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形势下职业院校作为办学主体,要主动寻求企业合作,大胆尝试“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探索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促进校企合作,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让广大毕业生在具备扎实的理论专业基础上,经过实际操作和锻炼,真正掌握与岗位能力要求相适应的专业技能,让学生和家长满意,进而实现企业和学校的双赢。
关键词:职业院校;企业;校企合作;模式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根据国家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相关文件精神,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职业院校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劳动力资源、输送实用性人才的重要任务。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加大了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也让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社会关注。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职业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校企合作。
1 新形势下校企合作的重要意义
“校企合作”作为一个纽带把学校与企业联系在一起,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企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高校与企业双赢的模式之一。实现了学校与企业信息的交流、在资源方面的共享,切实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让学校的资源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节约了教育与企业成本。
1.1 校企双方双赢互惠。积极运用校企合作,可以使校企双方做到资源共享、各得其所。从企业角度来讲,通过校企合作,企业能够获得人才利益、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从职业院校的角度来讲,学校发展也需要通过与企业合作培养学用结合的人才,这种良性的、深度的合作,将带来可持续的招生和就业的良性循环。
1.2 校企合作产生规模效益。职业院校学生在学期间走进企业,可以提前熟悉接纳企业文化和工作环境,减少了与企业的磨合期,通过实践锻炼可以为企业培养一批企业技能人才,也减少了企业对新员工培训的成本投入,具有明显的规模效益。
1.3 校企合作可以帮助职业院校跨入技能人才培养的快车道。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加速培养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背景下的职业院校都拥有学校内部的实训条件,学生在校内可以进行实训,之后去企业顶岗实习,这种培养方法,产出效率会更高,从一定程度上讲,也开创了职业培训新局面。
1.4 有利于地方经济结构的调整。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有利于改善企业的人才结构,夯实人才对发展的支撑。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提高科技进步对发展的贡献。职业教育是最直接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为企业所用,为社会所用,这有利于带动当地经济结构和调整,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2 新形势下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存在问题分析
校企合作从理念上不容置疑,但是在实践中还普遍存在着合作基础不稳固、合作质量不高、合作广度深度不够等,距离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制度不健全,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国家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虽然出台了系列文件,但是还是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实施规则和有效路径。在研究层面,也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或者理论研究滞后,导致实践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造成了校企双方在实施合作中责、权、利界限模糊,严重影响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泛度。
2.2 校企合作缺乏持续有效的工作体制机制。当前,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合理平衡的机制没有建立起来,校企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模糊,操作不规范,双方缺少书面协议,很多是通过中介进行沟通,这样,就无法处理好企业、学生、院校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校企双方只要有一方不满意,合作就会中止。
2.3 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不够。从全国范围来讲,当前的校企合作,虽然职业院校对校企合作表现出很高的热情,但是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基本上都是学校定向为企业输送毕业生,企业承担毕业生实习,企业根据市场需要选择适合的毕业生。但是现实情况诸如企业难以承受学生顶岗实习的安全风险,对校企合作缺乏应有的认识,学校的人才培养水平达不到企业的用人要求等等,限制了校企合作的进度。
3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新模式及其路径探析
3.1 “订单”式培养 。在学生入学初与学生签订就业协议,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生源也是由两方面组成的,一方面是学校选拔的学生一方面则是企业的职工,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实施教育过程,培养的具体要求则来自企业的需要,实践课程和技能选择也是根据企业的需要开设的,企业在“订单”式培养模式中扮演重要角色。
3.2 教学——见习模式。一方面学生在校期间除完成专业理论学习,还要在学习期间,提前接受企业文化、职业道德教育和勞动纪律教育,到合作企业对生产程序、操作规程进行观摩、培训和学习,亲手制作产品、参与产品生产管理甚至销售,全面系统地掌握岗位要求和要具备的知识,不断增强集体协作意识,提升就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3.3 顶岗实习模式。做好顶岗实习的学生管理工作,在校企合作的新形势下,给学生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学校和用人单位要共同参与管理,共同关心关注学生,使学生成为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合格技术人才。
3.4 “产学研”互动模式。企业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先进设备和专业师资力量,增强研发力度,解决企业在自身研发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这种办学模式发挥学校的科研优势,促进企业的发展进而带动整个产业的进步。
3.5 共建实训基地模式。学校根据专业设置和教学需求,要把教室建在车间,在车间就能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教育;企业要把车间建在学校,学生在学校就能进行操作锻炼,积累工作经验。职业院校要加强与合作企业的深度融合,争取企业在技术、资金、设备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合作共建实习培训基地。
参考文献:
[1]陈丹.我国校企合作教育中企业收益评估标准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5(22).
[2]闫鲁超.推进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2(24).
作者简介:
夏文(1981-),女,助理工程师,陕西省理工学校行政人员。
关键词:职业院校;企业;校企合作;模式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根据国家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相关文件精神,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职业院校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劳动力资源、输送实用性人才的重要任务。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加大了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也让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社会关注。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职业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校企合作。
1 新形势下校企合作的重要意义
“校企合作”作为一个纽带把学校与企业联系在一起,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企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高校与企业双赢的模式之一。实现了学校与企业信息的交流、在资源方面的共享,切实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让学校的资源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节约了教育与企业成本。
1.1 校企双方双赢互惠。积极运用校企合作,可以使校企双方做到资源共享、各得其所。从企业角度来讲,通过校企合作,企业能够获得人才利益、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从职业院校的角度来讲,学校发展也需要通过与企业合作培养学用结合的人才,这种良性的、深度的合作,将带来可持续的招生和就业的良性循环。
1.2 校企合作产生规模效益。职业院校学生在学期间走进企业,可以提前熟悉接纳企业文化和工作环境,减少了与企业的磨合期,通过实践锻炼可以为企业培养一批企业技能人才,也减少了企业对新员工培训的成本投入,具有明显的规模效益。
1.3 校企合作可以帮助职业院校跨入技能人才培养的快车道。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加速培养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背景下的职业院校都拥有学校内部的实训条件,学生在校内可以进行实训,之后去企业顶岗实习,这种培养方法,产出效率会更高,从一定程度上讲,也开创了职业培训新局面。
1.4 有利于地方经济结构的调整。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有利于改善企业的人才结构,夯实人才对发展的支撑。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提高科技进步对发展的贡献。职业教育是最直接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为企业所用,为社会所用,这有利于带动当地经济结构和调整,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2 新形势下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存在问题分析
校企合作从理念上不容置疑,但是在实践中还普遍存在着合作基础不稳固、合作质量不高、合作广度深度不够等,距离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制度不健全,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国家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虽然出台了系列文件,但是还是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实施规则和有效路径。在研究层面,也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或者理论研究滞后,导致实践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造成了校企双方在实施合作中责、权、利界限模糊,严重影响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泛度。
2.2 校企合作缺乏持续有效的工作体制机制。当前,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合理平衡的机制没有建立起来,校企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模糊,操作不规范,双方缺少书面协议,很多是通过中介进行沟通,这样,就无法处理好企业、学生、院校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校企双方只要有一方不满意,合作就会中止。
2.3 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不够。从全国范围来讲,当前的校企合作,虽然职业院校对校企合作表现出很高的热情,但是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基本上都是学校定向为企业输送毕业生,企业承担毕业生实习,企业根据市场需要选择适合的毕业生。但是现实情况诸如企业难以承受学生顶岗实习的安全风险,对校企合作缺乏应有的认识,学校的人才培养水平达不到企业的用人要求等等,限制了校企合作的进度。
3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新模式及其路径探析
3.1 “订单”式培养 。在学生入学初与学生签订就业协议,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生源也是由两方面组成的,一方面是学校选拔的学生一方面则是企业的职工,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实施教育过程,培养的具体要求则来自企业的需要,实践课程和技能选择也是根据企业的需要开设的,企业在“订单”式培养模式中扮演重要角色。
3.2 教学——见习模式。一方面学生在校期间除完成专业理论学习,还要在学习期间,提前接受企业文化、职业道德教育和勞动纪律教育,到合作企业对生产程序、操作规程进行观摩、培训和学习,亲手制作产品、参与产品生产管理甚至销售,全面系统地掌握岗位要求和要具备的知识,不断增强集体协作意识,提升就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3.3 顶岗实习模式。做好顶岗实习的学生管理工作,在校企合作的新形势下,给学生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学校和用人单位要共同参与管理,共同关心关注学生,使学生成为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合格技术人才。
3.4 “产学研”互动模式。企业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先进设备和专业师资力量,增强研发力度,解决企业在自身研发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这种办学模式发挥学校的科研优势,促进企业的发展进而带动整个产业的进步。
3.5 共建实训基地模式。学校根据专业设置和教学需求,要把教室建在车间,在车间就能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教育;企业要把车间建在学校,学生在学校就能进行操作锻炼,积累工作经验。职业院校要加强与合作企业的深度融合,争取企业在技术、资金、设备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合作共建实习培训基地。
参考文献:
[1]陈丹.我国校企合作教育中企业收益评估标准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5(22).
[2]闫鲁超.推进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2(24).
作者简介:
夏文(1981-),女,助理工程师,陕西省理工学校行政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