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中职教师的“教育敏感”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职教育已越来越受国家重视,中职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也应该得到相应的重视。中职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教育敏感”素质,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紧张忙碌的工作很可能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本文从教学、教育、管理三个方面对教师的“教育敏感”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中职教师 教育敏感 教学教育 思想教育 管理教育
  
  如今,中职的办学规模日益壮大,可是有一些现象不尽如人意。如教师们辛苦认真地上课,循循善诱地劝导,独具匠心地安排,以期培养出更高素质的技能人员,但成绩和效果依旧不理想。其原因何在?我认为,中职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教育敏感”。
  什么是“职业敏感”?职业敏感就是对事物、现象所显现的问题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还要对一些事件有一定的预见性、前瞻性,能够“未雨绸缪”,否则将会产生“船到江心补漏迟”的遗憾。怎样才能具有“教育敏感”呢?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教学教育
  案例:在学校的评教活动中,有位相当不错的老师却得到学生相当低的评价。怎么会这样?一个细节需要注意。在第二天上课前,教师很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疑惑,顿时,教室里七嘴八舌地炸开了,在学生一句句慷慨激昂的抱怨中,他终于明白了问题的症结所在:1.学生不是对他有意见,而是对这门课有意见,他们不愿意学习这门课了;2.课时安排不合理。已经中断了一个学期的课程如今接着往下学习,本想换个老师好好学的,谁知这么重要的《制图》课,一星期只安排一次课,这节学的到下节都忘得差不多了,怎么学得好呢?
  小结:教师应该注重细节,因材施教。不注重细节,就是缺乏了教师该具备的“教育敏感”,也就无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做不到因材施教。教师不应该只为了赶课时而忽略和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如果能在接手这门课时,认真分析学生的意见,就会早一点发现问题,采取及时有效的方法,给学生以鼓励和安慰,消除他们的敌对和厌学情绪,从而得到学生的信任,组织好教学。
  在课堂中,经常会出现下列现象:在课的设计中,教师只按自己的成规和过去的计划授课,而学生则对所设计的认知步骤不能适应,造成在教学进程中障碍迭出,处处受阻,格格不入;在讲课时,学生没听明白,正准备仔细聆听之时,教师却又轻描淡写,一掠而过,使学生感到迷茫;下课铃响,教师拖堂,想把问题讲完,学生对此感到烦躁,结果是教师徒费心机,学生毫无所获。以上种种现象,都集中反映了一点,教师缺乏“教育敏感”,对学生的认知不够,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和心理情况处于一种很模糊的状态。
  二、思想教育
  案例1:场景1:学生去老师家中借钱,老师往里屋去,学生跟随其后,老师往里进,去开抽屉,学生立即跟上,并把头使劲往老师身旁移动,眼睛直直地往抽屉里面看……老师尴尬、无奈……
  场景2:几个学生进入教师办公室,见办公椅空着便像到了自己家中一样,放松自由,没征得任何人的同意就一屁股坐到椅子上,翘着二郎腿……
  我们提倡素质教育,但是“要做一个有修养、懂礼仪的孩子”是不容易的,在诸如以上行为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可能会对学生不理不顾,任其发展,这是极为有害的,要知道教师的敏感性就在于捕捉对学生教育的最佳时机,在面临问题时不能对错误行为纵容,而要抓住最佳时期对其教育,如此才能发挥出更大的教育作用。
  案例2:邹越教授的演讲报告会《让世界充满爱》,目前很是风靡,邹教授从“爱祖国、爱老师、爱父母、爱自己”四个角度,将“爱”字诠释得淋漓尽致,这是一次触动心灵的演讲。有个教师看到后,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时机,就让学生看了这段视频。当视频结束后,他趁热打铁,立即开了一个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在强烈的气氛中,学生被深深震撼。
  这位教师的机智令人佩服,以往有的教师也开过这样的班会,但因为缺乏论据,渲染的气氛不够,往往是老师义正言辞地讲,学生不当一回事,认为是小题大做。这位老师之所以成功,就在于他具备应有的“教育敏感”。
  三、管理教育
  中职学校的学生年龄大多在16岁左右,这个阶段的学生感情迸发强烈,容易冲动,稍不注意,就有可能酿成大祸。
  案例:某班学生张某,经常与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仗着有人给他撑腰,在学校以“老大”自居,不是让老实的学生给他打水、买饭,就是欺负弱小的同学,让他们出所谓的“保护费”。王某生性胆小、内向,平时见着张某都是躲着走。可张某还是不依不挠,揪住王某不放。深受其害的王实在是气不过了,终于他爆发了,拿了刀子捅向张某……事情发生了,所有老师都震惊了,事后,人们不免把谴责的目光投向了他们的班主任马老师,这位学生为何作出了如此过激的举动?事件恶化到今天这种局面,到底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如果班主任平时能细心观察,及时发现问题的话,是不是就可以避免这种事件发生?血的教训给我们以警示:班主任更要有相当强的“教育敏感”。
  种种不争的事实都告诉我们:要想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敏感”:他们或察于渐变之微,敏于事之未发;或精于诱导之功,止于行之未萌;或依据错综复杂、千头万绪的事物关系,洞悉内在的规律;他们有一幅敏锐的目光,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和潜力,着力于“长善救失”,把隐藏的种种潜能变为发展的现实;他们有一颗细致的心灵,善于捕捉每个学生的细微变化,着眼于“对症下药”,把出现的种种不足变为进步的动力;他们有一腔温暖的情怀,善于化解每一个学生心中的郁结,着力于“春风化雨”,他们的敏锐、细致和温暖,产生一种奇异的力量:愚钝变为聪慧,玩劣变为文明,落后变为先进,“腐朽化为神奇”。
其他文献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