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内涵与意义,国外土地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程度, 国内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得出结论: 我国基础理论研究已比较深入,但对于具体的方法、指标体系等还处于初级阶段,不够深入,可操作性有待检验;应尽快规范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的构建,合理界定评价内容、构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评价基础数据库和指标体系以及加强多学科的合作和公众参与等。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综述
一、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内涵与意义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对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从生态环境角度提出规划的最佳方案及其调整建议,同时提出消除或减缓方案实施后可能产生不利生态环境影响的对策与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通过环境影响评价的约束促进土地利用规划更好地向环境友好方向发展,并提高土地利用规划的权威性、可持续性以及可操作性。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对我国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的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土地利用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内外土地利用规划的研究进展
1、国外研究进展
1969年,美国颁布的《国家环境政策法》首次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此后环境影响评价在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起到了很多的作用, 因而在全球迅速普及和发展起来, 并成为各国重要的环境管理手段。荷兰1987年建立了法定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要求对废弃物管理、饮水供应、能源与电力供应、土地利用规划等都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在英国 ,1990 年开始 ,很多地方政府对城市的发展规划都开展了战略环境影响评价。1991年通过的《国家环境政策规划》中规定了SEA的工作程序,建立了法定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1999 年加拿大颁布了《政策、规划和计划建议的环境评价内阁指令》,要求对所有提交内阁和各部部长批准,或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重大环境影响(包括有利和不利的) 的政策、规划和计划建议进行环境评价。
2、国内研究进展
2003年 9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在我国正式实行以来, 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对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进行了研究。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同国外一样,也是从单纯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发展到单纯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战略影响评价兼顾的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在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方面,我国的一些专家学者做出了较大的成绩。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以及重大的过程对各种环境因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对土壤的影响、对水环境的影响、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张妍等以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土地利用规划为例,在探讨土地利用变化与环境关系的基础上, 论述了土地利用规划对环境的影响。程吉宏等从区域土地开发规划方面, 探讨了规划环评中土地生态适宜度的问题。陈百明以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角度阐述了土地规划中环境问题。张燕等从微观评价角度, 探讨了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评价问题。潘嫦英等分析了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项目评价的不同点,蔡玉梅等探讨了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内容。
在如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方面:现有的指标体系主要从生态、资源、社会、经济,及土地利用结构、规模对环境的影响等角度选取大量指标,分别衡量各种用地类型的环境合理度。贾克敬等将指标体系分为环境要素层、准则层、指标层 3个层次, 并将指标分为状态指标和影响指标,分别用来反映某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和衡量环境影响。刘瑞亮从声、大气、水、土壤、生态、人居、社会经济发展等七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葛丽颖以广东省阳江市为例,基于 DPSR理论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吕昌河等从生态保护、土地退化防治、耕地资源保障、建设用地增长的适度性与后效、耕地占补平衡的生态风险等 5个方面构建了用于预测和评估土地利用规划对环境、生态和土地资源的可能影响程度的指标体系。赖力等提出土地利用规划战略环评指标体系包括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指标 4个层次。
评价方法方面目前比较常用的方法有专家判断法、核查表法、矩阵法、叠图法、情景分析法、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生态服务价值的方法以及累积影响的分析方法等定性和定量多种方法。王广洪等对江苏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环境影响评价采用了指标法进行了研究。赵柯利用土地生态适宜性分析法,划分土地生态适宜利用类型区, 提出相应的土地生态开发措施。冉圣宏等运用了生态服务功能法计算上一轮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以来中国不同省市土地利用变化。唐弢等利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对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进行评价。 赖力等分别采用生态足迹方法对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的生态成效进行定量分析。这些方法通过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度量土地利用规划产生的环境影响效应。由于土地利用规划的生态环境效应存在难以衡量等原因,在研究方法上目前还没有非常有效的方法。
三、结论与建议
1、构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评价基础数据库和指标体系
广义的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数据库包括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土地生态环境本底数据库,土地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库等,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层次、不同地区和不同生态环境下的指标体系框架,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和实践服务。建立必要的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共享制度,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参与性。
2、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评价的方法研究
我国关于项目环境评价方法比较成熟,包括叠置法、列表法、矩阵法、统计模型法等。但规划的环境评价涉及更宏观的尺度,许多定量的指标不容易获取,在规划方法上目前更多的采用加权比较法、逼近理想状态排列法、费用效益分析法、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法、环境承载力评价法和对比分析法等。具体应结合案例的研究,对比分析不同评价方法的适用性。
3、加强多学科的合作和公众参与
土地利用规划本身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涉及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和土地生态学等诸多学科的知识,对规划指标的理解和把握需要有多学科的知识背景。而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评价更综合地考虑规划实施后对各种环境因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因此要以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问题为核心,整合多学科人才,凝聚多学科知识。
参考文献:
[1]张妍等.规划层次上的环境影响评价[J].上海环境科学,2002,(3).
[2]吴克宁,等.关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思考[J].资源产业,2005,(6).
[3]刘艳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足迹环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6).
[4]蔡玉梅,等.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J].地理科学进展,2003,(6).
[5]彭建.国内外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研究进展[J].资源科学,2003,(2).
[6]赖力,等.土地利用规划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03,(12).
[7]卞正富,等.论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04,(2).
[8]贾克敬.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2003,(3).
作者简介:彭文辉(1987.11-),男,河南人,天津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2012级环境科学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土地利用规划与资源管理。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综述
一、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内涵与意义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对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从生态环境角度提出规划的最佳方案及其调整建议,同时提出消除或减缓方案实施后可能产生不利生态环境影响的对策与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通过环境影响评价的约束促进土地利用规划更好地向环境友好方向发展,并提高土地利用规划的权威性、可持续性以及可操作性。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对我国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的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土地利用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内外土地利用规划的研究进展
1、国外研究进展
1969年,美国颁布的《国家环境政策法》首次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此后环境影响评价在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起到了很多的作用, 因而在全球迅速普及和发展起来, 并成为各国重要的环境管理手段。荷兰1987年建立了法定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要求对废弃物管理、饮水供应、能源与电力供应、土地利用规划等都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在英国 ,1990 年开始 ,很多地方政府对城市的发展规划都开展了战略环境影响评价。1991年通过的《国家环境政策规划》中规定了SEA的工作程序,建立了法定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1999 年加拿大颁布了《政策、规划和计划建议的环境评价内阁指令》,要求对所有提交内阁和各部部长批准,或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重大环境影响(包括有利和不利的) 的政策、规划和计划建议进行环境评价。
2、国内研究进展
2003年 9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在我国正式实行以来, 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对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进行了研究。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同国外一样,也是从单纯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发展到单纯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战略影响评价兼顾的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在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方面,我国的一些专家学者做出了较大的成绩。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以及重大的过程对各种环境因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对土壤的影响、对水环境的影响、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张妍等以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土地利用规划为例,在探讨土地利用变化与环境关系的基础上, 论述了土地利用规划对环境的影响。程吉宏等从区域土地开发规划方面, 探讨了规划环评中土地生态适宜度的问题。陈百明以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角度阐述了土地规划中环境问题。张燕等从微观评价角度, 探讨了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评价问题。潘嫦英等分析了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项目评价的不同点,蔡玉梅等探讨了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内容。
在如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方面:现有的指标体系主要从生态、资源、社会、经济,及土地利用结构、规模对环境的影响等角度选取大量指标,分别衡量各种用地类型的环境合理度。贾克敬等将指标体系分为环境要素层、准则层、指标层 3个层次, 并将指标分为状态指标和影响指标,分别用来反映某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和衡量环境影响。刘瑞亮从声、大气、水、土壤、生态、人居、社会经济发展等七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葛丽颖以广东省阳江市为例,基于 DPSR理论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吕昌河等从生态保护、土地退化防治、耕地资源保障、建设用地增长的适度性与后效、耕地占补平衡的生态风险等 5个方面构建了用于预测和评估土地利用规划对环境、生态和土地资源的可能影响程度的指标体系。赖力等提出土地利用规划战略环评指标体系包括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指标 4个层次。
评价方法方面目前比较常用的方法有专家判断法、核查表法、矩阵法、叠图法、情景分析法、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生态服务价值的方法以及累积影响的分析方法等定性和定量多种方法。王广洪等对江苏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环境影响评价采用了指标法进行了研究。赵柯利用土地生态适宜性分析法,划分土地生态适宜利用类型区, 提出相应的土地生态开发措施。冉圣宏等运用了生态服务功能法计算上一轮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以来中国不同省市土地利用变化。唐弢等利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对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进行评价。 赖力等分别采用生态足迹方法对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的生态成效进行定量分析。这些方法通过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度量土地利用规划产生的环境影响效应。由于土地利用规划的生态环境效应存在难以衡量等原因,在研究方法上目前还没有非常有效的方法。
三、结论与建议
1、构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评价基础数据库和指标体系
广义的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数据库包括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土地生态环境本底数据库,土地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库等,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层次、不同地区和不同生态环境下的指标体系框架,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和实践服务。建立必要的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共享制度,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参与性。
2、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评价的方法研究
我国关于项目环境评价方法比较成熟,包括叠置法、列表法、矩阵法、统计模型法等。但规划的环境评价涉及更宏观的尺度,许多定量的指标不容易获取,在规划方法上目前更多的采用加权比较法、逼近理想状态排列法、费用效益分析法、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法、环境承载力评价法和对比分析法等。具体应结合案例的研究,对比分析不同评价方法的适用性。
3、加强多学科的合作和公众参与
土地利用规划本身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涉及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和土地生态学等诸多学科的知识,对规划指标的理解和把握需要有多学科的知识背景。而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评价更综合地考虑规划实施后对各种环境因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因此要以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问题为核心,整合多学科人才,凝聚多学科知识。
参考文献:
[1]张妍等.规划层次上的环境影响评价[J].上海环境科学,2002,(3).
[2]吴克宁,等.关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思考[J].资源产业,2005,(6).
[3]刘艳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足迹环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6).
[4]蔡玉梅,等.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J].地理科学进展,2003,(6).
[5]彭建.国内外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研究进展[J].资源科学,2003,(2).
[6]赖力,等.土地利用规划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03,(12).
[7]卞正富,等.论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04,(2).
[8]贾克敬.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2003,(3).
作者简介:彭文辉(1987.11-),男,河南人,天津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2012级环境科学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土地利用规划与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