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面对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随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逐步开展,“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显现出参与企业数量少、合作形式单一、实效性不强的问题,应以增加校企合作企业数量,建立多样化的校企协同育人形式,通过“输出”“输入”人才对接,发挥“产学研用”的育人功能等,让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更有成效,满足社会经济建设的需求。
关键词:产学研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计算机
0 引言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目前科技发展迅速,随着近几年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行各业对于优质的技术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需求旺盛,社会对毕业生的计算机技能要求也在不断增加,但现实中却存在着人岗脱节的现象。为紧跟时代步伐,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提高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笔者围绕“高技能人才培养”这条主线,调研了全国二十余所高职学校,分析了学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展开了在产学研用背景下与企业协同育人加快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1]。
1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产学研用”协同育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愿意参与协同育人的企业数量相对缺乏
就校企合作育人模式而言,“产学研用”是目前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对策之一,这种育人模式能够弥补院校教学的不足。随着各类产业的发展,我国出现了很多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成为行业发展的典范。在众多的企业中,很多企业对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參与积极性并不高,因为企业的最终目标是盈利,加入“产学研用”会增加一定的成本和时间消耗,所以愿意参与协同育人的企业数量相对缺乏。即便参与进来,资源和资金的投入都很有限。
1.2 计算机类专业“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合作形式较单一
目前,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企业为学校提供的合作育人形式相对单一,主要是通过为学校专业学生提供专业实践岗位来安排学生实习,或者是为专业学生的学习投资建设实践基地。而对于产学研用一体化的育人机制建设比较滞后。
1.3 计算机类专业“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实效性不强
目前的校企合作,虽然有些企业为学生的实践学习提供了平台,但是很多企业单纯地将实习生看作是廉价劳动力,将他们安排在企业的生产线上,没有为学生提供更多技术性的岗位,导致学生虽然参加了实习,但是技术和能力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2]。
1.4 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模式有待改革
就校企合作中的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模式来看,学校对于专业课程的教学创新比较滞后。在计算机类专业合作育人过程中,学校和企业之间缺乏对接,专业实践教师资源短缺,课程衔接性不强等,都导致专业教学缺乏成效,急需要加快进行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改革。
2 解决“产学研用”协同育人中存在问题的方法
2.1 增加校企合作企业数量,实现“科研”“生产”优势共享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根本要求,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着力点和工作主线。因此,滨州职业学院通过落实优质校建设具体指标和要求,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不断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针对目前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企业参与积极性问题,政府要鼓励企业和学校共建合作育人模式。而作为职业院校,也要积极开创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注重校企合作的创新机制构建,提升自身竞争力,推进校企合作关系构建[3-5]。
2.2 建立多样化的校企协同育人形式
通过建立工程技术中心、Maker Space创客空间、协同创新工作室、整合大师工作室、现代学徒制、特色班等多种形式,深入企业生产实践,让学生“课堂课外相结合”“理论实践相结合”,加深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实践认知和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意识、创造热情和创造精神。
2.3 通过“输出”“输入”人才对接,提高校企协同育人实效
参与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企业,根据学生参与“产学研用”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可以直接选拔招聘毕业生和在校生到公司就业和实习,为毕业生提供广阔的就业平台和发展空间;同时,校企合作企业也对合作院校毕业生进行重点培养,能吸引众多优秀学子去企业应聘就职,收揽大批优秀人力资源助力企业发展。学校还可以安排专业教师去往企业生产车间学习观摩,不断强化教师专业实践水平,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让他们能够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确保专业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2.4 发挥“产学研用”的育人功能
充分发挥“产学研用”校企合作系统工程的功能,积极开展和应用系统的学习和科研,加速产学合作,促进技术创新针对性提升,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风险。通过有效的产学研用校企合作机制构建,提升计算机类专业育人效率和质量。
3 “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应用实践
笔者所在学校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简称“黄河水院”)从1998年开始高职教育探索,至今已经走过了20年的发展历程。2006年,学校为国家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19年,学校成功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A档)建设单位,学校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严格的教学管理,以及紧跟时代脉搏的进取精神。
2006—2009年在示范校建设的基础上,黄河水院计算机类专业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创新了“岗·课·证”相融通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模式。2009年10月《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岗·课·证”相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被确定为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2年获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4年获国家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为贯彻国家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发展战略,教学团队与华为、锐捷、科大讯飞、百度、腾讯等行业领军企业,全面深化产教融合,实施“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实现“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的“四链贯通”。
学校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优化专业设置,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将“1+X”证书、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项目等融入教学内容,整合大师工作室、工程技术中心、Maker Space创客空间、协同创新工作室资源,打造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专业群内共享课程和程序设计模块化课程,引培技能大师和专业带头人,形成“产学研用”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3年内获得河南省2 8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建设6个协同创新工作室等,完成10个生产性实训项目的设计;与企业共同开发15部项目化教材和讲义;完成横向项目2 022余万元;完成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在研2项。教师教科研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通过校企“专业共建、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师工作室、创客空间等,增强了院校技术技能积累能力,助力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对接,促进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需求链的深度融合。另外,校企合作便于突显学生个性发展,实施分层分类教学。学生可以根據兴趣和能力选择学习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程序设计等方向。在保证人才培养目标所需的教学内容基础上,将证书类课程、大赛类课程、创新创业类课程等,合理重构融入课程体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选拔出来参加各种技能大赛和创新创业大赛,使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同步提升。
4 结语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通过“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校企深度合作共同确定人才需求和培养规格,建立技术融合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紧跟新技术。同时,建立阶梯式师资培养体系,通过参加企业组织的新技术培训、下企业锻炼、参加企业横向项目、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等多种形式,强化教师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对学校而言,锻炼了师资队伍,提升了教学团队的教研能力和教学水平,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对企业而言,提高了企业的研发能力和发展空间,为企业储备了人力资源,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祥福,李瑞雯.“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的方式与途径.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17(1):34-38.
[2]王冬吾.“校企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30-33.
[3]王芳.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探讨[J].职业教育.2016(27):141.
[4]吕江毅,宋建桐.高职院校产业学院核心竞争力研究[J].成人教育,2019(10):63-68.
[5]李潭.产业学院:校企合作新型路径[J].教育评论,2017(11):29.
(编辑 王永超)
关键词:产学研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计算机
0 引言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目前科技发展迅速,随着近几年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行各业对于优质的技术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需求旺盛,社会对毕业生的计算机技能要求也在不断增加,但现实中却存在着人岗脱节的现象。为紧跟时代步伐,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提高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笔者围绕“高技能人才培养”这条主线,调研了全国二十余所高职学校,分析了学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展开了在产学研用背景下与企业协同育人加快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1]。
1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产学研用”协同育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愿意参与协同育人的企业数量相对缺乏
就校企合作育人模式而言,“产学研用”是目前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对策之一,这种育人模式能够弥补院校教学的不足。随着各类产业的发展,我国出现了很多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成为行业发展的典范。在众多的企业中,很多企业对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參与积极性并不高,因为企业的最终目标是盈利,加入“产学研用”会增加一定的成本和时间消耗,所以愿意参与协同育人的企业数量相对缺乏。即便参与进来,资源和资金的投入都很有限。
1.2 计算机类专业“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合作形式较单一
目前,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企业为学校提供的合作育人形式相对单一,主要是通过为学校专业学生提供专业实践岗位来安排学生实习,或者是为专业学生的学习投资建设实践基地。而对于产学研用一体化的育人机制建设比较滞后。
1.3 计算机类专业“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实效性不强
目前的校企合作,虽然有些企业为学生的实践学习提供了平台,但是很多企业单纯地将实习生看作是廉价劳动力,将他们安排在企业的生产线上,没有为学生提供更多技术性的岗位,导致学生虽然参加了实习,但是技术和能力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2]。
1.4 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模式有待改革
就校企合作中的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模式来看,学校对于专业课程的教学创新比较滞后。在计算机类专业合作育人过程中,学校和企业之间缺乏对接,专业实践教师资源短缺,课程衔接性不强等,都导致专业教学缺乏成效,急需要加快进行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改革。
2 解决“产学研用”协同育人中存在问题的方法
2.1 增加校企合作企业数量,实现“科研”“生产”优势共享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根本要求,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着力点和工作主线。因此,滨州职业学院通过落实优质校建设具体指标和要求,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不断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针对目前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企业参与积极性问题,政府要鼓励企业和学校共建合作育人模式。而作为职业院校,也要积极开创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注重校企合作的创新机制构建,提升自身竞争力,推进校企合作关系构建[3-5]。
2.2 建立多样化的校企协同育人形式
通过建立工程技术中心、Maker Space创客空间、协同创新工作室、整合大师工作室、现代学徒制、特色班等多种形式,深入企业生产实践,让学生“课堂课外相结合”“理论实践相结合”,加深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实践认知和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意识、创造热情和创造精神。
2.3 通过“输出”“输入”人才对接,提高校企协同育人实效
参与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企业,根据学生参与“产学研用”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可以直接选拔招聘毕业生和在校生到公司就业和实习,为毕业生提供广阔的就业平台和发展空间;同时,校企合作企业也对合作院校毕业生进行重点培养,能吸引众多优秀学子去企业应聘就职,收揽大批优秀人力资源助力企业发展。学校还可以安排专业教师去往企业生产车间学习观摩,不断强化教师专业实践水平,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让他们能够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确保专业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2.4 发挥“产学研用”的育人功能
充分发挥“产学研用”校企合作系统工程的功能,积极开展和应用系统的学习和科研,加速产学合作,促进技术创新针对性提升,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风险。通过有效的产学研用校企合作机制构建,提升计算机类专业育人效率和质量。
3 “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应用实践
笔者所在学校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简称“黄河水院”)从1998年开始高职教育探索,至今已经走过了20年的发展历程。2006年,学校为国家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19年,学校成功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A档)建设单位,学校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严格的教学管理,以及紧跟时代脉搏的进取精神。
2006—2009年在示范校建设的基础上,黄河水院计算机类专业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创新了“岗·课·证”相融通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模式。2009年10月《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岗·课·证”相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被确定为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2年获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4年获国家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为贯彻国家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发展战略,教学团队与华为、锐捷、科大讯飞、百度、腾讯等行业领军企业,全面深化产教融合,实施“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实现“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的“四链贯通”。
学校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优化专业设置,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将“1+X”证书、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项目等融入教学内容,整合大师工作室、工程技术中心、Maker Space创客空间、协同创新工作室资源,打造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专业群内共享课程和程序设计模块化课程,引培技能大师和专业带头人,形成“产学研用”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3年内获得河南省2 8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建设6个协同创新工作室等,完成10个生产性实训项目的设计;与企业共同开发15部项目化教材和讲义;完成横向项目2 022余万元;完成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在研2项。教师教科研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通过校企“专业共建、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师工作室、创客空间等,增强了院校技术技能积累能力,助力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对接,促进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需求链的深度融合。另外,校企合作便于突显学生个性发展,实施分层分类教学。学生可以根據兴趣和能力选择学习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程序设计等方向。在保证人才培养目标所需的教学内容基础上,将证书类课程、大赛类课程、创新创业类课程等,合理重构融入课程体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选拔出来参加各种技能大赛和创新创业大赛,使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同步提升。
4 结语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通过“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校企深度合作共同确定人才需求和培养规格,建立技术融合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紧跟新技术。同时,建立阶梯式师资培养体系,通过参加企业组织的新技术培训、下企业锻炼、参加企业横向项目、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等多种形式,强化教师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对学校而言,锻炼了师资队伍,提升了教学团队的教研能力和教学水平,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对企业而言,提高了企业的研发能力和发展空间,为企业储备了人力资源,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祥福,李瑞雯.“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的方式与途径.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17(1):34-38.
[2]王冬吾.“校企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30-33.
[3]王芳.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探讨[J].职业教育.2016(27):141.
[4]吕江毅,宋建桐.高职院校产业学院核心竞争力研究[J].成人教育,2019(10):63-68.
[5]李潭.产业学院:校企合作新型路径[J].教育评论,2017(11):29.
(编辑 王永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