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上的闸北不仅有为“主义”而奋斗、为民族精神而流血的气吞山河的气概,更有中国早期民族工业在闸北迅速崛起、艰难发展,走向振兴的昔日辉煌,它让我们重新定义了—个迈向经济腾飞的新闸北。
一幅缓缓展开的老地图,仿佛是如烟往事的一幕华彩序章。这张出版于民国十七年9月、名为“上海特别市工厂分布图”的老地图又是老闸北工业的注脚,闸北收藏协会的一位收藏家指点着占据着地图左上角“半壁江山”的闸北旧貌,向记者展示起林立的老闸北工业园区。这些星星点点的标记诉说着闸北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霎时间时光仿佛回到了一百年前的老闸北,商务印书馆的印书声、荣记湖丝的造丝声、美利华时钟的滴答声,声声入耳
提起上海的闸北区,人们很自然地会想起——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四一二大屠杀,淞沪保卫战等等,这些凝重的历史长镜头,似乎根深蒂固般将闸北同血腥厮杀、内战和屈辱的近代历史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只说闸北是“红色闸北”,可是闸北曾经精美绝伦的建筑、引人注目的工业文明,却早已被人忘却。要知道,闸北还曾是我国民族工业的大本营,只可惜這段辉煌持续的时间太短,八一三淞沪抗战以后,这些辉煌都化作了生灵涂炭,永远定格在历史的角落里,令人惋惜。更何况,历史研究的相对滞后,文献的不同程度遗失,也导致了长期以来上海人脑海里根深蒂固的对闸北的偏见:闸北是最穷的区。
然而,由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中共上海市闸北区委员会、上海市闸北区人民政府主办,中共上海市闸北区委宣传部、上海市闸北区文化局承办的《知我中华、兴我中华——走进世界博览会的中国》收藏展,却为我们展示了闸北的另一个形象。作为迄今为止国内民间世博收藏品展览最全的一次,此次收藏展陈列了四位民间世博收藏家——美籍华人周秀琴博士、高级工程师李近明、上海高级律师俞建国和高级会计师周惠明,在海内外遍寻近十年搜集到的世博收藏品1270余件……
流连在1000平方米的展厅内,成百件参与了150多年世界博览会的闸北中国民族工业展品,使我们感受到一个从沉睡中觉醒的闸北。回顾这段历史,不仅是对过去的纪念与镜鉴,更是为给今天以启迪和鼓舞。通过本次展览,人们惊讶地发现,历史上的闸北不仅有为“主义”而奋斗、为民族精神而流血的气吞山河的气概,更有中国早期民族工业在闸北迅速崛起、艰难发展、走向振兴的昔日辉煌,它让我们重新定义了一个迈向经济腾飞的新闸北。
商务印书馆:中国出版印刷业巨星
展览会上,一张张元济后人留存至今的老照片无意间传递出一段闸北近代工业的辉煌历史。照片上的张元济,梳拢着时髦的油头短发,挺拔的鼻梁上夹着金丝边眼镜,一身整洁的西装颇显儒雅之气。然而,这位乍看之下相貌平平又满是书生气的知识分子,却着实不容小觑,正是他独具匠心的商业慧眼,在1902年一举将局促于江西路德昌里(今黄浦区江西中路)的商务印书馆迁至北福建路,这妙不可言的点睛之笔不但让商务印书馆经历了从一家小型印刷作坊跃升为中国出版巨子的华丽蜕变,更为闸北乃至中国的近代出版印刷业挥毫泼墨出一幅重彩图画。回忆往昔,闸北收藏家们感慨万千,“商务印书馆入住闸北后,在很短的时间内一下子跃升为中国出版业老大的地位,从此也让闸北与出版印刷业结下了不解之缘。1949年之前,中国五大书局:商务、中华、世界、大东、开明,基本每一家都与闸北有着密切关联。”
上个世纪初,知识分子走上“文化救国”道路的不在少数,而张元济选择了出版这条路。1905年,商务印书馆又在闸北宝山路置地80亩,兴办起了商务股份有限公司、编译所、印刷制造厂新馆等厂办,更悉数清退日股,这才使得商务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了中国民族产业。其时,张元济同日本人之间早已结下了深深的怨仇。清末民初,江南著名藏书家陆心源的后人有意出售陆氏“皕宋楼”藏书。当时“皕宋楼”藏有两百多部宋本,且多为极其珍贵的宋版,这些宋版书流传到民国时已经非常稀少了,大约全世界流传的宋本全部加起来,包括残本,也就两千多部。消息不胫而走,引得日本人趋之若鹜,多次登门求购。“救书心切”的张元济得知“皕宋楼”正一步步走入日本人的魔掌,即刻亲往,设法将这批国宝留住。无奈刚处于起步阶段的商务总资金才不过40万,尽管张元济慨然许以8万购之,却终究未得,国宝还是被日本人买走了。从此之后,张元济终身以此为耻,张宅和商务门口也终日竖起一块红底黑字的招牌,上书:收购旧书。一旦有人抱书而来,他必倾囊购买。正是在张元济的苦心奋力下,商务收藏的古籍善本在全国逐渐首届一指。
1921年,为纪念创立25周年,商务印书馆出资在宝山路商务总厂对面建造了四层楼钢筋混凝土大楼,将张元济收藏在涵芬楼的藏书移入新的公共图书馆,定名为东方图书馆,并于1926年正式对公众开放,这也是当时国内最大的私立图书馆。
时光进入1932年的年初,日本策划挑起了罪恶的一·二八淞沪战争。从上海档案馆现存的一些影像资料中,还一星半点地记录下了宝山路商务印书馆总厂及附属的东方图书馆被毁后的景象……1月29日清晨8时许,日本轰炸机投下的第一枚炸弹不偏不倚地落在油墨仓库里边,瞬间燃起了熊熊大火,那些被熔解了的铅字像水一样在地上流淌。不久后,商务的总管理处、编译所等设施全部中弹被焚,日本浪人还伺机潜入东方图书馆纵火,众多古本付之一炬,浓烟遮蔽上海半空,纸灰飘飞十里之外……“日本人入侵重点轰炸闸北,就是因为整个中国的工业文化中心在闸北,”遥想历史,闸北收藏界人士也是悲愤不已,“商务印书馆大量古籍资料囤放在闸北,日本长官当时就表示,建筑设备炸掉都能重建,而这些古本炸掉就没有了。可见闸北从历史角度上来讲是举足轻重的地位,也足以见出日寇的歹毒。”
或许是上天冥冥中的护佑,北福建路商务旧厂房的一半在日寇的炮火中幸免于难,但一切都无法挽回。就在东方图书馆被焚毁的当天,66岁的张元济立即重返商务,主持商务在闸北的复兴工作。尽管年事己高,可他和总经理王云五等人毅然选择了每天早上8点上班,下午6点下班,晚上回家校勘古书的生活,并且分文不入。终于在当年8月,商务这所中国印刷出版业的航母又恢复了往昔的朝气。直到上海沦陷,商务总馆迁至香港,管理处则迁至重庆,抗战胜利后才回归上海。
张元济的遗愿也成了所有商务人和闸北兴盛了一个世纪的出版业所秉持的信念。孕育着百年出版历史的商务印书馆历经荣辱盛衰、沧桑浮沉,终于在改革开放后重焕青春;《辞源》修订出版。《现代汉语词典》整编广受好评,《中国语文》期刊问世……尽管。在建国初期,为了顺应公私合营改造的大势,商务印书馆的总部迁出了闸北,北上驻京,在闸北只留下一所上海印刷部,但商务和张元济为闸北所留 下的印刷业深厚底蕴却渊源流传。最近,闸北区正在进行可行性方案研究,拟建立中国印刷博物馆,重塑闸北全国出版印刷重镇的形象。
上海总商会:百年世博缘
在闸北区苏州河畔,一幢风格独特的4层砖石小楼十分夺人眼球,它坐北朝南、面向苏州河,奶白色的砖石外墙与四周扶疏成荫的花木草树相映成趣,这就是上海总商会的原址,为上海市二级文物保护单位。进门是一个西洋建筑风格的牌楼,顺通道而进是“南大楼”和“北大楼”,南大楼建筑面积4100平方米,底层有一会议厅,上面无梁,称“无梁厅”,目前上海类似建筑结构非常少见。
在《知我中华、兴我中华——走进世界博览会的中国》收藏展林立的展品中,一块古色古香的上海总商会商品陈列所证章见证了上海总商会17载岁月的风风雨雨和其三度参加世界博览会的点点滴滴:
上世纪初,中国民族工业终于在十里洋场找到了一方沃土,福新面粉厂、美华利时钟制造厂等民族企业以雨后春笋般的势头从闸北的土地中迅速崛起。“当时,上海主要发达地区集中在英法租界,诸如荣德生等民族资本家巍了不让租界继续扩张,遍寻上海可利用之地发展民族工业。”收藏家俞建国告诉记者,“当时的闸北像今虬江路等一带还保持着农村风貌,土地也比较便宜,于是这些华商就在闸北‘划地为界’,久而久之,闸jB工业园区也就这样形成了。”应该说,闸北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还要归功于交通上的地利,当时,最早的建筑材料都必须通过苏州河的水路运输,因此,依傍在苏州河怀抱中的闸北取得了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些聪明的中国民族资本家更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条件,在洋务运动中建起了闸北水电、架起了恒丰路桥,打通了闸北与南城的交通阻塞,铁路北站更是城际交通的枢纽和原材料的运输集散中心。
1914年,当上海总商会正在闸北兴建议事厅(总商会南大楼)的同时,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世博会向中国政府发出了邀请函。
天时地利人和,坐落在中国通商第一巨埠闸北的上海总商会顺理成章地担负起了征集参赛品的任务,在1914年1月17日总商会首次议董常会上,推举了议董王省三、沈仲礼具体负责此项工作,并把这次赛会作为“振兴中国实业,挽回外溢权利”的重要机遇……1915年2月21日,巴拿马世博会开幕,上海总商会特意仿照北京太和殿搭建了一座极其恢宏的中华政府馆,让各国参观者瞠目结舌,博览会组织者为了感谢中国参赛,还特意将9月3日设为“中国日”。上海总商会也不负众望,一共拿下1211项奖项,在全部参赛国中独占鏊头。
1926年费城世搏会更是谱写了上海总商会史册中最辉煌的一页。说起这届费城世博会,不能不提及距之50年前(1886年)美国建国百年庆典时的费城世博会,时任上海总商会会长的聂云台亲历现场,却目睹了触目惊心的一幕悲壮血泪史。那届世博会的中国馆内不但陈列了中国的丝、茶、瓷、绸等优厚物产,更把烟管烟枪、男人长辫、女人小脚等狠琐形象以一种夸张失实的方式展示其间。这些屈辱的回忆使得聂云台下定决心一定要通过这次自己一手操办的世博会中国团的展览,洗尽中国蒙受了50年之久的耻辱。
192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刚落幕不久,各国都在忙于清理战场,而中国国内正是处于大革命的前夜,摇摇欲坠的北洋政府也无暇顾及世博会这种事情,于是,上海总商会义不容辞地肩负起了筹办费城世博会中国馆的展出工作。7月16日,一面中国国旗在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馆大门前迎风飘扬,当日正是中国馆开馆之日,迷蒙在雨雾中多日的费城奇迹般的雨过天晴。中国馆内陈列了各式各样的丝绸织锦、字画瓷器、茶叶罐头及商务印书馆的出版物等等,其中商务印书馆的汉字打印机尤为夺人眼球。3个月后,恰逢中华民国建国15周年,总代表张祥麟特此赴费城为庆贺中国馆成功参展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宴会,宴请费城市市长和各国代表。
80余年过去了,当初在茂新福新申新总公司的保险柜中,珍藏着一张弥足珍贵的奖状,这是费城博览会特意授予福新面粉厂的乙等荣誉奖状,这张奖状的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上海总商会、闸北民族工业与世博结下的百年缘分。“当时参加世博会能得奖的,都是名牌,我们闸北现在开始关注现代工业的文物收藏,就是为了留下上海总商会这段光辉岁月的点滴回忆。”闸北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锡平表示,“尽管现在国家也启动了征集世博会文物相关工作,但是世博文物收藏工作的主力军,还集中在民间,尤其是闸北,这是与其得天独厚的历史条件有关的。”而闸北区委、区政府也在打算恢复、保护、开发和利用上海总商会旧址,让宝贵的文化遗产焕发新的魅力。
未来的闸北新天地
今天的闸北,正在从历史走向新的辉煌。张锡平部长雄心满怀地告诉记者,闸北区正在努力推进“三个转型”,即: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和加快经济发展速度,着力推进发展转型;以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为宗旨,让人民群众共享社会建设成果,着力推进社会转型;以加快推进旧区改造为抓手,构建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着力推进城区转型,努力开创和谐新闸北建设新局面。张部长表示,将“三个转型”的总体要求落实到近期的工作中,就是要抓好几个关键词:“经济发展”、“旧区改造”、“重点区域规划实施”和“迎世博”等几项重点工作。
作为有着百年世博渊源与情结的热土,闹北区把迎接2010年上海世博会作为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城区环境,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重要契机。广泛动员、全民参与,着力打造铁路上海站“世博迎宾大厅”;全力以赴聚焦旧区改造和旧小区综合改造工作;加快北广场综合交通枢纽等全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改善市容市貌、强化窗口服务等抓好城市管理各项工作。同时,在迎世博工作中推动民生改善,使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更美的城市、更好的生活、更深的情谊”。
据张锡平介绍,闸北区未来的发展战略已经确立,即“南高,中繁,北产业”。“南高”,就是将闸北南部传统的不夜城地区,建成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同时着力打造坐北朝南的苏河湾地区,沿苏州河北岸形成高品质的高端商务商业区和滨河休闲旅游区。“中繁”,就是进一步繁荣中部大宁地区的商业商贸,打造最具活力、最具人气的北上海休闲娱乐和购物天堂。“北产业”,是指充分依托市北高新技术服务业园区这个中心城区最大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为闸北的長远发展提供持久产业支撑。
以闸北中部为例,25万平方米的大宁国际商业广场,将商务、零售、餐饮、文化、娱乐等融于一体,对外营业三年来,已引进250个品牌经销商,大宁正在成为沪北地区颇具人气的时尚消费场所,被评为“全国商业示范社区”:同时,通过与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合作,探索文化和商业共赢的模式,大宁地区正在成为具有浓郁人文气息的国际社区;作为浦西中心城区最大的公园——面积达58万平方米的大宁灵石公园在大宁地区落成后,更成了上海跨入21世纪后新建的第一座大型生态景观型城市公园:上海多媒体谷落户大宁地区,一个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已在这里基本形成,预计到2015年基地将集聚企业1000家,产值将达200亿元,成为国内一流的多媒体科技园区……在闸北中部,既能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也能感受时尚与繁华,还能在上海第一家茶艺馆——宋园茶艺馆品味悠悠茶文化。张锡平告诉记者,“更值得关注的是,即将于2009年年底建成、2010年4月底投入使用的大宁国际文化中心(内设甲级剧场),面积达3.4万平方米,将以其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特点,成为闸北文化的新地标、新亮点。”
“闸北要抓住上海建设‘两个中心’的战略机遇,利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的重要契机,果断出击。”张锡平满怀信心地总结道,“回顾闸北的光荣历史,我们有一点共识——在全球经济回暖、中国经济呈现企稳回升势头的情况下,抢抓机遇,重振辉煌,积极开拓闸北发展的新天地!”
一幅缓缓展开的老地图,仿佛是如烟往事的一幕华彩序章。这张出版于民国十七年9月、名为“上海特别市工厂分布图”的老地图又是老闸北工业的注脚,闸北收藏协会的一位收藏家指点着占据着地图左上角“半壁江山”的闸北旧貌,向记者展示起林立的老闸北工业园区。这些星星点点的标记诉说着闸北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霎时间时光仿佛回到了一百年前的老闸北,商务印书馆的印书声、荣记湖丝的造丝声、美利华时钟的滴答声,声声入耳
提起上海的闸北区,人们很自然地会想起——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四一二大屠杀,淞沪保卫战等等,这些凝重的历史长镜头,似乎根深蒂固般将闸北同血腥厮杀、内战和屈辱的近代历史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只说闸北是“红色闸北”,可是闸北曾经精美绝伦的建筑、引人注目的工业文明,却早已被人忘却。要知道,闸北还曾是我国民族工业的大本营,只可惜這段辉煌持续的时间太短,八一三淞沪抗战以后,这些辉煌都化作了生灵涂炭,永远定格在历史的角落里,令人惋惜。更何况,历史研究的相对滞后,文献的不同程度遗失,也导致了长期以来上海人脑海里根深蒂固的对闸北的偏见:闸北是最穷的区。
然而,由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中共上海市闸北区委员会、上海市闸北区人民政府主办,中共上海市闸北区委宣传部、上海市闸北区文化局承办的《知我中华、兴我中华——走进世界博览会的中国》收藏展,却为我们展示了闸北的另一个形象。作为迄今为止国内民间世博收藏品展览最全的一次,此次收藏展陈列了四位民间世博收藏家——美籍华人周秀琴博士、高级工程师李近明、上海高级律师俞建国和高级会计师周惠明,在海内外遍寻近十年搜集到的世博收藏品1270余件……
流连在1000平方米的展厅内,成百件参与了150多年世界博览会的闸北中国民族工业展品,使我们感受到一个从沉睡中觉醒的闸北。回顾这段历史,不仅是对过去的纪念与镜鉴,更是为给今天以启迪和鼓舞。通过本次展览,人们惊讶地发现,历史上的闸北不仅有为“主义”而奋斗、为民族精神而流血的气吞山河的气概,更有中国早期民族工业在闸北迅速崛起、艰难发展、走向振兴的昔日辉煌,它让我们重新定义了一个迈向经济腾飞的新闸北。
商务印书馆:中国出版印刷业巨星
展览会上,一张张元济后人留存至今的老照片无意间传递出一段闸北近代工业的辉煌历史。照片上的张元济,梳拢着时髦的油头短发,挺拔的鼻梁上夹着金丝边眼镜,一身整洁的西装颇显儒雅之气。然而,这位乍看之下相貌平平又满是书生气的知识分子,却着实不容小觑,正是他独具匠心的商业慧眼,在1902年一举将局促于江西路德昌里(今黄浦区江西中路)的商务印书馆迁至北福建路,这妙不可言的点睛之笔不但让商务印书馆经历了从一家小型印刷作坊跃升为中国出版巨子的华丽蜕变,更为闸北乃至中国的近代出版印刷业挥毫泼墨出一幅重彩图画。回忆往昔,闸北收藏家们感慨万千,“商务印书馆入住闸北后,在很短的时间内一下子跃升为中国出版业老大的地位,从此也让闸北与出版印刷业结下了不解之缘。1949年之前,中国五大书局:商务、中华、世界、大东、开明,基本每一家都与闸北有着密切关联。”
上个世纪初,知识分子走上“文化救国”道路的不在少数,而张元济选择了出版这条路。1905年,商务印书馆又在闸北宝山路置地80亩,兴办起了商务股份有限公司、编译所、印刷制造厂新馆等厂办,更悉数清退日股,这才使得商务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了中国民族产业。其时,张元济同日本人之间早已结下了深深的怨仇。清末民初,江南著名藏书家陆心源的后人有意出售陆氏“皕宋楼”藏书。当时“皕宋楼”藏有两百多部宋本,且多为极其珍贵的宋版,这些宋版书流传到民国时已经非常稀少了,大约全世界流传的宋本全部加起来,包括残本,也就两千多部。消息不胫而走,引得日本人趋之若鹜,多次登门求购。“救书心切”的张元济得知“皕宋楼”正一步步走入日本人的魔掌,即刻亲往,设法将这批国宝留住。无奈刚处于起步阶段的商务总资金才不过40万,尽管张元济慨然许以8万购之,却终究未得,国宝还是被日本人买走了。从此之后,张元济终身以此为耻,张宅和商务门口也终日竖起一块红底黑字的招牌,上书:收购旧书。一旦有人抱书而来,他必倾囊购买。正是在张元济的苦心奋力下,商务收藏的古籍善本在全国逐渐首届一指。
1921年,为纪念创立25周年,商务印书馆出资在宝山路商务总厂对面建造了四层楼钢筋混凝土大楼,将张元济收藏在涵芬楼的藏书移入新的公共图书馆,定名为东方图书馆,并于1926年正式对公众开放,这也是当时国内最大的私立图书馆。
时光进入1932年的年初,日本策划挑起了罪恶的一·二八淞沪战争。从上海档案馆现存的一些影像资料中,还一星半点地记录下了宝山路商务印书馆总厂及附属的东方图书馆被毁后的景象……1月29日清晨8时许,日本轰炸机投下的第一枚炸弹不偏不倚地落在油墨仓库里边,瞬间燃起了熊熊大火,那些被熔解了的铅字像水一样在地上流淌。不久后,商务的总管理处、编译所等设施全部中弹被焚,日本浪人还伺机潜入东方图书馆纵火,众多古本付之一炬,浓烟遮蔽上海半空,纸灰飘飞十里之外……“日本人入侵重点轰炸闸北,就是因为整个中国的工业文化中心在闸北,”遥想历史,闸北收藏界人士也是悲愤不已,“商务印书馆大量古籍资料囤放在闸北,日本长官当时就表示,建筑设备炸掉都能重建,而这些古本炸掉就没有了。可见闸北从历史角度上来讲是举足轻重的地位,也足以见出日寇的歹毒。”
或许是上天冥冥中的护佑,北福建路商务旧厂房的一半在日寇的炮火中幸免于难,但一切都无法挽回。就在东方图书馆被焚毁的当天,66岁的张元济立即重返商务,主持商务在闸北的复兴工作。尽管年事己高,可他和总经理王云五等人毅然选择了每天早上8点上班,下午6点下班,晚上回家校勘古书的生活,并且分文不入。终于在当年8月,商务这所中国印刷出版业的航母又恢复了往昔的朝气。直到上海沦陷,商务总馆迁至香港,管理处则迁至重庆,抗战胜利后才回归上海。
张元济的遗愿也成了所有商务人和闸北兴盛了一个世纪的出版业所秉持的信念。孕育着百年出版历史的商务印书馆历经荣辱盛衰、沧桑浮沉,终于在改革开放后重焕青春;《辞源》修订出版。《现代汉语词典》整编广受好评,《中国语文》期刊问世……尽管。在建国初期,为了顺应公私合营改造的大势,商务印书馆的总部迁出了闸北,北上驻京,在闸北只留下一所上海印刷部,但商务和张元济为闸北所留 下的印刷业深厚底蕴却渊源流传。最近,闸北区正在进行可行性方案研究,拟建立中国印刷博物馆,重塑闸北全国出版印刷重镇的形象。
上海总商会:百年世博缘
在闸北区苏州河畔,一幢风格独特的4层砖石小楼十分夺人眼球,它坐北朝南、面向苏州河,奶白色的砖石外墙与四周扶疏成荫的花木草树相映成趣,这就是上海总商会的原址,为上海市二级文物保护单位。进门是一个西洋建筑风格的牌楼,顺通道而进是“南大楼”和“北大楼”,南大楼建筑面积4100平方米,底层有一会议厅,上面无梁,称“无梁厅”,目前上海类似建筑结构非常少见。
在《知我中华、兴我中华——走进世界博览会的中国》收藏展林立的展品中,一块古色古香的上海总商会商品陈列所证章见证了上海总商会17载岁月的风风雨雨和其三度参加世界博览会的点点滴滴:
上世纪初,中国民族工业终于在十里洋场找到了一方沃土,福新面粉厂、美华利时钟制造厂等民族企业以雨后春笋般的势头从闸北的土地中迅速崛起。“当时,上海主要发达地区集中在英法租界,诸如荣德生等民族资本家巍了不让租界继续扩张,遍寻上海可利用之地发展民族工业。”收藏家俞建国告诉记者,“当时的闸北像今虬江路等一带还保持着农村风貌,土地也比较便宜,于是这些华商就在闸北‘划地为界’,久而久之,闸jB工业园区也就这样形成了。”应该说,闸北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还要归功于交通上的地利,当时,最早的建筑材料都必须通过苏州河的水路运输,因此,依傍在苏州河怀抱中的闸北取得了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些聪明的中国民族资本家更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条件,在洋务运动中建起了闸北水电、架起了恒丰路桥,打通了闸北与南城的交通阻塞,铁路北站更是城际交通的枢纽和原材料的运输集散中心。
1914年,当上海总商会正在闸北兴建议事厅(总商会南大楼)的同时,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世博会向中国政府发出了邀请函。
天时地利人和,坐落在中国通商第一巨埠闸北的上海总商会顺理成章地担负起了征集参赛品的任务,在1914年1月17日总商会首次议董常会上,推举了议董王省三、沈仲礼具体负责此项工作,并把这次赛会作为“振兴中国实业,挽回外溢权利”的重要机遇……1915年2月21日,巴拿马世博会开幕,上海总商会特意仿照北京太和殿搭建了一座极其恢宏的中华政府馆,让各国参观者瞠目结舌,博览会组织者为了感谢中国参赛,还特意将9月3日设为“中国日”。上海总商会也不负众望,一共拿下1211项奖项,在全部参赛国中独占鏊头。
1926年费城世搏会更是谱写了上海总商会史册中最辉煌的一页。说起这届费城世博会,不能不提及距之50年前(1886年)美国建国百年庆典时的费城世博会,时任上海总商会会长的聂云台亲历现场,却目睹了触目惊心的一幕悲壮血泪史。那届世博会的中国馆内不但陈列了中国的丝、茶、瓷、绸等优厚物产,更把烟管烟枪、男人长辫、女人小脚等狠琐形象以一种夸张失实的方式展示其间。这些屈辱的回忆使得聂云台下定决心一定要通过这次自己一手操办的世博会中国团的展览,洗尽中国蒙受了50年之久的耻辱。
192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刚落幕不久,各国都在忙于清理战场,而中国国内正是处于大革命的前夜,摇摇欲坠的北洋政府也无暇顾及世博会这种事情,于是,上海总商会义不容辞地肩负起了筹办费城世博会中国馆的展出工作。7月16日,一面中国国旗在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馆大门前迎风飘扬,当日正是中国馆开馆之日,迷蒙在雨雾中多日的费城奇迹般的雨过天晴。中国馆内陈列了各式各样的丝绸织锦、字画瓷器、茶叶罐头及商务印书馆的出版物等等,其中商务印书馆的汉字打印机尤为夺人眼球。3个月后,恰逢中华民国建国15周年,总代表张祥麟特此赴费城为庆贺中国馆成功参展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宴会,宴请费城市市长和各国代表。
80余年过去了,当初在茂新福新申新总公司的保险柜中,珍藏着一张弥足珍贵的奖状,这是费城博览会特意授予福新面粉厂的乙等荣誉奖状,这张奖状的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上海总商会、闸北民族工业与世博结下的百年缘分。“当时参加世博会能得奖的,都是名牌,我们闸北现在开始关注现代工业的文物收藏,就是为了留下上海总商会这段光辉岁月的点滴回忆。”闸北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锡平表示,“尽管现在国家也启动了征集世博会文物相关工作,但是世博文物收藏工作的主力军,还集中在民间,尤其是闸北,这是与其得天独厚的历史条件有关的。”而闸北区委、区政府也在打算恢复、保护、开发和利用上海总商会旧址,让宝贵的文化遗产焕发新的魅力。
未来的闸北新天地
今天的闸北,正在从历史走向新的辉煌。张锡平部长雄心满怀地告诉记者,闸北区正在努力推进“三个转型”,即: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和加快经济发展速度,着力推进发展转型;以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为宗旨,让人民群众共享社会建设成果,着力推进社会转型;以加快推进旧区改造为抓手,构建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着力推进城区转型,努力开创和谐新闸北建设新局面。张部长表示,将“三个转型”的总体要求落实到近期的工作中,就是要抓好几个关键词:“经济发展”、“旧区改造”、“重点区域规划实施”和“迎世博”等几项重点工作。
作为有着百年世博渊源与情结的热土,闹北区把迎接2010年上海世博会作为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城区环境,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重要契机。广泛动员、全民参与,着力打造铁路上海站“世博迎宾大厅”;全力以赴聚焦旧区改造和旧小区综合改造工作;加快北广场综合交通枢纽等全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改善市容市貌、强化窗口服务等抓好城市管理各项工作。同时,在迎世博工作中推动民生改善,使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更美的城市、更好的生活、更深的情谊”。
据张锡平介绍,闸北区未来的发展战略已经确立,即“南高,中繁,北产业”。“南高”,就是将闸北南部传统的不夜城地区,建成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同时着力打造坐北朝南的苏河湾地区,沿苏州河北岸形成高品质的高端商务商业区和滨河休闲旅游区。“中繁”,就是进一步繁荣中部大宁地区的商业商贸,打造最具活力、最具人气的北上海休闲娱乐和购物天堂。“北产业”,是指充分依托市北高新技术服务业园区这个中心城区最大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为闸北的長远发展提供持久产业支撑。
以闸北中部为例,25万平方米的大宁国际商业广场,将商务、零售、餐饮、文化、娱乐等融于一体,对外营业三年来,已引进250个品牌经销商,大宁正在成为沪北地区颇具人气的时尚消费场所,被评为“全国商业示范社区”:同时,通过与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合作,探索文化和商业共赢的模式,大宁地区正在成为具有浓郁人文气息的国际社区;作为浦西中心城区最大的公园——面积达58万平方米的大宁灵石公园在大宁地区落成后,更成了上海跨入21世纪后新建的第一座大型生态景观型城市公园:上海多媒体谷落户大宁地区,一个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已在这里基本形成,预计到2015年基地将集聚企业1000家,产值将达200亿元,成为国内一流的多媒体科技园区……在闸北中部,既能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也能感受时尚与繁华,还能在上海第一家茶艺馆——宋园茶艺馆品味悠悠茶文化。张锡平告诉记者,“更值得关注的是,即将于2009年年底建成、2010年4月底投入使用的大宁国际文化中心(内设甲级剧场),面积达3.4万平方米,将以其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特点,成为闸北文化的新地标、新亮点。”
“闸北要抓住上海建设‘两个中心’的战略机遇,利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的重要契机,果断出击。”张锡平满怀信心地总结道,“回顾闸北的光荣历史,我们有一点共识——在全球经济回暖、中国经济呈现企稳回升势头的情况下,抢抓机遇,重振辉煌,积极开拓闸北发展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