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参加第10届全运会女子蹦床项目资格赛和决赛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运动员比赛中的成绩与技术及执行新规则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优秀运动员第Ι、Ⅱ套动作编排基本符合新规则的要求;决赛成绩好于资格赛,成绩的提高主要反映在动作质量方面,“技术储备”好于“难度储备”;进一步强化动作技术质量,发展、提高动作的难度,是我国优秀运动员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重点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蹦床;全运会;女子;运动成绩;运动技术
中图分类号:G838文章编号:1009-783X(2007)02-0088-03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6-05-15
作者简介:黄强(1963-),男,江西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蹦床运动理论与训练,Tel:(0597)2207752。卓贤麟(1960-),男,福建人,国家级教练,国家蹦床队主教练,研究方向为蹦床运动技术与训练。
作者单位:1龙岩学院体育系,福建龙岩364000;2国家蹦床队,天津300074
蹦床运动在我国是一项新兴的竞技体育项目,同时也是我国奥运会的潜优势项目之一。近年来在我国广大教练员、运动员和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蹦床竞技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在2004年第28届雅典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黄珊汕获得女子个人铜牌以及在第24届世界蹦床锦标赛上,我国运动员荣获男、女团体冠军,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我国蹦床竞技水平已进入世界先进水平。2005—2008年又是奥运新一轮周期,开始执行新版的《2005—2008年国际蹦床评分规则》。本文就目前执行新规则情况及我国女子蹦床优秀运动员的成绩,技术等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希望为奥运新周期我国女子蹦床项目技术发展和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供有针对性的训练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参加第10届全运会蹦床比赛女子资格赛前10名,决赛前8名的运动员,共计18人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研究
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参阅了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
1.2.2现场观察统计
现场观察、统计了参加第10届全运会蹦床比赛女子运动员资格赛、决赛28套动作和临场比赛的有关参数。
1.2.3数理统计
根据研究的需要,对所获得运动员的比赛数据及动作技术的相关参数进行统计学处理。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第I套动作
第I套动作是根据规则要求运动员自编而成的一套动作,是评价运动员基本动作与基本技术的全面性、先进性、正确性和艺术性的综合集中体现。《2005—2008年国际蹦床评分规则》在《2001—2004年》版的基础上进行了部分调整,其中最大的变化,把资格赛的规定动作改称为第I套动作,自选动作称为第Ⅱ套动作;在第I套动作中增加了部分动作难度分的计算,即在第I套动作中明确有2个动作计算难度,并对难度值不限制,计分方法为:3个有效技术分加上2个计算难度动作的难度分。在第I套动作中选用的2个计算难度的动作不允许在第Ⅱ套动作中出现,如果出现,将不计难度;决赛运动员的自选动作不受此规则的限制[1]。而在《2001—2004年》版规则中对规定动作只计算技术分,不计算动作的难度分[2]。这一变化对运动员完成第I套动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要求运动员必须掌握更多的难度动作。
从表1可知,我国运动员能根据新规则要求编排第I套动作。资格赛前10名运动员第I套动作的技术分平均25.93分,难度分平均2.66分,从中可以看出,运动员并没有因规则的改变而盲目加大第I套动作中的难度来提高成绩。从现场观察统计得到,运动员计算难度2个动作中,多数选择801、801∠(前团、前屈两周加转体180°)和820/(后直两周360°)的中等难度动作。有4名运动员的技术分在26.00分以上,其中3名运动员的成绩排名第I套动作的前3位,说明优秀运动员的动作技术水平与比赛成绩呈正相关。在难度方面,除2名运动员选择1.80分和3.10分难度值外,其它运动员都选择2.60~2.80分的难度值。但从世界蹦床竞技水平发展和竞赛规则规定来看,我国运动员在提高动作质量的前提下,适当增加难度值,从而提高第I套动作的实力。第I套动作作为运动员资格赛成绩的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运动员的资格赛成绩,并最终决定是否进入决赛。随着新规则的执行,我国教练员、运动员要加深研究和尽快适应新规则的要求,重新编排好成套动作和对难度动作的选择,既不能因选择难度大动作来提高成绩而影响动作的质量,也不能因保证动作质量选择难度小的动作而成套动作被拉分。
2.2自选动作
由于资格赛运动员第Ⅱ套动作比的是自选动作,与决赛的自选动作基本相同,采用的规则要求和计分办法也基本相同,即:3个B分(有效技术分)+1个A分(难度分)为运动员一套动作的总分;计算一套10个动作的难度分,难度值不封顶。唯一不同的是,按新规则要求,运动员第I套动作已选用过的2个计算难度的动作不允许在第Ⅱ套动作中出现,否则,将不计难度,而决赛的自选动作比赛将不受此规则要求的限制。所以本文把运动员的第Ⅱ套动作和决赛动作归纳为自选动作进行分析与研究。
表2第10届全运会蹦床决赛前8名运动员成绩一览表
黄××罗×钟××王××郑××李×范××刘××平均分技术分25.5025.5025.2024.9024.4024.3023.5024.2024.68难度分14.0013.6013.6013.1013.4013.1013.2012.4013.30成绩39.3039.1038.6037.6537.5036.9036.6036.3537.77名次12345678注:运动员的高度加分和位移过大减分的分值没有在此表中列出。
从表1、2可知,资格赛前10名运动员的第Ⅱ套动作得分平均37.06分,其中技术分平均24.13分,最高与最低相差2.00分,难度分平均13.19分,最高与最低相差1.90分;决赛前8名运动员的自选动作得分平均37.77分,其中技术分平均24.68分,最高与最低相差2.00分,难度分平均13.30,最高与最低相差1.60分。从第Ⅱ套动作和决赛自选的两套动作得分情况来看,决赛成绩要好于资格赛,成套得分提高了0.71分,决赛前8名运动员中有6人技术分有所提高,有1人增加了动作难度,这一方面说明目前我国女子优秀运动员的动作技术比较稳定,临场发挥正常。从高水平运动员比赛成绩最终结果来说,难度是蹦床比赛取胜的基础,质量是决定最终名次的关键,稳定性是决定比赛取胜最基本的保证[3]。也就是说,没有高难度的成套动作在比赛中是缺乏竞争力的,而高质量稳定完成动作才是完美的[4]。这方面从获得决赛前3名运动员的技术分和难度分均排在决赛8名运动员的前3位也可以说明。
从我国蹦床女子竞技水平的现状来说,我国蹦床的训练指导思想,还是以加强技术训练,提高动作质量,发展动作难度和保证动作质量必须做到协调、均衡发展;而对我国尖子运动员则要求动作质量与难度并重发展,适当加快发展掌握新的难度动作,增强在国际大赛中的竞争力,力争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冲金夺牌目标的实现[5]。
2.3我国优秀运动员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分析
根据国际蹦床运动发展趋势及当时我国运动员所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2002年国家体育总局制定并实施新的国内蹦床比赛特定规则,内容概括为“一加三减”,即腾空高度加分、基本姿态错误减分、基本技术错误减分、位移过大减分。特定规则的制定和实施对于规范我国蹦床运动项目的发展方向,技术要求和尽快改进不足,具有很强的技术针对性和时效性[6]。近年来,我国运动员经过努力训练,认真改进,在这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特别是运动员的腾空高度方面有了显著的提高,有关研究资料表明,我国优秀运动员成套动作的腾空高度均值高于外国运动员,腾空高度是我国优秀运动员的突出技术特点[7]。事实证明,特定规则的制定和实施是具有积极的意义和实效性。
对于高水平运动员来说,动作难度是比赛取胜的前提和基础,动作质量规格是最终取胜的关键。通过比赛现场观察、统计分析,发现我国运动员在翻转动作完成后的“伸髋展体”、下降阶段的过早屈髋和位移过大等技术问题没有明显改进,仍然是现阶段我国运动员普遍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也是影响我国优秀运动员在重大国际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
2.3.1伸髋展体
所谓的“伸髋展体”是指运动员每次弹起完成翻转动作后身体要求的姿态,又称“开腿”,具体要求是:“开腿”动作要充分、积极、有力度。现场观察到我国运动员在比赛中普遍所表现的“开腿”动作则是:晚、掉、粘(慢)、力度差,运动员均有出现不同程度的错误而被扣分。
2.3.2过早屈髋
我国运动员在身体姿态控制方面也存在问题较大,主要反映在:翻转开腿后下降阶段出现过早屈髋、屈膝、分腿等较明显的错误。仅对运动员过早屈髋错误扣分的一项统计:决赛前8名运动员出现过早屈髋轻微与明显错误而被扣分的占100%,出现严重错误被扣分的有2人次。可见,下降阶段过早屈髋是我国优秀运动员易犯的错误。
腾空高度是运动员完成动作、提高翻转周数和转体度数最基本的时空条件,同时也是“开腿”以及下降阶段运动员控制身体姿态的时空保证。我国优秀运动员腾起高度已领先世界水平,但在“开腿”和身体姿态控制方面则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技术优势,反而存在较明显的错误。研究分析认为,对“开腿”训练重视不足,运动员“开腿”的意识差,技术动作需改进。以往要求运动员在腾空的上升阶段完成翻转动作,在腾空的下降阶段完成“开腿”动作。随着当今蹦床竞技水平的发展和动作规格的要求,运动员的“开腿”应在腾起后接近腾空最高点时伸髋展体,并随腾起的惯性,身体继续向上飘。“开腿”动作要做得干净、果断、有力度。而过早屈髋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运动员“开腿”晚、掉、粘而影响了时空条件,造成身体姿态控制不好,出现过早屈髋的错误。
2.3.3位移减分
根据规则要求,运动员完成动作时,每一个动作的起跳点与着网点应在同一位置上。然而在实际比赛中运动员很难完全做到起跳点与着网点始终保持一致,通常都会有一定范围的水平移动,但出现水平移动的距离过大,超过了规则所规定的不扣分的有效区域,视程度不同将给予扣分。水平移动包括前后(纵向)和左右(横向)两个方向的位移。统计结果显示,目前我国优秀运动员在比赛中出现位移过大情况较普遍,错误较明显,尤其是自选动作比赛中,100%的运动员出现不同错误程度的位移,2套自选动作位移减分平均0.26分和0.22分,最多出现位移0.60分的严重错误扣分。
我国优秀运动员在比赛中出现位移过大情况普遍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这方面除了对基本动作基本技术的重视和训练不够外,也存在技术性的原因。通过比赛录像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起跳技术不正确,运动员在成套动作的完成过程中,起跳时压网和蹬伸不充分。2)翻转动作技术不正确,运动员不是在充分腾起后,根据动作的方向和翻转速度的要求,主动做动作减少身体的转动惯量和改变身体主要环节的转动动量矩的分布来获得最佳的翻转体位和转速,而是以起跳时屈髋或上体后仰来减少转动惯量从而加快空翻的转速[8],其结果会使运动员过早翻腾,造成位移过大。3)出现了位移过大,运动员被迫进行调整起跳的角度和动作翻转的方位,这种被迫调整必将会影响起跳、动作完成技术的正确性,而造成“恶性循环”出现位移过大。
3小结
1)我国优秀女子运动员的成套动作编排基本符合新规则的要求,但在比赛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教练员、运动员应尽快适应新规则的要求,加深对新规则和成套动作编排的分析、研究,特别是在难度动作的选择和学习、掌握新的难度动作方面应尽快提高,以适应世界蹦床运动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新规则的要求。
2)运动员的动作技术质量是第I套动作成绩的决定因素。但从世界蹦床运动技术发展趋势和评分规则的特殊性来看,适当增加2个计算难度动作的难度值,以提高我国优秀运动员第I套动作的实力,为进入决赛奠定坚实的基础。
3)运动员的决赛自选动作成绩好于资格赛的第Ⅱ套动作,成绩的提高主要反映在动作质量方面,但难度变化不大,说明我国优秀运动员的动作技术比较稳定,临场表现正常,“技术储备”好于“难度储备”。在保证动作质量的前提下,我国优秀一线运动员要进一步适度提高自选动作难度,是我国蹦床运动项目发展的重点和确保我国实现2008年北京奥运会冲金夺牌目标的关键。
4)“开腿”晚、过早屈髋和位移过大仍然是现阶段我国运动员普遍存在的技术问题,是影响我国优秀运动员在重大国际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这里有思想重视的问题,也有技术原因的问题。在今后的训练中,必须重视和加强运动员的基础训练,强化动作技术的正确概念,把基本动作、基本训练放在首位,是减少和改进运动员技术错误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蹦床;全运会;女子;运动成绩;运动技术
中图分类号:G838文章编号:1009-783X(2007)02-0088-03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6-05-15
作者简介:黄强(1963-),男,江西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蹦床运动理论与训练,Tel:(0597)2207752。卓贤麟(1960-),男,福建人,国家级教练,国家蹦床队主教练,研究方向为蹦床运动技术与训练。
作者单位:1龙岩学院体育系,福建龙岩364000;2国家蹦床队,天津300074
蹦床运动在我国是一项新兴的竞技体育项目,同时也是我国奥运会的潜优势项目之一。近年来在我国广大教练员、运动员和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蹦床竞技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在2004年第28届雅典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黄珊汕获得女子个人铜牌以及在第24届世界蹦床锦标赛上,我国运动员荣获男、女团体冠军,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我国蹦床竞技水平已进入世界先进水平。2005—2008年又是奥运新一轮周期,开始执行新版的《2005—2008年国际蹦床评分规则》。本文就目前执行新规则情况及我国女子蹦床优秀运动员的成绩,技术等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希望为奥运新周期我国女子蹦床项目技术发展和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供有针对性的训练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参加第10届全运会蹦床比赛女子资格赛前10名,决赛前8名的运动员,共计18人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研究
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参阅了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
1.2.2现场观察统计
现场观察、统计了参加第10届全运会蹦床比赛女子运动员资格赛、决赛28套动作和临场比赛的有关参数。
1.2.3数理统计
根据研究的需要,对所获得运动员的比赛数据及动作技术的相关参数进行统计学处理。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第I套动作
第I套动作是根据规则要求运动员自编而成的一套动作,是评价运动员基本动作与基本技术的全面性、先进性、正确性和艺术性的综合集中体现。《2005—2008年国际蹦床评分规则》在《2001—2004年》版的基础上进行了部分调整,其中最大的变化,把资格赛的规定动作改称为第I套动作,自选动作称为第Ⅱ套动作;在第I套动作中增加了部分动作难度分的计算,即在第I套动作中明确有2个动作计算难度,并对难度值不限制,计分方法为:3个有效技术分加上2个计算难度动作的难度分。在第I套动作中选用的2个计算难度的动作不允许在第Ⅱ套动作中出现,如果出现,将不计难度;决赛运动员的自选动作不受此规则的限制[1]。而在《2001—2004年》版规则中对规定动作只计算技术分,不计算动作的难度分[2]。这一变化对运动员完成第I套动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要求运动员必须掌握更多的难度动作。
从表1可知,我国运动员能根据新规则要求编排第I套动作。资格赛前10名运动员第I套动作的技术分平均25.93分,难度分平均2.66分,从中可以看出,运动员并没有因规则的改变而盲目加大第I套动作中的难度来提高成绩。从现场观察统计得到,运动员计算难度2个动作中,多数选择801、801∠(前团、前屈两周加转体180°)和820/(后直两周360°)的中等难度动作。有4名运动员的技术分在26.00分以上,其中3名运动员的成绩排名第I套动作的前3位,说明优秀运动员的动作技术水平与比赛成绩呈正相关。在难度方面,除2名运动员选择1.80分和3.10分难度值外,其它运动员都选择2.60~2.80分的难度值。但从世界蹦床竞技水平发展和竞赛规则规定来看,我国运动员在提高动作质量的前提下,适当增加难度值,从而提高第I套动作的实力。第I套动作作为运动员资格赛成绩的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运动员的资格赛成绩,并最终决定是否进入决赛。随着新规则的执行,我国教练员、运动员要加深研究和尽快适应新规则的要求,重新编排好成套动作和对难度动作的选择,既不能因选择难度大动作来提高成绩而影响动作的质量,也不能因保证动作质量选择难度小的动作而成套动作被拉分。
2.2自选动作
由于资格赛运动员第Ⅱ套动作比的是自选动作,与决赛的自选动作基本相同,采用的规则要求和计分办法也基本相同,即:3个B分(有效技术分)+1个A分(难度分)为运动员一套动作的总分;计算一套10个动作的难度分,难度值不封顶。唯一不同的是,按新规则要求,运动员第I套动作已选用过的2个计算难度的动作不允许在第Ⅱ套动作中出现,否则,将不计难度,而决赛的自选动作比赛将不受此规则要求的限制。所以本文把运动员的第Ⅱ套动作和决赛动作归纳为自选动作进行分析与研究。
表2第10届全运会蹦床决赛前8名运动员成绩一览表
黄××罗×钟××王××郑××李×范××刘××平均分技术分25.5025.5025.2024.9024.4024.3023.5024.2024.68难度分14.0013.6013.6013.1013.4013.1013.2012.4013.30成绩39.3039.1038.6037.6537.5036.9036.6036.3537.77名次12345678注:运动员的高度加分和位移过大减分的分值没有在此表中列出。
从表1、2可知,资格赛前10名运动员的第Ⅱ套动作得分平均37.06分,其中技术分平均24.13分,最高与最低相差2.00分,难度分平均13.19分,最高与最低相差1.90分;决赛前8名运动员的自选动作得分平均37.77分,其中技术分平均24.68分,最高与最低相差2.00分,难度分平均13.30,最高与最低相差1.60分。从第Ⅱ套动作和决赛自选的两套动作得分情况来看,决赛成绩要好于资格赛,成套得分提高了0.71分,决赛前8名运动员中有6人技术分有所提高,有1人增加了动作难度,这一方面说明目前我国女子优秀运动员的动作技术比较稳定,临场发挥正常。从高水平运动员比赛成绩最终结果来说,难度是蹦床比赛取胜的基础,质量是决定最终名次的关键,稳定性是决定比赛取胜最基本的保证[3]。也就是说,没有高难度的成套动作在比赛中是缺乏竞争力的,而高质量稳定完成动作才是完美的[4]。这方面从获得决赛前3名运动员的技术分和难度分均排在决赛8名运动员的前3位也可以说明。
从我国蹦床女子竞技水平的现状来说,我国蹦床的训练指导思想,还是以加强技术训练,提高动作质量,发展动作难度和保证动作质量必须做到协调、均衡发展;而对我国尖子运动员则要求动作质量与难度并重发展,适当加快发展掌握新的难度动作,增强在国际大赛中的竞争力,力争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冲金夺牌目标的实现[5]。
2.3我国优秀运动员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分析
根据国际蹦床运动发展趋势及当时我国运动员所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2002年国家体育总局制定并实施新的国内蹦床比赛特定规则,内容概括为“一加三减”,即腾空高度加分、基本姿态错误减分、基本技术错误减分、位移过大减分。特定规则的制定和实施对于规范我国蹦床运动项目的发展方向,技术要求和尽快改进不足,具有很强的技术针对性和时效性[6]。近年来,我国运动员经过努力训练,认真改进,在这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特别是运动员的腾空高度方面有了显著的提高,有关研究资料表明,我国优秀运动员成套动作的腾空高度均值高于外国运动员,腾空高度是我国优秀运动员的突出技术特点[7]。事实证明,特定规则的制定和实施是具有积极的意义和实效性。
对于高水平运动员来说,动作难度是比赛取胜的前提和基础,动作质量规格是最终取胜的关键。通过比赛现场观察、统计分析,发现我国运动员在翻转动作完成后的“伸髋展体”、下降阶段的过早屈髋和位移过大等技术问题没有明显改进,仍然是现阶段我国运动员普遍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也是影响我国优秀运动员在重大国际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
2.3.1伸髋展体
所谓的“伸髋展体”是指运动员每次弹起完成翻转动作后身体要求的姿态,又称“开腿”,具体要求是:“开腿”动作要充分、积极、有力度。现场观察到我国运动员在比赛中普遍所表现的“开腿”动作则是:晚、掉、粘(慢)、力度差,运动员均有出现不同程度的错误而被扣分。
2.3.2过早屈髋
我国运动员在身体姿态控制方面也存在问题较大,主要反映在:翻转开腿后下降阶段出现过早屈髋、屈膝、分腿等较明显的错误。仅对运动员过早屈髋错误扣分的一项统计:决赛前8名运动员出现过早屈髋轻微与明显错误而被扣分的占100%,出现严重错误被扣分的有2人次。可见,下降阶段过早屈髋是我国优秀运动员易犯的错误。
腾空高度是运动员完成动作、提高翻转周数和转体度数最基本的时空条件,同时也是“开腿”以及下降阶段运动员控制身体姿态的时空保证。我国优秀运动员腾起高度已领先世界水平,但在“开腿”和身体姿态控制方面则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技术优势,反而存在较明显的错误。研究分析认为,对“开腿”训练重视不足,运动员“开腿”的意识差,技术动作需改进。以往要求运动员在腾空的上升阶段完成翻转动作,在腾空的下降阶段完成“开腿”动作。随着当今蹦床竞技水平的发展和动作规格的要求,运动员的“开腿”应在腾起后接近腾空最高点时伸髋展体,并随腾起的惯性,身体继续向上飘。“开腿”动作要做得干净、果断、有力度。而过早屈髋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运动员“开腿”晚、掉、粘而影响了时空条件,造成身体姿态控制不好,出现过早屈髋的错误。
2.3.3位移减分
根据规则要求,运动员完成动作时,每一个动作的起跳点与着网点应在同一位置上。然而在实际比赛中运动员很难完全做到起跳点与着网点始终保持一致,通常都会有一定范围的水平移动,但出现水平移动的距离过大,超过了规则所规定的不扣分的有效区域,视程度不同将给予扣分。水平移动包括前后(纵向)和左右(横向)两个方向的位移。统计结果显示,目前我国优秀运动员在比赛中出现位移过大情况较普遍,错误较明显,尤其是自选动作比赛中,100%的运动员出现不同错误程度的位移,2套自选动作位移减分平均0.26分和0.22分,最多出现位移0.60分的严重错误扣分。
我国优秀运动员在比赛中出现位移过大情况普遍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这方面除了对基本动作基本技术的重视和训练不够外,也存在技术性的原因。通过比赛录像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起跳技术不正确,运动员在成套动作的完成过程中,起跳时压网和蹬伸不充分。2)翻转动作技术不正确,运动员不是在充分腾起后,根据动作的方向和翻转速度的要求,主动做动作减少身体的转动惯量和改变身体主要环节的转动动量矩的分布来获得最佳的翻转体位和转速,而是以起跳时屈髋或上体后仰来减少转动惯量从而加快空翻的转速[8],其结果会使运动员过早翻腾,造成位移过大。3)出现了位移过大,运动员被迫进行调整起跳的角度和动作翻转的方位,这种被迫调整必将会影响起跳、动作完成技术的正确性,而造成“恶性循环”出现位移过大。
3小结
1)我国优秀女子运动员的成套动作编排基本符合新规则的要求,但在比赛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教练员、运动员应尽快适应新规则的要求,加深对新规则和成套动作编排的分析、研究,特别是在难度动作的选择和学习、掌握新的难度动作方面应尽快提高,以适应世界蹦床运动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新规则的要求。
2)运动员的动作技术质量是第I套动作成绩的决定因素。但从世界蹦床运动技术发展趋势和评分规则的特殊性来看,适当增加2个计算难度动作的难度值,以提高我国优秀运动员第I套动作的实力,为进入决赛奠定坚实的基础。
3)运动员的决赛自选动作成绩好于资格赛的第Ⅱ套动作,成绩的提高主要反映在动作质量方面,但难度变化不大,说明我国优秀运动员的动作技术比较稳定,临场表现正常,“技术储备”好于“难度储备”。在保证动作质量的前提下,我国优秀一线运动员要进一步适度提高自选动作难度,是我国蹦床运动项目发展的重点和确保我国实现2008年北京奥运会冲金夺牌目标的关键。
4)“开腿”晚、过早屈髋和位移过大仍然是现阶段我国运动员普遍存在的技术问题,是影响我国优秀运动员在重大国际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这里有思想重视的问题,也有技术原因的问题。在今后的训练中,必须重视和加强运动员的基础训练,强化动作技术的正确概念,把基本动作、基本训练放在首位,是减少和改进运动员技术错误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