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所謂挫折教育是指有意识地创设挫折情境,通过知识和技能训练,使青少年正确认识挫折,预防挫折,增强对挫折的承受力,从而形成健全人格的教育。现在的高中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的受挫能力普遍较差,而他们要走上社会、面向未来,因此,教师要尝试让青少年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学习与锻炼,从而增强他们面对挫折的承受力。
关键词:挫折教育;创设困境;健全人格
在某一年的6月7日,语文高考即将开始,一个女生从考场里哭着冲了出来。她跑进了自己租住的出租房内,把自己反锁在厕所里,不管班主任如何敲门也不开。刚开始里面还有声音,后来没声音了。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教师把门撞开,发现小女孩有自杀倾向,及时制止。这一切的原因只是女生感觉自己的作文偏题了,这样高中三年就白读了。在某年的期末考试,因为自己作弊被教师抓到,一名学生感觉脸上无光从二楼跳下。
诸如此类的事情存在于我们身边,像定时炸弹一样随时可能炸响。在一切归于平静时,我们不得不思考:现在的学生怎么了?难道他们真的那么脆弱吗?在学校里遇到一些小挫折尚且如此,以后走进社会遇到比较大的挫折,他们又该如何面对呢?造成这种状况的成因何在?我们又该如何帮他们解决呢?家长和教师在给学生表扬和鼓励的同时,是否也应给他们一点挫折教育呢?
一、认识挫折教育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提高现代公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意在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培养其良好品德。但是在新课程实施中,如果不加注意,很可能会导致一些学生人格不健全。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增强其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及自我完善的能力,最后实现自律意识的强化、心灵的净化和人格的升华,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的课题。
笔者认为,在新课改过程中增加适度的挫折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挫折教育不等同于吃苦教育,有的家长认为自己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比较差是由于自己和家人溺爱造成的,人为地给孩子吃点苦就能解决根本问题了,这是不正确的。
所谓挫折教育,是指培养学生挫折意识,进行挫折磨炼,培养学生坚韧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增强其承受挫折的能力的教育。它实际上是挫折心理调整教育和挫折预防教育。就像笔者现在教的一个学生,在家里是个“小皇帝”,但是表哥、表姐一大堆,而且个个都很优秀,每年过年是他最难受的时候。为了证明自己也不比他们差,他努力了很久,但是仍无法达到表哥、表姐的水平,还要受到爸妈的批评,他一下承受不住,产生了轻生的念头,还好被心理辅导教师知道了,送到了杭州第七人民医院,经检查,这名学生得了中度抑郁症。医生问明情况,告诉他的爸爸妈妈:“如果当初你们多给他一点鼓励,多给他一点自信,他的抗挫力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弱。”溺爱未必是学生抗挫能力差的主要原因,家庭对孩子期望太高,造成其压力过大的精神伤害远大于溺爱,如果又不加以鼓励引导,就会导致孩子的耐挫力不断下降。
二、挫折的必要性——发展健全的人格
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鲁迅先生曾言:“我的确时常在解剖别人,但却更严格地解剖自己。”处于成长时期的青少年,他们的独立性和自觉性迅速发展,并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但是,当他们遇到挫折时,对自己的认识就变得不够清晰、全面,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这使得他们根本不想去认识自己自己、面对自己。
然而,人之于社会,宛如一艘船之于大海。如若不知自己处在什么位置,需要驶往哪个目的地,其危险不言自明。因而,作为导师,我们必须细心地从根本出发,引导学生从事例、人生哲理等方面认识自己,认识挫折存在的必然性,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止“血腥事故”的发生。
就像前段时间有位初中生的“跳江事件”,虽然说导火索是她家长不给她买手机,但她在日记里写了很多有关学校的事情的,比如剪头发了,不能带手机了。在她的世界里,只有体育教师是好的,其他教师都是“垃圾”。从这点上可以看出,此学生的心理已经存在问题了。
教师要认识到,不论是身体、心理,还是社会交往能力,高中生都处在由少年期向青年期转化的“心理断乳期”,在社会飞速发展、价值观日趋多样化的今天,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更容易出现混乱和动摇。
三、创设挫折,面对挫折,战胜挫折
一个人的成长并不仅仅是知识增长、能力培养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一个人在学习知识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开展挫折教育过程中,学生都能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地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与锻炼。这样,更加丰富了学生的个人阅历,促进了其积极情感的发展。
在保证学生绝对安全的前提条件下进行挫折教育,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在实践的过程中,若遇到一些麻烦,学生就会自己努力寻求解决的方案,或尽可能地选择寻求别人的帮助。
比如:高考前爬九龙山时,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爬山速度不同,我们分开进行爬山和祈福活动。到了规定集合的时间,还有三个学生未及时到达。但他们可以采取多种处理办法:首先,他们想到给班主任打电话,报告自己的位置,以便于得到班主任的指导与帮助;其次,他们向寺院管理人员求助;再次,即使自己真的在规定时间赶不到集合地点,受到了教师的批评,也会认识到,集体活动必须听从安排,不能各管各地活动。虽然,这种“掉队”的情况对于“掉队”的学生来说是一次很失败的活动,让人感觉很扫兴,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这种挫折教育中学生锻炼了自己在遇到麻烦时处理问题的能力、与人交际的能力(如求助等),以发展临危不惧的能力(心理能力很稳定)。
很多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一旦遇到了一点挫折,就会一蹶不振。一次考试没考好,就意气消沉、自暴自弃;对班级工作不闻不问,甚至还搞破坏活动;受到教师的批评时,顶撞教师……这些都是一个人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是一个人缺乏挫折教育的表现,是人格不健全的一种表现。
在实施挫折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住挫折的“度”。从学生方面讲,与教师发生冲突对自己绝对不利,严重者可能因此耽误了自己的前程。但对教师来说,当学生有与自己“对着干”的现象时,说明这挫折教育太过了。所以,要把握好 “度”的问题,让学生感悟到什么样的行为会失败,而什么样的行为才会催人奋进。
当然,失败并不可怕,它只能更加催人上进。譬如:上周,有一位教师在上课时发现一位学生睡着了,而且过去叫他怎么也叫不醒,教师就去摇他,终于摇醒了,就说了这么一句话:“你真是浪费你爸妈的钱啊,真是太不争气了。”没想到,学生拿起凳子就砸向那位教师,结果把教师的脚砸伤了,也把自己给“砸回家”反省了。
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虽然教师的话严厉了些,但这个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弱了,或者说他从来不愿意接受其他人的批评。一件事是对还是错,教师讲出来和用学生自身的亲身经历证实相对比,效果可能是天壤之别的。最明显莫过于,现在有些教师批改作业时永远批“√”,学生的作业本上从不会出现“×”。其实作业本上出现“×”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挫折教育,学生下次做到一样的题目再也不会出错了。
四、挫折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所谓自我教育,就是用一定的尺度来衡量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一一列出自己的价值、目标、希望、要求,使个人的知识、能力在学习活动、人际交往中起到指导和调节行为的作用。
因此,教师应该把指导和培养学生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作为德育工作的关键,使学生全面、科学、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认识到挫折在成长过程中是不可避免但同时是可以克服的,从而使学生具备过硬的、敢于面对挫折的心理素质。
由于处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高中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较差,具体的、直观的、身边的事物容易引发他们的兴趣,触发联想,同时也容易因“感情用事”造成不良后果。这就更加要求教师重视挫折教育,从而增强学生的受挫能力,使他们积极面对生活,乐观面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保证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是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责任,培养学生的受挫力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传播正能量,给学生积极、正面的引导,只有这样,教育才会取得好的效果。
关键词:挫折教育;创设困境;健全人格
在某一年的6月7日,语文高考即将开始,一个女生从考场里哭着冲了出来。她跑进了自己租住的出租房内,把自己反锁在厕所里,不管班主任如何敲门也不开。刚开始里面还有声音,后来没声音了。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教师把门撞开,发现小女孩有自杀倾向,及时制止。这一切的原因只是女生感觉自己的作文偏题了,这样高中三年就白读了。在某年的期末考试,因为自己作弊被教师抓到,一名学生感觉脸上无光从二楼跳下。
诸如此类的事情存在于我们身边,像定时炸弹一样随时可能炸响。在一切归于平静时,我们不得不思考:现在的学生怎么了?难道他们真的那么脆弱吗?在学校里遇到一些小挫折尚且如此,以后走进社会遇到比较大的挫折,他们又该如何面对呢?造成这种状况的成因何在?我们又该如何帮他们解决呢?家长和教师在给学生表扬和鼓励的同时,是否也应给他们一点挫折教育呢?
一、认识挫折教育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提高现代公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意在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培养其良好品德。但是在新课程实施中,如果不加注意,很可能会导致一些学生人格不健全。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增强其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及自我完善的能力,最后实现自律意识的强化、心灵的净化和人格的升华,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的课题。
笔者认为,在新课改过程中增加适度的挫折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挫折教育不等同于吃苦教育,有的家长认为自己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比较差是由于自己和家人溺爱造成的,人为地给孩子吃点苦就能解决根本问题了,这是不正确的。
所谓挫折教育,是指培养学生挫折意识,进行挫折磨炼,培养学生坚韧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增强其承受挫折的能力的教育。它实际上是挫折心理调整教育和挫折预防教育。就像笔者现在教的一个学生,在家里是个“小皇帝”,但是表哥、表姐一大堆,而且个个都很优秀,每年过年是他最难受的时候。为了证明自己也不比他们差,他努力了很久,但是仍无法达到表哥、表姐的水平,还要受到爸妈的批评,他一下承受不住,产生了轻生的念头,还好被心理辅导教师知道了,送到了杭州第七人民医院,经检查,这名学生得了中度抑郁症。医生问明情况,告诉他的爸爸妈妈:“如果当初你们多给他一点鼓励,多给他一点自信,他的抗挫力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弱。”溺爱未必是学生抗挫能力差的主要原因,家庭对孩子期望太高,造成其压力过大的精神伤害远大于溺爱,如果又不加以鼓励引导,就会导致孩子的耐挫力不断下降。
二、挫折的必要性——发展健全的人格
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鲁迅先生曾言:“我的确时常在解剖别人,但却更严格地解剖自己。”处于成长时期的青少年,他们的独立性和自觉性迅速发展,并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但是,当他们遇到挫折时,对自己的认识就变得不够清晰、全面,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这使得他们根本不想去认识自己自己、面对自己。
然而,人之于社会,宛如一艘船之于大海。如若不知自己处在什么位置,需要驶往哪个目的地,其危险不言自明。因而,作为导师,我们必须细心地从根本出发,引导学生从事例、人生哲理等方面认识自己,认识挫折存在的必然性,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止“血腥事故”的发生。
就像前段时间有位初中生的“跳江事件”,虽然说导火索是她家长不给她买手机,但她在日记里写了很多有关学校的事情的,比如剪头发了,不能带手机了。在她的世界里,只有体育教师是好的,其他教师都是“垃圾”。从这点上可以看出,此学生的心理已经存在问题了。
教师要认识到,不论是身体、心理,还是社会交往能力,高中生都处在由少年期向青年期转化的“心理断乳期”,在社会飞速发展、价值观日趋多样化的今天,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更容易出现混乱和动摇。
三、创设挫折,面对挫折,战胜挫折
一个人的成长并不仅仅是知识增长、能力培养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一个人在学习知识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开展挫折教育过程中,学生都能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地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与锻炼。这样,更加丰富了学生的个人阅历,促进了其积极情感的发展。
在保证学生绝对安全的前提条件下进行挫折教育,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在实践的过程中,若遇到一些麻烦,学生就会自己努力寻求解决的方案,或尽可能地选择寻求别人的帮助。
比如:高考前爬九龙山时,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爬山速度不同,我们分开进行爬山和祈福活动。到了规定集合的时间,还有三个学生未及时到达。但他们可以采取多种处理办法:首先,他们想到给班主任打电话,报告自己的位置,以便于得到班主任的指导与帮助;其次,他们向寺院管理人员求助;再次,即使自己真的在规定时间赶不到集合地点,受到了教师的批评,也会认识到,集体活动必须听从安排,不能各管各地活动。虽然,这种“掉队”的情况对于“掉队”的学生来说是一次很失败的活动,让人感觉很扫兴,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这种挫折教育中学生锻炼了自己在遇到麻烦时处理问题的能力、与人交际的能力(如求助等),以发展临危不惧的能力(心理能力很稳定)。
很多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一旦遇到了一点挫折,就会一蹶不振。一次考试没考好,就意气消沉、自暴自弃;对班级工作不闻不问,甚至还搞破坏活动;受到教师的批评时,顶撞教师……这些都是一个人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是一个人缺乏挫折教育的表现,是人格不健全的一种表现。
在实施挫折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住挫折的“度”。从学生方面讲,与教师发生冲突对自己绝对不利,严重者可能因此耽误了自己的前程。但对教师来说,当学生有与自己“对着干”的现象时,说明这挫折教育太过了。所以,要把握好 “度”的问题,让学生感悟到什么样的行为会失败,而什么样的行为才会催人奋进。
当然,失败并不可怕,它只能更加催人上进。譬如:上周,有一位教师在上课时发现一位学生睡着了,而且过去叫他怎么也叫不醒,教师就去摇他,终于摇醒了,就说了这么一句话:“你真是浪费你爸妈的钱啊,真是太不争气了。”没想到,学生拿起凳子就砸向那位教师,结果把教师的脚砸伤了,也把自己给“砸回家”反省了。
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虽然教师的话严厉了些,但这个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弱了,或者说他从来不愿意接受其他人的批评。一件事是对还是错,教师讲出来和用学生自身的亲身经历证实相对比,效果可能是天壤之别的。最明显莫过于,现在有些教师批改作业时永远批“√”,学生的作业本上从不会出现“×”。其实作业本上出现“×”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挫折教育,学生下次做到一样的题目再也不会出错了。
四、挫折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所谓自我教育,就是用一定的尺度来衡量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一一列出自己的价值、目标、希望、要求,使个人的知识、能力在学习活动、人际交往中起到指导和调节行为的作用。
因此,教师应该把指导和培养学生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作为德育工作的关键,使学生全面、科学、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认识到挫折在成长过程中是不可避免但同时是可以克服的,从而使学生具备过硬的、敢于面对挫折的心理素质。
由于处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高中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较差,具体的、直观的、身边的事物容易引发他们的兴趣,触发联想,同时也容易因“感情用事”造成不良后果。这就更加要求教师重视挫折教育,从而增强学生的受挫能力,使他们积极面对生活,乐观面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保证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是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责任,培养学生的受挫力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传播正能量,给学生积极、正面的引导,只有这样,教育才会取得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