醛固酮促进心房颤动发生研究

来源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qig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旨在阐明醛固酮独立于负荷的效应对心房结构和电生理的影响。

方法

在大鼠皮下植入渗透性微泵并以1.5 μg/h给醛固酮(Aldo)。其中未接受醛固酮组作为对照组。8周后,记录活体大鼠体表心电图,心房颤动(房颤)诱发及心房压力。心脏离体测量左心室功能。自心外膜测量左心房(LA)和右心房(RA)传导。并测量心房有效不应期(AERP)。随后对心房进行组织学分析。

结果

Aldo大鼠心室收缩、舒张功能及心房压力均未发生改变。所有Aldo组(11只)均可诱发出房性心律失常,而对照组(9只)中仅2只诱发出房性心律失常(P=0.03)。在Aldo组中,P波时限及总的RA激动时间延长,局部传导时间延长,而AERP在两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Aldo组中,心房纤维母细胞和间质胶原增加,活化的基质金属蛋白酶-13减少以及心房肌细胞肥大。连接蛋白43未发生改变。

结论

醛固酮是导致以心房纤维化、心房肌细胞肥大和传导障碍为特点的房性心律失常的基础。在上述模型中心室的血流动力学未发生改变,心房致心律失常归因于醛固酮。这种机制对房颤的一级及二级预防有治疗影响。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细胞介素(IL)-6、IL-10及T细胞亚群水平变化。方法选取确诊为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53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就诊于我院的支气管异物患儿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检测BALF中IL-6、IL-10水平及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免疫表型CD3+、CD4+和CD8+水平。结果观察组患儿BALF中IL-6、IL-
期刊
目的探讨Carto和NavX三维标测系统指导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消融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因PSVT在宁波市第一医院心内科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311例患者资料,按标测系统分为Carto组(177例)与NavX组(134例),比较2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及曝光量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均术后即刻成功,无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
期刊
期刊
目的比较酪氨酸羟化酶(TH)、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与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汉族及维吾尔族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和窦性心律(窦律)患者中的mRNA及蛋白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与蛋白免疫印记法检测TH、ChAT与GAP43在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45例因瓣膜性心脏病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心外科手术患者的右心耳组织中
期刊
目的比较评价首次经导管射频消融失败和术后复发的心耳心动过速患者接受不同再治疗方式后的中远期预后。方法入选2011年2月至2013年7月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首次经导管射频消融失败或复发的心耳心动过速患者19例,其中5例患者经自愿决定接受胸腔镜下心耳切除术。14例患者接受再次导管消融。患者予以随访,并观察中远期预后。结果经过平均(353±217)d随访,胸腔镜下心耳切除组患者无复发。再次消融组14例患者
目的报道单中心应用心腔内超声(ICE)指导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特发性左心室前组乳头肌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标测与消融的结果。方法2012年2月至2013年8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行ICE指导下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左心室前组乳头肌起源室性心律失常患者6例。其中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合并室性早搏(室早)者3例、频发室早者3例,男4例,女2例,年龄14~52(35.1±15.2)岁,均无器质性心脏病证
目的探讨增龄和心房颤动(房颤)所致的左心房结构重构是否与miRNAs的表达改变相关。方法由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的21只犬分为3组:成年窦性心律组、老年窦性心律组和老年持续性房颤组。通过持续快速心房起搏建立房颤模型,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的方法检测3组犬左心房心肌细胞miRNA-1、miRNA-21、miRNA-29和miRNA-133的表达变化;应用光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