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首席智能官”应该是怎样一群人呢?
在“第二届全球智能化商业峰会”现场,由涂鸦智能CEO王学集提出的这一概念,一时间成为IoT领域讨论的焦点。在他看来,中国的制造业需要通过赋予有中国特点及内涵,产生适应我国产业特点的“首席智能官”,“由他来带领整个企业在AI+IoT相关领域进行探索,并最终帮助企业顺利实现在智能化相关业务上的转型升级”。
“涂鸦发展至今,接触并见证了很多合作伙伴公司从传统企业到智能化企业的转型变革。”王学集说。而作为涂鸦智能赋能的传统企业之一,浙江凯耀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简称“凯耀照明”)就是智能化升级成功的一个代表。
这家企业在传统的LED面板灯等产品上,其市场占有率已处于业内领军的位置,产品95%以上出口欧美,并与飞利浦、松下、欧司朗等品牌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自2013年启动智能照明研发与生产以来,凯耀照明相继设立了三大研发中心——宁波技术中心、尖山技术中心和上海健康智慧照明研究院,科研经费支出每年都以20%至30%的速度递增。
2016年开始,凯耀照明便开始寻求与IoT领域的平台型企业合作,来作为助力企业智能化升级的选择。这一转型升级带来的优势,在外部市场压力下,正逐步凸显。据《2017-2018年中国LED照明产品出口月度监测报告》显示,今年前九个月,凯耀照明是国内LED照明产品出口集体缩水的背景下,为数不多的保持了正增长的企业。由此,凯耀照明董事长沈雁伟成为我们在“首席智能官”系列报道中,首先锁定的采访对象。
“智能照明是一个发展非常难的行业,因为在外界看来,它太传统了,太没有技术含量了。”沈雁伟感慨。的确,过去一段时间,国内智能照明行业一直处于“雷声大、雨点小”的状态。和整个智能家居产业一样,概念提了很多,但市场反响平平。部分企业转型困难,有的企业技术也不成熟,国内智能照明行业尚未达成规模效应。
破局,正随着科技巨头的跨界与产业巨头的强强联合,逐渐浮出水面。
以亚马逊、谷歌为代表的欧美科技企业通过智能音箱切入了智能家居市场,而国内的各大智能企業也以IoT平台之势,纷纷跨进智能家居领域。触角敏感的智能照明行业,发展随之提速。据高工产研LED研究所(GGII)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智能照明市场规模达到264亿元;预计到2018年底,中国智能照明市场规模将达387亿元,同比增长46.6%,前景可期。
作为变局亲历者,沈雁伟认为,在如何与其他智能产品联动,通过进入智能家居网络带动单品成本的降低方面,照明行业一直在呼唤一个强有力的IoT平台整合者。目前整个产业还没到真正的爆发点,未来两三年会迎来行业洗牌期。而基于对中国制造业技术与产业链的信心和研判,他表示,“未来智能照明业的巨头,一定会在国内品牌中出现。”
智能家居产业近几年来呈现指数级的增长,照明行业也毫不逊色,从传统领域实现了跨越式转型。但照明单品的技术含量与性价比很难展现,行业发展有着天然瓶颈;加之全球制造业转移对于国内企业的影响,使得照明企业能否走出中国特色,成为关键。
Q:过去几年,全球智能家居产业发展迅猛,仅就智能照明这一块业务,您觉得是否已经迎来了市场的爆发期?
A:我觉得应该要到2020年前后才会迎来真正的爆发。过去,其实有着太多不成熟的平台,导致整个行业的发展有一些困惑。直到最近两三年,随着亚马逊、谷歌这样的国际巨头用智能音箱撬动市场,逐步推广智能家居产品,这个平台才慢慢成熟。但爆发期还未到来,应该在未来的三年之内。
Q:在您看来,困扰当前智能照明行业发展的瓶颈是什么?
A:其实智能照明作为智能产业的一个入口,是很重要的,而且,在智能家居领域,照明也是做智能化较早的一个行业。但智能照明又是一个发展非常难的行业,因为在外界看来,它太传统了,太没有技术含量了。尤其和电视机、电冰箱那些智能家电产品相比,性价比就体现不出来。那些产品增加了功能,增加了价值,但是不会在单价里体现太多,消费者很容易接受。但是照明行业,本身产品的单价就很低,加上芯片的价格,单价一下子提高了,消费者很难适应,这是个非常大的挑战。
面对瓶颈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在全球竞争中,中国企业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国际巨头已经逐步专注于品牌和运营,对于研发和制造已经慢慢脱离。尤其LED照明属于消费电子,它的优势集中在东亚地区。从日本、韩国、台湾地区到中国内地,过去15年的发展变化,使得中国拥有全球最齐全的照明工业体系。在过去5年,LED发展非常迅猛,但这些国际巨头纷纷放弃了这部分自己没有掌握核心竞争力的制造业。随着中国品牌不断国际化,我认为,未来智能照明业的巨头,一定会在国内品牌中出现,这是一个必然趋势。
Q:上半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持续不断,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企业产生了哪些影响?
A:坦白说,影响还是蛮大的,可能这么说跟主流观点不太一样。也许我们本身是外向型制造业吧,受到的影响比较明显。
首先,进口商、品牌商遭受了贸易制裁,作为第一受害者,他们只有一种选择——风险共担,一面向市场端涨价,一面向制造商压价;其次,他们不再对中国制造业的优势产生兴趣,利润压力迫使他们转移目标,将目光投向东南亚地区。
当然,这个对我们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五年前,国家倡导要把过剩的产能、有竞争力的产能转移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让制造业带动当地发展。同时,中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本身也需要更多的制造业企业转移生产重心,向西部地区、内陆地区转移。不过,这部分转移的不应是传统制造业,也应该是先进制造业。核心技术掌握在国内生产,简单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海外转移。否则,什么东西都在中国制造,对于经济循环或者国际分工而言,本身也是不正常的。 具体到凯耀照明,我们分成两部分——国内部分的生产制造,主要针对高端产品,逐步树立自己的品牌;简单的产品组装和包装,我们转移到东南亚、中亚、北非等地。我们从三年前开始布局,目前在印度、越南、印尼、埃及、土耳其都有生产合作伙伴。
中国今天的劳动力已经越来越紧张,特别是年轻的群体,他们不愿意在传统的、简单的制造业里工作,中国的社会经济已经发生了改变。我们大量的中小企业必须看清趋势,自身求变,否则,任何企业都没办法保证在生命周期里持续地迭代、发展。
Q:除了照明产品的智能化,凯耀有没有LiFi(Light Fidelity,可见光无线通信)方面的布局考虑?
A:光通信也是一个比较热门的技术,LiFi适用的场景可以作为WiFi、4G、5G的一个补充。我们的技术团队也在研究,预计2020年到2021年前后会推出产品。但我们觉得整个市场接受LiFi还要一段时间,而且需要大量基础设备的铺设。
缺乏平台型企业,智能产业难以实现整合,更难享受到整合带来的成本优势;有了平台型企业,究竟是优化了产业分工,还是使制造业成为末流,为平台所捆绑?智能照明向前看去,竞合将成为新常态。
Q:在您看来,当前国内智能家居发展的痛点是什么?
A:市场上主要还是缺乏整合型的平台与服务。现在大量的硬件设施已经能够实现智能化的功能了,但如何通过物联网进行整合,如何与其他单品关联形成生态,如何通过联网达到使用的便捷性,以实现对成本的真正控制,这些才是痛点。
使用便捷的网络和软件,搭建一个共用的平台,我认为,只有中国的企业或品牌有机会去实现。毕竟制造业的基础实力在这儿,产品也非常多元。但目前看来,产业还没到真正的爆发点。所以,我一直觉得涂鸦他们在推动这一产业,未来可期。而我们作为硬件的提供者,也希望能够一起做大这个蛋糕。回到痛点,就是整个市场大家都已经看好,但是真正能够让消费者接受的、整合资源的第三方还没有完全凸显出来。
Q:您提到平台型企业,能具体谈谈与涂鸦智能之间的合作吗?
A:我们与涂鸦之间的合作是从2016年开始的,主要是两部分,一个是资源共享,一个是平台整合。
凯耀照明是一家制造企业、硬件公司,我们的专注点在于制造,生产制造的智能化和制造智能产品,我们的优势在于让应用端的产品实现智能化。比如一盏台灯,它可以有各种功能,调光、调色温、智能控制开关等。而涂鸦是一家软件公司、服务类型的公司,它可以根据我们的要求,设计一个软件。比如这盏台灯什么时候开关、要开多长时间等,把需求写在程序里,然后做成芯片提供给我们。
其实凯耀照明从2013年开始已经在做智能化了,我们也有团队做软件、做芯片、做设计,但我们一直是闭门造车。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些软件工程师推荐了涂鸦。我们通过了解发现,他们正在做的工作,就是我们想做但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我们觉得这一块东西大家资源共享,做起来效果更好、速度更快,所以选择与涂鸦合作开发。
Q:和其他合作伙伴相比,涂鸦作为平台型企业,在您的实际接触中,与其他企业区别在哪里呢?
A:我们和其他企业合作的硬件产品多一些,更像是代工模式,因为他们会对产品做出具体的要求;而与涂鸦之间的合作,更多是把涂鸦的平台、服务推广给我们自己的客户,让客户去接受,然后三方共同创建一个平台,更多体现的是服务的价值。
Q:我们将芯片技术的研发交托给平台型公司,不担心失去核心竞争力,反被对方限制吗?
A:我们也有研发团队,但我们的优势在于产品的研发,而涂鸦的特长是把智能化的功能编写到软件中,把芯片搭载到产品里,所以我们之间是互补型的工作。
在与涂鸦合作之前,这部分工作我们可能需要三个月,甚至六个月才能够实现。如果我们自己做,投入的资金和时间成本很大,等真正做出来的时候,或许市场已经迭代了。即使做出来时赶上了市场需求,我们做同一件事所投入的机会成本也太大了,无论对于社会发展,还是对于企业自身,都不是最经济的选择。
而涂鸦这部分的功能已经模块化了,它给其他公司做过类似的服务,我们到他们那边去,可能只需要重组一下模块,或者更改一下指令,15天之内就可以使用。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非常便捷地实现了智能化的连接,这使得产品更有竞争力。
其实说到核心竞争力,同样,我们在制造领域的技术和产品,换做其他企业,即使投入大量的设备和人员,要做成跟我们一样的产品,也是达不到的。所以,我们专注于产品的应用,他们专注于软件,软件不可能脱离硬件来实现,这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分工。
Q:像您说的,涂鸦的产品已经模块化了,它可以同时赋能多家照明企业,那是不是也培养了很多的竞争者呢?
A:是的,肯定会有更多的竞争者。但我认为不管是哪一个行业,它的创新就来自于竞争。不肯面对竞争的话,你也不用辦企业了。
比如我们说照明行业,从传统照明转到智能照明,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残酷的竞争和淘汰的过程。类似于汽车、家电的智能化升级,也是一样都在面临大洗牌,未来两三年,趋势会更加明显。我们必须更快、更高效地加速内部协调、组织变革,迎接这种竞争,才能够生存和发展。
涂鸦现在搭建这样一个平台,它的确会将同样的赋能给到各个厂商。但如果我们比竞争对手更快地做出产品,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那么我们能够得到更大的市场份额。
Q:有点平台里跑马竞赛的意思。
A:没错,大家都要往前走,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哪怕涂鸦只给我们一家赋能,但是我们做得不成功,也是没用的。整个智能产业就是要大家一起做,把市场逐步做大,达到一定量的时候,它才会爆发。
Q:那我们与其他被赋能的照明企业相比,有什么优势呢?
A:我们一直专注在产品应用端的技术创新,不包括外观设计,凯耀照明现在已经有30多项技术专利,这是优势之一。第二,我们有专注服务的客户群,我们在全球45个国家有近200多个客户,而且还在通过涂鸦的平台做市场推广。未来,通过涂鸦平台进行大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我们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多、更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
Q:我们的用户数据与涂鸦是共享的吗?
A:是共享的。其实我认为涂鸦今后的发展,可是说是大数据的提供者、收集者、分析者,这是他们无限的宝矿。
Q:涂鸦近期提出了“首席智能官”(CAIO)的想法,您怎么看?
A:我认为确实应该有这样的高度。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的制造型企业,一方面制造智能产品,一方面智能制造,两块业务都要了解和提升,缺一不可。所以,把这个管理角色提高到C级是应该的,哪怕这个职级还没设立,也应该有一个管理者具备这样的功能。
其实,不仅仅是单独设立一个首席智能官来掌握整个方向,整个管理团队都应该有这样的认识,有明确的方向,才能够推动企业的智能化转型。当然,如果有这样一个人,也许更能凸显企业在智能领域的布局和规划。
在“第二届全球智能化商业峰会”现场,由涂鸦智能CEO王学集提出的这一概念,一时间成为IoT领域讨论的焦点。在他看来,中国的制造业需要通过赋予有中国特点及内涵,产生适应我国产业特点的“首席智能官”,“由他来带领整个企业在AI+IoT相关领域进行探索,并最终帮助企业顺利实现在智能化相关业务上的转型升级”。
“涂鸦发展至今,接触并见证了很多合作伙伴公司从传统企业到智能化企业的转型变革。”王学集说。而作为涂鸦智能赋能的传统企业之一,浙江凯耀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简称“凯耀照明”)就是智能化升级成功的一个代表。
这家企业在传统的LED面板灯等产品上,其市场占有率已处于业内领军的位置,产品95%以上出口欧美,并与飞利浦、松下、欧司朗等品牌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自2013年启动智能照明研发与生产以来,凯耀照明相继设立了三大研发中心——宁波技术中心、尖山技术中心和上海健康智慧照明研究院,科研经费支出每年都以20%至30%的速度递增。
2016年开始,凯耀照明便开始寻求与IoT领域的平台型企业合作,来作为助力企业智能化升级的选择。这一转型升级带来的优势,在外部市场压力下,正逐步凸显。据《2017-2018年中国LED照明产品出口月度监测报告》显示,今年前九个月,凯耀照明是国内LED照明产品出口集体缩水的背景下,为数不多的保持了正增长的企业。由此,凯耀照明董事长沈雁伟成为我们在“首席智能官”系列报道中,首先锁定的采访对象。
“智能照明是一个发展非常难的行业,因为在外界看来,它太传统了,太没有技术含量了。”沈雁伟感慨。的确,过去一段时间,国内智能照明行业一直处于“雷声大、雨点小”的状态。和整个智能家居产业一样,概念提了很多,但市场反响平平。部分企业转型困难,有的企业技术也不成熟,国内智能照明行业尚未达成规模效应。
破局,正随着科技巨头的跨界与产业巨头的强强联合,逐渐浮出水面。
以亚马逊、谷歌为代表的欧美科技企业通过智能音箱切入了智能家居市场,而国内的各大智能企業也以IoT平台之势,纷纷跨进智能家居领域。触角敏感的智能照明行业,发展随之提速。据高工产研LED研究所(GGII)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智能照明市场规模达到264亿元;预计到2018年底,中国智能照明市场规模将达387亿元,同比增长46.6%,前景可期。
作为变局亲历者,沈雁伟认为,在如何与其他智能产品联动,通过进入智能家居网络带动单品成本的降低方面,照明行业一直在呼唤一个强有力的IoT平台整合者。目前整个产业还没到真正的爆发点,未来两三年会迎来行业洗牌期。而基于对中国制造业技术与产业链的信心和研判,他表示,“未来智能照明业的巨头,一定会在国内品牌中出现。”
产业转型内外因
智能家居产业近几年来呈现指数级的增长,照明行业也毫不逊色,从传统领域实现了跨越式转型。但照明单品的技术含量与性价比很难展现,行业发展有着天然瓶颈;加之全球制造业转移对于国内企业的影响,使得照明企业能否走出中国特色,成为关键。
Q:过去几年,全球智能家居产业发展迅猛,仅就智能照明这一块业务,您觉得是否已经迎来了市场的爆发期?
A:我觉得应该要到2020年前后才会迎来真正的爆发。过去,其实有着太多不成熟的平台,导致整个行业的发展有一些困惑。直到最近两三年,随着亚马逊、谷歌这样的国际巨头用智能音箱撬动市场,逐步推广智能家居产品,这个平台才慢慢成熟。但爆发期还未到来,应该在未来的三年之内。
Q:在您看来,困扰当前智能照明行业发展的瓶颈是什么?
A:其实智能照明作为智能产业的一个入口,是很重要的,而且,在智能家居领域,照明也是做智能化较早的一个行业。但智能照明又是一个发展非常难的行业,因为在外界看来,它太传统了,太没有技术含量了。尤其和电视机、电冰箱那些智能家电产品相比,性价比就体现不出来。那些产品增加了功能,增加了价值,但是不会在单价里体现太多,消费者很容易接受。但是照明行业,本身产品的单价就很低,加上芯片的价格,单价一下子提高了,消费者很难适应,这是个非常大的挑战。
面对瓶颈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在全球竞争中,中国企业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国际巨头已经逐步专注于品牌和运营,对于研发和制造已经慢慢脱离。尤其LED照明属于消费电子,它的优势集中在东亚地区。从日本、韩国、台湾地区到中国内地,过去15年的发展变化,使得中国拥有全球最齐全的照明工业体系。在过去5年,LED发展非常迅猛,但这些国际巨头纷纷放弃了这部分自己没有掌握核心竞争力的制造业。随着中国品牌不断国际化,我认为,未来智能照明业的巨头,一定会在国内品牌中出现,这是一个必然趋势。
Q:上半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持续不断,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企业产生了哪些影响?
A:坦白说,影响还是蛮大的,可能这么说跟主流观点不太一样。也许我们本身是外向型制造业吧,受到的影响比较明显。
首先,进口商、品牌商遭受了贸易制裁,作为第一受害者,他们只有一种选择——风险共担,一面向市场端涨价,一面向制造商压价;其次,他们不再对中国制造业的优势产生兴趣,利润压力迫使他们转移目标,将目光投向东南亚地区。
当然,这个对我们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五年前,国家倡导要把过剩的产能、有竞争力的产能转移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让制造业带动当地发展。同时,中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本身也需要更多的制造业企业转移生产重心,向西部地区、内陆地区转移。不过,这部分转移的不应是传统制造业,也应该是先进制造业。核心技术掌握在国内生产,简单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海外转移。否则,什么东西都在中国制造,对于经济循环或者国际分工而言,本身也是不正常的。 具体到凯耀照明,我们分成两部分——国内部分的生产制造,主要针对高端产品,逐步树立自己的品牌;简单的产品组装和包装,我们转移到东南亚、中亚、北非等地。我们从三年前开始布局,目前在印度、越南、印尼、埃及、土耳其都有生产合作伙伴。
中国今天的劳动力已经越来越紧张,特别是年轻的群体,他们不愿意在传统的、简单的制造业里工作,中国的社会经济已经发生了改变。我们大量的中小企业必须看清趋势,自身求变,否则,任何企业都没办法保证在生命周期里持续地迭代、发展。
Q:除了照明产品的智能化,凯耀有没有LiFi(Light Fidelity,可见光无线通信)方面的布局考虑?
A:光通信也是一个比较热门的技术,LiFi适用的场景可以作为WiFi、4G、5G的一个补充。我们的技术团队也在研究,预计2020年到2021年前后会推出产品。但我们觉得整个市场接受LiFi还要一段时间,而且需要大量基础设备的铺设。
平台里跑马
缺乏平台型企业,智能产业难以实现整合,更难享受到整合带来的成本优势;有了平台型企业,究竟是优化了产业分工,还是使制造业成为末流,为平台所捆绑?智能照明向前看去,竞合将成为新常态。
Q:在您看来,当前国内智能家居发展的痛点是什么?
A:市场上主要还是缺乏整合型的平台与服务。现在大量的硬件设施已经能够实现智能化的功能了,但如何通过物联网进行整合,如何与其他单品关联形成生态,如何通过联网达到使用的便捷性,以实现对成本的真正控制,这些才是痛点。
使用便捷的网络和软件,搭建一个共用的平台,我认为,只有中国的企业或品牌有机会去实现。毕竟制造业的基础实力在这儿,产品也非常多元。但目前看来,产业还没到真正的爆发点。所以,我一直觉得涂鸦他们在推动这一产业,未来可期。而我们作为硬件的提供者,也希望能够一起做大这个蛋糕。回到痛点,就是整个市场大家都已经看好,但是真正能够让消费者接受的、整合资源的第三方还没有完全凸显出来。
Q:您提到平台型企业,能具体谈谈与涂鸦智能之间的合作吗?
A:我们与涂鸦之间的合作是从2016年开始的,主要是两部分,一个是资源共享,一个是平台整合。
凯耀照明是一家制造企业、硬件公司,我们的专注点在于制造,生产制造的智能化和制造智能产品,我们的优势在于让应用端的产品实现智能化。比如一盏台灯,它可以有各种功能,调光、调色温、智能控制开关等。而涂鸦是一家软件公司、服务类型的公司,它可以根据我们的要求,设计一个软件。比如这盏台灯什么时候开关、要开多长时间等,把需求写在程序里,然后做成芯片提供给我们。
其实凯耀照明从2013年开始已经在做智能化了,我们也有团队做软件、做芯片、做设计,但我们一直是闭门造车。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些软件工程师推荐了涂鸦。我们通过了解发现,他们正在做的工作,就是我们想做但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我们觉得这一块东西大家资源共享,做起来效果更好、速度更快,所以选择与涂鸦合作开发。
Q:和其他合作伙伴相比,涂鸦作为平台型企业,在您的实际接触中,与其他企业区别在哪里呢?
A:我们和其他企业合作的硬件产品多一些,更像是代工模式,因为他们会对产品做出具体的要求;而与涂鸦之间的合作,更多是把涂鸦的平台、服务推广给我们自己的客户,让客户去接受,然后三方共同创建一个平台,更多体现的是服务的价值。
Q:我们将芯片技术的研发交托给平台型公司,不担心失去核心竞争力,反被对方限制吗?
A:我们也有研发团队,但我们的优势在于产品的研发,而涂鸦的特长是把智能化的功能编写到软件中,把芯片搭载到产品里,所以我们之间是互补型的工作。
在与涂鸦合作之前,这部分工作我们可能需要三个月,甚至六个月才能够实现。如果我们自己做,投入的资金和时间成本很大,等真正做出来的时候,或许市场已经迭代了。即使做出来时赶上了市场需求,我们做同一件事所投入的机会成本也太大了,无论对于社会发展,还是对于企业自身,都不是最经济的选择。
而涂鸦这部分的功能已经模块化了,它给其他公司做过类似的服务,我们到他们那边去,可能只需要重组一下模块,或者更改一下指令,15天之内就可以使用。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非常便捷地实现了智能化的连接,这使得产品更有竞争力。
其实说到核心竞争力,同样,我们在制造领域的技术和产品,换做其他企业,即使投入大量的设备和人员,要做成跟我们一样的产品,也是达不到的。所以,我们专注于产品的应用,他们专注于软件,软件不可能脱离硬件来实现,这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分工。
Q:像您说的,涂鸦的产品已经模块化了,它可以同时赋能多家照明企业,那是不是也培养了很多的竞争者呢?
A:是的,肯定会有更多的竞争者。但我认为不管是哪一个行业,它的创新就来自于竞争。不肯面对竞争的话,你也不用辦企业了。
比如我们说照明行业,从传统照明转到智能照明,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残酷的竞争和淘汰的过程。类似于汽车、家电的智能化升级,也是一样都在面临大洗牌,未来两三年,趋势会更加明显。我们必须更快、更高效地加速内部协调、组织变革,迎接这种竞争,才能够生存和发展。
涂鸦现在搭建这样一个平台,它的确会将同样的赋能给到各个厂商。但如果我们比竞争对手更快地做出产品,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那么我们能够得到更大的市场份额。
Q:有点平台里跑马竞赛的意思。
A:没错,大家都要往前走,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哪怕涂鸦只给我们一家赋能,但是我们做得不成功,也是没用的。整个智能产业就是要大家一起做,把市场逐步做大,达到一定量的时候,它才会爆发。
Q:那我们与其他被赋能的照明企业相比,有什么优势呢?
A:我们一直专注在产品应用端的技术创新,不包括外观设计,凯耀照明现在已经有30多项技术专利,这是优势之一。第二,我们有专注服务的客户群,我们在全球45个国家有近200多个客户,而且还在通过涂鸦的平台做市场推广。未来,通过涂鸦平台进行大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我们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多、更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
Q:我们的用户数据与涂鸦是共享的吗?
A:是共享的。其实我认为涂鸦今后的发展,可是说是大数据的提供者、收集者、分析者,这是他们无限的宝矿。
Q:涂鸦近期提出了“首席智能官”(CAIO)的想法,您怎么看?
A:我认为确实应该有这样的高度。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的制造型企业,一方面制造智能产品,一方面智能制造,两块业务都要了解和提升,缺一不可。所以,把这个管理角色提高到C级是应该的,哪怕这个职级还没设立,也应该有一个管理者具备这样的功能。
其实,不仅仅是单独设立一个首席智能官来掌握整个方向,整个管理团队都应该有这样的认识,有明确的方向,才能够推动企业的智能化转型。当然,如果有这样一个人,也许更能凸显企业在智能领域的布局和规划。