计算机教育教学专业,还是非计算机专业的通识教育都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而且存在的教学问题,对培养学生计算机技术能力产生不利影响。基于此,文章在分析计算机教学方面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计算机教学改革创新的意义,提出关于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为更好地推动计算机教学改革发展提供重要基础
文章提出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人脸识别系统,该系统采取预处理方法来确保人脸识别准确率不会因图像背景及光照条件等特征的变化而下降,同时通过直方图平衡、椭圆遮罩以及滤波等处理方式,以使系统具备更高的人脸识别准确率。
俄罗斯远东地区毗邻我国东北,其开发过程一直有中国人的参与,一部俄国远东的开发史就是中国人与俄国人共同劳作的历史。黑龙江大学潘晓伟副教授十分关注这个问题,尤其对1860-1917年这一历史时期特别感兴趣,对之作了多年的研究,最终形成了一部学术著作——《俄国远东地区中国人活动史(1860-1917)》。2020年8月,该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摘 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伴随产业升级转型,经济发展已经不再简单追求量的提升,而是要追求质的变化。双创教育理念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高校教育以“万众创新,大众创业”作为教育改革的指导理念,意在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使高校学生迅速成长为推动社会经济稳步增长的中坚力量。文章主要分析基于“互联网+”双创教育模式对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双创”背景;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应
摘 要:随着手机的普及和移动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学习型手机APP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工具迅速进入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但这与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利用手机APP进行学习的热情并不匹配,尤其是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对APP学习的接受和运用程度严重不足,文章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对市场营销专业应用教学类APP课堂教学现状进行分析,针对课堂教学设计思路,构建合理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提出一系列建议,以提高市场营销专业课堂教学
18世纪,俄国政府和渔业商人在亚洲东北地区、北太平洋海域和美洲大陆西北海岸进行了系列探险和考察活动,其中第一堪察加考察队、北方大考察队、普列尼丝涅尔考察队和东北天文地理海洋考察队均取得了重要成果。至18世纪末,俄国初步收集了亚洲东北地区的地理地貌和社会人文信息,掌握了北太平洋海域的水文地理、潮汐海冰和海上航情信息,开辟了通往日本和阿拉斯加的海上通道,为进一步开展北太平洋海域科学研究和北方海路东段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